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口分布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 必修 第二册)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础因素
B.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不明显
C.世界人口稠密地区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D.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小
【答案】A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分析】自然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居住适宜度、影响人们的食物提供量(环境承载力)等等,因此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础因素,A正确;生产力水平越低,人们主要依赖自然环境提供生产条件和食物等,因此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明显,B错误;东亚和南亚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但并不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C错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变大,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云瀑指云雾顺风向翻过山岭,受重力等因素影响,形成白云倾泻成瀑的景观(如下图)。怀化某研学小组去川西牛背山等地野外考察,有幸欣赏到比水瀑更为壮观的云瀑景色,当云瀑消散时,他们还发现“人居半山中、一派桃红柳绿”的田园景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与“白云倾泻成瀑”相关的是( )
A.晴朗的午后山风 B.湿润的清晨山风
C.晴朗的黄昏谷风 D.湿润的夜晚谷风
3.据材料推断,“人居半山中”可能是因为( )
A.环境优美,水源充足 B.地势和缓,便于农耕
C.植被茂盛,风力较小 D.气候凉爽,温度适宜
4.云瀑比水瀑更为壮观的主要原因是( )
A.出现在高山峡谷 B.云层广度和厚度大
C.云雾移动速度快 D.暖空气上升强烈
【答案】2.B
3.D
4.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夜晚山谷地区较热,气压较低,山顶地区较冷,气压较高,近地面风从山顶吹向山谷,形成山风;白天山谷地区较冷,气压较高,山顶地区较热,气压较低,近地面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形成谷风。
2.根据材料“云瀑指云雾顺风向翻过山岭,受重力等因素影响,形成白云倾泻成瀑的景观”可知,“白云倾泻成瀑”气流下沉,为山风,CD错;晴朗的午后,山坡温度高于同高度的大气,气流上升,吹谷风,A错;清晨可能吹山风,B正确。故答案为:B。
3.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四川,四川属于亚热带,夏季气温高,半山腰处气候凉爽,温度适宜,D正确;该地区气候湿润,水源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错;山地地势起伏大,B错;半山腰处风力较大,C错。故答案为:D。
4.云瀑和水瀑都可出现在高山峡谷中,A错;云层广度和厚度大,使得云瀑比水瀑更加多姿多态,气候磅礴,B正确;云雾移动速度没有瀑布快,C错;云瀑是气流沿山坡下沉所致,与暖空气上升无关,D错。故答案为:B。
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5.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 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
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 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
6.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B.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
C.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D.④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
【答案】5.D
6.B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5.根据四地人口分布特点及人口密度大小可知,①③人口分布稀疏,①人口密度最稀疏,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可以判断出①为澳大利亚,则③为美国;②④人口稠密,④人口主要分布于东北部,故④为印度,②人口主要分布于中西部,故②为德国。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6.由上题分析可知,①为澳大利亚,其中部、西部为沙漠,人口稀少,A错误;②国为德国,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德国工业主要位于中西部,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B正确;③为美国,③国西部多山区,人口稀少,C错误;④为印度,④国中部德干高原,气候较干旱,人口相对较少,D错误。故答案为:B。
7.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旱地区多,湿润地区少 B.山区多,平原少
C.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 D.北方多,南方少
【答案】C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我国人口地区分布的总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 山地、高原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温湿地区多,干寒地区少; 开发早的地区多,开发迟的地区少;沿江、海、交通线的地区多, 交通不便的地区少,A、B、D均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以黑河—腾冲一线为分界线,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
读“某国某地区人口密度与海拔的相关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该图所示最有可能反映的地区是( )
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的过渡地带
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的过渡地带
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的过渡地带
