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口分布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 必修 第二册)
一、选择题
(2022高一下·运城期中)我国黑河至腾冲一线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下图示意我国人口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胡焕庸线”西北部相比,东南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有( )
①自然条件较优越②经济较发达③占国土面积比重大④太阳能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列国家中,“胡焕庸线”现象较为明显的是( )
A.英国 B.俄罗斯 C.法国 D.新加坡
(2022高一下·景德镇期中)“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换庙先生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即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一线;“胡焕庸现象”即人口分布和国土区域严重不匹配的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我国人口分布存在“胡焕庸线”的原因不包括( )
A.自然环境差异 B.经济水平差异
C.交通条件差异 D.人口政策差异
4.下列国家中,“胡焕庸现象”最明显的是( )
A.印度 B.加拿大 C.英国 D.德国
(2022高一下·赣州期中)近年来,我国一些特大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区域人口分布发生明显变化。下表示意上海市2004~2013年就业人口、常住人口和住宅面积比重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就业人口比(%) 常住人口比重(%) 住宅面积比重(%)
城市圈层/年份 2004 2008 2013 2004 2008 2013 2004 2008 2014
中心城核心区 14.95 12.89 15.09 15.09 9.81 7.37 11.42 9.13 8.16
中心城边缘区 22.80 21.52 23.62 30.71 24.77 21.94 31.95 26.77 25.28
近郊区 40.28 41.88 42.14 34.68 44.29 47.65 43.42 49.07 49.61
远郊区 21.97 23.71 22.14 19.52 21.13 23.04 13.21 15.03 16.95
5.据表判断上海市( )
A.中心城核心区常住人口下降比重小于就业人口
B.中心城边缘区就业人口和常住人口比重显著增加
C.城市近郊区成为人口和居住最大的集聚区
D.城市远郊区就业人口和常住人口比重出现下降
6.根据表中数据变化可推知( )
A.中心城住宅区房价下降 B.城市交通拥堵加重
C.郊区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D.城市热岛效应缓解
(2022高一下·滕州期中)日本人口主要集中在本州岛南部、九州岛和四国岛北部,第二产业人口占30%左右,第三产业人口占60%以上,长期受“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的困扰。据统计,2010年至2015年,在日中国人由46万人增加至51万人,主要集聚在该国人口密集区。图a为日本轮廓图,图b为2010年、2015年在日中国人就业结构比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引起九州岛比北海道岛人口密度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水源 B.地形 C.土壤 D.气候
8.在日中国人( )
A.主要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 B.缓解了日本劳动力短缺窘况
C.从事第二产业人数极少 D.从事第三产业人数下降
(2022高一下·昆明期中)世界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了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地区中,属于人口分布稠密区的是( )
A.北非地区 B.东亚地区 C.西亚地区 D.南极地区
10.在世界上,人口稀疏区往往( )
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B.深居内陆、气候湿润
C.气候恶劣、远离海洋 D.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11.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不是平原,而是高原和山地。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C.土壤 D.气候
12.我国人口分布可以分为东南和西北疏密悬殊的两部分,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疏,此界线是( )
A.漠河一一腾冲线 B.秦岭一—淮河一线
C.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D.黑河一一腾冲线
(2022高一下·台州期中)读世界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和人口占洲总面积及总人口的比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沿海地区人口比例最大的洲是( )
A.大洋洲 B.南美洲 C.亚洲 D.欧洲
14.根据图示信息,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是( )
A.集中于地势低平地区 B.集中于中低纬度地区
C.集中于沿海地区 D.集中于水源丰富的地区
(2022高一下·郑州期中)西藏“一江两河”地区是指雅鲁藏布江中部及其支流拉萨河和年楚河的中部流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一江两河”地区人口数量约占西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环境承载力高于西藏其他地区。左图为“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密度与距河流距离的关系图,右图为“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的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的特点有( )
①距河越远,人口密度越小
②距河4千米范围内人口密度最大,人口分布均匀
③人口密度随海拔的升高而不断减小
④海拔3600~3699米之间人口密度最大,人口总数最多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6.影响“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的根本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自然条件 C.政策因素 D.历史因素
17.“一江两河”地区比西藏其他地区的环境承载力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生产力高 B.人口密度大
C.矿产资源丰富 D.科技水平高
二、综合题
18.(2022高一下·景德镇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指出,到2016年末,全国流动人口的总量为45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下图示意现阶段人口流动基本情况。
(1)说出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
