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情练习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情练习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4 14:23:37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练习卷·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A项“材料一认为贝有不通过任何言语来描述世界”错,原文说“无言之美,不是以沉默的方式去体物”,“天
之言”是说“不以人的知识去言说”。可见,原文并不认为只有不通过任何言语来描述世界。C项“是庄周在
人为意识下产生的”错,材料二“他进入了一种无限愉悦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他直接感受到的”,可见,
不是“人为意识产生”的,而是“直接感受到的”“这种境界不是来自语言、意识”。D项“他们在庄子眼中是丑
的、不美的”错,材料二“庄子进一步扩大了审美范围,将‘丑’纳入审美范围,突破传统对丑的定义,认为丑并
非就是不美,丑只是外在,而内在人格,精神,理想才是最重要的”,可见,在庄子眼中“丑并非不美”。)
2.C(“孔子的·无言’和庄子的‘忘言’从根本上看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天是‘不言’的,又是‘忘言’的”错,无
中生有。原文并未将“无言”和“忘言”进行比较,且“无言”的主体是天,“忘言”的主体是庄子。》
3.D(“半夜人无语,中宵月送凉”句,表示半夜宁静,人已安睡,不是说“大美不言”。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
撑材料二观点。)
4,①首先闸明“无言之美”的内涵。②接着闸述庄子“无言之美”的理论层次。③再通过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论
述需家对“无言之美”的认识。④最后指出儒家认为对无言之美的把握只能走默然体验的道路。(每点1分)
5,①丑并非不美,不能只追求外在美,内在人格、精神、理想才是最重要的。②不要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外在的
评价,要能摆脱人世束缚,超越自我。③尊重或追求本色的自然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观,注重寻找生命真
理。(每点2分)
6.B(A项“因此‘我'迫切想得到这顶礼帽”错误。原文是先想得到礼帽,后来藏上后发现“如玉”“如绒”,前后颠
倒,强加因果。C项“是父亲和乡邻们出去打工时的真实再现”错误。结合“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
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知,“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是夸张的说法,是父亲激励“我”的话,原文也无此类
描述,无中生有。D项“是因为‘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错误,结合“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
尽,露了本色”可知,晚年越长越像是因为基因相承,“我”传承了父辈努力打拼的精神,选项却说成“我’的性
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偷换概念,归因错误。)
7.D(“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与父亲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错误。“阴阳相隔”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交代父亲
已经去世,也并无“痛苦之情”,而是表现了对父亲的思念、感恩与牵挂之情。)
8.①礼帽代表了父亲的气派与风度,在儿时作者的心中意味着成年:礼帽吸引着“我”,包含着“我”对父亲的仰
慕和对成长的向往。②扁担是父辈努力打拼的见证,是家风传承的象征;老一辈人用扁担挑起生活的重担,
扁担也指引“我”,助“我”渡过困境。③从礼帽写到扁担,层层深人,由外到内呈现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形象,使
父亲形象更加鲜明,同时展现“我”追随父亲不断成长的过程。(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9.①父亲有一家之主的风范:父亲慈爱宽容,不发脾气,不打骂孩子,家庭气氛温馨和睦。②父亲对孩子的教有
引导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讲故事教导“我”要宽容:对人笑颜相对,对曾经与四弟发生矛盾的小朋友
好言抚慰:当“我”遇到苦难时,父亲写信鼓励“我”咬紧牙关,给“我”力量。③父亲重视家风传承。家中保留
着曾祖父用过的扁担,它见证过父辈的成长与坚持,父亲又用“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鼓励“我”像父辈一样不
怕困难。(每点2分)
10.B,D、F(原文标点:汝今坐食俸禄,苟不能忠清,虽日杀三牲,吾犹食之不下咽也。)
11.A(文中加点的“望”与“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含义不相同,后者是“远望,远看”的意思。)
12.D(“如果生活贫困,仕途不顺,反而是好事情”错,材料二中“贫窭不能自存”的“不能自存”并没有“仕途不顺”
的意思.)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4437A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练习卷
高一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題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題卡上
