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2城镇化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 必修 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2城镇化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 必修 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5 09:31:12

文档简介

2.2城镇化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 必修 第二册)
一、选择题
读某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阶段②→⑤反映的现象是(  )
A.郊区城市化 B.城市化加速发展
C.逆城市化 D.城乡差别加大
2.城市化发展过快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现城市“热岛”现象 B.地表水下渗增多
C.生物的多样性增加 D.城市环境质量提高
下图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反映出(  )
A.亚洲、非洲的城市化起步时间晚
B.亚洲、非洲城市化速度较快
C.城市化水平与速度成正相关
D.北美洲城市人口数量多
4.城市化的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
①出现“热岛”现象②土地质量下降③生物多样性增多④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城市通风廊道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留出一定空间的走廊,以保持或引导天然气流,提升城市空气流通性。读“北京通风廊道规划图”,完成下面小题。
5.影响北京通风廊道规划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
A.盛行风向 B.道路分布 C.地形地势 D.河流流向
6.下列地理事物中,不适合布局在通风廊道中的是(  )
A.成片绿地 B.高大建筑 C.湖面水域 D.城市道路
7.通风廊道建设完成后对北京的影响主要有(  )
A.彻底解决“雾霾” B.扩大城市规模
C.提高城市地价 D.改善城市气候
下表为四个不同地区城乡人口的分布状况,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人口、项目 甲地区 乙地区 丙地区 丁地区
城市人口 25 35 60 55
乡村人口 45 45 30 45
总人口 70 80 90 100
8.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A.甲地区 B.乙地区 C.丙地区 D.丁地区
9.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的是(  )
A.甲地区 B.乙地区 C.丙地区 D.丁地区
下图为2018年我国部分省市城镇化率、常住人口以及近一年的常住人口增量情况示意图(实心圆圈表示人口增加,空白圆圈表示人口减少,圆圈的大小表示增减的多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由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A.广东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大城市以人口迁出为主
C.天津市逆城市化程度最高 D.安徽省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11.北京常住人口增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空间结构优化 B.城市辐射功能减弱
C.产业结构调整 D.“城市病”困扰
与追求数量增长的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提升城镇化质量,致力于实现“人的城镇化”。传统城镇化阶段完成了农村地区农民空间转移,而区域发展越过这一阶段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便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措施中最能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是(  )
①完善基础设施 ②提升工资待遇 ③改革户籍制度 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呈现出“家庭式迁移”的新趋势,主要是由于(  )
A.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B.获取更高的家庭收入
C.现代交通通信发达 D.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环境
城市绿心是指主要承担城市中心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的绿色空间。对于城市组团绿心,需要在保护发展原有绿色空间的基础上适当提倡复合利用空间,发展多种生态复合产业,形成复合型城市绿心。下图示意城市组团绿心网络格局。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下列产业活动最适合布局在“绿心”区域的是(  )
A.文具用品批发 B.生物制药
C.农产品加工 D.服装制造
15.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打造城市绿心将会(  )
A.加剧城市竞争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增加地下径流量 D.减缓城市“空心化”现象
下图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所示(  )
A.1972年城市化水平最低 B.2010年后城市人口下降
C.目前城市化的速度最慢 D.2050年城市化水平最高
17.甲、乙时期,城市化速度都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甲时期自然灾害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B.乙时期严控特大城市规模
C.甲时期城市化发展到了后期阶段
D.乙时期实现计划生育国策
二、综合题
18.(2022高一下·长寿期末)读两类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城市化进程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   国家,B代表   国家。
(2)试分析A、B两类国家城市化进程差异。
(3)A类国家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   现象,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
19.(2021高一下·安康期末)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图1)和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图2),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图2推测上海地区城市化快速推进开始的时间,并说明判断理由。
(2)长三角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从自然和人文角度简述原因。
(3)简述上海市的快速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4)请为安康地区新型城镇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20.图甲和图乙分别表示2011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产业和空间的转移(占总量比重),读图和表,完成下列问题。
2011年我国跨省人口流动的省区排名
流出 省(市) 四川 湖南 安徽 江西 河南 贵州
占总量比重/% 16.1 10.6 10.6 8.6 8.3 6.1
流入 省(市) 广东 浙江 上海 江苏 北京 福建
占总量比重/% 35.5 8.9 7.2 5.6 5.6 5.6
(1)据图分析2011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原因。
(2)据表分析2011年我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主要原因。
