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PDF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4 13:22:07

文档简介

湛江市2023一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中调研测试
伴随明代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对工匠制度的不断调整,工匠群体的处境也在不断变化。明
早期的工匠制度主要承袭元代,工匠群体以世袭匠户为主,处境极其困苦:明中期国家对工匠
高一语文试卷
制度有所调整,工匠群体以轮班匠、住坐匠和军匠为主,工匠处境略有改善:明晚期的工匠制度
较为松散,工匠的处境较为宽松,工匠群体中文人突起,大量文人参与工匠造物活动,由此铸就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4年1月
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明式工匠精神的人文品格,形成了中华工匠精神的人文精神典范。明代工
匠精神的人文传统具有历史进步性,能够主动适应日常化和人文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诞生了漆
注意事项:
工黄大成、木工蒯祥、瓷工童宾、军匠杨损、雕工鲍天成等一大批具有人文精神追求的出色工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
匠,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明代工匠精神至善的人文化美学倾向。
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考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至明清之际,顾炎武、王夫之、魏源等一大批思想家大力提倡致用实学,崇尚求真的科学精
2.阅读答题卡上面的注意事项,所有题目答案均答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神。在此背景下,清代的工匠也在造物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淬炼出求真的科学精
3.作答选择题时,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非选择题如需改动,先划
神,出现了罗盘匠吴鲁衡、针神沈寿、发明家黄履庄等一大批中华名匠。他们在创新实践中不
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断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华工匠的精神品格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多少独具匠心的中华瑰宝,就有多少不可磨灭的精神传承。
、现代文阅读(35分)
中华工匠精神根于工正,立于司空,臻于工部。中华工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实现者、体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现者,他们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体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摘编自潘天波《中华工匠精神品格》)
一部中华工匠史就是一部中华工匠的精神史诗。中华工匠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也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品格
A.“车正”“陶正”“木正”是我国古时候的官职名称,其中“正”是“规范、标准”的意思,它是
夏朝时就用“正”来为工匠官职命名,如车正、陶正、木正等,显示出中华工匠精神品格的
我国工匠精神品格的源头。
本源属性。“正”为王室官职,乃“规范、标准”之意,其内涵及行为指向守正。工正精神铸成了
B.唐朝的器物命名蕴含丰富的时代信息,人们可从“库路真”这种漆器的命名中看出当时我
早期中华匠人守正的精神品格。
国南北文化的交融态势。
周代六官体系中,工官之冬官乃为司空。所谓“司”,即“管理”之义,表现了工官对国家事
C.宋代是我国工匠精神品格的转型时期,所形成的新精神品格促使宋代出现大量名匠,如
务的承担与掌管;所谓“司空”,含有“闭藏”“空无”之义,工官的信条与宗旨是藏富于民,反映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
出工官以民为本的精神品格。周代工匠在司空制度体系下逐渐形成属于时代的工匠精神,即
D.在众多思想家提倡致用实学、崇尚求真的科学精神这一背景下,清代的工匠们也与时俱
民本精神。汉代,政府改“司空”为“少府”,以统管国家物资调配、器物生产以及山川田赋等
进,形成了新的精神品格。
“少府”沿袭了“司空”的精神追求,它不仅有较强的中央集权性质,还体现了国家对工官的政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治立场以及民本态度。在文化鼎新发展的汉代,工匠“争芳斗艳”,如将作大匠萧何、长安“机
A.汉代的工匠行业、部门和手艺品类齐全,几乎和后世没有区别,这说明我国工匠精神品格
关达人”丁缓、地动仪发明者张衡等。汉代诞生了近乎后世所有的工匠行业、部门与手艺品
的发展在汉代进人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类,也孕育出具有民本特色的汉代工匠精神品格。
B.在明代后期,如果工匠的困苦处境没有得到改善,没有大量文人加入到工匠队伍,也许就
唐时期,以工部制度为前提,以劳动人民的创造为依托,产生了与时代相适应的工匠精神。
不能形成明代工匠精神的人文品格。
大唐的文化气象建立在辉煌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唐三彩、唐金银器、唐刀、唐镜等折射出唐代
C.罗盘匠吴鲁衡、针神沈寿、发明家黄履庄等中华工匠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践行者,在他们
工匠精神的光芒。唐物的定名也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如“库路真”漆器显示了中国南北文
