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遗址中发现有墓地和祭坛,大型墓葬随葬品丰富,以各种玉器为主,小型墓葬数量多,但随葬品只有日常生活用品陶器等;同时也发现了大型城址,城墙环绕古城四周且外围还有类似于护城河的水沟。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
①“蛋壳陶”是其代表器物
②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③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④已经出现部落间的纷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三十三年,“诸尝逋亡人……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秦朝的这些措施( )
A.消除了地方割据 B.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C.意在巩固国家统一 D.反映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3.《齐民要术》主要记载了贾思勰认为的“资生之业”,如粮食、蔬菜、果树、林木的种植.动物饲养及酿酒、作酱等副业。商贾之事,则阙而不录。据此可知,作者( )
A.致力于编写总结性的农书 B.拥有多种经营的理念
C.鼓励种植和改良经济作物 D.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4.宋太祖时期,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设立参知政事,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地位与宰相相同;财政大权从宰相职权中分离出来,由“三司”掌管,三司使的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宋太祖的这些举措( )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建立 B.有利于皇帝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C.导致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分散 D.加强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作用
5.据学者统计,明清之际至清中叶以前,西方传教士与华人配合所创译的各类新名词,如果包括人名、地名、国家名称等在内,恐不下一千。其中,除人名、地名和部分宗教名词音译词占的比重较大外,学科名词则大多采用意译的办法,流传至今。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 )
A.经世致用观念促进了科技传播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华文化发展
D.东西文化的交流互鉴增强
6.据《申报》载:“鄂垣祸起仓卒。呜呼,川乱未已,鄂乱又起,何今日祸变之多耶 夫春间粤乱犹在沿海,此次川乱偏于西隅,今则革党势力已蔓延于长江流域矣,其情形之危更非川粤乱可比。”这一记载反映了( )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反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C.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D.太平天国运动进展迅速
7.中共二大发布的宣言指出,中国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党为保障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联合战线里设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由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客观分析了民主革命的实际问题 B.认识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C.探索出了中国农村革命的新道路 D.开始独立领导国民大革命
8.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战时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大轰炸的死者超过1万人,绝大多数为平民。日军进行重庆轰炸的目的是( )
A.造成重庆巨大恐慌 B.加紧对中国进行战略进攻
C.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D.造成中国平民的大量伤亡
9.1952年至1957年我国各项经济指标增长率下图所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1952-1957年我国各项经济指标增长率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效显著 D.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提上日程
1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为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恢复了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这主要是为了( )
A.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B.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错误
C.恢复市场经济的活力 D.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11.古代两河流域建立起高度集权的体制并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产生了种姓制度,古希腊在海外殖民中形成独特的城邦体制,古罗马依靠法律治理国家。这表明人类文明( )
A.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B.取决于地理环境类型
C.在交融中逐渐趋同 D.表现出同源异流特征
12.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城市自治权 B.人身自由权 C.特许经营权 D.男女平等权
13.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纽芬兰岛;16世纪,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航海图;1642—1643年,荷兰人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这些航线的开辟( )
A.实现了西欧人的寻金梦 B.建立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直接联系
C.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 D.导致欧洲贸易中心移到大西洋沿岸
14.马克思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初步阐述了剩余价值思想。这一研究成果( )
A.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B.系统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充分揭示了资本主义政治变化规律
15.1876年,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工业研究实验室——爱迪生发明工厂。该实验室招聘工程师,按照计划进行发明,然后将专利权出售给企业。爱迪生的实践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
A.科技和生产紧密结合 B.电力技术改变了人类生活
C.垄断组织已发展起来 D.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6.在2023年8月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中,金砖国家领导人一致同意,邀请沙特、埃及、阿联酋、阿根廷、伊朗、埃塞俄比亚作为新成员加入金砖国家行列,并欢迎其他有意愿并符合条件的发展中国家成为金砖伙伴国。这表明金砖国家( )
A.力求合作共赢,促进全球发展 B.寻求地区合作,维护欧亚安全