9.该地区海拔500米以下地区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 )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
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 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
【答案】8.D
9.A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8.读图可知,该地人口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1500米之。由此可确定该地在热带地区,排除A选项;B选项人口应集中于海拔200米左右的恒河平原上,故排除;亚马孙平原湿热,人口集中于海拔500—1000米的巴西高原上,故排除C选项;刚果盆地位于赤道附近,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而东非高原与刚果盆地的过渡地带,海拔1 000~1 500米之间的地区地势高,气候凉爽,适合人类居住, 故D正确。故答案为:D。
9.该地区500米以下地区位于刚果盆地,因位于赤道附近,加上海拔低,气候过于湿热,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故答案为:A。
“胡焕庸线”指我国黑龙江省黑河和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划分我国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的界线,见下表。人口分布和国土区域面积严重不匹配的现象被称为“胡焕庸现象”。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东南半壁 西北半壁
面积比重(%) 人口比重(%) 人口密度(人/km2) 面积比重(%) 人口比重(%) 人口密度(人/km2)
1953年 43.24 94.80 139.51 56.76 5.20 5.83
2000年 43.24 94.59 303.78 56.76 5.41 13.23
2010年 43.24 94.41 325.84 5676 5.59 14.68
注:暂不包含香港、澳门、台湾数据。
10.“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重一直稳定少变,这主要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
A.计划生育政策 B.人口迁移方向
C.自然地理环境 D.地域开放程度
11.下列国家中,“胡焕庸现象”最不明显的是( )
A.巴西 B.加拿大 C.澳大利亚 D.德国
【答案】10.C
11.D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10.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此线的东部,由于自然环境优越,导致农业基础好,经济条件好,交通发达,人口集中分布。西部由于自然环境的脆弱,环境的承载力小,导致经济落后,人口分布少,密度稀疏,故 C正确 。故答案为:C。
11.四国中,德国国土面积最小,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不明显,故D正确。故答案为:D。
12.读某地区人口分布图,回答下题。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
①气温较适宜②位于平原地带③开发历史较长④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分析】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主要是由于南部纬度较低,气候较适宜,①正确;南部是河流上游,位于高原山区地带,②错误;西伯利亚地区南部纬度较低,气候较温暖,开发历史较长,③正确;由于长期开发该地区南部,加上南部矿产资源丰富,南部经济相对北部发达,人口更加集中,④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全球典型的人口稀疏区之一,但内部人口地域分异明显。下图分别从经度、纬度、极向(最大与最小人口密度连线方向)和垂直四个维度反映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规律,按“胡焕庸线”思想,学者提出一条青藏高原的人口地理划分线。完成下面小题。
13.影响青藏高原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光照 B.降水 C.水源 D.热量
14.图c为极向距离的人口密度差异。则人口极端稀疏区大致最接近( )
A.37° N,85° E B.30° N,90° E
C.35° N,100° E D.30° N,80° E
【答案】13.D
14.A
【知识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①地形:平原和低山丘陵区,人口较密集;而高山与高原人口较稀疏。②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居住,所以人口分布较多区大多气候适宜。如热带地区,大多在高原地带(海拔高,气温凉爽)。③河流:人口最早大多聚集在河流附近(水路交通便利;用水方便;河流附近土壤有可能肥沃)。④淡水资源:淡水资源丰富地,比如河湖众多,可以解决生产与生活用水。所以干旱区的人口分布大多依水源呈点、线、片状分布。⑤土壤:土壤肥沃,便于从事农业活动。⑥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工业活动,会吸引人口集聚,同时资源的开采,也易形成矿业城市。⑦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频发地,人口数量少。比如河流人口多分布在地势较高区域,低洼处人口较少。
(2)社会经济因素:①水陆交通:交通便利处有利于人口集聚,人口较多。②开发历史:开发历史早,经济水平较高,人口多。③工农业基础:工农业发展水平好,则人口密度大。④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水平高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较为显著。⑤政治因素、宗教、习俗、政策等:同种信仰、习俗相同、政治信仰相同的人易于聚集在某一区域。
13.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热量不足,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活动主要受热量的限制,气温和热量对人类生存和农业生产活动影响突出,因此人类活动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的河谷地区,农业生产活动对人口的影响非常明显,D正确。光照、降水和水源对青藏高原地区人口分布影响相对较小,ABC错误。故答案为:D。
14.根据图a和图b推测,青藏高原在70°—87°E人口密度接近为0,在纬度约25°N、37°N、39°N等纬度地区人口密度接近0;表明青藏地区人口极端稀疏区大致接近青藏高原的西北部,结合选项分析,(37° N,85° E)的可能性较大,A正确。故答案为:A。
二、综合题
15.我国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
