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篇【寒假计划】2024年七年级历史寒假作业15.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生版 教师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预习篇【寒假计划】2024年七年级历史寒假作业15.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生版 教师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4 13:33:0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历史七年级下册 预习篇
15.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1.西洋的概念:明朝时期,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叫做西洋。
2. 条件:①明朝前期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②中国当时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发达;③郑和本人有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
3.目的:
政治目的(主要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经济目的:同时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4.概况
(1)在位皇帝、时间及次数:明成祖时,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2)到达范围: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装载货物及用途:满载丝绸、瓷器、茶叶、漆器及金银货币等物品。
赠送礼品,发展友好关系。开展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4)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行范围广、公平交易、和平交往。
5.评价郑和下西洋:
(1)地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2)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 定义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戚继光抗倭的背景
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抢劫,中国沿海倭患严重。
3.概况:
(1)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组建“戚家军”。
(2)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3)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5.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1)戚继光抗倭是正义的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战斗力强。
(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联合作战。
(4)戚继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 背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们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2. 概况: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戚继光《止止堂集·凯歌》如下:“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军歌表现了( )
A.为民请命,不畏权贵的凛然正气 B.勇于钻研,顽强进取的担当精神
C.廉洁自律,厚以待人的宽仁品质 D.同仇敌忾,誓死卫国的坚强意志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戚继光”“万人一心”‘赴水火兮’“杀尽倭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倭寇到到处烧杀抢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这首军歌说明戚家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能征善战,上下团结,作战能力强。也表现了戚继光同仇敌忾,誓死卫国的坚强意志,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为民请命,不畏权贵的凛然正气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项;勇于钻研,顽强进取的担当精神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B项;廉洁自律,厚以待人的宽仁品质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必备技能,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史实和结论。下列表述中,属于结论的是( )
A.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最大时有船200多艘
B.郑和的船队满载中国的优质丝绸和精美瓷器等各类物品
C.郑和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郑和远航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郑和远航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是对郑和下西洋影响的评价,属于结论,D项正确;“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最大时有船200多艘”是对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的客观描述,属于史实,排除A项;“郑和的船队满载中国的优质丝绸和精美瓷器等各类物”是对郑和下西洋船队所载货物的客观描述,属于史实,排除B项;“郑和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是对郑和下西洋船队航程的客观描述,属于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3.郭裴《广东通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1553年,有一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了当地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得到允许后就此上岸。这伙殖民者上岸的结果是( )
A.寇准力主抗敌,说服皇帝亲征 B.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C.“岳家军”在郾城大败敌军主力 D.郑成功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1553年,有一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了当地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得到允许后就此上岸。”结合所学可知,1553年(明朝时期),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B项正确;寇准力主抗敌,说服皇帝亲征发生在北宋时期,排除A项;“岳家军”在郾城大败敌军主力反映的是岳飞抗金,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郑成功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在1662年,排除D项。故选B项。
4.报效祖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下列诗句体现这一文化基因且与明朝历史有关的是( )
A.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报效祖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中“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可知,这是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所言,意思是一片赤子之心在这海风海浪里,心里怀着击溃倭寇的报复,不敢忘记国家的忧难,明朝中期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倭寇,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至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C项正确;“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出自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排除A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论述出自南宋抗元将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排除B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清朝主张严禁鸦片的林则徐的名言,排除D项。故选C项。
5.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方、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三宝塔寺”“三宝城”,马六甲“三宝庙”。爪哇“三保洞”“三宝井”,新加坡“三宝山”等。这些都可以用来研究( )
A.佛教传播史 B.文化交流史 C.经济发展史 D.中外交往史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展示的用“三宝”命名的地区和国家。结合所学可知,郑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被称为“三宝太监”,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七次出海,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往来。用“三宝”命名,表明当地人民对郑和充满了爱戴和敬意,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没有涉及佛教传播,排除A项;文化交流史不能概括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展示的是对外交往,不能反映经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6.在陶瓷生产方面,明朝工匠们使用由郑和下西洋引进的苏麻离青(又称“苏勃泥青”)为呈色剂,这就使永宣青花形成了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又吸收波斯文化的因素,生产了新器型(如扁壶、花浇)和新纹样。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提高了陶瓷生产水平 B.传播了中国先进文化
C.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D.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明朝工匠们使用由郑和下西洋进口的苏麻离青(又称‘苏勃泥青’)为呈色剂,形成了永宣青花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又吸收波斯等文化的因素,产生了新器型(如扁壶、花浇)和新纹样。”可知,郑和下西洋给我国的制瓷业带来了许多新鲜事物,促进了我国陶瓷生产水平的提高,A项正确;题干只是反映了制瓷业的发展,未涉及中国先进文化,排除B项;题干只是反映了制瓷业的发展,未体现海上丝绸之路,排除C项;题干只是反映了制瓷业的发展,未提及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改善,排除D项。故选A项。
7.印度洋岛国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不睦邻境,数邀劫往来使臣,诸蕃皆苦之”,成为阿拉伯国家船舶往来中国的最大障碍。郑和在第三次下西洋时,苦劝亚烈苦奈儿无效,为此,率军清除了其势力。由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扩充了明朝的疆土 B.扩大了朝贡贸易体系
C.打击了倭寇的势力 D.保护了海上丝绸之路
【答案】D
