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口容量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 必修 第二册)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区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可知,该地区( )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
B.t2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2.图中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
A.资源环境承载力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必须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D.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答案】1.B
2.D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1.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为6000人,这是考虑了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各种因素而估计出的数值,故A错误;t2时期,该地区人口数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此推测该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B正确;t3时期,该地区实际人口数量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故C错误;t4时期,该地区实际人口数量接近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较t1时期差,故D错误,故答案为:B。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故A错误;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故B错误;读图可知,t3时期人口数量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故C错误;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故D正确。故答案为:D。
3.读“俄罗斯亚洲部分地图”,完成下列各题。制约俄罗斯亚洲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条件为( )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 C.土地资源 D.气候条件
【答案】D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分析】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这都不是制约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A、B、C错误;但由于其纬度较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从而成为制约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2019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530.59人,“1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自2015年以来广州常住人口已连续四年以每年超过40万的规模增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广州提出的“1500万”被称为“临界点”,“1500万”是指( )
A.环境人口容量 B.人口合理容量
C.环境承载力 D.土地承载力
5.针对广州市目前人口状况,今后应该( )
A.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扩大生产规模
B.鼓励生育,解决老龄化问题
C.继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D.继续鼓励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
【答案】4.B
5.C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4.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材料信息显示,这“1500万人”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因此“1500万”人应该是人口合理容量,B正确;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土地承载力都表示极限临界点,与广州人“活得舒服”不相符合,A、C、D错误。故答案为:B。
5.根据材料可知,广州市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其人口合理容量,而且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压力较大,因此针对这种人口状况不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鼓励生育,A、B错误;广州市在人口压力大的状况下,应缓解人地矛盾,继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C正确;由材料可知,广州市劳动力数量还在上升,且该市人口数量较多,故接纳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不合适,D错误。故答案为:C。
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表。完成下面小题。
气候区 人口合理容量(亿人) 人口合理密度(人/km2)
热带雨林气候区 28.00 200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9.30 100
地中海气候区 2.25 90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及温带季风气候区 7.35 30
6.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历史因素
7.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温带季风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
【答案】6.B
7.D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6.该表反映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说明这种测算主要考虑的是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因素,B正确;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历史因素均属于人文因素,故ACD错误;故答案为:B。
7.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水热资源极为丰富,从表中信息可知,该气候区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都最大,而目前该气候区却是世界上人口稀少的地区之一,故D正确;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10°N-50°N范围内,因此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均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故ABC错误;故答案为:D。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灾后重建规划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下图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区人口超载类型的分布图。其中第Ⅰ类:资源环境承载力差且受灾极重的山区县;第Ⅱ类: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虽然受灾严重,但原有人口容量较大,尚能满足当前需要;第Ⅲ类:与灾害的关联度较弱,原有的环境承载力较弱,造成人口超载。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灾后该区域环境人口容量( )