【答案】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南多,西北少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中国人口的特点可知,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以黑河—腾冲线为界,该线以南、以东地区人口稠密,以西、以北地区人口稀疏,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
【点评】我国人口地区分布的总特点是: 东多西少 分布疏密不均 以腾冲~漠河一线为人口分界线 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 平原、盆地人口多; 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地区人口多; 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 汉族地区人口多。 西部地区人口少; 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 山地、高原人口少; 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 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 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16.(2022高一下·东海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某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密集程度的指标。下图为2015年我国的人口密度示意图。
材料二:胡焕庸线作为中国人口空间的一道分界线,其形成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下表反映了我国人口分界线两侧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
年份 东南部 西北部
人口比例/% 人口密度/(人/km2) 人口比例/% 人口密度/(人/km2)
1953年 94.80 139.51 5.20 5.83
2000年 94.59 303.78 5.41 13.23
2010年 94.41 325.84 5.59 14.68
(1)写出“胡焕庸线”两个端点所在省份的简称。
(2)简述我国地势第一阶梯人口密度特点,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其原因。
(3)据表分析1953年—2010年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的变化特征。
(4)人口分布不均衡是否意味着人口分布不合理?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黑、云或滇
(2)人口密度最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不便利。
(3)东南部人口比例略下降,西北部人口比例略上升;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密度均增加;胡焕庸线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分布基本格局变化不大。
(4)不赞同理由:人口分布是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口分布不均衡并不意味着人口分布不合理。
【知识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胡焕庸线指黑河—腾冲线,黑河位于黑龙江省,简称黑,腾冲位于云南省,简称云或滇。
(2)我国地势第一阶梯为青藏高原,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不便利,人口密度最小。
(3)由表中信息可知,东南部人口比例略下降,而西北部人口比例略上升;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密度均增加;因此可得出胡焕庸线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分布基本格局变化不大。
(4)不赞同理由:根据所学知识,人口分布是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胡焕庸线东南侧,气候湿润,交通发达,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国家放宽政策,人口流动加大,大量地内陆地区人口涌入。胡焕庸线西北侧,自然条件差,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就业机会少,人口少。人口分布不均衡并不意味着人口分布不合理。
【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17.(2021高一下·平顶山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坦桑尼亚位于赤道以南的非洲东部,东濒印度洋,北临维多利亚湖。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穿越坦桑尼亚西南内陆地区,西至赞比亚中部的卡皮里姆波希,于20世纪70年代末通车,但从2000年起其运营开始陷入困境,到2013年全线停运。
坦桑尼亚的人口分布主要受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业、交通、采矿及贸易发展格局影响。历史上殖民势力最早是从东北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渗透,并修建中央铁路线和北部几条支线铁路,带动了区域发展和人口集聚。下图为1988—2012年坦桑尼亚人口重心变动轨迹图。
(1)简述坦桑尼亚北部和东部人口较密集的原因。
(2)分析坦赞铁路的运营状况对坦桑尼亚人口重心的影响。
【答案】(1)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资源开采带动人口聚集;东部地区距离海洋较近,开发历史早,交通便利。
(2)于20世纪70年代末通车,人口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2002年运营困难,人口重心东移。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分析】(1)桑尼亚的人口分布主要受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业、交通、采矿贸易发展格局影响。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人口集聚在北方地区。历史上殖民势力最是从东北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渗透,沿海地区开发早,人口密集。
(2)坦赞铁路于20世纪70年代末通车,从2000年起其运营开始陷入困境,到2013年全线停运。由图可知从1988年到2002年,人口重心西移。2002年到2012年人口重心东移。坦赞铁路开通,重心西移;铁路废弃,重心东移。
【点评】影响人口地区分布的因素很多,既包括社会因素,也包括自然因素。
(1)首先,人口分布是社会现象,深受社会经济规律支配;
2)其次,自然环境也对人口的分布有重大影响;
(3)此外,开发历史的久暂、移民活动,以及政治动乱、战争和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人口政策等等,都会影响一地区人口增长和人口移动。
