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4 13:46:14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D 2.C 3.A
4.①打比方:材料中将根癌农杆菌中的质粒比作基因搬运工,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质粒的作用。
②列数字:材料中列举的“208亩”“普遍在20%以上”等,通过直接使用数字,使得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
③举例子:材料以红薯为例,阐明自然界中早就存在转基因作物,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5.①袁隆平先生在研究遇到瓶颈时转而寻找那些雄蕊本来就不发育的水稻个体,启发我们在遇到阻碍时,要懂得另辟蹊径。
②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遇到困难时并未选择放弃,最终取得成功,启发我们要能顶住暂时的压力,敢于迎难而上。
③袁隆平先生不惧社会上出现的“杂交无用论”,一直坚持研究杂交水稻,启发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要坚持不懈,不惧质疑。
④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取得成功,并将之前的实践经验总结整理,发表了重要论文,启发我们要注重实践,善于总结经验。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指艾滋病病毒复制出错后的‘长相’”错误。“强盗的样子”指的是艾滋病病毒正常复制出来的样子,不是“艾滋病病毒复制出错后的‘长相’”。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就一定能够增加该作物的产量”错误,说法太过绝对。原文说的是“要想极大增加产量,还需要进行有目的的基因编辑”,并不是“就一定能够增加该作物的产量”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这对我国水稻研究事业具有决定作用”错误。由原文“中国的杂交水稻成为世界农业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可知,应该是“重要意义”,而非“决定作用”。
C.“……所以欧洲殖民者喜欢吃红薯”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对于吃这些东西,欧洲殖民者是抵触的,因为小麦和大麦都是向着天空生长的,但是红薯则深深地埋藏在土壤之中。不过,很快,欧洲殖民者的高贵信念就屈服给了肚子,红薯提供的能量实在是太强大了,同样的土地种红薯,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可知,欧洲殖民者吃红薯是为了填饱肚子,并且他们对于吃红薯“是抵触的”,并不是喜欢。
D.“我们虽然已经掌握了对抗自然的法则”错误。由原文“人类以为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掌控了对抗自然的法则,其实不过是自然界的小学生而已”可知,“掌控了对抗自然的法则”只是人类的想法,“其实不过是自然界的小学生而已”。
故选A。
C 7.D
8.①语言文字清新质朴,自然流畅;
②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带有浓郁的感彩;
③情景交融(在描写中寄予深情)。选取常见景物与人物,融入自己的独特感受,让寻常景物也有了别样的优美的画面感。
9.①少年时梦见故乡,凄凉荒芜,贫瘠冷清,这既是旧时代给作者留下的印象,也充分流露出作者对拥有故乡的无比渴望和眷恋之情,并透露出无“家”可归的心酸悲凉;
②解放时在军队里梦见故乡,是风景优美、物质丰富、人情美好的故乡,表达作者对祖国解放的喜悦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希望故乡能摆脱贫困,成为更加温暖、美好地方的期盼和对故乡的殷切思念与牵挂;
③在参观袜厂时描绘自己对流水线自动化生产袜子的梦,既是为故乡此刻仍旧使用着落后工具的慨叹,也更进一步衬托出“我”对故乡人民勤劳能干,靠着落后工具仍能建设四个现代化精神的赞叹,同时表达对故乡能有更好发展的祝愿之情。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C.“意在强调‘我’对姑娘们织袜流程的熟悉”错误,由从前“我”听见“这‘喳喳’的声音,伴着她轻轻哼的‘的笃’调,让人感到凄婉和寂寞”,到现在“这机器我见过,这操作我熟悉,只是少了那凄楚的轻哼”“人家告诉我,这是造的校舍和教室,人家又告诉我,这就是用那‘喳喳’响的摇袜利润建起的……‘喳喳!喳喳!’地回响在我的心里。用它陈旧的方式……为了四个现代化,老老实实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可知,并非仅仅强调“我”对流程熟悉,更是为了形成今昔对比,反映一种时代变迁带来的不同感受。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D.“体现了‘我’对家乡生活积极热切的融入和对生命的敬畏”错误,“我赶紧回到了不是我家的‘家’里,把鱼放进淡水缸里,干搁了两个钟头的鲫鱼,居然又悠悠地游了起来”中并无对生命的敬畏,这句话有其象征意义,鱼回到水里,就犹如“我”回到故乡,故而即使“干搁了两个钟头”也能悠悠地游起来,正如“我”从小远离家乡,如今回到家乡却能够自然融入一样,故说有“对生命的敬畏”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D。