C.积极联合伙伴,企图称霸世界 D.倡导“一带一路”,追求和平发展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是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时期,隋文帝继位后,在人才选举方面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拔举人才,进士这一名称,作为一个考试取士科目则始于隋炀帝,由于狭义的科举是指进士科举,因此,进士科的创设成为科举制起始的标志。唐太宗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日渐丰富,进士和明经作为主要的选士科目,在贞观年间得以确立。武则天时期,共取进士454人,人数明显增加,在702年还敕令“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自此武举开始实行。唐玄宗在位期间,人们高度重视科名。因此,科举事务的重要性与考功员外郎职位较轻的矛盾日益突出,唐玄宗决定由礼部掌管科举,这是唐玄宗对科举制进行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
——摘编自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
材料二:
隋及唐前期继续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在均田制下实行的赋役制度称为租庸调制,租庸调以丁为单位征税,每年租二石,调绢两丈及绵三两(或折纳布、麻),服正役20日,可按每日折三尺纳绢替代,是为庸,庸的作用是替代正役,纳庸即不服正役,服正役不纳庸,如在20日以外加派正役,加15日免调,30日租调俱免,算上加派,总计不能超过50日,这方面的规定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产时间,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商贸往来通道涉及骚土内外,这些通道,有用商品特征命名的丝路、茶路、皮货路、药材路等;有用线路地理特征命名的草原路、沙漠路、海洋路等;还有以交道工具命名的骆驼之路、马队之路、船队之路等。中央政府与周边民族地区和域外各国开展以进贡和回赐为特征的以物易物的朝贡贸易,唐宋明各朝各代的茶马互市延续古今的盐业专卖政策,大运河漕运等长途贩运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商贸历史文化遗产。
——摘编自王如芹《中国商路》
材料二:“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摘编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商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7月3日,光绪批准总理衙门上奏的《遵旨筹办京师大学堂并拟开办详细章程折》,章程规定“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同时光绪派吏部尚书孙家煎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至此,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京师大学堂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在二者“会通”、缺一不可的情况下,强调西文仅为“学堂之一门”,而非“学堂之全体”。课程设置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普通学科为全体学生必修课,包括经学、理学、掌故、诸子、初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文学、体操10科;专门学科也有十门,由学生任选其中一或两门,包括高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农矿、工程、商学、兵学、卫生学等科;另设英、法、俄、德、日5种外语,30岁以下者必修一门外语。
——马勇《京师大学堂是如何创建的--现代中国的起点》
(1)据材料概括京师大学堂创办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师大学堂创办的背景及意义。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政治实质是帝国主义中的战胜国在共同宰割战败国的基础上,经过明争暗斗,激烈争吵而建立起来的暂时妥协。这个体系只是暂时缓和了列强间的尖锐矛盾,一旦均势被打破,一轮新的更加激烈的争夺就会重新开始,这个体系的另一面就是使战后国际关系在帝国主义的均势中维持着世界和平结构,尽管这种和平结构是相对的、暂时的,但它又是发展经济所必须的。
——摘编自王春良、祝明《世界现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阐释”须有理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大型墓葬随葬品丰富,有各种玉器,小型墓葬随葬品只是陶器,可知有阶级分化,故②正确;四周有城墙还有护城河样的水沟等带有防御性质的设施,可推断已出现部落纷争,故④正确;“蛋壳陶”是龙山文化的代表,故①错误;结合所学,良渚文化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故③错误。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的大规模移民,迁富豪于咸阳便于控制,移民至岭南地区是为了巩固对该地区的统治,移民西北则是对抗匈奴,这些移民举措的根本目的都是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消除了地方割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这是对地方的治理举措,与君主专制统治无关,排除B项;因俗而治是根据该地区旧有的风俗习惯进行管理,材料体现不出,排除D项。故选:C。
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主要记载了“资生之业”“商贾之事,则阙而不录”,这体现了作者重农抑商的思想,故选D项;致力于编写总结性的农书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设有体现多种经营的理念,排除B项;作者介绍农副业生产并没有鼓励农民种植和改良经济作物,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解析:材料显示,宋太祖通过增加官员、设立副手、分割权力等方法限制宰相的权力,以此来加强君权,削弱相权,故选B项;标志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建立的是秦朝实行郡县制,故排除A项;宋朝的行政中枢在于同平章事,材料所提及的不仅仅是行政中枢,还包括军权等,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削弱相权,故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之际至清中叶以前,西方传教士与华人配合所创译的各括人名、地名、国家名称等在内,恐不下一千。其中,除人名、地名和部占的比重较大外,学科名词则大多采用意译的办法,流传至今。这说明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华文化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海禁政策,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经世致用观念,排除A项;材料强调西学东渐,未体现东西文化的交流互鉴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由“1911年10月14日,《申报》在《三记本埠闻鄂乱情形》”可知,“革党此次起事,可以断其蓄谋已久,若非迅速敉平(平定),其蔓延正复难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由“若非迅速敉平(平定),其蔓延正复难料。”可知,此评论最能说明辛亥革命形势发展迅速。D符合题意。故选:D。
7.答案:A