身上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化的交融态势。李皋发明“车轮船”体现了唐代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雕漆与金银平脱的创新
D.我国工匠精神品格的涵育、发展和我国国家制度的推动密不可分,从工正到司空、少府,
发展显示出唐代工匠技术的进步。显然,唐代工匠的创新精神品格使得工匠文化走向历史新
再到工部,都推动了工匠精神的发展。
高,标定唐代工匠精神的新方向。在国家统一和文化大融合中,唐代工匠在诸多领域展现了创
3.文本的观点之一是我国工匠具有以民为本的精神品格。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
新精神,彰显出唐代国家制度对工匠精神品格的涵养与推动。
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宋代,中华工匠开创了转型时代的新精神品格。活字印刷、航海罗盘、火药等得到发明和
A.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堵”为“导”,经过13年的奋斗,最终
应用,涌现出成千上万的中华名匠,共同锤炼出独特的宋代工匠精神品格。当然,他们也没有
完成了治水大业。
丢掉传统工匠一如既往的创新精神。譬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在宋刻雕版一片繁华中
B.蔡伦革新造纸工艺,用树皮做造纸原料,开创了近代木浆纸的先河,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
窥见“死板”的缺陷,开始进行“活板”试验,最后改进了雕版印刷工艺,展现了宋代工匠的创新
了更加广阔的途径。
精神。总体来看,宋代工匠精神已经向理性精神和美学精神迈进,这无疑是中华工匠精神品格
C.陆子冈被誉为“治玉圣手”,他一改匠人地位卑微的传统,将自己的名款刻印在玉器上,使
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
匠人的地位得以提升。
明清时期,在工部制度的推动下,中华工匠精神出现了垂范后世的品格典范一人文精神
D.墨子巧妙化解公输盘的攻城战术,使楚王知难而退,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从而使宋国
和科学精神。
民众免遭战火涂炭。
语文第1页(共8页)
语文第2页(共8页)湛江市2023一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中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所形成的新精神品格促使宋代出现大量名匠”错误,原文第五段是说“涌现出成千上万的中华名匠,共
同锤炼出独特的宋代工匠精神品格”,即先有众多的名匠,后才有新精神品格的形成。
2.【答案】A
【解析】“这说明我国工匠精神品格的发展在汉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错误,“汉代的工匠行业、部门和手艺
品类齐全”和“我国工匠精神品格的发展在汉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时,“进入了一个全
新的阶段”错误,从原文第三段可知,汉代的工匠精神品格和周代有沿袭关系,都反映出民本精神。
3.【答案】D
【解析】D项体现了墨子以民为本的精神。A项,体现了大禹的创新精神;B项,体现了蔡伦的创新精神;C项,体
现了陆子冈的人文精神。
4.【答案】①运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先总写中华工匠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品格,后分写各个时代所形成的不同的
精神品格,最后总结全文。②以时间为序:文章以我国各个朝代的发展为顺序,从夏朝一直写到清朝,思路清晰。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5.【答案】①守正精神。林鸣在施工过程中,遵守规范、标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②创新精神。林鸣实现了相关
技术“零”的突破,采取了全球首创的结构设计。③求真的科学精神。林鸣的“合格”标准,比国际最严格的标准
还要严苛。④人文精神。林鸣把他的成功归于港珠澳大桥的所有建设者,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尊重。(每点2分,
写到其中三点、意思对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6.【答案】B
【解析】从文中“他觉得自己是一棵树,没人管没人问”“算算日子,也快该回家了”等内容可知,选项中“他对村里
的生活从没产生过任何的兴趣,再也不想回到村里”说法错误。
7.【答案】C
【解析】文中没有关于老淡的语言描写
8.【答案】①老淡在一年中有四分之三的时间生活在温泉河谷,对邻居们的议论他毫不在意,一直以英雄自居,这体
现了他的清高孤傲。②面对别人的不解和冷漠,老淡看透世事,理解到人性的悲哀,村里人也活得卑微,只不过
是想在他的面前寻找优越感,这体现了他深谙人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
给分)
9.【答案】①古往今来的悲剧英雄,无一不是人类生存困境中的前卫突破者,但他们常常在无罪的行动中“变为有
罪”,成为最先倒下的人,这与“丛林法则”下最先倒下的都是弱者具有相似性。②老淡是一个自食其力的放羊
人,他在温泉河谷里放羊时,以一个英雄的姿态来“主宰”自己的世界,是精神上的“英雄”;而当他回到村里,他
的身份却变成了他的过错,村民以“最没本事的”“没脑子”的放羊人来议论他,他成了村民眼中的“弱者”。③村
民对老淡的不怀好意,就如同社会生活中某些人对英雄的不怀好意。从某种角度来看,英雄的孤独和弱者的无
助往往是相通的,他们的境遇具有相似性,命运也具有相通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
可酌情给分)
10.【答案】AEH(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整题不给分)
【解析】原文标点为:差矣!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11.【答案】D
【解析】“意思不同”错误,两个“景”都是“日光”的意思。
语文第1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