1 / 11.1人口分布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 必修 第二册)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础因素
B.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不明显
C.世界人口稠密地区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D.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小
云瀑指云雾顺风向翻过山岭,受重力等因素影响,形成白云倾泻成瀑的景观(如下图)。怀化某研学小组去川西牛背山等地野外考察,有幸欣赏到比水瀑更为壮观的云瀑景色,当云瀑消散时,他们还发现“人居半山中、一派桃红柳绿”的田园景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与“白云倾泻成瀑”相关的是( )
A.晴朗的午后山风 B.湿润的清晨山风
C.晴朗的黄昏谷风 D.湿润的夜晚谷风
3.据材料推断,“人居半山中”可能是因为( )
A.环境优美,水源充足 B.地势和缓,便于农耕
C.植被茂盛,风力较小 D.气候凉爽,温度适宜
4.云瀑比水瀑更为壮观的主要原因是( )
A.出现在高山峡谷 B.云层广度和厚度大
C.云雾移动速度快 D.暖空气上升强烈
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5.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 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
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 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
6.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B.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
C.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D.④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
7.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旱地区多,湿润地区少 B.山区多,平原少
C.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 D.北方多,南方少
读“某国某地区人口密度与海拔的相关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该图所示最有可能反映的地区是( )
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的过渡地带
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的过渡地带
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的过渡地带
9.该地区海拔500米以下地区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 )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
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 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
“胡焕庸线”指我国黑龙江省黑河和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划分我国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的界线,见下表。人口分布和国土区域面积严重不匹配的现象被称为“胡焕庸现象”。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东南半壁 西北半壁
面积比重(%) 人口比重(%) 人口密度(人/km2) 面积比重(%) 人口比重(%) 人口密度(人/km2)
1953年 43.24 94.80 139.51 56.76 5.20 5.83
2000年 43.24 94.59 303.78 56.76 5.41 13.23
2010年 43.24 94.41 325.84 5676 5.59 14.68
注:暂不包含香港、澳门、台湾数据。
10.“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重一直稳定少变,这主要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
A.计划生育政策 B.人口迁移方向
C.自然地理环境 D.地域开放程度
11.下列国家中,“胡焕庸现象”最不明显的是( )
A.巴西 B.加拿大 C.澳大利亚 D.德国
12.读某地区人口分布图,回答下题。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
①气温较适宜②位于平原地带③开发历史较长④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全球典型的人口稀疏区之一,但内部人口地域分异明显。下图分别从经度、纬度、极向(最大与最小人口密度连线方向)和垂直四个维度反映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规律,按“胡焕庸线”思想,学者提出一条青藏高原的人口地理划分线。完成下面小题。
13.影响青藏高原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光照 B.降水 C.水源 D.热量
14.图c为极向距离的人口密度差异。则人口极端稀疏区大致最接近( )
A.37° N,85° E B.30° N,90° E
C.35° N,100° E D.30° N,80° E
二、综合题
15.我国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
16.(2022高一下·东海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某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密集程度的指标。下图为2015年我国的人口密度示意图。
材料二:胡焕庸线作为中国人口空间的一道分界线,其形成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下表反映了我国人口分界线两侧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
年份 东南部 西北部
人口比例/% 人口密度/(人/km2) 人口比例/% 人口密度/(人/km2)
1953年 94.80 139.51 5.20 5.83
2000年 94.59 303.78 5.41 13.23
2010年 94.41 325.84 5.59 14.68
(1)写出“胡焕庸线”两个端点所在省份的简称。
(2)简述我国地势第一阶梯人口密度特点,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其原因。
(3)据表分析1953年—2010年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的变化特征。
