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咸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4 14:33:56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县市区
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学校
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姓名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班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


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
试场
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
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图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
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
考号
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
线
线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
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
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需选择,而是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
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1-(共10页)
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
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
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
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
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
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
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一乡土社
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热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
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
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
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
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
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
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裹赞
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一鲁
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
情的乡土。
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城(如城市、
军营、知识界等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
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
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
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
史附着在乡土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
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杭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
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
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
(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改动)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2-(共10页)》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D(D项,无中生有。“而这样的信任就只表现在当地人内部之间”错,依据材料一“乡土社会里从熟
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
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
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可见不只表现在当地人内部之间。)
2.(3分)C(A项判断错误。依据材料二“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
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
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基,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
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
品”,并没有说外国作品是小说。B项判断错误。依据材料二“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
同一空间内展开。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
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土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主要指“在同一空间内
展开”。C项正确。D项无中生有。“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于文无据。)
3.(3分)B(B项,依据材料一“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
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B项体现的是地方性。)
4.(4分)材料一是层进式。(1分)文章先论述“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地方性产生熟悉性,熟悉性产生信任性。
(3分)》
5.(6分)①乡土社会的特点:地方性—熟悉性—信任性。②乡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乡土文学的两
种表现:一是写独特性的“乡恋”色彩,二是写恒定性的理想家园。③乡土情结的类型:归隐山林,思念故乡,
衣锦还乡。(每点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C(C项,“是因为诗歌作者将秋虫的诗会比作李请照的诗词专场”理解有误。从原文“你想啊,秋虫的
诗会多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看,这里应该是“我”认为秋虫的诗会很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并非诗歌的作者
在诗中认为的。)
7.(3分)A(A项,“插叙了朋友捉蟋蟀的事”错误。此处不是插叙,因为插叙是指在记叙某件事的过程中暂时
放下正在记叙的内容而插人必要的情节或材料,这里作者先写自己朋友的事,后写自己去母亲家住发生的
事,应为顺叙。)
8.(4分)①写难以忘却法布尔的昆虫王国,是为下文对秋虫及秋虫清音的具体叙写做铺垫。②写自己热衷法
布尔,是为了表明自己对蟋蟀、蜻蜓等秋虫的关注乃至喜爱,奠定全篇的情感基调。(每点2分)
9.(6分)“流淌”在文中意为流动,强调其具有动态。①听到的“秋虫清音”是动态的“流淌”。作者对秋虫清
音感受细腻,当它“交相共鸣”“倾倒而来”时,自己有“月光般水银泻地”的动态感受。②对“秋虫清音”喜爱
之情的“流淌”。由幼时对静寂之声的敏感写到随年龄的增长对秋虫声音的愈来愈亲切,喜爱之情是逐渐加
深的。③“秋虫清音”蕴含的文化韵味的“流淌”。由秋虫清音联想到李白、杜甫、李清照等古代文人及其作
品的文化意蕴,又联想到当代诗人海子和北岛等的思想,具有由古至今的变化。④“秋虫清音”于人生历程
的“流淌”。由秋虫的各种迷人的声音,逐渐地读懂、读透自己的心、自己的心路历程,让自己有幸福感。(每
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答案-1(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