(3)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迁入地经济发展的有益影响主要有哪些?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景观与生态系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但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人口大量迁入城市,造成就业困难,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生产、生活排放废热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等。缓解城市问题的措施:①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②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③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④合理规划城市。
1.图中阶段②→⑤反映了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城市化加速发展,B正确。图示只能看出比重变化,看不出空间变化,所以ACD错误。故答案为:B。
2.城市化发展过快城市的下垫面发生变化,城市用地比重提高,人对城市的影响越来越大,下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热岛效应显著,A正确,BCD 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3.B
4.D
【知识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景观与生态系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但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人口大量迁入城市,造成就业困难,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生产、生活排放废热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等。缓解城市问题的措施:①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②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③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④合理规划城市。
3.从图中不能反映出亚洲、非洲的城市化起步时间晚,A错误;从图中的曲线可以看出,非洲和亚洲呈上化的速度较快,B正确;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并无绝对的相关性,C错误;北美洲城市化水平最高,只能说明城市人口的占比较大,并不等于城市人口数量最多,D错误。故答案为:B。
4.城市规模扩大,排放出的废热增多,会出现“热岛现象”故①正确;城市化会大量的占用耕地,并且会导致土地资源的质量下降,故②正确;城市化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故③错误;城市硬化的路面会使下渗减少,地下水位降低,使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④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5.A
6.B
7.D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城市环境规划分为城市环境宏观规划和城市环境专项规划两个层次。(1)城市环境宏观规划的内容包括:①城市总体发展趋势分析;②城市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分析;③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环境纳污能力分析;⑤污染物宏观总量控制综合能力分析;⑥确定总体环境目标;⑦确定城市的宏观环境与发展战略。(2)城市环境专项规划包括:①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规划;②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③固体废弃物综合整治规划;④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5.通风廊道主要目的引入主导风向通风透气,所以,影响通风廊道走向选择的主要因素是盛行风风向。故答案为:A。
6.控制建筑规模,打通廊道关键节点,有利于通风廊道建设。在通风廊道内布局高 大建筑,会阻挡盛行风的进入,降低廊道消 散雾霾的作用,故答案为:B。
7.通风廊道建设完成后,会降低雾霾污染,但是不会彻底解决,A错。对于城市规 模扩大以及地价提高没有影响,BC错。可以在 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的污染状况,降低热岛效 应,D对。故答案为:D。
【答案】8.C
9.A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
【解析】【点评】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发展较慢;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在30%-70%;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大于70%,发展变慢,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化的表现主要有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增加等。
8.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计算甲、乙、丙、丁四地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36%、44%、67%、55%,C正确,ABD错,故答案为:C。
9.由上题可得甲地区城市化水平最低,农村人口比重最大,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低,以农业为主,A正确,BCD错,故答案为:A。
【答案】10.D
11.C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
【解析】【点评】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影响人口迁移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主导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首要因素)、消费水平(负相关)、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
10.图中无法显示自然增长率,但可以推断广东省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A不对。图中显示,北京、天津、上海、辽宁的常住人口减少,故B不对。图中显示,天津市城市化水平不是最高的,因此无法得出其逆城市化程度最高,C不对。 图中看出安徽省的常住人口增加,说明人口迁入较多,说明其劳动力需求量增加,D对。故答案为:D。
11.北京市外来人口众多,图中看,北京的常住人口减少,则推断是外来人口外迁造成。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不是人口迁移的原因,A不对。北京市的城市辐射功能是增大的,B不对。北京的外来人口主要是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故不会因“城市病”困扰而外迁,最大可能是随着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调整而外迁,D不对,C对。故答案为:C。
【答案】12.C
13.D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迁移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主导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首要因素)、消费水平(负相关)、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