10.B 11.A 12.C
13.(1)有个喜欢多事的人在附近店里讨了一盆滚开的热汤给他,道士接过来就把它浇在埋梨核的地方。
(2)像这类例子,说也说不尽。这个愚蠢的乡下人的做法,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14.示例:过于吝啬,往往引出不测之祸。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大家都注视着道士表演把戏,过了一会,只见嫩芽长出来了,且渐渐长大起来;不久变成一棵枝叶茂密的梨树;忽然开了花,忽然又结了果实,梨结得又大又香,挂满了一树。
“万目攒视”句意完整,“攒视”做句子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见有勾萌出”,“出”作“勾萌”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俄成树”句意完整,“树”作句子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D。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信奉儒家学说并修习儒术的生徒”错,道士,应为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教徒。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卖梨人发现自己车上的梨全被周围人抢光了”错,原文说“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俵散皆己物也”,原文意思是,道士将自己所种梨树上的梨分给周围人吃,而这些梨便是卖梨人车上的梨,是道士作法而来,而不是大家从车上抢的。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索得”,索要,讨要;“浸”,浇。
(2)“诸如”,举例用语,放在所举的例子前面,表示不止一个例子,翻译成“像”;“胜”,尽;“何足怪”,有什么值得奇怪。
参考译文:
有一个乡下人在街市上卖梨,他的梨又甜又香,可是价钱卖得很贵。一个衣衫褴褛的道士来到车前向他讨要梨吃,乡下人喝叱他,他也不离去,乡下人很气愤,对他叱责辱骂。道士说:“一车梨子好几百个,我只想乞讨其中的一个,对于你来说,没有太大损害,你发什么怒?”旁观的人也劝卖梨的人挑一个坏梨给道士让他离去,可是乡下人却执意不肯。
旁边店铺里一个伙计,看见他们吵闹得令人不能忍受,就掏钱买了一个梨子给了道士。道士表示感谢,对围在身边的人说:“我们出家人不理解什么是吝惜。我这里有好梨,让我拿出来请大家吃。”有人就问:“你既然有梨,为什么自己不拿出来吃?”道士说:“我特地用这个梨核做种子种植。”于是他捧住梨大口吃着,快要吃完的时候,把梨核捏在手里,从肩头取下一把铁铲,在地上挖了一个几寸深的洞,把梨核埋了下去,在上面覆盖上土。道士向街上的人讨水来浇梨树,有个喜欢多事的人在附近店里讨了一盆滚开的热汤给他,道士接过来就把它浇在埋梨核的地方。大家都注视着道士表演把戏,过了一会,只见嫩芽长出来了,且渐渐长大起来;不久变成一棵枝叶茂密的梨树;忽然开了花,忽然又结了果实,梨结得又大又香,挂满了一树。道士就从树上把梨子摘下送给看热闹的人,一下子都送光了。接着道士就用铲子砍树,叮叮当当地响了半天,树才砍倒。他就连枝叶也背在肩头上,从从容容地慢步离去。
当初道士施行法术的时候,卖梨的乡下人也夹杂在人丛里,伸着脖子出神地看着,以至忘记了自己的生意。道士离去以后,才回头看自己的车子,而车上的梨子一个也没有了,这才明白刚才道士请大家吃的,都是自己的梨子。再仔细一看,车子上一个车把手也不见了,而且留着刚被凿断的痕迹。他心里非常气愤,急忙去追寻那个道士,等到他转过墙角,就发现那条断把手丢在墙下,才知道道士砍断的梨树,就是这个东西,而道士却不知到哪里去了。满街的人都笑得合不拢嘴。
异史氏说:“乡下人那副昏乱糊涂的模样,十分痴傻,他被市人讥笑,是有原因的。我每每见到乡中一些一向富有的人家,当良朋至亲有所求时,就表现出十分愤怒的样子,而且计算着说:‘这是可用数天的花费了。’有人劝富有人家救济有危难的人,或施舍饭食给孤独无依的人,他们就又愤怒了,又计算着说:‘这可足够十人五人的食用了。’甚至父子兄弟间,极少的金钱也斤斤计较。但当他们不节制地赌博时,就是散尽家财也不吝啬;自己大祸临头,就会用尽家财赎命。像这类例子,说也说不尽。这个愚蠢的乡下人的做法,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B
16.薛宝钗、林黛玉。
①“出浴太真冰作影”,太真,指杨贵妃。薛宝钗曾被贾宝玉喻为杨贵妃,“冰作影”点出了服用“冷香丸”的“雪”姑娘其内心冷漠无情恰如“冰”人。
②“病如西子胜三分”西子,指西施,西施捧心而颦为其美。林黛玉刚进贾府,贾宝玉因见其“眉尖若蹙”送“颦颦”两字作黛玉的字,林黛玉以“玉为魂”,恰说明了宝玉心中的林妹妹纤瑕不染,分外清高。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以‘雪’借代花”错误。“雪”,不是借代,是借喻。诗中把繁盛的海棠花首先比喻为“雪”,再用“雪”来称呼海棠花,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直接把本体(海棠花)说成喻体(雪)。
故选B。
17.(1)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18.C 19.A 20.①运用的叠字有:皑皑、巍巍、潺潺。②富于音乐美。音律和谐,富于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③使景物特征更鲜明。“皑皑”,雪白的样子,写出了雪峰洁白;“巍巍”,高大壮观的样子,写出了青山的高峻巍峨;“潺潺”,流水的声音,写出了溪流的声音,突出了景物的“色、形、声”,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特征;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油菜花摇动着灿烂的笑脸,挥舞着葱绿的手腕”赋予油菜花以人的表情动作,是拟人的手法。