【详解】据题干“印度洋岛国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不睦邻境,数邀劫往来使臣,诸蕃皆苦之’,成为阿拉伯国家船舶往来中国的最大障碍。郑和在第三次下西洋时,苦劝亚烈苦奈儿无效,为此,率军清除了其势力。”可知,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率军清除了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势力,恢复了阿拉伯国家与中国贸易往来的通道,即保护了海上丝绸之路,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郑和下西洋对明朝疆土、朝贡贸易体系的影响,排除AB项;倭寇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_________的居住权。( )
A.香港 B.澳门 C.旅大 D.威海卫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B项正确;1842年,英国占领香港岛,排除A项;19世纪末,俄国强租旅大地区,排除C项;19世纪末,英国强租威海卫,排除D项。故选B项。
9.邮票反映历史信息。下列邮票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什么( )

A.唐朝对外交往 B.佛教的传播
C.明朝对外交往 D.中国古代和平交往
【答案】D
【详解】根据图片“玄奘西行求法”“鉴真大师”“郑和下西洋”和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反映了唐朝与印度的友好交往,“鉴真东渡”反映的是唐朝与日本的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多个国家的经济文化交往,三张邮票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中国古代和平交往,D项正确;图片“玄奘西行求法”“鉴真大师”反映的是唐朝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反映的是明朝对外交往,AC项都不是三张邮票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排除AC项;“玄奘西行求法”“鉴真东渡”是佛教的传播,“郑和下西洋”不是佛教的传播,排除B项。故选D项。
10.下列有关戚继光抗倭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
A.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B.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D.使明朝从此免除外来威胁
【答案】D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戚继光率军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 10 000多人,烧毁倭船无数,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明成祖晚年,由于陆上北方威胁未除,南方郑和下西洋以后,激增的海陆来往也带来了渐盛的倭寇侵扰,遂实行海禁政策,没有免除外来威胁,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戚继光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戚继光抗倭保证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依靠强大的国力,大力发展海军,建立起强大的特混舰队。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容的大国,有18400多公里的海岸线,郑和曾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条件与科技保障》
材料二:郑和率领的船队虽然是一支庞大的舰队,但从来没有进行过侵略他国的活动,而是重在进行友谊的传播、维护和平。郑和的船队运用各种手段调节各国间的矛盾,平息冲突,震慑和打击倭寇,消灭海盗;郑和下西洋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将中华礼仪、儒家思想、农业技术、制造技术等带到了落后地区,促进那里的开发。
——《浅谈郑和下西洋之目的与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明朝时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贡献。
(3)综上所述,指出郑和下西洋向世界展示了怎样的中国形象。
【答案】(1)背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历史贡献:为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东非各国人民的友好来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使中国先进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3)中国形象:对外友好、睦邻的大国形象。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明朝依靠强大的国力,大力发展海军,建立起强大的特混舰队。”得出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历史贡献:根据材料“而是重在进行友谊的传播、维护和平。郑和的船队运用各种手段调节各国间的矛盾,平息冲突,震慑和打击倭寇,消灭海盗”得出为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东非各国人民的友好来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根据材料“郑和下西洋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将中华礼仪、儒家思想、农业技术、制造技术等带到了落后地区,促进那里的开发。”得出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使中国先进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3)中国形象:综上所述,郑和七下西洋持续28年之久,历史足迹多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亚洲、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等国,向海外周邦各国展现明朝时期对外友好、睦邻的大国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和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
12.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趋势篇】
材料一:中国历史是一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
——赵毅《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1)依据材料一,说出中国历史发展的演进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中“开启第三次大统一时代”的政权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元朝开创了哪一制度来巩固“大统一”局面。
【边疆治理篇】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2)唐太宗“朕独爱之如一”体现了他怎样的民族政策?据所学知识,举一例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以元朝和清朝前期为例,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有哪些?(元朝、清朝各举两例)
示例: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抗击侵略篇】
材料三:
图1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图2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4)写出图1和图2人物和他们对维护国家统一做出的贡献。“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蒙古族;行省制度。
(2)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
(3)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清朝:设伊犁将军管辖西北地区、设台湾府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4)图1:戚继光抗倭,基本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图2: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体现了作者淡泊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5)主要因素有:政制制度建设、民族融合(民族关系融洽)、边疆治理(管辖)、抗击外来侵略守卫边疆等。
【详解】(1)趋势:根据所学知识,由“中国历史是一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可知,中国历史发展的演进趋势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
建立:根据所学知识,由“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可知,“开启第三次大统一时代”的政权是元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由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国号大元。
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元朝统一后,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实行行省制度,对全国实行行之有效的统治;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域;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2)政策: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可知,唐太宗“朕独爱之如一”体现的民族政策是开明的民族政策。
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有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千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方式:根据所学知识,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政教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等;清朝册封班禅和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设置伊型将军管辖今新疆地区,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因而说“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4)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图1和图2人物分别是戚继光、郑成功,戚继光抗倭,基本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情怀和抱负:根据所学知识,明朝中期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击倭寇,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统一,体现了作者淡泊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5)主要因素:根据所学知识,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因素有政权建设、民族节日、边疆治理 (管辖)、民族融合(民族关系融洽)、抗击外来侵略守卫边疆等。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时,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面对北方好战民族的侵袭、围困,从广州、泉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1)依据材料一归纳宋朝“海上航路日益发达”的一项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材料二:“郑和是中国第一位航海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
——柏杨先生
(2)材料二中所说他“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他最远到达的“天地”是哪里?