A.茂县趋于合理 B.平武县没有变化
C.汶川县小于北川县 D.汶川县进一步下降
9.为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北川今后应( )
A.放弃灾毁耕地 B.大力开发梯田
C.加强对外联系 D.提高消费水平
【答案】8.D
9.C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8.通过读取图上四县的人口超载类型,结合题干文字情境,汶川、茂县、北川属于第Ⅰ类县,受灾重且环境承载力差,地震灾后,其环境人口容量将进一步下降,AC错误,D正确;平武县属于第II类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虽然受灾严重,但原有人口容量较大,尚能满足当前需要,环境人口容量还是受到一定的影响,B错误。综上所述,故答案为:D。
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对外开放程度,既有正相关的因素,也有负相关的因素。对北川县来说,地震灾后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利于该地提高环境人口容量,C正确;应逐步恢复灾毁耕地,适当开发缓坡的梯田,降低消费水平,A、B、D错误。故答案为:C。
10.人口地理研究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
甲省 乙省 丙省 丁省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778.5 914.3 283.4 1799.4
耕地面积(万公顷) 588.31 528.18 814.07 414.95
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
【答案】C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分析】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尤其是资源的短板;由表中数据可知,丙省单位耕地面积水资源量是最少的,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最少,若不考虑其他条件,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是丙省。故答案为:C。
【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11.关于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承载力就是环境人口容量
B.环境承载力就是人口的合理容量
C.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D.是衡量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指标
【答案】D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故D项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12.影响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因素是( )
A.气候与生物资源 B.土地与水资源
C.对外开放的程度 D.科技发展水平
【答案】B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看出土地、水、矿产等资源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是影响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因素,B正确。从图中无法看出气候和生物资源所占比重,A错误;对外开放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所占比重较小,C、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2022高一下·镇巴县期末)某发展中国家的科研团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本国资源的供需数量进行了估算,数据如下图所示(图中字母均为设定值),起算时间为2020年。估算过程中,对生产力水平作了两种设定:一是生产力水平保持2020年水平不变,二是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生产力水平设定 2020年 2040年 2060年
国内可供资源 假定保持不变 1.8a 1.5a 1.0a
假定持续提高 1.8a m1 m2
国民所需资源 假定保持不变 R 1.5a 2.0a
假定持续提高 a n1 n2
13.根据资料中信息推测以下资源数量大小表达正确的是( )
A.m1>m2 B.m1>1.5a C.2.0a14.假定生产力水平保持不变,可确定该国人口数量突破环境承载力的时间在( )
A.2040年前 B.2040年后 C.2060年前 D.2060年后
15.nl小于1.5a的原因是,未来该国( )
A.国内人口数量增加 B.资源开发能力提高
C.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D.国民消费水平提高
【答案】13.B
14.B
15.C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13.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可以增加国内可供资源,同时使国民所需资源减少,因此同一年份,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的国内可供资源大于生产力水平保持不变的可供资源,因此m1>1.5a,B正确;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情况下,时间越久,提高越多,国内可供资源也越多,因此m2>m1,A错误;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的国民所需资源小于生产力水平保持不变的所需资源,因此n2<2.0a,C错误;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情况下,时间越久,提高越多,国民所需资源越少,因此n214.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情况下,2020年国内可供资源(1.8a)大于国民所需资源(a),人口数量没有突破环境人口容量,2040年国内可供资源(1.5a)等于国民所需资源(1.5a),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容量持平,2060年国内可供资源(1.0a)小于国民所需资源(2.0a),人口数量突破了环境人口容量,该国人口数量突破环境人口容量的时间在2040年后,B正确,AD错误;2060年前不准确,C错误。故答案为:B。
15.n1小于1.5a,说明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的国民所需资源小于生产力水平保持不变的所需资源主要原因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C正确;资源开发能力提高会提高国内可供资源,对国民所需资源影响小,B错误;国内人口数量提高会增加国民所需资源,且国内人口数量增加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无关,A错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民消费水平提高会使国民所需资源提高,D错误。故答案为:C。
二、综合题
16.读我国人口垂直分析状况表,回答下列问题。
海拔/m 200 200~500 500~ 1000 1000~ 2000 2000~ 4000
人口数量/万人 73345.1 19427.8 8647.5 10037.1 1590.8
人口比重/% 64.9 17.2 7.7 8.9 1.4
面积/万平方千米 144.5 97.2 162.5 39.9 315.9
面积比重/% 15 10.2 16.9 25 32.9
人口密度/(人/km2) 507.6 199.9 53.2 41.8 5
(1)从表中可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2)请分析川、黔、滇地区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
(3)从资源环境承载力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西藏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理由是什么?