(4)人口分布不均衡是否意味着人口分布不合理?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17.(2021高一下·平顶山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坦桑尼亚位于赤道以南的非洲东部,东濒印度洋,北临维多利亚湖。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穿越坦桑尼亚西南内陆地区,西至赞比亚中部的卡皮里姆波希,于20世纪70年代末通车,但从2000年起其运营开始陷入困境,到2013年全线停运。
坦桑尼亚的人口分布主要受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业、交通、采矿及贸易发展格局影响。历史上殖民势力最早是从东北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渗透,并修建中央铁路线和北部几条支线铁路,带动了区域发展和人口集聚。下图为1988—2012年坦桑尼亚人口重心变动轨迹图。
(1)简述坦桑尼亚北部和东部人口较密集的原因。
(2)分析坦赞铁路的运营状况对坦桑尼亚人口重心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分析】自然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居住适宜度、影响人们的食物提供量(环境承载力)等等,因此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础因素,A正确;生产力水平越低,人们主要依赖自然环境提供生产条件和食物等,因此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明显,B错误;东亚和南亚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但并不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C错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变大,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答案】2.B
3.D
4.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夜晚山谷地区较热,气压较低,山顶地区较冷,气压较高,近地面风从山顶吹向山谷,形成山风;白天山谷地区较冷,气压较高,山顶地区较热,气压较低,近地面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形成谷风。
2.根据材料“云瀑指云雾顺风向翻过山岭,受重力等因素影响,形成白云倾泻成瀑的景观”可知,“白云倾泻成瀑”气流下沉,为山风,CD错;晴朗的午后,山坡温度高于同高度的大气,气流上升,吹谷风,A错;清晨可能吹山风,B正确。故答案为:B。
3.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四川,四川属于亚热带,夏季气温高,半山腰处气候凉爽,温度适宜,D正确;该地区气候湿润,水源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错;山地地势起伏大,B错;半山腰处风力较大,C错。故答案为:D。
4.云瀑和水瀑都可出现在高山峡谷中,A错;云层广度和厚度大,使得云瀑比水瀑更加多姿多态,气候磅礴,B正确;云雾移动速度没有瀑布快,C错;云瀑是气流沿山坡下沉所致,与暖空气上升无关,D错。故答案为:B。
【答案】5.D
6.B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5.根据四地人口分布特点及人口密度大小可知,①③人口分布稀疏,①人口密度最稀疏,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可以判断出①为澳大利亚,则③为美国;②④人口稠密,④人口主要分布于东北部,故④为印度,②人口主要分布于中西部,故②为德国。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6.由上题分析可知,①为澳大利亚,其中部、西部为沙漠,人口稀少,A错误;②国为德国,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德国工业主要位于中西部,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B正确;③为美国,③国西部多山区,人口稀少,C错误;④为印度,④国中部德干高原,气候较干旱,人口相对较少,D错误。故答案为:B。
7.【答案】C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我国人口地区分布的总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 山地、高原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温湿地区多,干寒地区少; 开发早的地区多,开发迟的地区少;沿江、海、交通线的地区多, 交通不便的地区少,A、B、D均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以黑河—腾冲一线为分界线,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
【答案】8.D
9.A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8.读图可知,该地人口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1500米之。由此可确定该地在热带地区,排除A选项;B选项人口应集中于海拔200米左右的恒河平原上,故排除;亚马孙平原湿热,人口集中于海拔500—1000米的巴西高原上,故排除C选项;刚果盆地位于赤道附近,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而东非高原与刚果盆地的过渡地带,海拔1 000~1 500米之间的地区地势高,气候凉爽,适合人类居住, 故D正确。故答案为:D。
9.该地区500米以下地区位于刚果盆地,因位于赤道附近,加上海拔低,气候过于湿热,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故答案为:A。
【答案】10.C
11.D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10.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此线的东部,由于自然环境优越,导致农业基础好,经济条件好,交通发达,人口集中分布。西部由于自然环境的脆弱,环境的承载力小,导致经济落后,人口分布少,密度稀疏,故 C正确 。故答案为:C。
11.四国中,德国国土面积最小,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不明显,故D正确。故答案为:D。
12.【答案】C
【知识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分析】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主要是由于南部纬度较低,气候较适宜,①正确;南部是河流上游,位于高原山区地带,②错误;西伯利亚地区南部纬度较低,气候较温暖,开发历史较长,③正确;由于长期开发该地区南部,加上南部矿产资源丰富,南部经济相对北部发达,人口更加集中,④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答案】13.D
14.A
