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龙华区中小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高一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33小题,满分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正确粘贴条形码;
3.作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答案的选项涂黑;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
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考试结束后,考生上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
要求。
1.根据考古人员研究,陶寺文化时限在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遗址分布于山西省临汾盆
地。在同时期各区系中,陶寺文化的发展水平最高,但它的覆盖面大致未超过临汾盆地的范围:它同
周邻文化的关系,表现为重吸纳而少放射。这说明远古陶寺文化
A.代表旧石器时代的最高文化水平
B.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文化特色
C.初步具备奴隶制国家的基本特征
D.并不具备全国意义文化中心地位
2.下表是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兼并的史实,反映了春秋时期
表1
诸侯国
灭国数目/个
说明
楚
42
楚灭国之数是较多的,当中包括蔡、息、申等姬姓诸侯国
秦
约20
春秋时期,秦集中向西面拓展,兼并犬戎、冀戎等西戎小国
晋
17
晋国“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兼并了周围大量小国
齐
约30
齐桓公时期兼并了大量位于今山东省境内的诸侯国
A.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
B.楚国最先成为霸主
C.传统政治秩序走向崩溃
D.分封制已完全瓦解
3.汉初的侍中,职责是掌管皇帝的车、轿、衣服、器物等,甚至还负责给皇帝端尿盆,是皇帝的亲信。
武帝时,侍中开始参与朝政,但地位不高,“不干丞相、御史职事”。后来,担任过“侍中”职务的
卫青、霍去病、霍光等人,“权势出宰相右矣”。汉朝侍中权力的演变说明
A,内廷机构掌控了行政大权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机构调整服务于皇权需要
D.汉代选官制度一脉相承
4.下表是中国古代部分朝代某一群体在当时入仕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该群体是
表2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少数民族
B.寒门子弟
C.南方士人
D,世家大族
高一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
5.《宋书》记载,南朝刘宋时期:“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
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这表明刘宋时期
A,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B.南方农民生活日益富足
C.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6.汉武帝之前,几乎全部官位的重职、要职都由世族成员担任,汉武帝开始,“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
士”,隋唐科举制以来,“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根据我国古
代选官制度的这种变化可知
A.察举制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B.选官制越来越注重公平公正
C.早期选官制有利于君主专制
D.科举制成后世唯一的选官制
7.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
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孝文帝将“拓跋氏”改为“元氏”的理由,
主要是对于黄帝
A.文化上的认同
B.血缘关系认同
C.生活地域认同
D.历史传统认同
8.有学者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各地水利工程建设数目增加,而北部地区水利工程建设数量
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C.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D.社会安定推动经济发展
9.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编制过《大衍历》,
并且负责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这体现出唐代
A.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生产
B.中国天文技术领先于世界
C.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
D.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
10.各地博物馆收藏着一批唐代青铜器。代表作品有“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图1)、“青铜双龙耳盘
口壶”(图2)等。这些史实体现出唐朝
青铜双龙耳盘口壶
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
图2
图1
铜壶具有中西亚艺术风格。造型修长
圆镜背部图案,用漆贴螺蚌贝壳饰
而优美,壶自肩部至器口有一对双龙耳,
片所构成,图案中有人物、景色、动物
以及一些静物。每一个都刻画的非常精
它们的身躯呈$形,正垫起脚尖伸着头向
壶内,似乎正要饮壶内的琼浆玉液,生动
细,画面物多但不凌乱,有条理有氛围
活泼。
A.官营手工业工序分工明细
B.青铜器技艺高超
C.外来文化呈现本土化趋势
D.技术领先于世界
高一历史试卷第2页共8页龙华区中小学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6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B A B A D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D C C B A C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C D A A C D D A
二、非选择题
31.(14 分)(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时期清廷治理台湾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廷采取这些举