(2)简述促使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3)分析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的不利影响。
19.(2022高一下·郑州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乌鞘岭以西、祁连山北麓,全流域可分为南部祁连山地、中部河西走廊平原区、北部低山丘陵区及荒漠区四大地貌单元。石羊河流域内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绿洲承载人口已达每平方千米300人以上,对于干旱内陆地区来说,人口密度已相当高。位于石羊河流域的武威市,自古就是沟通西域、连接欧亚的交通要冲。下图为石羊河流域人口分布图。
(1)描述石羊河流域人口的空间分布特点。
(2)简析武威市成为人口聚集核心区的原因。
(3)说出影响石羊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及提高该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B
【知识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地区分布的因素很多,既包括社会因素,也包括自然因素。
(1)首先,人口分布是社会现象,深受社会经济规律支配;
(2)其次,自然环境也对人口的分布有重大影响:
(3)此外,开发历史的久暂、移民活动,以及政治动乱、战争和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人口政策等等,都会影响一地区人口增长和人口移动。
1.“胡焕庸线”西北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4%,大于东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气候干旱,光照条件好,太阳能资源更丰富。③④不符合题意;东南部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自然条件较优越,经济较发达。①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2.俄罗斯纬度高,欧洲部分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亚洲部分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故俄罗斯“胡焕庸线”现象较为明显。B正确;英国、法国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开发历史悠久,区域经济发展较平衡,人口分布较均匀,“胡焕庸线”现象不明显,AC错误;新加坡国土狭小,“胡焕庸线”现象不明显,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3.D
4.B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3.我国“胡焕庸线”的西北半壁地形崎岖,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导致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落后;而“胡焕庸线”的东南半壁地形较为平坦,自然条件良好,是传统的农耕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交通便利,人口相对密集;而人口政策差异不大,AB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4.印度、英国、德国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适宜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没有明显的“胡焕庸现象”,加拿大人口主要分布大南部纬度较低的地区,人口的分布地区差异大,主要是气候的差异造成,故答案为:B。
【答案】5.C
6.B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点评】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5.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中心城核心区常住人口下降比重大于就业人口,故A错,中心城边缘区就业人口比重先略微下降后稍有提高,但常住人口比重显著下降,故B错,城市近郊区就业人口、常住人口、住宅面积比重都在上升,推测其人口数量也在上升,且表中数据显示近郊区占比重最大,是该城市人口和居住最大的集聚区,故C正确,城市远郊区就业人口比重先升后降,常住人口和住宅区的比重都较低,故D错。故答案为:C。
6.中心城区的房价是否下降,无相关信息支撑,实际上海市中心城区房价是上升的,故A错;近郊区的就业人口、常住人口和住宅面积比重都在提高,生产与生活废弃物的排放也会增加,生态环境逐渐改善不可信,故C错;根据数据推测城市规模在扩大,城市热岛效应在增强,故D错;中心城、近郊区的就业人口比重与常住人口比重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就业与居住空间分布的不一致,特别是中心城核心区、边缘区常住人口下降比重明显大于就业人口,导致的结果是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加重,故B正确。故答案为:B。
【答案】7.D
8.B
【知识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解析】【点评】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7.据图a可知,九州岛位于日本的西南部,而北海道岛位于日本的北部,两者之间纬度相差较大,九州岛比北海道岛气温高,更适宜人口生存,故引起九州岛比北海道岛人口密度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A正确;九州岛及北海道岛的平原面积都比较狭小,影响两岛之间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不是地形,B错误;土壤对人口分布密度的影响较小,C错误;虽然北海道岛的降水不如九州岛丰富,但两岛都属于湿润区,降水量对人口密度分布影响较小,D错误。故答案为:A。
8.根据图示可知,2010年和2015年在日中国人就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A、C两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由于日本长期受“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的困扰,日本国内劳动力供不应求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日中国人数量增加缓解了日本劳动力短缺的窘况,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在日中国人数量增加且从事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所以在日中国人所从事的第三产业人数上升,D项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9.B
10.C
11.D
12.D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9.东亚地区气候适宜,地形比较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分布稠密,B正确;北非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密度较小,A错误;西亚热带沙漠广布,气温高,温差大,河流较少,水资源短缺,大部分地区不适宜人口居住,人口稀疏,C错误;南极地区终年酷寒,自然环境恶劣,没有常住人口分布,D错误。故答案为:B。
