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5 07:2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文明的特点,认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麦加大清真寺
土耳其圣索菲亚大教堂
日本奈良唐昭提寺
《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
《阿拉丁》
天 方
大 食
(3)7世纪中期对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一、阿拉伯帝国(622—1258年)
1、兴起
伊斯兰教的传承
伊斯兰教的最基本信条
穆罕默德接受天使的启示
(1)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2)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到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思考:阿拉伯半岛统一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古代穆斯林作家 比鲁尼
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
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政教合一), 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帝国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组织形式。
………
(1)政治: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政教合一);下设各部大臣。
(2)经济: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城市繁多,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3)文化:
①继承和融合: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一千零一夜》。
②沟通和传播: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2、统治
一、阿拉伯帝国(622—1258年)
探究:阿拉伯国家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影响
阿拉伯版本保留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译成拉丁文重回欧洲,为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阿拉伯人把东方的技术,尤其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方社会的转型;为西欧探索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
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
(1)对西方
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药学和数学等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对中国
(3)对世界
阿拉伯人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1.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存在着一个专门的翻译机关——“智慧宫”,该翻译机关搜集翻译了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的大量文献,介绍了亚里士多德、托勒密、欧几里德等人的科学成就。可见,此时期的阿拉伯人( )
A.在文化上缺乏创造性
B.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C.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
D.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体
【巩固训练】
【答案】C。【解析】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设立专门机关,搜集和翻译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的文献,介绍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科学成就,体现出阿拉伯人强烈的求知欲望,故选C项;阿拉伯人在文化上并不缺乏创造性,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并没有征服中国、罗马和希腊等地,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阿拉伯人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体”,排除D项。
2.答案:C
C
2.《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成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的珍贵资料。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重视历史资料收集
B.地跨亚、非、欧三洲
C.继承融合世界文化
D.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巩固训练】
【答案】C。【解析】材料中“《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体现了阿拉伯人善于吸收世界各地的文化,故C项为正确答案,A、B、D三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不能反映题干的主旨,故排除。
C
3.恩格斯指出:“伊斯兰教这种宗教是适应于东方人民的,特别是适合于阿拉伯人的,也就是说,一方面适合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合于贝都因游牧民族。”这表明伊斯兰教 (  )
A.缓和了阿拉伯半岛复杂的矛盾  
B.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
C.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   
D.是阿拉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
【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伊斯兰教的产生适应了阿拉伯半岛的发展,对市民经济和游牧民族产生了积极影响,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故C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伊斯兰教顺应了阿拉伯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没有体现缓和了复杂的矛盾和成为阿拉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排除A、D;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
【巩固训练】
C
4.西方学者罗伯特·布雷福特说,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阿拉伯人,现代的欧洲文明就根本不会出现;如果没有他们,欧洲就不会扮演那么一种超越所有先前进步阶段的角色;如果不是受阿拉伯文明的影响,在15世纪,真正的文艺复兴就不可能发生。材料旨在说明(  )
A.欧洲文明比阿拉伯文明优越
B.阿拉伯文明是欧洲文明产生的根源
C.阿拉伯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D.阿拉伯文明对欧洲文明影响深远
【答案】D。【解析】 题干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文明对欧洲文明的影响,D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体现欧洲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孰优孰劣,排除A项;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C项,排除。
D
【巩固训练】