12.材料信息表明,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提升城镇化质量,致力于实现“人的城镇化”,即把农业转移人口变成市民。完善基础设施可以接纳更多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市民,①符合题意;提升工资待遇,并不能使农业转移人口变成市民,②不符合题意;改革户籍制度,可以更方便地让农业转移人口变成市民,③符合题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让农业转移人口解决后顾之忧,放心成为市民,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3.由于我国城市或大城市社会经济条件比农村或小城市好,如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条件都是这样,到城市或大城市务工经商人员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环境,往往举家迁移,因此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呈现出“家庭式迁移”的新趋势,选项D符合题意。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不符合现实情况,排除A。家庭式迁移是老人和儿童随青壮年人口一同迁移,青壮年人口是劳动力,这并不能获取更高的家庭收入,排除B。现代交通通信发达,人口流动和交流更加便利,不是“家庭式迁移”的原因,排除C。故答案为:D。
【答案】14.B
15.C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城市绿心”特指城市的“绿色心脏”,即 在城镇的中心打造一定绿化量与显著生态效果的综合性城市绿地。“绿心”的功能是调节城市中心地区的小气候,消除中心地区的热岛效应,降低城市噪声,净化城市空气与水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格局,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优化。此外“绿心”的另一项功能则是可以为市民提供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文化效益的多重结合。
14.城市绿心的生态环境好,在保护发展原有绿色空间的基础上适当提倡复合利用空间,发展多种生态复合产业。生物制药对环境质量要求高,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小,最适合布局在“绿心”区域,B对。文具用品批发、农产品加工、服装制造等产业,来往人流、车流量大,不利于保护绿心的生态环境,不适宜布局在绿心,A、C、D错。故答案为:B。
15.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打造城市绿心将会利于雨水下渗,增加地下径流量,C对。城市竞争与绿心建设关系不大,A错。绿心不是交通线,不能改善城市交通状况,B错。城市中心环境质量改善,地价上涨,城市“空心化”现象可能加重,D错。故答案为:C。
【答案】16.D
17.A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发展较慢;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在30%-70%;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大于70%,发展变慢,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化的表现主要有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增加等。
16.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据图可知,1960年前城市化水平最低,A错;城市化速度的下降不代表城市人口下降,B错;我国城市化速度最慢的时间应在1970年左右,C错;图中2050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故答案为:D。
17.甲时期(1970年左右)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受到影响,导致城市化速度下降,A正确;乙时期城市化水平已较高,但并没有严控特大城市规模,国家从2014年才提出要严控特大城市规模的决定,B项错误;甲时期城镇化率读图可知大致为20%,属于城镇化水平初期阶段,C错误;结合实际,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国策且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不存在实现计划生育国策这一说法,D错误;故答案为:A。
18.【答案】(1)发达;发展中
(2)A起步早,速度慢,发展水平高;B起步晚,速度快,发展水平低。
(3)逆城市化;城市环境质量的恶化;乡村基础服务设施完善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分析】(1)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是城市化的主要标志,由图中信息可知,A代表的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应为发达国家;图中B代表的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应为发展中国家。
(2)读图可知, A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一直高于B国家,说明A起步早,发展水平高;B起步晚,发展水平低。1970—1992年,A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而B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很快,因此目前A国家城市化速度慢,B国家城市化速度快。
(3)1970年,A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85%左右,城市化水平高;1970—1992年,图中A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因此A类国家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是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主要原因是城市环境质量恶化,而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点评】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发展较慢;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在30%-70%;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大于70%,发展变慢,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化的表现主要有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增加等。
19.【答案】(1)1980年;1980年后上海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而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
(2)(自然角度)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人文角度)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
(3)生物多样性减少;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4)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加强特色城镇建设;引进外资,兴办乡镇企业;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培育当地主导产业等。(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角度)
【知识点】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980年之前,市区面积变化不大;1980年之后,市区土地面积不断扩大,郊县区土地面积逐渐缩小,因此上海地区城市化快速开始的时间约为1980年。
(2)自然方面主要分析:位置、气候、地形地势、水源等,即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人文方面主要分析交通、经济、劳动力等,即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
(3)城市化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城市病”,主要有:生物多样性减少;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4)新城镇建设的措施主要从基础设施、创业环境、经济发展角度说明。可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城镇;为促进经济发展可以引进外资,兴办乡镇企业;还可以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培育当地的主导产业等。