10.世界上人口稀疏区往往分布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远离海洋、气候恶劣的地区,B错误、C正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区,靠近沿海、土壤肥沃的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交通便利,人口往往比较稠密,A、D错误。故答案为:C。
11.热带多雨地区,平原气候湿热,蚊虫滋生,不利于人类生存,而高原和山地气候较为凉爽,蚊虫少,更有利于人类生存,A错误。因此影响热带多雨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候,D正确;水源、土壤不是主要原因,B、C错误。故答案为:D。
12.由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人口分布的分界线也叫“胡焕庸线”,该线以西以北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因此西北半壁人口稀疏;该线以东以南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季风气候显著,自然环境较好,因此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该线是以从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的腾冲为分界线,由地理学家胡焕庸于20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故又称胡焕庸线,A错误、D正确;秦岭—淮河一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呈东西走向,与题意的“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疏”不符合,B、C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13.A
14.C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世界上人口的分布是不均的,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沿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如亚马孙平原、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如北冰洋沿岸、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地如青藏高原地区都是人口稀疏区。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13.读图,沿海地区人口比例最大的洲是大洋洲,达到90%以上,A正确。南美洲、亚洲以及欧洲等沿海地区人口比例均小于大洋洲沿海地区人口比例。故答案为:A。
14.读图,距海岸200km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的比重虽然不大,但距海岸200km范围内人口占洲总人口的比重大,说明世界人口分布趋向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C正确。地势低平地区并不一定在沿海地区,A错。BD选项不是根据图示信息能够得出的结论,排除BD。故答案为:C。
【答案】15.D
16.B
17.A
【知识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点评】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15.依据图中信息可知,“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距河越近,人口密度越大,距河越远,人口密度越小,①正确;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位于距距河1千米范围内,②错;海拔3500-3899米之间,人口密度随海拔的升高波动较大,海拔3900米以上人口密度随海拔的升高而不断减小,③错;海拔3600-3699米之间人口密度最大,人口总数也最多,④正确。由以上可知,①④正确。故本题排除ABC三项,选D。
16.图中信息显示,“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具有沿河分布的特点,靠近河流,人类生产生活取用水方便;河流两岸海拔较低,热量相对充足,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更适合人类居住以及开展农业生产等活动。因此,“一江两河”地区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使该地人口数量约占西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故自然条件是影响该地区人口分布的最根本因素,B正确;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以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因此经济、政策、历史因素等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根本因素,故排除ACD三项,本题选B。
17.青藏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潜力小,所以环境承载力小。而“一江两河”地区环境承载力高于西藏其他地区,主要是因为河谷地带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无霜期长,土壤比较肥沃,又有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因而适宜耕作,土地生产力高,A正确;人口密度大是环境承载力高的表现,不是原因,B错;“一江两河”地区的矿产资源丰富,但不是该地环境承载力高的主要原因,C错;该地科技水平不高,D错。故本题选A。
18.【答案】(1)流动人口总量多;主要由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上升;随迁子女比例增加。
(2)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城市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户籍政策的改革。
(3)造成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凸显。
【知识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人口迁移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我国人口流动特点可从我国人口流动总量、流动方向、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和随迁子女比例的变化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图可知,“全国流动人口的总量为45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说明流动人口总量多;由跨省流入人口所占比例可知,人口主要由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地区;由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图可知,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从33.1到33.7,说明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上升;由随迁子女比例图可知,随迁子女比例增加。