解析:中共二大认为工农联合革命是中国革命成功的保证,并指出了中国革命的目标,这是对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客观分析,故选A项;中共二大没有提及与国民党合作的事宜,故排除B项;中国农村革命新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此时还未出现,故排除C项;当时国民大革命还未开始,且中国共产党没有独立领导国民大革命,故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中国)。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抗战时期,日军对战时陪都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根本目的是迫使国民政府投降,C项正确;ABD项不是日军进行重庆轰炸的主要目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A.20世纪60年代,我国才开始进行国民经济调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B.据表格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1952年至1957年我国各项经济指标增长率,都呈现较高的增长状态,得益于我国1953年至1957年“一五计划”的推动,故B项正确;C.材料强调的是“一五计划”的作用,且1956年底我国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与材料时间也不符,故C项错误;D.此时正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时期,并不会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故D项错误。故选:B。
10.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为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恢复了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努力纠正过去的“左倾”错误,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材料中的做法符合这一主旨,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选D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且“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与“科教兴国战略”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无关,排除B项;中国直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且“国家为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恢复了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与市场经济无关,排除C项。故选:D。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河流域、印度、古希腊、罗马都在古代产生了形态各异的文明,说明人类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特点,A项正确。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有一定的影响,但“取决于”的表述过于绝对,不科学,排除B项:材料只说多元,并没有趋同的体现,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多元而非同源异流,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根据材料“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城市市民,城市市民为争取自治权与封建主展开斗争,故选A项;城市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本身具有人身自由权,故排除B项;特许经营权属于经济层面,不是“政治权利”,故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城市自治权的获得,而非男女平等权的获得,故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材料中众多航海家的航线的开辟使得人们更多地去认识了世界,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选择C;新航线的开辟没有实现寻金梦,排除A;新航线的开辟没有建立世界范围内各大洲之间的联系,排除B;新航路的开辟使地中海沿岸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不是这些航路的开辟,排除D。故选:C。
14.答案:A
解析:据材料“马克思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初步阐述了剩余价值思想”,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A项正确;《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排除BCD项。故选:A。
1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
16.答案:A
解析:材料“金砖国家领导人一致同意,邀请沙特、埃及、阿联酋、阿根廷、伊朗、埃塞俄比亚作为新成员加入金砖国家行列,并欢迎其他有意愿并符合条件的发展中国家成为金砖伙伴国”说明,金砖国家邀请了更多的成员,力求合作共赢,促进全球发展,A正确;材料不涉及欧洲,排除B;C错在“称霸世界”,排除;材料和“一带一路”无关,排除D。故选:A。
17.答案:(1)过程:①形成: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②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2)作用: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国家政权。
解析:(1)形成阶段,据材料一“隋文帝继位后,在人才选举方面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拔举人才”可得出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据材料一“进士这一名称,作为一个考试取士科目则始于隋炀帝……进士科的创设成为科举制起始的标志”可得出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完善阶段,据材料一“唐太宗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日渐丰富,进士和明经作为主要的选士科目”可得出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据材料一“武则天时期,共取进士454人,人数明显增加”“武举开始实行”可得出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据材料一“唐玄宗决定由礼部掌管科举”可得出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2)据材料二“这方面的规定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产时间,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可得出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以及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结合所学,封建社会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故农业生产时间的保障和农业的发展使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结合所学,农业是立国之基,农业发展有利于稳定国家政权。
18.答案:(1)特点:商路类型多,交通便利:商品种类丰富;贸易方式多样;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形成丰厚的文化遗产。
(2)作用:搭建了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提供了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分享发展经验和资源;提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促进经济现代化(或带来共赢的结果)。