A.是借代,“樯橹”代指战船。
B.是比喻,把污浊的官场比作“尘网”。
C.是拟人,说花“溅泪”,鸟“惊心”,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
D.互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一同上船;借代,“管弦”代指音乐。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由两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颠倒……认知”动宾搭配不当,应该是“颠覆……认知”。
二是不合逻辑,应该先“颠覆认知”,再向外界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空间上来说也应该“内陆”在前,“远方”在后,应该是“它不仅颠覆着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而且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
只有A修改正确。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依据原文“远处的皑皑雪峰、高处的巍巍青山、脚下的潺潺溪流”可知,运用的叠字有:皑皑、巍巍、潺潺。
“皑皑”,雪白的样子,写出了雪峰洁白;“巍巍”,高大壮观的样子,写出了青山的高峻巍峨;“潺潺”,流水的声音,写出了溪流的声音,三个叠字起到修饰强化景物特点的作用,突出了景物的“色、形、声”,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特征,使景物特征更鲜明。
使用叠音词大大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重叠音节能增强我们对语言的感受,使听觉得到一种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富于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21.D 22. ①缓解一天的压力 ②首先要充分热身 ③补充能量很有必要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
“运动能够燃烧脂肪”中的“燃烧”意为消耗。
A.“燃烧”意为物质燃烧;
B.“燃烧”意为迸发,褒义;
C.“燃烧”意为爆发、被引燃。
D.“燃烧”意为消耗。
故选D。
作文: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孔子的话“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孔子明确指出成为一个有仁德之人,靠的是自己的自觉和努力,而不是别人的指引或帮助,道德应该是自觉而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规范或指引。孟子的话强调做事不如意或失败时,不应该去找客观原因,或者去埋怨对手,而应该自我反省,以求提升。两位圣人的观点都强调了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强调了内因的重要性。两位圣人的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做事应该更多的依靠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做事,而不是被动的做事;如果面对失败时,多反思自己的问题,从自身角度总结做事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求完善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要总为失败找客观借口。对于我们立身处世也是如此,与人相处,出现了矛盾、误会等,也应少些埋怨,更多的反思自己的问题,以求找到相处之道。
如果写成议论文,应在文章开头简短引入主题,可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方法引入中心论点,如“做事发乎己,失败审于己”;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积极主动做事的必要性;接着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从方面论证消极做事的弊端;最后可以论述做事出现问题多反思自己的问题,以求总结经验教训,最终把事情做好。行文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
立意:
1.积极主动做事。
2.做事发乎己,失败审于己。
3.成功源于自己。
例文:
以“己”为中心
孔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指明做仁义的事情得靠自己,而非依赖他人。孟子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矣。”一个“由己”,一个“求诸己”,二者在本质上相通的:均是“律己”“责己”,体现出自我鞭策、自我警省的意识。