为什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游牧民族能够战胜具有千年历史的拜占庭帝国,并在16世纪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二、奥斯曼帝国
(2)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定都伊斯坦布尔。
1、兴起
(1)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兴起。
(3)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基本特征
政治
经济
文化
君主专制、政教合一,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军队的主宰。
①农民和工商业者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②帝国政府控制欧亚商路,东西方贸易受影响。
信奉伊斯兰教
2、统治
(1)积极影响:促进伊斯兰教的传播,一度成为东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2)消极影响:
①东西方贸易受到影响,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动因;
②严重破坏了被侵占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激化民族、阶级、宗教矛盾;
3、影响
6.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影响了亚非欧交会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其主要表现在 (  )
A.造成意大利城邦国家的衰落
B.阻碍了英法等西欧国家经济发展
C.造成巴尔干地区关系复杂化
D.控制地中海,推动亚欧商路兴盛
答案:C。解析:奥斯曼军事封建帝国崛起直接威胁临近巴尔干半岛的国家,使东南欧和中欧的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且更加复杂化,故C项正确;A项错误,它不是奥斯曼帝国崛起产生的影响的主要表现;B项错误,英法等西欧国家不在亚非欧交会地区;D项错误,奥斯曼帝国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不利于亚欧商路的兴盛。
C
【巩固训练】
泰姬陵
在古代,印度不是一个国家名称,而是一个地理概念。其地理范围包括今天的进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
1、南亚
笈多帝国 建立
政治
宗教
德里苏丹国 建立
统治 中央
地方
宗教
4世纪初,恒河中游
政局稳定,政令不够统一,存在藩王割据
印度教
13 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
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穆斯林担任。
伊斯兰教
三、南亚与东南亚的国家
2、日本
(1)从646年开始,日本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奈良时代的日本官员朝服
二官八省制示意图
仿长安结构的平安京
仿开元通宝的“和同开珎”
三、南亚与东南亚的国家
(2)幕府统治
时 间:12世纪末
特 点:
天皇 无实权
将军 掌握实权
武士与将军 主从关系
2、日本
A、10c,日本的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
B、庄园经济的形成
C、武士集团的形成
①背景:
②形成:
镰仓幕府创立者——
首任征夷大将军源赖朝
日本武士形象
三、南亚与东南亚的国家
结束: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倒幕战争中失败,还政天皇。
新罗
高丽
朝鲜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3、朝鲜半岛
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①建立: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②统治:仿效唐制,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人科举考试;推崇儒学。
①建立:14世纪末,李成桂称王,改国号为朝鲜。
②抗击侵略:16世纪末,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7.为了反抗封建官吏的层层盘剥,加上班田制的破坏和水利工程难以维持,农民或虚报户籍,或逃匿他乡,或将土地献纳给豪门势家,自己成为他们的庄民。各地豪族也乘机兼并土地,隐匿外来农户耕种,建立庄园。这说明日本庄园的建立主要是由于(  )
A.中央集权制的瓦解 
B.阶级矛盾的激化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地方豪强的扩张
【答案】C。【解析】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日本原来的土地制度遭到破坏,在此基础上,“庄民”和“庄园”产生,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制的瓦解与庄园的建立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项错误;地方豪强的扩张是庄园形成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D项错误。
C
【巩固训练】
8.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6世纪末7世纪初,隋、唐帝国的先后建立既给日本提供了学习样板,也使大和朝廷倍感“国际压力”;而新罗灭“任那日本府”并交好大唐王朝,进一步加深了其“民族危机感”。这预示着 (  )
A.隋唐的发展经验增加了日本紧迫感
B.国内外形势发展需要进行社会变革
C.新罗与唐朝友好关系造成严重威胁
D.挽救统治危机以跻身东亚强国行列
【巩固训练】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由材料“国际压力”“民族危机感”等信息,并结合文章《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名称可以推知,日本需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进行一场变革,以推动日本社会转型,故B项正确。日本紧迫感来源于多方面,且并非“预示”的内容,排除A项;新罗与唐朝的友好关系是加深了其“民族危机感”,而不是造成严重威胁,排除C项;日本虽然有了“民族危机感”,但并不能说明其出现了统治危机,排除D项。
B
9.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大臣崔承老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巩固训练】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高丽王朝的文明特点。材料中崔承老的主张强调的是高丽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同时,需要有选择性地吸收,保持自身的传统,C项符合题意。材料反对全盘吸收中国文化,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二者之间的藩属关系,B项排除“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的说法比较片面,D项排除。
C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南亚
东亚
国家
奥斯曼帝国
的兴起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阿拉伯帝国的文化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
奥斯曼帝国的建立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中古时期的印度
(南亚次大陆)
中古时期
日本
中古时期的朝鲜: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建立、统治
笈多帝国的统治
印度教的兴起
大化改新
幕府
时代
背景:庄园经济、武士集团
形成:12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
结束: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
个幕府
西亚
南亚
东亚
政教合一
多种宗教
效仿中国
新罗 高丽王朝 李氏朝鲜
小结:中古时期的亚洲国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