【点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简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公开资料显示,长三角城市群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2.3%,拥有2.25亿人口,贡献了全国1/4左右的GDP,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 。
20.【答案】(1)从产业结构看,劳动力主要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高,吸引力强。从转移的空间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地转化的同时大量向外流动或迁移;就地转化是因为离土不离乡,可同时兼顾农业生产活动;向外流动或迁移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2)主要由中西部省区流向东部沿海省区;从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区。主要是经济原因(或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
(3)推动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优化产业结构
【知识点】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内容,从产业结构分析,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化。农业机械发展,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高,吸引力强。从转移的空间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的比重大,同时有大量劳动力向外流动或迁移。就地转化是因为离土不离乡,可同时兼顾农业生产活动。向外流动或迁移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寻求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工业环境。
(2)2000年,我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主要由四川、湖南、江西、河南等中西部省区流向广东、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省区。是从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区。转移目的是为了在经济发达地区,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
(3)人口跨区域流动,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劳动力,有利于推动迁入地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优化产业结构。
故答案为:(1)从产业结构看,向二、三产业转化;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高,吸引力强。从转移的空间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地转化的同时大量向外流动或迁移;就地转化是因为离土不离乡,可同时兼顾农业生产活动;向外流动或迁移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2)主要由中西部省区流向东部沿海省区;从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区。主要是经济原因(或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 。(3)推动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优化产业结构。
【点评】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出地:有利的: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不利的:造成了人才外流。
对迁入地:有利的: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利的: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
1 / 12.2城镇化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 必修 第二册)
一、选择题
读某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阶段②→⑤反映的现象是(  )
A.郊区城市化 B.城市化加速发展
C.逆城市化 D.城乡差别加大
2.城市化发展过快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现城市“热岛”现象 B.地表水下渗增多
C.生物的多样性增加 D.城市环境质量提高
【答案】1.B
2.A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景观与生态系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但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人口大量迁入城市,造成就业困难,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生产、生活排放废热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等。缓解城市问题的措施:①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②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③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④合理规划城市。
1.图中阶段②→⑤反映了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城市化加速发展,B正确。图示只能看出比重变化,看不出空间变化,所以ACD错误。故答案为:B。
2.城市化发展过快城市的下垫面发生变化,城市用地比重提高,人对城市的影响越来越大,下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热岛效应显著,A正确,BCD 错误。故答案为:A。
下图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反映出(  )
A.亚洲、非洲的城市化起步时间晚
B.亚洲、非洲城市化速度较快
C.城市化水平与速度成正相关
D.北美洲城市人口数量多
4.城市化的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
①出现“热岛”现象②土地质量下降③生物多样性增多④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3.B
4.D
【知识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景观与生态系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但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人口大量迁入城市,造成就业困难,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生产、生活排放废热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等。缓解城市问题的措施:①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②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③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④合理规划城市。
3.从图中不能反映出亚洲、非洲的城市化起步时间晚,A错误;从图中的曲线可以看出,非洲和亚洲呈上化的速度较快,B正确;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并无绝对的相关性,C错误;北美洲城市化水平最高,只能说明城市人口的占比较大,并不等于城市人口数量最多,D错误。故答案为:B。