这种意识放在今日,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行事都希望获得成功,但太多的人将成功的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梦想着机遇降临或是贵人相助;得之,则欣喜不己;不得则怨天尤人,愤恨世事的不公,却不自我反省,不从自身找原因。依赖他人成事的思想,究其实质仍是一种“奴性思维”——自己的人生不掌控在自己手里,却指望他人的帮助、提携。不管是“坐等”,还是“乞求”,奴性思维主宰的人永远做不成“主子”,终其一生都逃不脱“奴才”的命运。新的时代,新的社会,需要的是有“主人翁”意识的青年,能独立自主,能自力更生。这样的青年缔造的社会才有希望,这样的青年建设的国家才会有未来。
“由己”能够激发生命的潜力和拼搏的勇气。当我们知道,做任何事自己才是自己最坚实的后盾时,我们就会背水一战、全力以赴,即便真如孟子所言“发而不中”,我们亦可问心无愧。我们不“怨胜己者”,是因为环境氛围公平;而公平的环境氛围恰是由无数“由己”者于无形中共同营造而成。若非得要怨,那就只能怨自己。于是,我们还可以乐观地看到这样一条发展趋势:在“求诸己”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反秘躬自省,剖析自我,明了得失,汲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由己”不易,“求诸己”更难;因为敌视对手几乎成为部分国人根深蒂固的“陋习”。此类人盘算的是,既然不能战胜对手,那就干脆将对方毁掉,大不了“同归于尽”。在狭隘的“仇怨”心理、嫉妒心理的驱使下,人最容易泯灭良知,丧失道德,沦落为“非人”。
“不怨胜己者,反而求诸己”,是道德搝的自明,也是智慧的通达。新时代的青年恰好需要这种“德行”上的豁达明了。
做人如此,治国亦如是。强国“由己”不“由人”,一个极度依附于他国的国家,不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惟有自己掌控自己拿运的国家,才能通向兴旺发达。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们既畅览四海风云,又确保海晏河清。为何?正是因为我们走的发展之路是一条“由己”之路。在国际竞争中,我们“不怨胜己者”,而是反而“求诸己“,“十年磨一剑”,“剑成霜雪明”。我们有自省的勇气,知耻而后勇,“大国崛起”遂不是梦。
“由己”方能“求诸己”,归根结底,“己”才是我们“为人”或“处事”的出发点。“己”的觉悟,关乎人生成败,亦关乎国家兴衰!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杂交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实用技术。在孟德尔阐述了遗传学原理之后,人类认识到把作物的优秀基因通过杂交组合在一起,就可以获得更为优秀的后代。道理虽然简单,但很多作物并非那么配合。
水稻是种特别的植物,它们的雌蕊和雄蕊是同时成熟的,一旦开花,所有的雌蕊都会被自家的雄蕊产生的花粉占领。根本轮不到外来的花粉送上去授粉,也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杂交的个体出现。这个难题同样困扰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
怎样才能高效地制造出杂交水稻的种子呢 可能有朋友会说,直接把一些水稻花的雄蕊去掉,用其他花朵给它们授粉不就好了。如果你看过水稻开花,就会发现这个做法是不可行的,每个稻穗都有几百个雄蕊,要把它们挑拣干净,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水稻育种也就进入了“死胡同”。
就在大家埋头寻找剔除水稻雄蕊的方法的时候,袁隆平先生想到了另一条道路——去寻找那些雄蕊本来就不发育的水稻个体。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隆平先生在稻田中找到了6株。天然的雄蕊不发育的水稻植株,在接受了正常水稻花粉之后,这些雄性不育的水稻结出了稻穗,并且它们的后代里面也有雄蕊不发育的个体。1966年,这个发现被发表在中国科技领域核心期刊《科学通报》上,但是当时这个发现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1968年,袁隆平先生的试验受到了阻挠,初露曙光的杂交水稻之路陷入了黑暗。但是,袁隆平先生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开展研究。大家想要更高更壮的水稻,可是,杂交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于是,社会上出现了“杂交无用论”。袁隆平先生的工作再次陷入了泥沼之中。
为什么杂交后的水稻没有优势呢 主要是因为这些栽培的雄性不育水稻同其他水稻的关系太亲近了。就像人类近亲结婚,有很大的可能会生下有缺陷的后代一样,这些关系亲近的水稻一样不会有什么太好的结果。
不过,故事并没有这样结束。在海南发现的一棵雄性不育的野生稻,促进了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飞速发展。1976年,全国推广杂交水稻208万亩,增产幅度普遍在20%以上。 中国的粮食产量达到了划时代的高度。1977年,袁隆平将之前的实践经验总结整理,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中国的杂交水稻成为世界农业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到今天,杂交育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稻育种工作中。