(2)由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经济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生活环境良好;而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收入较少、生活水平较低,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随着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以及我国宽松的人口流动政策,使我国人口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迁移。
(3)人口流动的影响要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分析不利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大量迁出,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大量人口迁出,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限制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留在农村,各种社会问题凸显。
【点评】掌握多角度分析人口迁移影响的方法: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19.【答案】(1)集中于行政中心;趋近于交通线分布;趋近于河流分布。
(2)有河流流经,水资源较充足;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冲,地理位置优越,商贸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收入较高;基础设施较完善,生活条件较好。
(3)因素:水资源。
措施:加大技术投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快水利基到设施建设,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强化交通建设,加强对外联系。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中的人口分布图可知,人口核心聚集区和高度聚集区集中于武威、永昌、金昌、民勤的行政中心;人口集聚核心区和高度集聚区沿主要公路和河流分布趋近于交通线分布。
(2)武威成为人口聚集的核心区,说明武威有适合人生存、发展的条件。文字材料,“位于石羊河流域的武威市,自古就是沟通西域、连接欧亚的交通要冲”说明武威市的地理位置优越,商贸发达;结合图可知武威市有河流流经,水资源充足;从行政中心看,武威市的行政中心级别较高,所以城镇化率高,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水平较其他地区高,生活条件好,所以武威成为人口聚集的核心区。
(3)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石羊河流域位于干旱内陆地区,所以水资源缺乏是影响羊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影响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发程度、生活消费水平、自然资源等。结合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因为该区域是干旱区,水资源是限制其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如果要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那么首先需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利用水利工程措施,合理调节上下游之间的用水关系,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另外提高对外的开放程度,强化交通建设,加强对外联系可以促进区域发展,从而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
【点评】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1 / 11.1人口分布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 必修 第二册)
一、选择题
(2022高一下·运城期中)我国黑河至腾冲一线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下图示意我国人口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胡焕庸线”西北部相比,东南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有( )
①自然条件较优越②经济较发达③占国土面积比重大④太阳能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列国家中,“胡焕庸线”现象较为明显的是( )
A.英国 B.俄罗斯 C.法国 D.新加坡
【答案】1.A
2.B
【知识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地区分布的因素很多,既包括社会因素,也包括自然因素。
(1)首先,人口分布是社会现象,深受社会经济规律支配;
(2)其次,自然环境也对人口的分布有重大影响:
(3)此外,开发历史的久暂、移民活动,以及政治动乱、战争和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人口政策等等,都会影响一地区人口增长和人口移动。
1.“胡焕庸线”西北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4%,大于东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气候干旱,光照条件好,太阳能资源更丰富。③④不符合题意;东南部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自然条件较优越,经济较发达。①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2.俄罗斯纬度高,欧洲部分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亚洲部分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故俄罗斯“胡焕庸线”现象较为明显。B正确;英国、法国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开发历史悠久,区域经济发展较平衡,人口分布较均匀,“胡焕庸线”现象不明显,AC错误;新加坡国土狭小,“胡焕庸线”现象不明显,D错误。故答案为:B。
(2022高一下·景德镇期中)“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换庙先生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即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一线;“胡焕庸现象”即人口分布和国土区域严重不匹配的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我国人口分布存在“胡焕庸线”的原因不包括( )
A.自然环境差异 B.经济水平差异
C.交通条件差异 D.人口政策差异
4.下列国家中,“胡焕庸现象”最明显的是( )
A.印度 B.加拿大 C.英国 D.德国
【答案】3.D