4.城市规模扩大,排放出的废热增多,会出现“热岛现象”故①正确;城市化会大量的占用耕地,并且会导致土地资源的质量下降,故②正确;城市化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故③错误;城市硬化的路面会使下渗减少,地下水位降低,使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④正确;故答案为:D。
城市通风廊道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留出一定空间的走廊,以保持或引导天然气流,提升城市空气流通性。读“北京通风廊道规划图”,完成下面小题。
5.影响北京通风廊道规划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
A.盛行风向 B.道路分布 C.地形地势 D.河流流向
6.下列地理事物中,不适合布局在通风廊道中的是(  )
A.成片绿地 B.高大建筑 C.湖面水域 D.城市道路
7.通风廊道建设完成后对北京的影响主要有(  )
A.彻底解决“雾霾” B.扩大城市规模
C.提高城市地价 D.改善城市气候
【答案】5.A
6.B
7.D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城市环境规划分为城市环境宏观规划和城市环境专项规划两个层次。(1)城市环境宏观规划的内容包括:①城市总体发展趋势分析;②城市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分析;③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环境纳污能力分析;⑤污染物宏观总量控制综合能力分析;⑥确定总体环境目标;⑦确定城市的宏观环境与发展战略。(2)城市环境专项规划包括:①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规划;②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③固体废弃物综合整治规划;④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5.通风廊道主要目的引入主导风向通风透气,所以,影响通风廊道走向选择的主要因素是盛行风风向。故答案为:A。
6.控制建筑规模,打通廊道关键节点,有利于通风廊道建设。在通风廊道内布局高 大建筑,会阻挡盛行风的进入,降低廊道消 散雾霾的作用,故答案为:B。
7.通风廊道建设完成后,会降低雾霾污染,但是不会彻底解决,A错。对于城市规 模扩大以及地价提高没有影响,BC错。可以在 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的污染状况,降低热岛效 应,D对。故答案为:D。
下表为四个不同地区城乡人口的分布状况,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人口、项目 甲地区 乙地区 丙地区 丁地区
城市人口 25 35 60 55
乡村人口 45 45 30 45
总人口 70 80 90 100
8.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A.甲地区 B.乙地区 C.丙地区 D.丁地区
9.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的是(  )
A.甲地区 B.乙地区 C.丙地区 D.丁地区
【答案】8.C
9.A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
【解析】【点评】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发展较慢;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在30%-70%;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大于70%,发展变慢,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化的表现主要有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增加等。
8.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计算甲、乙、丙、丁四地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36%、44%、67%、55%,C正确,ABD错,故答案为:C。
9.由上题可得甲地区城市化水平最低,农村人口比重最大,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低,以农业为主,A正确,BCD错,故答案为:A。
下图为2018年我国部分省市城镇化率、常住人口以及近一年的常住人口增量情况示意图(实心圆圈表示人口增加,空白圆圈表示人口减少,圆圈的大小表示增减的多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由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A.广东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大城市以人口迁出为主
C.天津市逆城市化程度最高 D.安徽省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11.北京常住人口增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空间结构优化 B.城市辐射功能减弱
C.产业结构调整 D.“城市病”困扰
【答案】10.D
11.C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
【解析】【点评】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影响人口迁移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主导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首要因素)、消费水平(负相关)、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
10.图中无法显示自然增长率,但可以推断广东省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A不对。图中显示,北京、天津、上海、辽宁的常住人口减少,故B不对。图中显示,天津市城市化水平不是最高的,因此无法得出其逆城市化程度最高,C不对。 图中看出安徽省的常住人口增加,说明人口迁入较多,说明其劳动力需求量增加,D对。故答案为:D。
11.北京市外来人口众多,图中看,北京的常住人口减少,则推断是外来人口外迁造成。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不是人口迁移的原因,A不对。北京市的城市辐射功能是增大的,B不对。北京的外来人口主要是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故不会因“城市病”困扰而外迁,最大可能是随着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调整而外迁,D不对,C对。故答案为:C。
与追求数量增长的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提升城镇化质量,致力于实现“人的城镇化”。传统城镇化阶段完成了农村地区农民空间转移,而区域发展越过这一阶段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便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措施中最能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是(  )
①完善基础设施 ②提升工资待遇 ③改革户籍制度 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呈现出“家庭式迁移”的新趋势,主要是由于(  )
A.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B.获取更高的家庭收入
C.现代交通通信发达 D.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环境
【答案】12.C
13.D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迁移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主导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首要因素)、消费水平(负相关)、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