不过,自然界存在的优秀基因毕竟是有限的,而育种筛选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况且在天然植物中并不存在抗除草剂和高效抗虫害的基因。要想极大增加产量,还需要进行有目的的基因编辑。这件看起来只有在人类社会会发生的事,其实在100万年前,大自然就已经在红薯身上操作过了。在15世纪末,哥伦布带着一帮打算去亚洲找胡椒的兄弟误打误撞来到美洲。他们惊异地发现,这里的人不种小麦和大麦,他们的很多食物居然是从土里刨出来的。对于吃这些东西,欧洲殖民者是抵触的,因为小麦和大麦都是向着天空生长的,但是红薯则深深地埋藏在土壤之中。不过,很快,欧洲殖民者的高贵信念就屈服给了肚子,红薯提供的能量实在是太强大了,同样的土地种红薯,能够养活更多的人。
再加上红薯能提供人体必需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好食物。如今的红薯更是朝着高甜度、好口感的方向发展。这么好的食物却备受质疑:很多朋友都觉得红薯这么软糯甘甜,这么能养活人,特别是还有紫薯这个异类,这都因为红薯是转基因作物。
还真说对了,红薯就是转基因作物,而且在100万年前就已经操作完成了。对,这事并不是我们人类干的,而是大自然的安排。其实,最初红薯的祖先的根并不粗壮,更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沙参和桔梗。然而,就在100万年前,有一个红薯生病了。它的身体被一种叫根癌农杆菌的细菌入侵了,不甘心的红薯并没有屈服,它顽强地挺过了疾病。就好像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获得火眼金睛一样,红薯在这场大病中获得了“膀大腰圆”的基因。
根癌农杆菌是遗传实验室中最常用的工具,在这种细菌的体内有一种叫质粒的特殊DNA。质粒更像是基因搬运工,它们能把一些基因“扛”在自己身上,送到被感染的生物基因之上。而在100万年前,质粒就把赤霉素基因强塞给了红薯,正是这个基因的加入,让细瘦的红薯拥有了“发福体质”,被培育成了人类不可或缺的食物。
其实,人类也有被转基因的可能。如果不幸患上艾滋病,那就要经历转基因的过程。因为艾滋病病毒并不是完整的生命体,它们自己不能完成后代生产,必须借助人类的细胞来干这件事。更好玩的是,要完成后代生产这件大事,就必须把自己的基因先整到人类细胞的DNA之中,然后等生产出足够多的病毒复制品的时候,就会把人体细胞搞破裂,然后再去感染其他细胞。然而,有些人体细胞会幸存下来,也就拥有了病毒的DNA。这也是艾滋病病毒可以在人体中潜伏很多年的原因。
人类之所以对艾滋病病毒没办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病毒太不靠谱了,经常复制出错。因为复制出错,病毒就改变了长相,我们的免疫系统刚刚记住“强盗的样子”,结果人家就易容了。这也是艾滋病疫苗难以研发成功的关键原因。
人类以为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掌控了对抗自然的法则,其实不过是自然界的小学生而已。我们今天运用的转基因技术,竟然与大自然在100万年前所做的如出一辙。
(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胡同”指直接把一些水稻花的雄蕊去掉,用其他花朵来授粉是很难进行实践操作的。
B.“杂交无用论”在文中指杂交后并没有让水稻长得更高更壮的观点。
C.“膀大腰圆”在文中指红薯同根癌农杆菌作斗争后获得的基因转变。
D.“强盗的样子”指艾滋病病毒复制出错后的“长相”,免疫系统难以识别这种“长相”。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孟德尔阐述的遗传学原理,人们可以组合作物的优秀基因来获得更为优秀的作物后代。
B.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并不平坦,甚至其一些研究成果遭遇过被忽视和质疑等不公正对待。
C.人类如果对作物进行基因编辑,就一定能够增加该作物的产量,从而加快育种筛选的过程。
D.转基因作物不一定就是人类制造的,红薯的基因转换就是在100万年前由大自然完成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水稻雌蕊和雄蕊同时成熟的特点决定了很难有自然的杂交水稻。
B.引入“野败”水稻个体打通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之路,这对我国水稻研究事业具有决定作用。
C.因为红薯能提供人体必需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所以欧洲殖民者喜欢吃红薯。
D.在转基因技术上,我们虽然已经掌握了对抗自然的法则,其实并没有真正超越自然。
4.为做到通俗生动,便于读者理解,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选择两种并作简要分析。(4分)
5.结合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的相关内容,谈谈我们做一项科学研究应具备哪些正确的思想意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故乡情
茹志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那些不惜万里迢迢而来寻根的人,有了一种同感。这是一种捉摸不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排遣不开的感情。