措的背景。(8分)
【答案】举措:收编及遣散地方武装,命清军长期驻守;设置府、县等地方行政机构;放松海禁及居民往
来海峡两岸的限制。(每点 2 分,共 4 分。言之成理,同样给分)
背景:明朝残余势力基本被平定(大一统局面基本得到重建);西方殖民势力威胁沿海地区安全;海峡两
岸具有共同的政治、文化基础;东南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每点 2 分,共 4 分。言之成理,同样给
分)
(2)你认为《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有何现实价值?(6分)
【答案】史料类型:《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汇集的是清朝历代皇帝围绕台湾事宜颁发的各种谕旨以及
台湾地方官员奏折(1分),对于研究清代台湾状况来说(1分),是珍贵的第一手史料或最重要的文献史料
(1 分)。现实价值:为海疆治理提供借鉴;有利于了解台湾地区的历史文化;促进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推动祖国统一事业发展。(正确回答 1 方面价值,给 1 分;正确回答 2 方面价值,给 3 分。言之成理,同
样给分)
32.(14 分)(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给中国政治上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具体
表现)。(4 分)
【答案】变化: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
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人民获得了部分政治权利。(每点 2 分,共 4 分。言之成理,同样
给分)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在思想方面产生了什么不同
的影响?(4分)
【答案】观点:肯定了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精神。(2分)影响: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五四
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每方面 1 分,共 2 分。言之成理,同样给分)
(3)请结合影片所反映的历史现实,提炼反映的时代精神(或价值追求)并加以说明(请选择其中一种,
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看法)(6 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参考答案 1 分值
精神或价值:争取民族独立自强、追求社会进步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 2 分
史潮流。
说明:四部影片以艺术形式演绎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党对中国革 正确回答 1 方面,给 2 分。
命道路的探索,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党领导的解放战争,以及 从两方面说明,给 4 分。
党领导下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富民强和推进国家完全统一的历史 完全不能“说明”考生提炼
进程(2分)。这是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走向民族独立、国家富 的“精神”或“价值”,给 0
强的历史过程,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2分) 分。
第 1页
{#{QQABCQAAggiAABAAAQhCEwHaCEAQkACACCoOAEAEMAAACRNABAA=}#}
参考答案 2
精神或价值:四部影片反映了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家国情怀。(2分)
说明:四部影片如通史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领导中国人民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取得社会主
义建设巨大成就的历史过程(2分),体现了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主题思想。(2 分)
其他合理答案同等给分。
33.(12 分)
依据上述材料,从中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阐释(要求:主题鲜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
成文。)
【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结构 内容 分值
论题 核心区的变迁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符合材料主旨。给 2 分。
阐释 秦汉时期都城先后在咸阳、长安。由于地理环境优越,关中地 从 1 个方面阐释,史实运用得当,
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史实)关中地区同时作为经济 史论结合好。给 2 分。
重心和政治中心。(结论)
唐末至北宋时期,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北宋以汴京为都城)。 从 2 个和 2 个以上的方面进行阐
与此同时,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加快,为连接经济重心和政治中 释,史实运用得当,史论结合好。
心,大运河应运修建,(史实)推动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联 给 6 分。
系。(结论)
明清时期首都均设在北京,主要为应对少数民族侵扰、守护边
防,南宋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发展较
快,商品经济发达。(史实)明清出现政治重心在北方,经济重
心在南方,两者通过运河和海运紧密联系。(结论)
小结:
小结 经济重心、政治中心(首都)、文化发展、军事实力、交通情况 正确归纳“阐释”,给 2 分。
都影响了核心区的变迁。
逻辑 逻辑严密,2分。
其他论题参考:
唐宋以后核心区转向东部并确立
经济重心的转移反映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政治重心的东移反映了中国安全因素的变迁(安全威胁的角度 图1:为北方匈奴 图2:辽夏金 图3:倭寇 东
南沿海 近代:列强侵华 大部分从东部开始 )
经济重心的变迁影响了文化重心的变迁
区域交流突破了固有的地域限制
……
第 2页
{#{QQABCQAAggiAABAAAQhCEwHaCEAQkACACCoOAEAEMAAACR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