12.材料信息表明,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提升城镇化质量,致力于实现“人的城镇化”,即把农业转移人口变成市民。完善基础设施可以接纳更多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市民,①符合题意;提升工资待遇,并不能使农业转移人口变成市民,②不符合题意;改革户籍制度,可以更方便地让农业转移人口变成市民,③符合题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让农业转移人口解决后顾之忧,放心成为市民,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3.由于我国城市或大城市社会经济条件比农村或小城市好,如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条件都是这样,到城市或大城市务工经商人员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环境,往往举家迁移,因此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呈现出“家庭式迁移”的新趋势,选项D符合题意。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不符合现实情况,排除A。家庭式迁移是老人和儿童随青壮年人口一同迁移,青壮年人口是劳动力,这并不能获取更高的家庭收入,排除B。现代交通通信发达,人口流动和交流更加便利,不是“家庭式迁移”的原因,排除C。故答案为:D。
城市绿心是指主要承担城市中心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的绿色空间。对于城市组团绿心,需要在保护发展原有绿色空间的基础上适当提倡复合利用空间,发展多种生态复合产业,形成复合型城市绿心。下图示意城市组团绿心网络格局。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下列产业活动最适合布局在“绿心”区域的是(  )
A.文具用品批发 B.生物制药
C.农产品加工 D.服装制造
15.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打造城市绿心将会(  )
A.加剧城市竞争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增加地下径流量 D.减缓城市“空心化”现象
【答案】14.B
15.C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城市绿心”特指城市的“绿色心脏”,即 在城镇的中心打造一定绿化量与显著生态效果的综合性城市绿地。“绿心”的功能是调节城市中心地区的小气候,消除中心地区的热岛效应,降低城市噪声,净化城市空气与水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格局,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优化。此外“绿心”的另一项功能则是可以为市民提供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文化效益的多重结合。
14.城市绿心的生态环境好,在保护发展原有绿色空间的基础上适当提倡复合利用空间,发展多种生态复合产业。生物制药对环境质量要求高,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小,最适合布局在“绿心”区域,B对。文具用品批发、农产品加工、服装制造等产业,来往人流、车流量大,不利于保护绿心的生态环境,不适宜布局在绿心,A、C、D错。故答案为:B。
15.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打造城市绿心将会利于雨水下渗,增加地下径流量,C对。城市竞争与绿心建设关系不大,A错。绿心不是交通线,不能改善城市交通状况,B错。城市中心环境质量改善,地价上涨,城市“空心化”现象可能加重,D错。故答案为:C。
下图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所示(  )
A.1972年城市化水平最低 B.2010年后城市人口下降
C.目前城市化的速度最慢 D.2050年城市化水平最高
17.甲、乙时期,城市化速度都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甲时期自然灾害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B.乙时期严控特大城市规模
C.甲时期城市化发展到了后期阶段
D.乙时期实现计划生育国策
【答案】16.D
17.A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发展较慢;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在30%-70%;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大于70%,发展变慢,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化的表现主要有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增加等。
16.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据图可知,1960年前城市化水平最低,A错;城市化速度的下降不代表城市人口下降,B错;我国城市化速度最慢的时间应在1970年左右,C错;图中2050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故答案为:D。
17.甲时期(1970年左右)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受到影响,导致城市化速度下降,A正确;乙时期城市化水平已较高,但并没有严控特大城市规模,国家从2014年才提出要严控特大城市规模的决定,B项错误;甲时期城镇化率读图可知大致为20%,属于城镇化水平初期阶段,C错误;结合实际,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国策且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不存在实现计划生育国策这一说法,D错误;故答案为:A。
二、综合题
18.(2022高一下·长寿期末)读两类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城市化进程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   国家,B代表   国家。
(2)试分析A、B两类国家城市化进程差异。
(3)A类国家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   现象,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
【答案】(1)发达;发展中
(2)A起步早,速度慢,发展水平高;B起步晚,速度快,发展水平低。
(3)逆城市化;城市环境质量的恶化;乡村基础服务设施完善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分析】(1)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是城市化的主要标志,由图中信息可知,A代表的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应为发达国家;图中B代表的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应为发展中国家。
(2)读图可知, A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一直高于B国家,说明A起步早,发展水平高;B起步晚,发展水平低。1970—1992年,A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而B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很快,因此目前A国家城市化速度慢,B国家城市化速度快。
(3)1970年,A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85%左右,城市化水平高;1970—1992年,图中A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因此A类国家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是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主要原因是城市环境质量恶化,而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点评】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发展较慢;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在30%-70%;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大于70%,发展变慢,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化的表现主要有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增加等。
