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
2024.01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 8 页;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
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
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庄子》文本中充满了告诫我们不要干涉与我们不同的生活方式的故事。其中一则批评了
著名的驯马师伯乐。“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
矣!”在庄子看来,伯乐的问题在于他不尊重马的真性。如果他尊重马的真性,就应该让它们
“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
《庄子》中的尊重者不仅对他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没有异议,而且还尊重他人,即拥抱和重
视他人的生活方式,即使他自己不过这样的生活。因此,道家“尊重”的独到之处在于,当一
个庄子式的道家尊重某个具有独特生活方式的人时,他当然会认为他所尊重的这个人的生活方
式是有价值的。不过,一方面,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庄子式的道家也想以这种方式过他自己的生
活。这点可以在“邯郸学步”的故事中很清楚地看出来。另一方面,当一个庄子式的道家尊重
甲的生活方式时,并不意味着他(她)不尊重不以这种方式生活的乙。比如说,他可以尊重生
活在水里的鱼,同时也可以尊重生活在森林里的猴子,这两者没有任何矛盾。
《庄子》中的尊重思想有两个核心观点。首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生活,每个人都有
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就好比在水里游泳是鱼最好的生活方式,在森林里跳来跳去是猴子
最好的生活方式,在干燥的土地上游荡是人类最好的生活方式。在《庄子》看来,就像不同的
物种因有不同的“性”而有不同的最佳生活方式一样,不同人的最佳生活方式之所以各不相同,
也是因为他们的“性”各不相同。因此,虽然《庄子》并不一定否认人类有共性,但他强调的
是每个人的个性。例如,他主张:“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学者们普遍认为,《庄子》
在这里讲的不是不同的物有不同的性,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也正因此,不同的人具有不
同的生活方式,故对一个人有价值的生活方式与对另一个人有价值的生活方式之间不可能存在
冲突。一种存在物的最佳的生存环境是潮湿还是干燥,这两者之间会产生冲突;但不同存在物
的不同的最佳生存环境之间,不会存在冲突,例如泥鳅最好生活在潮湿的地方,人类最好生活
在干燥的地方,这两者之间就没有冲突。
其次是规范性主张,即生活方式不同的人是平等的。《庄子》中有一处将不同的人以不同
的方式生活,类比作不同的箫管发出不同的声音(人籁),而道可以被认为是天籁。然而,天
籁所做的不是从这些人籁中选择一个,或施加一个外在的箫管作为所有人籁的标准。相反,它
允许每个人吹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天籁即所谓“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鱼在水里的生
高二语文 第 1 页 共 8 页
{#{QQABTQKEogCoAAJAAQhCEwWKCgAQkBGAAIoGBEAAsAAASAFABAA=}#}
活并不比猴子在森林里的生活更好,同样,邯郸人的走路方式也并不比寿陵人的走路方式更好。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徐复观在讨论庄子的人性观时指出,第二篇篇名“齐物论”意谓“齐万物”,
即万物都是平等的:“既是平等,则谁也没有干涉他人的资格,便可使物任其性,而各得自由
了”。
因此,《庄子》的这种尊重思想是独一无二的,它将尊重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生活视为
一种合乎伦理的态度,我在别的地方曾用不同的方式描述了这种尊重的同一个特征。相比于“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金律,我认为,这种尊重可以被称为“道德铜律”,人所欲,施于
人,这也是对《庄子》中鲁侯养鸟故事的简单总结(以鸟养养鸟,而非以己养养鸟)。相对于
我们习以为常的共性伦理,我认为,《庄子》中展现的是一种差异伦理。共性伦理关注人类的
共性,强调对一个人而言正确的行为,对所有人来说都会是正确的;而差异伦理则关注人与人
之间的差异,认为对一个人而言正确的行为,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会是错误的。
但除了不干涉他人,《庄子》中的尊重者,还会做对他人有价值的事情。《庄子》在鲁侯
养鸟的故事中已经暗示了这一点:他不应该以他所希望被对待的方式来对待海鸟,而应该以海
鸟希望被对待的方式来对待它,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以消极的方法,不以“己养养鸟”(不
以己所欲施于人),而且还要积极的“以鸟养养鸟”(以人所欲施于人)。
庄子并非要我们什么都不做,相反他提倡有所行动,这一点经常被忽略,这是因为《庄子》
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就是“无为”。从字面上看,“无为”可理解为什么也不做。所以,了解《庄
子》中的“无为”究竟是什么意思很重要。虽然无为有时确实意味着无行动,特别是当万物都
在自然地生活时;但对于行动者和行动对象而言,“无为”也有自然行事的意思。这种自然行
事之所以被看作是无为,是因为这种行动是如此自然,以致行动者和行动对象都不曾意识到该
行动。