说实在话,世上有着许许多多比乡土更加美妙,更加怡人的地方。但独有故乡却是“我的”,它像母亲一样,无可选择。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是亲爱的,是“我的”。它不会让人时时挂念,却能令人终生难以忘怀。这就是故乡,人人都有的故土之情。
绍兴是我的祖籍,我没有在这里住过,对它并不熟稔。绍兴话亦只是小时候听祖母说过,但不知为什么,这里的一切都使我向往。为了探望故土,为了聆听乡音,我来到了绍兴。
小路引我走过一个小村尾,一团绿雾似的小竹园,掩映着一排白灰墙乌板门。一个五六岁的女孩,不知哪里受了委屈来,抹着眼睛。裤脚吊到小腿上,散了半边的辫子,遮着她有一点点脏的半边红脸蛋,独自寂寞地走在竹后面。我猜,在那紧闭着的黑板门中,总有一扇是她家的。
啊!家,是了,是家。哦,故乡。没有我的家的故乡!从前,当我也像这女孩这么大的时候,你不曾好待我过。记得么,你让我走在那矻噔噔的石板路的深巷里,两边偌高的风火墙把我隔在外面,连想象的翅膀都无法飞越。那幼稚的想象,无非只是想到里面有一张眠床,有一碗热饭,有一点点不那么冷的暖意。这就是我心目中“家”的全体,这就是我所能有的、最美妙的想象。故乡,故乡,我在你身边做过多少次“家”的梦,多少次问过我唯一的亲人,说:“奶奶,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有一个‘窝’呢 ……”
没有我的“窝”的故乡啊!你未曾好好待我过,然而却在梦中无数次地使我萦回。我梦见故乡的天,故乡的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因为,你给我的就是这些,因为,我把这些,就当做我的家。我的家啊,总是席卷了所有的荒漠,贫瘠,顶着一片黄苍苍的穹苍,四周围垂着灰蒙蒙的暮霭,当中缀着一弯淡淡的孤月,反复地出现在我的梦里。多么冷啊!你冰醒了我少年时代的梦。我走了,我不能总看着你那凄恻的面容。
我也做过好的梦。那是在后来,在巍峨的孟良崮上,在马衔嚼、人轻装的陇海路旁,在济南解放的捷报声里,在白雪皑皑的淮海平原上。在那冷的北方,我梦见了温暖的故乡,梦见一个青山郁郁、绿水悠悠的故乡。那里有白米饭乌干菜,有自家的冬笋,有野生的蘑菇,有鲜红的杨梅,有金黄的蜜橘,有青布蓝衫的姑娘,有母亲般的温柔关注。没有我的家的故乡,却给了远来的战士暖和和的床,热腾腾的饭。多么好的故乡,多么美的梦啊!
绕过了小村尾,石板路接着石拱桥。傍河的小镇,沿河伸开了一条街道。豆腐担连着鲜鱼摊,担儿前的人多,摊儿前的人少。点心店里热气腾腾,倒并不客满,布店柜台边却站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富裕的人置冬装,更富裕的人在买花的确良。立冬刚过,有人已在筹备添夏天的衣裳。有名的羊肉银水,驮着一杆秤,敞着一件盖屁股的棉袄,背脊上的面子已不知去向,露出的棉花,远看就像一件羊皮背心。一顶新的罗宋帽,高高地顶在头上,帽顶款款地歪在一边,像京戏里的武生模样。他急匆匆赶过人群,作兴要赶去宰羊。我和老友蹲在卖鱼的木盆边,挑了两尾活跳的鲫鱼,放在小篮里,任它干张合着嘴,我们自顾慢慢地走。
在回来的路上,顺便去看了那个校办的袜厂。
厂,就是一个大客堂,里面坐了二十多个姑娘,摇着二十多部摇袜机,“喳喳喳”地摇完袜筒,就左一针右一针地挑袜跟,手是飞快的。挑完袜跟就“喳喳喳”地摇脚筒。
这机器,这操作,这程序,我熟悉,我见过的。不是在梦里,是真的,是在五十年之前,我暂住在杭州那危危的小阁楼里,房东聋奶奶的女儿,就整天在楼下“喳喳喳”地摇着这个。不过那时她摇的不是尼龙袜,是线袜。这“喳喳”的声音,伴着她轻轻哼的“的笃”调,让人感到凄婉和寂寞。
这机器我见过,这操作我熟悉,只是少了那凄楚的轻哼。真的,我后来梦见的情景要比这个好。那好的梦里,似乎是在一个锃亮发光的展览大厅里,一部锃亮发光的立式机器,由工人一按电钮,几秒钟就拿出了一只夹花尼龙袜。我想着我的梦,走出了那间客堂工厂。可是一抬头,只见我已走到一个建筑工地上,一大排三层楼的楼房已大致完工,只差些门窗之类、木匠师傅的功夫了。人家告诉我,这是造的校舍和教室,人家又告诉我,这就是用那“喳喳”响的摇袜利润建起的。我走了,摇袜机的声音已远远地落在了后面,但是依然还是“喳喳!喳喳!”地回响在我的心里。用它陈旧的方式,古老的声音,竭尽自己所能,一圈又一圈地转着,摇着,为了三层楼的楼房,为了农民的冬装和夏衫,为了四个现代化,老老实实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哦!于是在那好的梦的前面,我又看见那些盖着花手帕的小竹篮,那些穿着布鞋儿的匆匆脚步……我也该动身了,太阳已升得老高,还有三里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过去,篮里的鱼,还在干渴地张合着小嘴。
石拱桥连着石板路,石板路带我回到老友家的村头,看见路上相遇过的那些姑娘,已换下干净的新布鞋,脱下了山青水绿的新衣裳,正蹲在河埠头洗菜,正“喟哕”地唤着小鸡小鸭……我赶紧回到了不是我家的“家”里,把鱼放进淡水缸里,干搁了两个钟头的鲫鱼,居然又悠悠地游了起来。
故乡,这就是我实实在在的故乡。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有删改)
文本二: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 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女性细腻的笔触,极为准确地将难以言表的“寻根”之情形象真实地描述于笔端。
B.幼时的故乡充满了凄凉与悲伤,但长大后,作者对故乡的眷念仍旧,这份情感感人至深。
C.文章写五十年前“我”听聋奶奶女儿摇线袜,意在强调“我”对姑娘们织袜流程的熟悉,流露了作者的亲切欣喜之情。
D.文章结尾作者感慨“实实在在的故乡”,这“实实在在”是由门板、女孩、石板路、袜厂等作者的亲身见闻组成的。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取游记的写法,以作者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贯穿起故乡的人、物、景和情,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故乡深厚情谊。