材料三:小筑渐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钤深处》
(3)材料三中的“但愿海波平”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反映了戚继光的什么精神?
【答案】(1)原因:北方好战民族的侵袭、围困;技术条件:指南针用于航海;机构:市舶司。
(2)“天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事件:戚继光抗击倭寇;精神:驱逐倭寇、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不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和爱国精神。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宋朝时,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面对北方好战民族的侵袭、围困,从广州、泉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和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好战民族的侵袭、围困是宋朝“海上航路日益发达”的原因;技术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指南针运用于航海,能准确地辨别航向;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2)“天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但愿海波平”指的是戚继光抗击倭寇,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精神: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感受到戚继光驱逐倭寇、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不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和爱国精神。
14.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下,习近平主席准确把握新时期国际秩序,高屋建瓴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西方的交往由来历久。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班固《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南宋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在北宋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在宋室南渡、定都临安之后,南宋朝廷依赖外贸、面向海洋的发展倾向表现得更为强烈
材料三: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然开始很早,但只限于官方贸易。到宋代,除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商人向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四: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处,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刘志达《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1)材料一中“然骞凿空”是指什么历史事件?当前我国哪一重大倡议与这一事件密切相关?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南宋朝廷依赖外贸、面向海洋”的科技条件。写出宋朝闻名世界的两个大商港。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海外贸易有什么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新变化的政策原因。
(4)根据材料四指出,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在郑和远航过程中,哪一发明为其指明了航向?
(5)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
【答案】(1)历史事件:张骞通西域。
大倡议:“一带一路”倡议。
(2)科技条件:指南针。
两个大商港:广州、泉州。
(3)变化:民间海上贸易发展起来。
原因:宋代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4)特点:和平交往、公平交易;
发明:指南针。
(5)趋势:从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详解】(1)历史事件:材料一中“然骞凿空”可知,材料一中“然骞凿空”是指张骞出使西域
大倡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前我国“一带一路”与这一事件密切相关。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之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贯穿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符合我国和中亚地区的共同利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共同建设“一带一路”有利于促进中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科技条件:根据材料二“南宋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在北宋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两个大商港: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变化:根据材料三“到宋代,除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商人向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可知,宋代海外贸易有民间海上贸易发展起来的新变化。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宋代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出现新变化的政策原因为
(4)特点:根据材料四“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可知,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的特点为和平交往、公平交易。
发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来辨别方位。所以,在郑和远航过程中,指南针为其指明了航向。
(5)趋势: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郑和下西洋以前,我国坚持着开放的对外政策;随后,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所以,我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为从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历史七年级下册 预习篇
15.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1.西洋的概念:明朝时期,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叫做西洋。
2. 条件:①明朝前期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②中国当时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发达;③郑和本人有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
3.目的:
政治目的(主要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经济目的:同时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4.概况
(1)在位皇帝、时间及次数:明成祖时,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2)到达范围: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装载货物及用途:满载丝绸、瓷器、茶叶、漆器及金银货币等物品。
赠送礼品,发展友好关系。开展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4)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行范围广、公平交易、和平交往。
5.评价郑和下西洋:
(1)地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2)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 定义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戚继光抗倭的背景
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抢劫,中国沿海倭患严重。
3.概况:
(1)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组建“戚家军”。
(2)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3)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5.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1)戚继光抗倭是正义的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战斗力强。
(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联合作战。