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城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宇笔在答題卡
上作答;宇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无言之美,不是以沉默的方式去体物,无言不是不说话,无言乃是放弃“人之言”,而达到“天
之言”的境界。“天之言”乃是不以人的知识去言说,而以生命的本然相去呈现。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句话是传统美学无言之美的一个代表性观点。这句话有
几个理论层次:其一,不言之美作为一种“大美”,不与“小美”相对,它是根本的美,是美的本体,
一切森然毕具的美的形态都是其形相。其二,天地以“不言”为关的根本特点,关的创造就是归
复自然之道,故以“不言”之美为美的最高准则。“不言”是与人为相对的,人为的美是局限的、片
面的,它产生于“言”,由知识所控制,它是相对的美,无言之美是绝对的美。其三,天地之美并非
与人的世界无涉,我们千万不要将此理解成:中国美学强调自然是最美的,人创造的东西不如自
然。因为,在中国哲学中,天地不是纯然外在的物质世界,不是西方美学中所说的感性实在,它
是人的生命所映照的世界。
儒家哲学虽然关心人伦的建构,但总是将人的道德努力归之于天。天是剑造的本体也是美
的本体。在儒家,如果说有个大美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在主观,不在客观,也不在主客规的结合,
而在天。天是什么?天不是自然对象,也不是遥在天国的至上神,天为绝对之创造本体,显而为
万物,从而生生化化,有物有则。
当孔子说“予欲无言”,弟子以如果先生不言,何以领教询问时,孔子以“天何言哉,四时行
焉,百物兴焉”来作答。在他看来,无言可以合天,天不言,而创造不已。他对逝者如斯的感叹也
包含这样的思想。天是无言的创造本体,正所谓江山浑在眼,宇宙付无言。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24437A
《周易·系辞传》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寂然不动,言道体,道体为无声无
息、无形无相、静而不动。感而遂通天下,即一体灿著,天下万事万物生生化化,因一体而生,因
一体相连。一体有寂然之美。这是一种本体的美,乃大美不言之体。《诗·周颂·雏天之命》
说:“雏天之命,於穆不已。”这两句诗为儒家所重视,《中庸》将其作为“天之所以为天”的根本特
点。天,即本体。命,即本体之流行。“於穆”含有深远、深奥、深透、静穆之义,是对天之本体的
形容。正如《中庸》结篇时所说的“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天地无声无息,创造不已,是至深
之道,有至美在焉。
天之美,是绝对之美,是美本身。绝对之美,乃无言之美。儒家树立一个无言的美的本体,
突出其创造特性,也突出对这种美的把握,只能走默然体验的道路。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落花无言》)
材料二:
庄子认为真正的大美是无法用言语传达的,它流行于天地宇宙之间,言语永远不能描绘出
宇宙自然的本质。《庄子·齐物论》中有这么一则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棚栩然蝴蝶也,自
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
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从文中可以看到,此时的庄周已经与蝴蝶合为一体,物我交
融。他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身的存在,甚至认为他就是蝴蝶,蝴蝶就是他,他进入了一种无限
愉悦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他直接感受到的。这种境界不是来自语言、意识,而是忘言、忘
意,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庄子认为美学意义上最主要的审美对象是无限的美、大美,这种大美是超越自我的,是精神
上的一种纯审美。庄子认为在无限的时空、宇宙、自然面前,人显得更加渺茫。因此中国绘画受
庄子这一思想的影响,主张回到本色的自然中去,追求自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描绘不加任何修
饰的本色自然。
同时庄子进一步扩大了审美范围,将“丑”纳入审美范国,突破传统对丑的定义,认为丑并非
就是不美,丑只是外在,而内在人格、精神、理想才是最重要的。在《庄子》中,有很多窝言描绘的
就是或相貌丑陋或肢体残缺的人。庄子借用这些形象否定了传统意义上的美与丑的区别。受
庄子“丑非不美”思想影响,在中国传统古代艺术审美中,文人更注重大巧之拙,甚至向往枯槁之
关。这一点,在中国书法中尤为明显,中国书法就提倡生、拙、老、辣。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书法
从不追求逼真美丽的景物描绘,而是注重寻找生命的真理。
而在审美之中大美是无需言语的,正是庄子主张的大美不言。当处于一种忘我的境界,而
这种境界已经无法用言语传达,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这正是庄子所说的不可言论、不可意致
的一种至高至美的境界,即“大美不言”。
(滴编自海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只有不通过任何言语来描述世界,才能感受事物之美,达到“天之言”的境界。
B.作者认为,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的“不言”产生于“言”,它是相对的美。
C.庄周梦蝶这种无限愉悦的审美境界是庄周直接感受到的,是庄周在人为意识下产生的。
D.庄子笔下有很多相貌丑陋或肢体残缺但品格高尚的人,他们在庄子眼中是丑的、不美的。
【高一语文第2页(共8页)】
24437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