解析:(1)根据材料“商贸往来通道涉及疆土内外”可分析出商路种类多,区域广;根据材料“夏王朝又以冀州物产加以赏赐”可分析出商路形成时间早,并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根据材料“中央政府与周边民族和城外各国以进贡和回赐为特征的以物易物的朝贡贸易”可分析出在商路发展过程中朝贡色彩突出;根据材料“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商贸历史文化遗产”可分析出商路发展与文化的交流推广相互交织。
(2)据材料“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可得出分享中国发展经验和资源,推动参与国实现经济现代化;据材料“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可得出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据材料“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可得出提供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据材料“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可得出提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搭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
19.答案:(1)特点:得到各地支持;全国教育最高行政机关;以“中体西用”为办学方针;课程设置多样化;注重培养实用人才。
(2)背景:(政治)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变法的推动;(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西方文明的传入。意义: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推动了思想解放与社会风气的革新;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有利于近代中国经济与政治的进步。
解析:(1)由材料“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可知,京师大学堂既是国家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管理职能,统辖全国教育;由材料“光绪批准了总理衙门上奏的《遵旨筹办京师大学堂并拟开办详细章程折》”可知,中央政府通过诏书或章程的方式确立并直接创办;由材料“课程设置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普通学科为全体学生必修课,包括经学、理学、掌故、诸子、初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文学、体操10科;专门学科也有十门”可知,课程设置多样化;由材料京师大学堂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可知,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办学方针;由材料“专门学科也有十门,由学生任选其中一或两门,包括高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农矿、工程、商学、兵学、卫生学等科;另设英、法、俄、德、日5种外语,30岁以下者必修一门外语”可知,注重培养实用人才。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背景:由材料“1898年6月11日,清光绪帝”和所学可知,此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结合材料中西学课程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明传入。第二小问意义:京师大学堂一直被保留,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京师大学堂讲授西学,培养了新式人才,推动了思想解放与社会风气的革新;作为近代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创办,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有利于近代中国经济与政治的进步。
20.答案:示例一论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强权政治的产物。阐释: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强制和平”,是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所谓国际新秩序。如《凡尔赛条约》的过于严苛的压制德国,刺激其复仇情绪,为后来纳粹上台提供条件,必然会加深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此外,不顾中国的反对和抗议,公然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非法权益和胶州湾租借地全部移交日本,都体现出这一体系的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总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所谓国际新秩序,却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示例二论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西方列强间的矛盾。阐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实现了战后一个时期内的和平,奠定了当时的国际关系的基础,暂时缓和矛盾,并赢得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使大多数国家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在相对稳定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此外,作为这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联盟,是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是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的重要发展。总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当时世界政治格局趋于暂时的稳定,并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围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拟定一个论题,如据材料“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政治实质是帝国主义中的战胜国在共同宰割战败国的基础上,经过明争暗斗,激烈争吵而建立起来的暂时妥协”,可得出论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其次,确定论题后,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如何体现其强权政治的,可从其对德国的处置,和对中国山东问题的处置方面进行论述,其忽视弱国的正当合法权益,是其强权政治的体现;最后,注意整个阐述过程史论结合,归纳总结,回扣观点。依据材料“这个体系只是暂时缓和了列强间的尖锐矛盾”,可得出论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西方列强间的矛盾;同样在确定论题后,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稳定国际秩序角度进行论述,如赢得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使大多数国家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在相对稳定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此外,作为这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联盟,是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是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的重要发展;最后,最后,注意整个阐述过程史论结合,归纳总结,回扣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