4.B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3.我国“胡焕庸线”的西北半壁地形崎岖,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导致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落后;而“胡焕庸线”的东南半壁地形较为平坦,自然条件良好,是传统的农耕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交通便利,人口相对密集;而人口政策差异不大,AB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4.印度、英国、德国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适宜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没有明显的“胡焕庸现象”,加拿大人口主要分布大南部纬度较低的地区,人口的分布地区差异大,主要是气候的差异造成,故答案为:B。
(2022高一下·赣州期中)近年来,我国一些特大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区域人口分布发生明显变化。下表示意上海市2004~2013年就业人口、常住人口和住宅面积比重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就业人口比(%) 常住人口比重(%) 住宅面积比重(%)
城市圈层/年份 2004 2008 2013 2004 2008 2013 2004 2008 2014
中心城核心区 14.95 12.89 15.09 15.09 9.81 7.37 11.42 9.13 8.16
中心城边缘区 22.80 21.52 23.62 30.71 24.77 21.94 31.95 26.77 25.28
近郊区 40.28 41.88 42.14 34.68 44.29 47.65 43.42 49.07 49.61
远郊区 21.97 23.71 22.14 19.52 21.13 23.04 13.21 15.03 16.95
5.据表判断上海市( )
A.中心城核心区常住人口下降比重小于就业人口
B.中心城边缘区就业人口和常住人口比重显著增加
C.城市近郊区成为人口和居住最大的集聚区
D.城市远郊区就业人口和常住人口比重出现下降
6.根据表中数据变化可推知( )
A.中心城住宅区房价下降 B.城市交通拥堵加重
C.郊区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D.城市热岛效应缓解
【答案】5.C
6.B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点评】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5.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中心城核心区常住人口下降比重大于就业人口,故A错,中心城边缘区就业人口比重先略微下降后稍有提高,但常住人口比重显著下降,故B错,城市近郊区就业人口、常住人口、住宅面积比重都在上升,推测其人口数量也在上升,且表中数据显示近郊区占比重最大,是该城市人口和居住最大的集聚区,故C正确,城市远郊区就业人口比重先升后降,常住人口和住宅区的比重都较低,故D错。故答案为:C。
6.中心城区的房价是否下降,无相关信息支撑,实际上海市中心城区房价是上升的,故A错;近郊区的就业人口、常住人口和住宅面积比重都在提高,生产与生活废弃物的排放也会增加,生态环境逐渐改善不可信,故C错;根据数据推测城市规模在扩大,城市热岛效应在增强,故D错;中心城、近郊区的就业人口比重与常住人口比重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就业与居住空间分布的不一致,特别是中心城核心区、边缘区常住人口下降比重明显大于就业人口,导致的结果是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加重,故B正确。故答案为:B。
(2022高一下·滕州期中)日本人口主要集中在本州岛南部、九州岛和四国岛北部,第二产业人口占30%左右,第三产业人口占60%以上,长期受“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的困扰。据统计,2010年至2015年,在日中国人由46万人增加至51万人,主要集聚在该国人口密集区。图a为日本轮廓图,图b为2010年、2015年在日中国人就业结构比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引起九州岛比北海道岛人口密度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水源 B.地形 C.土壤 D.气候
8.在日中国人( )
A.主要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 B.缓解了日本劳动力短缺窘况
C.从事第二产业人数极少 D.从事第三产业人数下降
【答案】7.D
8.B
【知识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解析】【点评】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7.据图a可知,九州岛位于日本的西南部,而北海道岛位于日本的北部,两者之间纬度相差较大,九州岛比北海道岛气温高,更适宜人口生存,故引起九州岛比北海道岛人口密度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A正确;九州岛及北海道岛的平原面积都比较狭小,影响两岛之间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不是地形,B错误;土壤对人口分布密度的影响较小,C错误;虽然北海道岛的降水不如九州岛丰富,但两岛都属于湿润区,降水量对人口密度分布影响较小,D错误。故答案为:A。
8.根据图示可知,2010年和2015年在日中国人就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A、C两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由于日本长期受“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的困扰,日本国内劳动力供不应求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日中国人数量增加缓解了日本劳动力短缺的窘况,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在日中国人数量增加且从事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所以在日中国人所从事的第三产业人数上升,D项错误。故答案为:B。
(2022高一下·昆明期中)世界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了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地区中,属于人口分布稠密区的是( )
A.北非地区 B.东亚地区 C.西亚地区 D.南极地区
10.在世界上,人口稀疏区往往( )
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B.深居内陆、气候湿润
C.气候恶劣、远离海洋 D.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11.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不是平原,而是高原和山地。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C.土壤 D.气候
12.我国人口分布可以分为东南和西北疏密悬殊的两部分,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疏,此界线是( )
A.漠河一一腾冲线 B.秦岭一—淮河一线
C.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D.黑河一一腾冲线
【答案】9.B
10.C
11.D
12.D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9.东亚地区气候适宜,地形比较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分布稠密,B正确;北非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密度较小,A错误;西亚热带沙漠广布,气温高,温差大,河流较少,水资源短缺,大部分地区不适宜人口居住,人口稀疏,C错误;南极地区终年酷寒,自然环境恶劣,没有常住人口分布,D错误。故答案为:B。