【答案】(1)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疏。
(2)山区面积大,交通不便;经济基础差,文化、教育、科技水平低。
(3)不能。原因:西藏高寒缺氧,土壤贫瘠,交通不便,科技水平低,资源环境承载力小。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分析】(1)由表可知,总体上,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区人口数量最多,2000-4000米的地区人口数量最少,海拔越高,人口密度越小,故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疏。
(2)川、黔、滇地区贫困人口主要位于我国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和川西高原,这些地区海拔较高,人口密度较低,地形崎岖,不利于交通的修建,不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经济基础差且发展较慢,使其在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水平较低,进一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3)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人口密度最低,这里海拔高,高寒缺氧,土壤发育程度低,较为贫瘠,生态环境脆弱,该地区不利于大规模发展种植业,可以适当发展畜牧业,环境承载力较差,恶劣的自然条件,不利于交通设施的修建,西藏交通密度很小,交通不便利,不利于对外开放,教育科技水平较低,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小。
【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人口密度突变线(下图)是一条全国尺度最重要的人地关系突变线,它综合反映了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强度的限制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约束的适应。
(1)说明大兴安岭北段人口密度突变线未到达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的原因。
(2)说明兰州至武威一线人口密度突变线突破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的原因。
(3)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这条人口密度突变线今后能否被突破。
【答案】(1)该段纬度较高,气候寒冷;而且一年寒冷季节很长,地面冻土广布,不利于发展农业及人们生活,所以人口密度较小,人口密度突变线未到达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
(2)兰州至武威一线位于黄河上游,虽然降水较少,但是有黄河流经,河流水量较大,生产生活用水较充足;该段纬度较低,位于河谷地带(地势较低),气候较适宜。
(3)能够被突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口密度突变线以西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增加,人口密度增加;跨流域调水工程能够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用水问题,缓解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使得生活和生产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人口密度增加。不能被突破: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经济落后,且西部地区居民不断向东部经济发达区迁移,使得西部地区人口更加稀疏;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牧区,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分析】(1)大兴安岭北段人口密度突变线未到达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说明该区域人口密度较低;而位于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以东,说明降水并非影响因素,主要原因应为该段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不适宜人类居住;而且一年寒冷季节很长,地面冻土广布,不利于发展农业,同时也不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所以人口密度较小,小于同等降水量的其它区域。
(2)本题主要考查兰州至武威一线人口密度较大的原因,可以从水源、气候(气温)、地形等方面分析该地适宜居住的条件。由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段位于黄河上游,河流水量较大,生产生活用水较充足,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用水;相较于东北地区,纬度较低,热量较为充足;河谷地带,地势较低,不利于热量的散失,气候较适宜。
(3)本题需要回答正反两个方面。如果认为人口密度突变线能够被突破,可以回答的观点有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增加,人口密度也相应增加,南水北调工程也能够缓解西部地区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使得限制区域人口密度的主要限制性条件——水源得到改善,区域的人们密度增加,导致人口密度突变线突破。如果认为不能被突破,可以回答的观点有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经济落后,且还有人口呈现不断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迁移的趋势,人口稀疏,人口密度降低。西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牧区,生态环境脆弱,盲目治理可能会使得当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环境人口容量降低,人口更加稀疏。
【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18.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西线调水能解决西北缺水问题,预计调水成功后,西北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可增加一个亿。而三峡水库的建设,淹没大量土地,百万移民需安置。下面左图为南水北调路线图,右图为三峡水库示意图。
材料二:我国西北地区通过滴灌、喷灌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使西北地区人口增加。
材料三:温哥华大学教授比尔里斯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全世界都像富裕的美国人和德国人那样生活和生产,那么我们为了得到原料和排放有害物质还需要20个地球。”
(1)材料一表明什么因素制约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请结合材料分析。
(2)材料二和三说明了哪两个因素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它们与环境承载力呈什么关系?