B.文章以故乡的景与人为经,以触景生情联想起的“梦境”为纬,在过去与现实,真境与幻境的层递交替中,描绘着故乡多彩多姿的风貌。
C.文章采取以小见大的手法写街道的场景。作者摹写宰羊人的着装打扮,写不同的人买不同的布料,背后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状态。
D.结尾“我把鱼放进淡水缸”,和前文“挑了两尾活跳的鲫鱼”在结构上遥相呼应,体现了“我”对家乡生活积极热切的融入和对生命的敬畏。
8.茹志鹃和郁达夫的散文写人写景都颇有韵味,请结合文本一划线句和文本二,从语言、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二者写作特色的相同之处。(4分)
9.文章多处通过梦境来抒发情感,请分析几次梦境中的作者对故乡的感情的变化。(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肆中佣保者,见喋聒①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大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②,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渖③,道士接浸坎上。万目攒视④见有勾萌⑤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方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俵散⑥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把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把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⑦。
异史氏曰:“乡人愦愦,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每见乡中称素丰者,良朋乞米,则怫然⑧,且计曰:‘是数日之资也。’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甚而父子兄弟,较尽锱铢。及至淫博迷心,则顷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诸如此类,正不胜道。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种梨》)
【注】①喋聒:谓多言扰耳。②镵(chán):一种柄长而弯曲的掘土工具。③沸渖(shěn):滚开的汁水。④攒视:围观。⑤勾萌:草木的嫩芽。⑥俵散(biào sàn):散发,分发。⑦粲然:露齿而笑的样子。⑧怫(fú)然:忿怒的样子。
10.下列对文中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
B.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
C.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
D.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士,信奉儒家学说并修习儒术的生徒。他们唯儒是崇,传道授业,故称道士。
B.老衲,年老的僧人,亦为老僧的自称,也有借用于道士的。文中指道士的自称。
C.拥保,被雇佣的人,该词在此文段中指店铺里被雇佣的伙计,相当于“店小二”。
D.异史氏,蒲松龄自称。《聊斋志异》里记有许多怪异的事,不同于正史,故称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下人在街市上卖梨,一个衣衫褴褛的道士向他讨一颗梨吃,他很愤怒,不但不舍得给梨,还对道士叱责辱骂进行驱赶。
B.有人给道士买了一个梨,道士吃完种下梨核,过了一会儿,便长出一棵梨树,开花结果。他请大家吃完梨后砍倒梨树而去。
C.道士离去后,卖梨人发现自己车上的梨全被周围人抢光了,车子的一个车把手也被凿断,方才明白事情始末,非常气愤。
D.异史氏评论:有的乡中富人对于危难之人斤斤计较,不予救济,而为了一己私利,却舍尽家财,跟卖梨人做法大同小异。
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渖,道士接浸坎上。
(2)诸如此类,正不胜道。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14.这则故事(不包括评论部分)表现了怎样的道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15~16题。
咏白海棠
〔清代〕曹雪芹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容”,指海棠花素淡的姿容。五行中秋色属白,“秋”既点明花开的季节,又指花容素淡美好,吻合“浅淡”二字。
B.“攒”,簇聚。“七节攒成”说花在枝头层层而生,形容海棠枝节繁茂;“雪满盆”,以“雪”借代花,也写海棠花开繁盛之意。
C.“独倚画栏”,独自斜倚画栏像是默默思念。这里以花喻人,把海棠喻为独守空闺的女子,“独”指写出其孤苦。
D.“清砧怨笛”,清砧,清冷捣衣声。古时常秋夜捣衣,女子为远行人作寒衣,故砧声多用于怀念远人;“怨笛”也与悲感有关。