10.世界上人口稀疏区往往分布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远离海洋、气候恶劣的地区,B错误、C正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区,靠近沿海、土壤肥沃的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交通便利,人口往往比较稠密,A、D错误。故答案为:C。
11.热带多雨地区,平原气候湿热,蚊虫滋生,不利于人类生存,而高原和山地气候较为凉爽,蚊虫少,更有利于人类生存,A错误。因此影响热带多雨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候,D正确;水源、土壤不是主要原因,B、C错误。故答案为:D。
12.由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人口分布的分界线也叫“胡焕庸线”,该线以西以北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因此西北半壁人口稀疏;该线以东以南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季风气候显著,自然环境较好,因此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该线是以从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的腾冲为分界线,由地理学家胡焕庸于20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故又称胡焕庸线,A错误、D正确;秦岭—淮河一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呈东西走向,与题意的“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疏”不符合,B、C错误。故答案为:D。
(2022高一下·台州期中)读世界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和人口占洲总面积及总人口的比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沿海地区人口比例最大的洲是( )
A.大洋洲 B.南美洲 C.亚洲 D.欧洲
14.根据图示信息,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是( )
A.集中于地势低平地区 B.集中于中低纬度地区
C.集中于沿海地区 D.集中于水源丰富的地区
【答案】13.A
14.C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世界上人口的分布是不均的,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沿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如亚马孙平原、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如北冰洋沿岸、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地如青藏高原地区都是人口稀疏区。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13.读图,沿海地区人口比例最大的洲是大洋洲,达到90%以上,A正确。南美洲、亚洲以及欧洲等沿海地区人口比例均小于大洋洲沿海地区人口比例。故答案为:A。
14.读图,距海岸200km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的比重虽然不大,但距海岸200km范围内人口占洲总人口的比重大,说明世界人口分布趋向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C正确。地势低平地区并不一定在沿海地区,A错。BD选项不是根据图示信息能够得出的结论,排除BD。故答案为:C。
(2022高一下·郑州期中)西藏“一江两河”地区是指雅鲁藏布江中部及其支流拉萨河和年楚河的中部流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一江两河”地区人口数量约占西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环境承载力高于西藏其他地区。左图为“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密度与距河流距离的关系图,右图为“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的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的特点有( )
①距河越远,人口密度越小
②距河4千米范围内人口密度最大,人口分布均匀
③人口密度随海拔的升高而不断减小
④海拔3600~3699米之间人口密度最大,人口总数最多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6.影响“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的根本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自然条件 C.政策因素 D.历史因素
17.“一江两河”地区比西藏其他地区的环境承载力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生产力高 B.人口密度大
C.矿产资源丰富 D.科技水平高
【答案】15.D
16.B
17.A
【知识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点评】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15.依据图中信息可知,“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距河越近,人口密度越大,距河越远,人口密度越小,①正确;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位于距距河1千米范围内,②错;海拔3500-3899米之间,人口密度随海拔的升高波动较大,海拔3900米以上人口密度随海拔的升高而不断减小,③错;海拔3600-3699米之间人口密度最大,人口总数也最多,④正确。由以上可知,①④正确。故本题排除ABC三项,选D。
16.图中信息显示,“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具有沿河分布的特点,靠近河流,人类生产生活取用水方便;河流两岸海拔较低,热量相对充足,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更适合人类居住以及开展农业生产等活动。因此,“一江两河”地区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使该地人口数量约占西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故自然条件是影响该地区人口分布的最根本因素,B正确;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以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因此经济、政策、历史因素等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根本因素,故排除ACD三项,本题选B。
17.青藏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潜力小,所以环境承载力小。而“一江两河”地区环境承载力高于西藏其他地区,主要是因为河谷地带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无霜期长,土壤比较肥沃,又有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因而适宜耕作,土地生产力高,A正确;人口密度大是环境承载力高的表现,不是原因,B错;“一江两河”地区的矿产资源丰富,但不是该地环境承载力高的主要原因,C错;该地科技水平不高,D错。故本题选A。