(节选自黄勇《以尊重代宽容:<庄子>的启发》,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尊重”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仅对他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没有异议,而且认为他人
的生活方式也是有价值的。
B.学者们普遍认为,庄子的“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说的是不同人有不同“性”,否
定了不同物有不同“性”。
C.《庄子》将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生活类比为不同的箫管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对其规范
性主张的形象化表达。
D.除了有时表现为无行动,《庄子》中的重要概念“无为”也有自然行事之意,只是行动者
和行动对象都不曾意识到该行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庄子通过伯乐驯马的故事,旨在告诉我们要尊重不同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让其能自我发展。
B.在庄子式的尊重者看来,肯定他人生活方式的价值,并不意味着需要舍弃自己的生活方式。
C.作者用“邯郸学步”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对一个人而言正确的行为对另一个人却可能是错误的。
D.文本内容从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到承认不同生活方式的价值,再到提倡有所行动,条理清晰。
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文中庄子“尊重”思想的一项是(3 分)
A.“现在我懂得米考伯太太的意思了,就求她尽管支使我,做什么都行。”(《大卫·科波
菲尔》)
B.“走吧,加拉诺鲨。溜到一英里深的地方去吧。去看你的朋友,或者见你妈去吧!”(《老
人与海》)
高二语文 第 2 页 共 8 页
{#{QQABTQKEogCoAAJAAQhCEwWKCgAQkBGAAIoGBEAAsAAASAFABAA=}#}
C.“我知道青年们,尤其是文学青年们,十之九是感觉很敏,自尊心也很旺盛的。”(《为
了忘却的记念》)
D.“咱的小姑娘有什么事情,尽管打,打死不干事,只要不是罚工钱停生意!”(《包身工》)
4.如何理解文中“人所欲,施于人”这句话?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 分)
5.文章开头说“不要干涉与我们不同的生活方式”,结尾处又说“提倡有所行动”,两者是否
矛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聂赫留朵夫回到莫斯科后,第一件事就是到监狱医院去,把参政院裁定维持法庭原判的不
幸消息告诉玛丝洛娃,要她做好准备上西伯利亚去。律师已经替他写好呈送皇上的状子,现在
他就带到监狱里让玛丝洛娃签字,不过他对告御状抱的希望很小。而且说来也奇怪,他现在倒
是不希望这事成功。
医院看门人一认出聂赫留朵夫,马上就告诉他,玛丝洛娃已经不在他们这儿了。
“为什么又把她调回去了 ”聂赫留朵夫问道。
“她本来就是那号儿人嘛,老爷,”看门人鄙夷地笑着说,“她和医士勾搭起来了,主任
医师就打发她走了。”
聂赫留朵夫怎么也没有想到,玛丝洛娃及其精神状态和他这样相似。这个消息使他震.惊.。
他这时心中出现的是大祸临头时的感觉。他十分痛.心.。他听到这个消息后的第一个感觉是羞.惭.。
首先,他觉得自己是非常可.笑.的,因为他竟然高高兴兴地认为她的精神状态似乎发生了变化。
现在他心想,所有她那些不愿接受他的牺牲的话,她的责备,她的眼泪,所有那一切都是一个
变态女人的狡猾手段,是想尽可能更好地利用他。现在他觉得,上次探监时他在她身上看到的
种种不可救药的迹象,如今表现得很清楚了。
“可是现在怎么办呢 ”他问自己。“我还有必要跟她拴在一起吗 她既然干出这种事,我
不是可以从此不管了吗 ”他问自己。
不过他刚刚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就立刻明白了,他认为可以丢开她不管,这样并不能惩
罚他希望惩罚的她,惩罚的倒是他自己,于是他感到害怕起来。
“不行!出了这种事,不能改变我的决心,只能增强我的决心。她的精神状态决定着她要
干什么事,就让她干好啦……我应该做的是良心要我做的事。”他对自已说。“我的良心是要
我牺牲我的自由来赎我的罪,我已经下决心跟她结婚,哪怕是形式上的结婚,不论她被流放到
哪里,我都要跟她走,这个决心还是不能改变。”他发着狠心对自己说,等他走出医院,便迈
着坚定的步子朝监狱大门口走去。
典狱长果然在监狱里,很快就出来见聂赫留朵夫。新典狱长是一个瘦骨嶙峋的高个儿,颧
骨凸出,动作慢腾腾的,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
“要在规定的日子里在探监室里见面。”他这样说,眼睛也不看聂赫留朵夫。
“我有省长的许可证。”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掏皮夹子。
“请让我看看。”典狱长依然没有看他的眼睛,说过这话,便伸出又长又干瘦、食指上戴
着金戒指的白白的手,接过聂赫留朵夫递过去的许可证,慢吞吞地看了一遍,“请到办公室来
吧。”
等玛丝洛娃走进办公室,典狱长抬起头来,却既不看玛丝洛娃,也不看聂赫留朵夫,只是
说:“可以谈啦!”就又埋头看起文件。
玛丝洛娃的穿着像以前那样,白裙、白女褂、白头巾。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看到他那
高二语文 第 3 页 共 8 页
{#{QQABTQKEogCoAAJAAQhCEwWKCgAQkBGAAIoGBEAAsAAASAFABAA=}#}
冷冰冰的、恼怒的脸,她的脸就涨得通红,一只手摩挲着女褂的边,垂下了眼睛。聂赫留朵夫
很想像上次那样对待她,但却不能照他想的那样把手伸给她。
“我给您带来了一个坏消息,”他既不看她,也没有伸手给她,只是用平平的声音说,“参
政院驳回了上诉。”
“我早就知道会是这样的。”她用奇怪的声音说,就好像憋得喘不上气来。
