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专题 课件-(共1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通史专题 课件-(共1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5 10:2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高一期末冲刺
中国通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
周:天下共主,
但未高度集权,未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县制
西汉:汉承秦制,后设中朝,削弱丞相为首的三公权力
东汉:增强尚书台的权力,加强皇权
中央官制变化(中枢权力机构)
中书省:起草诏令
门下省:审核诏令
尚书省:执行诏令
政事堂:
三省一体化
增加宰相数量,加强皇权
隋唐:三省六部制,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
中书门下(宰相):行政
下设参知政事
枢密院:军政
三司:财政
宋:二府三司制
元:中书省
明:
废丞相,设内阁,
皇权不断强化
清:
设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西周:分封制
加强了对地方统治;但诸侯享独立权力,易形成割据势力
秦:郡县制
垂直管理,官吏由中央任免
西汉: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解除王国威胁
唐末:藩镇割据
节度使拥兵自重
严重削弱唐统治力量
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宋:削实权、 收精兵、制钱谷
路设平行四监司,知州下设通判
强化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元:行省制度
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较高
清:18个省,总督、巡抚
春秋战国:
华夏认同感增强,华夏族范围扩大
秦:
北击匈奴,修长城
南征南越
西汉:
北击匈奴,夺取河西走廊,设四郡管辖
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联系。西域都护府。
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民族关系变化
隋唐:
灭东西突厥,
西域: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西藏:和亲、会盟
靺鞨: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与贸易并存
元:
宣政院管理藏族事务;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对西域管辖;
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
边疆设行省,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明:1、蒙古:修筑了长城。与瓦剌:战争
册封鞑靼首领,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
2、藏族:封授僧俗首领法王等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女真:设立奴儿干都司,封授部落首领官号。
清: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新疆设立伊犁将军,东南设台湾府,
西藏:册封达赖和班禅,驻藏大臣、理藩院。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西南改土归流
周:宗法制
世卿世 制
贵族政治
战国—秦朝:
奖励军功,军功爵制
西汉:察举制
魏晋:九品中正制
曹魏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中央集权。
西晋时期注重家世,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选官制度变化
隋唐:科举制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宋:完善和 发展科举制
扩大科举规模
明:八股取士,禁锢思想,加强君主专制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思想活跃
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历史舞台提供理论基础
秦朝:焚书坑儒
钳制人民思想
加速了秦的灭亡
西汉:尊崇儒术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思想变化
三国至隋唐:
思想多元、融合发展
佛教道教盛行,儒学面临挑战
宋:程朱理学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宇宙观)
存天理、灭人欲(人生观
格物致知
(认识论,方法论)
明清:
王守仁阳明心学
致良知
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工商皆本
朝代 医学 数学 天文地理 农学 四大发明
两汉 ①《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②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③东汉“医圣”张仲景 ④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 ①《九章算术》 ②《周髀算经》:记载了侧日影求日高的方法,最早引用勾股定理 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撰写《灵宪》 《氾胜之书》《四民月令》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魏晋隋唐 ①唐朝孙思邈《千金方》②世界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唐本草》 南朝祖冲之:圆周率 ①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 ②唐朝僧一行:地球子午线长度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 ①唐朝雕版印刷术,《金刚经》
②唐中期出现火药,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宋元 元朝郭守敬: 简仪 元朝王祯《农书》,农业工具 北宋雕版印刷普及,发明活字印刷;
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明清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 徐光启与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 明朝徐光启 《农政全书》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中国近代史专题
中国近代史——列强侵华史:
层次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器物
制度
思想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四洲志》
《海国图志》
地主阶级洋务派
奕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等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
和平改良,君主立宪
戊戌维新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黄兴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
先进知识分子
无产阶级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
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结合;毛泽东思想
新文化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
中国近代史——各阶层抗争史:
时间 时期 根据地 主要事件 主要任务 结果
1924—1927 国民大革命时期 国共合作, 北伐战争 反帝反军阀 1926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1927—1937 土地革命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 革命根据地(苏区) 南昌起义、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1931成立苏维埃政权 反国民党围剿, 夺取政权 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1937—1945 全面抗战时期 抗日根据地(边区) 游击战争、百团大战、抗日根据地巩固民主政权建设P146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国民党抗日 抗战胜利
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区 (行政区) 重庆谈判、粉碎国民党进攻、1947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土地改革、渡江战役 反抗国民党的内战独裁,和平民主建国 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919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共诞生,促进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分期
①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地主的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耕种。使农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革命。
②1937—1945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团结农民和地主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1945—1949解放战争战争时期:1947年土地改革,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剥削,变地主土地私有为农民土地私有,彻底平分土地,使亿万农民获得解放,支持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变化:
中国现代史专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分期
时间 时期 主要任务 主要事件 结果
1949—1956 过渡时期 由新民主主义 向社会主义过渡 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中共八大、双百方针、“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线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 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1976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1976—1978 徘徊时期 纠正“左”倾错误 1977恢复高考 1978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纠正了“左”的错误,促进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
1978至今 改革开放新时期 进行改革开放,开创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78—1992 展开:家庭联产承包;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
1992—2012 深化:1992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2至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两个百年目标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名称 核心内容 影响
土地改革 农民土地私有制 调动农民积极性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 土地公有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初步建立
人民公社化 一大二公 挫伤农民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公有 农民个体经营 调动农民积极性
启示:制订经济政策必须依据国情,实事求是,符合经济规律。
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
(一)建国初期: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建交高潮
2.1954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3.1954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在解决印度支那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1955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与亚非各国关系。
(二)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末:两个拳头出击,中国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
1.1958中苏关系破裂,对中国进行核威胁,边境冲突不断
2.美国继续执行反华政策,勾结蒋介石骚扰大陆,发动越南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3.1964中法建交,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4.积极支持亚非拉(第三世界)反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侵略干涉的民族解放运动,支持1961兴起的不结盟运动
(三)70年代初:外交打开新局面
1.197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建交高潮
2.1972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3.1972中日建交
(四)改革开放新时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反对任何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新格局。
展开阶段:
1.1980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相继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2.1989中苏关系正常化;1979中美正式建交;1992建交高潮
深化阶段:
1.“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
2.2001加入世贸组织,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3.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2012十八大以来:
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共商共建共享,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