【知识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①地形:平原和低山丘陵区,人口较密集;而高山与高原人口较稀疏。②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居住,所以人口分布较多区大多气候适宜。如热带地区,大多在高原地带(海拔高,气温凉爽)。③河流:人口最早大多聚集在河流附近(水路交通便利;用水方便;河流附近土壤有可能肥沃)。④淡水资源:淡水资源丰富地,比如河湖众多,可以解决生产与生活用水。所以干旱区的人口分布大多依水源呈点、线、片状分布。⑤土壤:土壤肥沃,便于从事农业活动。⑥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工业活动,会吸引人口集聚,同时资源的开采,也易形成矿业城市。⑦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频发地,人口数量少。比如河流人口多分布在地势较高区域,低洼处人口较少。
(2)社会经济因素:①水陆交通:交通便利处有利于人口集聚,人口较多。②开发历史:开发历史早,经济水平较高,人口多。③工农业基础:工农业发展水平好,则人口密度大。④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水平高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较为显著。⑤政治因素、宗教、习俗、政策等:同种信仰、习俗相同、政治信仰相同的人易于聚集在某一区域。
13.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热量不足,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活动主要受热量的限制,气温和热量对人类生存和农业生产活动影响突出,因此人类活动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的河谷地区,农业生产活动对人口的影响非常明显,D正确。光照、降水和水源对青藏高原地区人口分布影响相对较小,ABC错误。故答案为:D。
14.根据图a和图b推测,青藏高原在70°—87°E人口密度接近为0,在纬度约25°N、37°N、39°N等纬度地区人口密度接近0;表明青藏地区人口极端稀疏区大致接近青藏高原的西北部,结合选项分析,(37° N,85° E)的可能性较大,A正确。故答案为:A。
15.【答案】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南多,西北少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中国人口的特点可知,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以黑河—腾冲线为界,该线以南、以东地区人口稠密,以西、以北地区人口稀疏,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
【点评】我国人口地区分布的总特点是: 东多西少 分布疏密不均 以腾冲~漠河一线为人口分界线 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 平原、盆地人口多; 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地区人口多; 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 汉族地区人口多。 西部地区人口少; 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 山地、高原人口少; 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 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 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16.【答案】(1)黑、云或滇
(2)人口密度最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不便利。
(3)东南部人口比例略下降,西北部人口比例略上升;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密度均增加;胡焕庸线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分布基本格局变化不大。
(4)不赞同理由:人口分布是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口分布不均衡并不意味着人口分布不合理。
【知识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胡焕庸线指黑河—腾冲线,黑河位于黑龙江省,简称黑,腾冲位于云南省,简称云或滇。
(2)我国地势第一阶梯为青藏高原,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不便利,人口密度最小。
(3)由表中信息可知,东南部人口比例略下降,而西北部人口比例略上升;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密度均增加;因此可得出胡焕庸线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分布基本格局变化不大。
(4)不赞同理由:根据所学知识,人口分布是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胡焕庸线东南侧,气候湿润,交通发达,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国家放宽政策,人口流动加大,大量地内陆地区人口涌入。胡焕庸线西北侧,自然条件差,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就业机会少,人口少。人口分布不均衡并不意味着人口分布不合理。
【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17.【答案】(1)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资源开采带动人口聚集;东部地区距离海洋较近,开发历史早,交通便利。
(2)于20世纪70年代末通车,人口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2002年运营困难,人口重心东移。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分析】(1)桑尼亚的人口分布主要受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业、交通、采矿贸易发展格局影响。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人口集聚在北方地区。历史上殖民势力最是从东北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渗透,沿海地区开发早,人口密集。
(2)坦赞铁路于20世纪70年代末通车,从2000年起其运营开始陷入困境,到2013年全线停运。由图可知从1988年到2002年,人口重心西移。2002年到2012年人口重心东移。坦赞铁路开通,重心西移;铁路废弃,重心东移。
【点评】影响人口地区分布的因素很多,既包括社会因素,也包括自然因素。
(1)首先,人口分布是社会现象,深受社会经济规律支配;
2)其次,自然环境也对人口的分布有重大影响;
(3)此外,开发历史的久暂、移民活动,以及政治动乱、战争和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人口政策等等,都会影响一地区人口增长和人口移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