如果像往常那样,聂赫留朵夫就会问问她,她为什么说早就知道会是这样;现在他却只是
看了看她。她的眼睛里汪着泪水。
但这不仅没有使他心软,反而使他对她更恼火了。
典狱长站起来,在办公室里来来回回踱了起来。
“您不必灰心丧气,”他说,“告御状也许能行,我希望……”
“我不是在想这事呀……”她说着,带着十分委屈的神气用泪汪汪的斜眼睛看了看他。
“那又是什么事 ”
“您去过医院,想必有人对您说起过我……”
“哦,那有什么,那是您的事了。”聂赫留朵夫皱起眉头冷冷地说。
他那种强烈的自尊心受辱感本来已经平息下去,可是她一提起医院,这种受辱感又重新涌
了起来。“他这样一个上流社会的人,任何一个上等人家的姑娘都会认为嫁给他就是幸福,他
却情愿做这样一个女人的丈夫,可是这个女人等不及,跟医士勾搭起来。”他恨恨地望着她,
心里想道。
“那您就在这状子上签个字吧。”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大信封,把状子抽出来,放
在桌上。她用头巾的角儿擦了擦眼泪,在桌边坐下来,就问在哪儿写,写什么。
他告诉她写什么,在哪儿写,她就用左手捋着右手的袖子,在桌边坐定。他就站在她身后,
默默地看着她那俯在桌上、因为憋着哭泣不时在颤动的脊背,于是他心里有两种感情斗争起来,
一种是恶的感情,一种是善的感情,也就是自尊心受辱感和对这个受苦女人的怜惜之情,结果
后者得胜了。
她签了字,把沾了墨水的手指头在裙子上擦了擦,就站了起来,抬眼看了看他。
“不论结果怎样,不论什么样的情形,我的决心不会改变。”聂赫留朵夫说。
“这可用不着。”她急忙打断他的话,并且一张脸放出光来。
典狱长走到他们跟前,于是聂赫留朵夫不等他说什么,就和她告别,走了出来,心里有一
种从来不曾有过的无所忧虑的高兴心情、泰然自若的心情和爱一切人的心情。
其实,所谓玛丝洛娃跟医士勾搭因而被逐出医院,连聂赫留朵夫都信以为真的,不过是这
么一回事: 玛丝洛娃到走廊尽头的药房里拿药,医士乌斯季诺夫纠缠她,主任医师走廊上看到,
当天他就告诉典狱长,要他另派一个帮忙的人,来接替玛丝洛娃。
(节选自《复活》力冈译第二部第 29 章,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选文开头写到聂赫留朵夫“对告御状抱的希望很小”,预示了后文玛丝洛娃的命运可能并
不会得到根本改变。
B.玛丝洛娃因为委屈而泪眼汪汪,暗示了医院之事必有隐情,也说明她心灵已不再麻木,纯
真的天性开始复苏。
C.“憋着哭泣不时在颤动的脊背”表现出玛丝洛娃因误会而内心不平静、想解释又不好开口
的矛盾复杂心理。
D.“一张脸放出光来” 表现出玛丝洛娃因听到聂赫留朵夫不改变与她结婚的决心而内心激
动万分的心情。
高二语文 第 4 页 共 8 页
{#{QQABTQKEogCoAAJAAQhCEwWKCgAQkBGAAIoGBEAAsAAASAFABAA=}#}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写通过语言和神态的描写写出看门人对玛丝洛娃的歧视,是为后文聂赫留朵夫产生复
杂的心理做铺垫。
B.作者擅长将心理描写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样心理变化既符合人物的性格,也体
现了“复活”的主旨。
C.选文中的典狱长、医师等次要人物形象各具特点,他们作为旧秩序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具
有一定的典型性。
D.选文采用插叙的方式,揭开玛丝洛娃与医士勾搭的“真相”,点明了误解产生的原因,这
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8.第5段中哪个加点的词语最能代表聂赫留朵夫在听到医院看门人的话后最初的心理感觉?请
说明理由。(4 分)
9.讽刺艺术是《复活》的主要特点之一,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作者如何进行讽刺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
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
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材料二: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自生民以来,一治一乱,旋相
消长,未有去仁而兴、积仁而亡者。甚哉,五代不仁之极也,其祸败之复,殄灭剥丧之威,
亦其效耳。夫国之所以存者以有民,民之所以生者以有君。方是时,上之人以惨烈自任,刑
戮相高,兵革不休,夷灭构祸,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生民膏血涂草野,骸骼暴原隰,
君民相视如髦蛮草木,几何其不胥为夷也!否闭极而泰道升,圣人作而万物睹,指挥中原,
兵不顿刃,向之滔天巨猾,摇毒煽祸以害斯人者,蹈鼎镬斧锧之不暇岂非人邪天与人相为表
里和同于无间。圣人知天之所助,人之所归,国之所恃以为固者,仁而已,非特三代然也。
尧舜之盛、汉唐之兴、秦隋之失、魏晋之亡、南北之乱,莫不由此也。
五代距今百有余年,故老遗俗,往往垂绝,无能道说者,史官秉笔之士,或文采不足以
耀无穷,道学不足以继述作。使五十有余年间,废兴存亡之迹、奸臣贼子之罪、忠臣义士之
节,不传于后世,来者无所考焉。惟庐陵欧阳公,慨然以自任,盖潜心累年而后成书。其事
迹实录,详于旧记,而褒贬义例,仰师《春秋》,由迁、固而来,未之有也。至于论朋党宦
女、忠孝两全、义子降服,岂小补哉,岂小补哉!
(节选自陈师锡《<五代史记>序》)
高二语文 第 5 页 共 8 页
{#{QQABTQKEogCoAAJAAQhCEwWKCgAQkBGAAIoGBEAAsAAASAFABAA=}#}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蹈鼎镬斧 A 锧之 B 不暇 C 岂非人邪 D 天与人相为 E 表里 F 和同 G 于无间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函,指用匣子装,与《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的“杖”,用法不同。