(4)戚继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 背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们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2. 概况: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戚继光《止止堂集·凯歌》如下:“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军歌表现了( )
A.为民请命,不畏权贵的凛然正气 B.勇于钻研,顽强进取的担当精神
C.廉洁自律,厚以待人的宽仁品质 D.同仇敌忾,誓死卫国的坚强意志
2.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必备技能,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史实和结论。下列表述中,属于结论的是( )
A.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最大时有船200多艘
B.郑和的船队满载中国的优质丝绸和精美瓷器等各类物品
C.郑和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郑和远航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郭裴《广东通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1553年,有一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了当地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得到允许后就此上岸。这伙殖民者上岸的结果是( )
A.寇准力主抗敌,说服皇帝亲征 B.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C.“岳家军”在郾城大败敌军主力 D.郑成功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4.报效祖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下列诗句体现这一文化基因且与明朝历史有关的是( )
A.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5.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方、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三宝塔寺”“三宝城”,马六甲“三宝庙”。爪哇“三保洞”“三宝井”,新加坡“三宝山”等。这些都可以用来研究( )
A.佛教传播史 B.文化交流史 C.经济发展史 D.中外交往史
6.在陶瓷生产方面,明朝工匠们使用由郑和下西洋引进的苏麻离青(又称“苏勃泥青”)为呈色剂,这就使永宣青花形成了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又吸收波斯文化的因素,生产了新器型(如扁壶、花浇)和新纹样。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提高了陶瓷生产水平 B.传播了中国先进文化
C.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D.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7.印度洋岛国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不睦邻境,数邀劫往来使臣,诸蕃皆苦之”,成为阿拉伯国家船舶往来中国的最大障碍。郑和在第三次下西洋时,苦劝亚烈苦奈儿无效,为此,率军清除了其势力。由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扩充了明朝的疆土 B.扩大了朝贡贸易体系
C.打击了倭寇的势力 D.保护了海上丝绸之路
8.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_________的居住权。( )
A.香港 B.澳门 C.旅大 D.威海卫
9.邮票反映历史信息。下列邮票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什么( )

A.唐朝对外交往 B.佛教的传播
C.明朝对外交往 D.中国古代和平交往
10.下列有关戚继光抗倭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
A.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B.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D.使明朝从此免除外来威胁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依靠强大的国力,大力发展海军,建立起强大的特混舰队。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容的大国,有18400多公里的海岸线,郑和曾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条件与科技保障》
材料二:郑和率领的船队虽然是一支庞大的舰队,但从来没有进行过侵略他国的活动,而是重在进行友谊的传播、维护和平。郑和的船队运用各种手段调节各国间的矛盾,平息冲突,震慑和打击倭寇,消灭海盗;郑和下西洋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将中华礼仪、儒家思想、农业技术、制造技术等带到了落后地区,促进那里的开发。
——《浅谈郑和下西洋之目的与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明朝时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贡献。
(3)综上所述,指出郑和下西洋向世界展示了怎样的中国形象。
12.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趋势篇】
材料一:中国历史是一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
——赵毅《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1)依据材料一,说出中国历史发展的演进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中“开启第三次大统一时代”的政权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元朝开创了哪一制度来巩固“大统一”局面。
【边疆治理篇】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2)唐太宗“朕独爱之如一”体现了他怎样的民族政策?据所学知识,举一例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以元朝和清朝前期为例,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有哪些?(元朝、清朝各举两例)
示例: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抗击侵略篇】
材料三:
图1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图2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4)写出图1和图2人物和他们对维护国家统一做出的贡献。“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主要因素。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时,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面对北方好战民族的侵袭、围困,从广州、泉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1)依据材料一归纳宋朝“海上航路日益发达”的一项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材料二:“郑和是中国第一位航海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
——柏杨先生
(2)材料二中所说他“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他最远到达的“天地”是哪里?
材料三:小筑渐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钤深处》
(3)材料三中的“但愿海波平”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反映了戚继光的什么精神?
14.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下,习近平主席准确把握新时期国际秩序,高屋建瓴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西方的交往由来历久。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班固《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南宋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在北宋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在宋室南渡、定都临安之后,南宋朝廷依赖外贸、面向海洋的发展倾向表现得更为强烈
材料三: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然开始很早,但只限于官方贸易。到宋代,除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商人向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四: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处,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刘志达《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1)材料一中“然骞凿空”是指什么历史事件?当前我国哪一重大倡议与这一事件密切相关?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南宋朝廷依赖外贸、面向海洋”的科技条件。写出宋朝闻名世界的两个大商港。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海外贸易有什么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新变化的政策原因。
(4)根据材料四指出,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在郑和远航过程中,哪一发明为其指明了航向?
(5)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