16.曹雪芹擅用隐语,《红楼梦》中诗作多半“寄兴寓情”,往往让诗与文中人物相关,此诗是红楼梦三十七回中海棠诗社结社之前,贾宝玉所作,分析颔联中影射的人物分别是“金陵十二钗”中的哪两位,试分析原因。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 ”两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芣苢》一诗出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 , 。
3.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三、语盲文字运用(20分)
(一)语盲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此刻,整个浩门川峰是一片豪放的金黄,一派蔚为壮观的景象。远处,雪山和大川都被覆盖上金色的外衣;高处,高原的天空湛蓝如洗,仿佛是一片倒扣的深蓝大海;脚下,被火红的太阳抚摸过的花海黄得耀眼,宛如一片金黄的海洋。花香四溢,沁人心脾,让人感觉天地都是香甜的。极目所望是铺天盖地的黄色,浩门河在花海中间婉转流淌,远处与祁连山遥相辉映,那种强烈的色差让人感觉到一种震撼的恢宏气势。
如果你骑上单车徜徉于花海,那又是一番惊奇体验。脸庞飘过和煦的微风,身边走过黑色的牦牛,脚下的草尖上开满鲜花,草腰上沾着水珠。油菜花摇动着灿烂的笑脸,挥舞着葱绿的手腕,让你忍不住想走到它跟前,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在花田里竞相拍照,摆着各种姿势。远处的皑皑雪峰、高处的巍巍青山、脚下的潺潺溪流,都被框入这片金黄中,作为了陪衬。这景,只有高原有,也只配高原才有。它不仅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而且颠倒了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
18.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不仅颠覆着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而且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
B.它不仅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而且颠覆着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
C.它不仅颠倒了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而且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
D.它不仅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而且颠倒了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
20.文学作品中常常使用叠字,如“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请找出文中运用的叠字,并结合全句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有人会选择晨跑迎接一天的新生活,也有人选择夜跑 ① 。
晨跑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身体代谢,有效燃烧脂肪,有助于完成瘦身计划。因为经过一夜的代谢,血液内血糖含量相对较低,身体正处在糖类最缺乏的状态,此时进行适当运动能够燃烧脂肪。而且晨跑可以让人快速兴奋起来,以更好的心态面对新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夜跑能够缓解压力。与晨跑相比,夜跑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相对较低。经过一天的活动,身体协调性更好,结合自身体力可以进行更高强度的运动。在睡前4至5小时进行夜跑还有助于睡眠。
晨跑时 ② ,起床后身体肌肉僵硬,心跳和血压会随着运动逐渐上升,马上剧烈运动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系统负担突然加重。其次要适当补充水分或热量,经过一夜的消耗,机体处于饥饿状态,晨跑前 ③ ,能够避免运动过程中发生低血糖。
21.下列句子中的“燃烧”和“运动能够燃烧脂肪”中的“燃烧”,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从8月8日开始,美国夏威夷州毛伊岛的山火,燃烧了整整7天。
B.在和平年代,我们不应忘记争取民族独立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C.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消息传来,世界人民的怒火开始燃烧了。
D.做事要讲求效率,过多的低效加班是在燃烧大家的工作热情!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孟子曰:“发而不中,不怨胜已者,反求诸已而已矣。”大意是,实行仁义的人好比射箭的人,箭射出去没有射中目标,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他人,而是反过来审察自己的不足罢了。其实我们立身处世,努力做成一项事情时以及最后事情不幸失败时,都应仔细思考孔子和孟子所说的这两句箴言。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