二、综合题
18.(2022高一下·景德镇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指出,到2016年末,全国流动人口的总量为45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下图示意现阶段人口流动基本情况。
(1)说出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
(2)简述促使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3)分析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的不利影响。
【答案】(1)流动人口总量多;主要由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上升;随迁子女比例增加。
(2)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城市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户籍政策的改革。
(3)造成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凸显。
【知识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人口迁移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我国人口流动特点可从我国人口流动总量、流动方向、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和随迁子女比例的变化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图可知,“全国流动人口的总量为45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说明流动人口总量多;由跨省流入人口所占比例可知,人口主要由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地区;由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图可知,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从33.1到33.7,说明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上升;由随迁子女比例图可知,随迁子女比例增加。
(2)由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经济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生活环境良好;而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收入较少、生活水平较低,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随着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以及我国宽松的人口流动政策,使我国人口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迁移。
(3)人口流动的影响要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分析不利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大量迁出,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大量人口迁出,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限制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留在农村,各种社会问题凸显。
【点评】掌握多角度分析人口迁移影响的方法: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19.(2022高一下·郑州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乌鞘岭以西、祁连山北麓,全流域可分为南部祁连山地、中部河西走廊平原区、北部低山丘陵区及荒漠区四大地貌单元。石羊河流域内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绿洲承载人口已达每平方千米300人以上,对于干旱内陆地区来说,人口密度已相当高。位于石羊河流域的武威市,自古就是沟通西域、连接欧亚的交通要冲。下图为石羊河流域人口分布图。
(1)描述石羊河流域人口的空间分布特点。
(2)简析武威市成为人口聚集核心区的原因。
(3)说出影响石羊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及提高该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
【答案】(1)集中于行政中心;趋近于交通线分布;趋近于河流分布。
(2)有河流流经,水资源较充足;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冲,地理位置优越,商贸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收入较高;基础设施较完善,生活条件较好。
(3)因素:水资源。
措施:加大技术投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快水利基到设施建设,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强化交通建设,加强对外联系。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中的人口分布图可知,人口核心聚集区和高度聚集区集中于武威、永昌、金昌、民勤的行政中心;人口集聚核心区和高度集聚区沿主要公路和河流分布趋近于交通线分布。
(2)武威成为人口聚集的核心区,说明武威有适合人生存、发展的条件。文字材料,“位于石羊河流域的武威市,自古就是沟通西域、连接欧亚的交通要冲”说明武威市的地理位置优越,商贸发达;结合图可知武威市有河流流经,水资源充足;从行政中心看,武威市的行政中心级别较高,所以城镇化率高,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水平较其他地区高,生活条件好,所以武威成为人口聚集的核心区。
(3)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石羊河流域位于干旱内陆地区,所以水资源缺乏是影响羊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影响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发程度、生活消费水平、自然资源等。结合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因为该区域是干旱区,水资源是限制其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如果要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那么首先需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利用水利工程措施,合理调节上下游之间的用水关系,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另外提高对外的开放程度,强化交通建设,加强对外联系可以促进区域发展,从而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
【点评】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