19.(2021高一下·安康期末)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图1)和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图2),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图2推测上海地区城市化快速推进开始的时间,并说明判断理由。
(2)长三角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从自然和人文角度简述原因。
(3)简述上海市的快速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4)请为安康地区新型城镇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1980年;1980年后上海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而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
(2)(自然角度)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人文角度)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
(3)生物多样性减少;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4)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加强特色城镇建设;引进外资,兴办乡镇企业;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培育当地主导产业等。(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角度)
【知识点】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980年之前,市区面积变化不大;1980年之后,市区土地面积不断扩大,郊县区土地面积逐渐缩小,因此上海地区城市化快速开始的时间约为1980年。
(2)自然方面主要分析:位置、气候、地形地势、水源等,即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人文方面主要分析交通、经济、劳动力等,即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
(3)城市化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城市病”,主要有:生物多样性减少;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4)新城镇建设的措施主要从基础设施、创业环境、经济发展角度说明。可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城镇;为促进经济发展可以引进外资,兴办乡镇企业;还可以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培育当地的主导产业等。
【点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简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公开资料显示,长三角城市群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2.3%,拥有2.25亿人口,贡献了全国1/4左右的GDP,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 。
20.图甲和图乙分别表示2011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产业和空间的转移(占总量比重),读图和表,完成下列问题。
2011年我国跨省人口流动的省区排名
流出 省(市) 四川 湖南 安徽 江西 河南 贵州
占总量比重/% 16.1 10.6 10.6 8.6 8.3 6.1
流入 省(市) 广东 浙江 上海 江苏 北京 福建
占总量比重/% 35.5 8.9 7.2 5.6 5.6 5.6
(1)据图分析2011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原因。
(2)据表分析2011年我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主要原因。
(3)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迁入地经济发展的有益影响主要有哪些?
【答案】(1)从产业结构看,劳动力主要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高,吸引力强。从转移的空间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地转化的同时大量向外流动或迁移;就地转化是因为离土不离乡,可同时兼顾农业生产活动;向外流动或迁移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2)主要由中西部省区流向东部沿海省区;从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区。主要是经济原因(或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
(3)推动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优化产业结构
【知识点】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内容,从产业结构分析,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化。农业机械发展,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高,吸引力强。从转移的空间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的比重大,同时有大量劳动力向外流动或迁移。就地转化是因为离土不离乡,可同时兼顾农业生产活动。向外流动或迁移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寻求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工业环境。
(2)2000年,我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主要由四川、湖南、江西、河南等中西部省区流向广东、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省区。是从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区。转移目的是为了在经济发达地区,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
(3)人口跨区域流动,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劳动力,有利于推动迁入地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优化产业结构。
故答案为:(1)从产业结构看,向二、三产业转化;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高,吸引力强。从转移的空间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地转化的同时大量向外流动或迁移;就地转化是因为离土不离乡,可同时兼顾农业生产活动;向外流动或迁移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2)主要由中西部省区流向东部沿海省区;从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区。主要是经济原因(或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 。(3)推动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优化产业结构。
【点评】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出地:有利的: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不利的:造成了人才外流。
对迁入地:有利的: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利的: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