【答案】(1)资源。南水北调使西北地区的淡水资源增加,增大了环境承载力。
(2)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科技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材料二说明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增大环境承载力;消费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材料三说明人们的消费水平高,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多,使得环境承载力减小。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水资源多少,制约西北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该地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与水资源量呈正相关。西线调水能解决西北缺水问题,预计调水成功后,西北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可增加一个亿,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使西北地区淡水资源增加了,增大了环境承载力。
(2)读材料,材料二、三说明了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材料二我国西北地区通过滴灌、喷灌等技术,这是科技水平的提高,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导致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从而使西北地区人口增加,扩大环境承载力。说明科技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扩大环境承载力。材料三富裕的美国人和德国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属于高消费、高消耗方式,会加速资源消耗速度,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多,使得环境承载力减小。材料三说明消费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人们的消费水平高,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多,使得环境承载力减小了。
【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1 / 11.3人口容量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 必修 第二册)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区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可知,该地区( )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
B.t2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2.图中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
A.资源环境承载力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必须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D.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3.读“俄罗斯亚洲部分地图”,完成下列各题。制约俄罗斯亚洲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条件为( )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 C.土地资源 D.气候条件
2019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530.59人,“1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自2015年以来广州常住人口已连续四年以每年超过40万的规模增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广州提出的“1500万”被称为“临界点”,“1500万”是指( )
A.环境人口容量 B.人口合理容量
C.环境承载力 D.土地承载力
5.针对广州市目前人口状况,今后应该( )
A.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扩大生产规模
B.鼓励生育,解决老龄化问题
C.继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D.继续鼓励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
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表。完成下面小题。
气候区 人口合理容量(亿人) 人口合理密度(人/km2)
热带雨林气候区 28.00 200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9.30 100
地中海气候区 2.25 90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及温带季风气候区 7.35 30
6.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历史因素
7.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温带季风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灾后重建规划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下图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区人口超载类型的分布图。其中第Ⅰ类:资源环境承载力差且受灾极重的山区县;第Ⅱ类: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虽然受灾严重,但原有人口容量较大,尚能满足当前需要;第Ⅲ类:与灾害的关联度较弱,原有的环境承载力较弱,造成人口超载。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灾后该区域环境人口容量( )
A.茂县趋于合理 B.平武县没有变化
C.汶川县小于北川县 D.汶川县进一步下降
9.为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北川今后应( )
A.放弃灾毁耕地 B.大力开发梯田
C.加强对外联系 D.提高消费水平
10.人口地理研究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
甲省 乙省 丙省 丁省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778.5 914.3 283.4 1799.4
耕地面积(万公顷) 588.31 528.18 814.07 414.95
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
11.关于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承载力就是环境人口容量
B.环境承载力就是人口的合理容量
C.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D.是衡量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指标
12.影响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因素是( )
A.气候与生物资源 B.土地与水资源
C.对外开放的程度 D.科技发展水平
(2022高一下·镇巴县期末)某发展中国家的科研团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本国资源的供需数量进行了估算,数据如下图所示(图中字母均为设定值),起算时间为2020年。估算过程中,对生产力水平作了两种设定:一是生产力水平保持2020年水平不变,二是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生产力水平设定 2020年 2040年 2060年
国内可供资源 假定保持不变 1.8a 1.5a 1.0a
假定持续提高 1.8a m1 m2
国民所需资源 假定保持不变 R 1.5a 2.0a
假定持续提高 a n1 n2
13.根据资料中信息推测以下资源数量大小表达正确的是( )
A.m1>m2 B.m1>1.5a C.2.0a14.假定生产力水平保持不变,可确定该国人口数量突破环境承载力的时间在( )
A.2040年前 B.2040年后 C.2060年前 D.2060年后
15.nl小于1.5a的原因是,未来该国( )
A.国内人口数量增加 B.资源开发能力提高
C.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D.国民消费水平提高
二、综合题
16.读我国人口垂直分析状况表,回答下列问题。
海拔/m 200 200~500 500~ 1000 1000~ 2000 2000~ 4000
人口数量/万人 73345.1 19427.8 8647.5 10037.1 1590.8
人口比重/% 64.9 17.2 7.7 8.9 1.4
面积/万平方千米 144.5 97.2 162.5 39.9 315.9
面积比重/% 15 10.2 16.9 25 32.9
人口密度/(人/km2) 507.6 199.9 53.2 41.8 5
(1)从表中可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2)请分析川、黔、滇地区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
