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学业水平诊断(一)(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学业水平诊断(一)(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4 13:31:44

文档简介

海南省2023一2024学年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诊断(一)】
语文·答案
(1~3题,6~7题,11~12题,15题,18题,每小题3分)】
1.A
2.B
3.B
4.①借助“不是…而是…因为”“虽…但…”等关联词语进行闸释,语言严谨、逻辑性强。②运用举例论
证,以新闻发布会为例,引用外交官的模糊性语言,极具说服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
亦可酌情给分)
5.①模糊语言有助于唤起读者心中的审美体验,丰富阅读者的审美感受。“泪千行”“肠断处”等语言易于唤起读
者的想象,丰富审美感受。②模糊语言借助修辞的表达效果,描摹出生动的形象,表达情感。“尘满面,鬓如
霜”等模糊修辞手法使人物生动、鲜明。③模糊语言能创造出韵味悠长的意境美。“千里孤坟”“小轩窗”“短松
冈”等语言(意象)为读者营造出一种幽静、凄凉的意境画面。(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
可酌情给分)》
6.A
7.B
8.①借叙述当时形势渲染。作者等人的期待成空,澳门已被日寇征服,交通中断,从澳门到内地去的路充满危险。
②借交通工具渲染。“扒艇”小而简陋,乘客又多,船底还不断地漏水。③借行船时环境渲染。黑夜里远涉重
洋,更添危险。④借人物心理渲染。“到今天回想起来似乎还有点余悸”,以今日心理活动烘托当时险境。(每
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交代相关背景情况,以对话介绍行程或世态人情,如“盘过这座山,转弯,就没有危险了”“走路湾!”介绍前面
行程,“算好运气,海上没有一条日本船”“是伪军,要搜货”介绍路上所遇情况。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内容
作铺垫,如“还早呢,问题在明天清晨的南北水”预示危险到来。③渲染紧张氛围,如“靠岸,靠岸!”“丢!搞也
鬼,快掉开!”,使文章突起波澜,带动读者阅读情绪变化。④塑造人物群像,生动地表现了在民族危难形势下人
民的痛苦、惊恐、无奈等心理,船主面对危机的当机立断,以及伪军对百姓的敲诈威胁等。(每点2分,答出三点
即可。若从“加快叙事节奏”等方面作答,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BDG(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C
12.C
13.(1)崤山以东即便发生叛乱,秦地还是能得以保全拥有的,秦国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关键词“全”“绝”
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唉!这就是秦留下的祸患,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的原因)阿!(关键词“息”及判断句式的翻译各1分,大
意2分)】
14.①材料一认为秦朝的灭亡是始皇、胡亥实施恶政,日积月累的结果,是历史的大势所趋。②材料二认为秦始皇
废除圣人制定的礼节制度,依靠武力治理天下,是灭亡的原因。(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
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婴按照顺序得以继位,他却能深谋远虑、排除疑虑,最终杀死了狡猾的大臣。赵高死了之后,饭还没来
得及咽下去,酒还没来得及沾温嘴唇,楚国军队已经杀到关中,子婴素车白马、脖子上系着丝带,捧着他的符节
印玺,来归顺真正的帝王(刘邦)。黄河一旦决口了是堵不住的,鱼腐烂了是无法再复原的。贾谊、司马迁说:
“假如子婴有平庸君主的才能,仪仅得到中等人才的辅佐,崤山以东即便发生叛乱,秦地还是能得以保全拥有
一1绝密★启用前
海南省2023一2024学年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诊断(一)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总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表达感情和思想的。然而,语言并非就是与这个世界具
有相同的逻辑结构,能够完整地描述这个世界的镜像。当我们不能用精确细致的语言回答
“问君能有几多愁”的疑问时,诗人李煜却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描述将一切情感、思想
秋毫不差地“拍摄”下来。语言描写就其本质来说是模糊的,因为这种描写通常是对复杂情况
的概括描写。
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罗素曾描述过的那种单一的、精确的语言。过分精确、单一的语
言会使艺术的光晕丧失殆尽,面目变得支离破碎。清代王夫之曾经指出“诗无达志”,读者面
对诗歌审美意象的多义性会各取所需,在真实与模糊之间感知弦外之音,唤起潜藏于心中的
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如果李商隐的《锦瑟》没有众说纷纭的解说,它的审美价值也就有了折
扣。在这幅充满意象的图画中,“锦瑟”指的是乐器,还是女子?“华年”是美好的,还是悲伤
的?“庄周梦蝶”“蓝田玉烟”是快乐,还是迷惘?面对可以追忆的似水年华,每个人都找到了
自己的世界。模糊和多义使得能指和所指打破了传统的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而读者的能动
性和创造性,对审美感受自由和丰富的追求,正是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
文学史上有许多描写美人的篇章就大量运用了模糊修辞手法,《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
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曹植的《杂诗》说:“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这些佳篇无一
不是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构成模糊语言来描写美人之美的典范。当一个不完全的形呈现于
眼前时,主体视觉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追求完整的倾向,即会激起一种心理冲动,将它补充完
整。古诗词中优美的诗句往往能化抽象为具体的形象,或夸张、或比喻,把难以计量的情感用
模糊而又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杨慎曾揣度过杜牧《江南春》中的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说“千里”当是“十里”之误,
理由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何文焕驳得好:“即作十里,亦未
必尽听得着、看得见。”苏轼曾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句,有人曾调笑道:“鹅岂不知?”可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凝国全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