(3)从资源环境承载力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西藏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理由是什么?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人口密度突变线(下图)是一条全国尺度最重要的人地关系突变线,它综合反映了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强度的限制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约束的适应。
(1)说明大兴安岭北段人口密度突变线未到达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的原因。
(2)说明兰州至武威一线人口密度突变线突破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的原因。
(3)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这条人口密度突变线今后能否被突破。
18.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西线调水能解决西北缺水问题,预计调水成功后,西北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可增加一个亿。而三峡水库的建设,淹没大量土地,百万移民需安置。下面左图为南水北调路线图,右图为三峡水库示意图。
材料二:我国西北地区通过滴灌、喷灌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使西北地区人口增加。
材料三:温哥华大学教授比尔里斯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全世界都像富裕的美国人和德国人那样生活和生产,那么我们为了得到原料和排放有害物质还需要20个地球。”
(1)材料一表明什么因素制约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请结合材料分析。
(2)材料二和三说明了哪两个因素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它们与环境承载力呈什么关系?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1.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为6000人,这是考虑了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各种因素而估计出的数值,故A错误;t2时期,该地区人口数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此推测该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B正确;t3时期,该地区实际人口数量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故C错误;t4时期,该地区实际人口数量接近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较t1时期差,故D错误,故答案为:B。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故A错误;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故B错误;读图可知,t3时期人口数量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故C错误;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故D正确。故答案为:D。
3.【答案】D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分析】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这都不是制约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A、B、C错误;但由于其纬度较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从而成为制约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答案】4.B
5.C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4.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材料信息显示,这“1500万人”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因此“1500万”人应该是人口合理容量,B正确;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土地承载力都表示极限临界点,与广州人“活得舒服”不相符合,A、C、D错误。故答案为:B。
5.根据材料可知,广州市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其人口合理容量,而且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压力较大,因此针对这种人口状况不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鼓励生育,A、B错误;广州市在人口压力大的状况下,应缓解人地矛盾,继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C正确;由材料可知,广州市劳动力数量还在上升,且该市人口数量较多,故接纳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不合适,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6.B
7.D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6.该表反映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说明这种测算主要考虑的是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因素,B正确;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历史因素均属于人文因素,故ACD错误;故答案为:B。
7.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水热资源极为丰富,从表中信息可知,该气候区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都最大,而目前该气候区却是世界上人口稀少的地区之一,故D正确;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10°N-50°N范围内,因此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均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故ABC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8.D
9.C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8.通过读取图上四县的人口超载类型,结合题干文字情境,汶川、茂县、北川属于第Ⅰ类县,受灾重且环境承载力差,地震灾后,其环境人口容量将进一步下降,AC错误,D正确;平武县属于第II类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虽然受灾严重,但原有人口容量较大,尚能满足当前需要,环境人口容量还是受到一定的影响,B错误。综上所述,故答案为:D。
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对外开放程度,既有正相关的因素,也有负相关的因素。对北川县来说,地震灾后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利于该地提高环境人口容量,C正确;应逐步恢复灾毁耕地,适当开发缓坡的梯田,降低消费水平,A、B、D错误。故答案为:C。
10.【答案】C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分析】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尤其是资源的短板;由表中数据可知,丙省单位耕地面积水资源量是最少的,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最少,若不考虑其他条件,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是丙省。故答案为:C。
【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11.【答案】D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故D项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12.【答案】B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看出土地、水、矿产等资源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是影响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因素,B正确。从图中无法看出气候和生物资源所占比重,A错误;对外开放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所占比重较小,C、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答案】13.B
14.B
15.C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13.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可以增加国内可供资源,同时使国民所需资源减少,因此同一年份,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的国内可供资源大于生产力水平保持不变的可供资源,因此m1>1.5a,B正确;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情况下,时间越久,提高越多,国内可供资源也越多,因此m2>m1,A错误;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的国民所需资源小于生产力水平保持不变的所需资源,因此n2<2.0a,C错误;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情况下,时间越久,提高越多,国民所需资源越少,因此n214.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情况下,2020年国内可供资源(1.8a)大于国民所需资源(a),人口数量没有突破环境人口容量,2040年国内可供资源(1.5a)等于国民所需资源(1.5a),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容量持平,2060年国内可供资源(1.0a)小于国民所需资源(2.0a),人口数量突破了环境人口容量,该国人口数量突破环境人口容量的时间在2040年后,B正确,AD错误;2060年前不准确,C错误。故答案为:B。
15.n1小于1.5a,说明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的国民所需资源小于生产力水平保持不变的所需资源主要原因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C正确;资源开发能力提高会提高国内可供资源,对国民所需资源影响小,B错误;国内人口数量提高会增加国民所需资源,且国内人口数量增加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无关,A错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民消费水平提高会使国民所需资源提高,D错误。故答案为:C。
16.【答案】(1)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疏。
(2)山区面积大,交通不便;经济基础差,文化、教育、科技水平低。
(3)不能。原因:西藏高寒缺氧,土壤贫瘠,交通不便,科技水平低,资源环境承载力小。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分析】(1)由表可知,总体上,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区人口数量最多,2000-4000米的地区人口数量最少,海拔越高,人口密度越小,故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疏。
(2)川、黔、滇地区贫困人口主要位于我国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和川西高原,这些地区海拔较高,人口密度较低,地形崎岖,不利于交通的修建,不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经济基础差且发展较慢,使其在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水平较低,进一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3)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人口密度最低,这里海拔高,高寒缺氧,土壤发育程度低,较为贫瘠,生态环境脆弱,该地区不利于大规模发展种植业,可以适当发展畜牧业,环境承载力较差,恶劣的自然条件,不利于交通设施的修建,西藏交通密度很小,交通不便利,不利于对外开放,教育科技水平较低,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小。
【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17.【答案】(1)该段纬度较高,气候寒冷;而且一年寒冷季节很长,地面冻土广布,不利于发展农业及人们生活,所以人口密度较小,人口密度突变线未到达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
(2)兰州至武威一线位于黄河上游,虽然降水较少,但是有黄河流经,河流水量较大,生产生活用水较充足;该段纬度较低,位于河谷地带(地势较低),气候较适宜。
(3)能够被突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口密度突变线以西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增加,人口密度增加;跨流域调水工程能够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用水问题,缓解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使得生活和生产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人口密度增加。不能被突破: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经济落后,且西部地区居民不断向东部经济发达区迁移,使得西部地区人口更加稀疏;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牧区,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分析】(1)大兴安岭北段人口密度突变线未到达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说明该区域人口密度较低;而位于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以东,说明降水并非影响因素,主要原因应为该段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不适宜人类居住;而且一年寒冷季节很长,地面冻土广布,不利于发展农业,同时也不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所以人口密度较小,小于同等降水量的其它区域。
(2)本题主要考查兰州至武威一线人口密度较大的原因,可以从水源、气候(气温)、地形等方面分析该地适宜居住的条件。由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段位于黄河上游,河流水量较大,生产生活用水较充足,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用水;相较于东北地区,纬度较低,热量较为充足;河谷地带,地势较低,不利于热量的散失,气候较适宜。
(3)本题需要回答正反两个方面。如果认为人口密度突变线能够被突破,可以回答的观点有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增加,人口密度也相应增加,南水北调工程也能够缓解西部地区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使得限制区域人口密度的主要限制性条件——水源得到改善,区域的人们密度增加,导致人口密度突变线突破。如果认为不能被突破,可以回答的观点有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经济落后,且还有人口呈现不断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迁移的趋势,人口稀疏,人口密度降低。西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牧区,生态环境脆弱,盲目治理可能会使得当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环境人口容量降低,人口更加稀疏。
【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18.【答案】(1)资源。南水北调使西北地区的淡水资源增加,增大了环境承载力。
(2)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科技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材料二说明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增大环境承载力;消费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材料三说明人们的消费水平高,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多,使得环境承载力减小。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水资源多少,制约西北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该地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与水资源量呈正相关。西线调水能解决西北缺水问题,预计调水成功后,西北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可增加一个亿,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使西北地区淡水资源增加了,增大了环境承载力。
(2)读材料,材料二、三说明了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材料二我国西北地区通过滴灌、喷灌等技术,这是科技水平的提高,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导致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从而使西北地区人口增加,扩大环境承载力。说明科技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扩大环境承载力。材料三富裕的美国人和德国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属于高消费、高消耗方式,会加速资源消耗速度,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多,使得环境承载力减小。材料三说明消费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人们的消费水平高,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多,使得环境承载力减小了。
【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