B.见,指看见,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词义不同。
C.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此处指(轻易、随意地)设置临时住所。
D.史官,即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三代之际史官人数渐多,分工更细。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欧阳修最后运用《尚书》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指出国家的盛衰也在于人事。
B.“岂独伶人也哉”表明导致身死国灭的不只是伶人,使文章有了更广泛的教育意义。
C.陈师锡认为五代时期祸乱败亡反复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出现如尧舜一样的圣人。
D.将奸臣贼子的罪过、忠臣义士的气节等历史详实地记录下来,这对后来者意义重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4 分)
(2)自生民以来,一治一乱,旋相消长,未有去仁而兴、积仁而亡者。(4 分)
14.陈师锡认为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有哪些突出的优点?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小题。
怀潭溪旧居①
朱熹
忆住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
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温夏冷天。
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
谁教失计东迁缪②?惫卧西窗日满川。
【注】①此诗被认为朱熹写于庆元二年末至庆元三年初,时“庆元党禁”酷烈,61 岁的朱熹在
漳州知州任上请辞获批后返回闽北。②化用苏轼《周东迁失计》之典:“周之失计,未有如东
迁之缪者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呼应标题,突出强调四十年来潭溪给诗人的深刻记忆,形成了今昔交织的时空感。
B.颔联以“虽非”“却是”引入议论,点明旧居环境特点,呈现朱熹诗歌用语平实风格。
C.诗人运用好峰、竹林、寒泉等意象,这些意象不仅具有美感,也富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D.本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将情和景融为一体,有效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16.尾联诗人直接引用唐代王翰的“兴来抱膝吟梁甫,惫卧西窗日满川”中的原句,是何原因?
请简要分析。(6分)
高二语文 第 6 页 共 8 页
{#{QQABTQKEogCoAAJAAQhCEwWKCgAQkBGAAIoGBEAAsAAASAFABAA=}#}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六国曾经凭借广阔的土地,众多的百姓,“ ▲ ”,
可秦国人并不畏惧,勇敢地打开关门,迎击敌人,于是九国的军队“ ▲ ”。
(2)“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岁月催人老,诗人敏感于镜中白发,李白在《将进酒》
中也有类似表达:“ ▲ , ▲ ”。
(3)小刚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南宋画家牟益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作品《捣衣图》,那月下
捣衣的图景让他想起两句唐诗:“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 A ,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①在人观察现象的时候,②往
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③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④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不受
主观的干扰。⑤《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
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⑥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
物有所损益,⑦力求梳理外物的本来面目。⑧列宁论 “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⑨第
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⑩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
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
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 B ,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
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6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我不相信人会有所谓“命运”,但是我相信对于任何人来说,“限度”总是存在的。再聪
明再强悍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是有限度的。老人桑地亚哥不是无能之辈,然而,尽管他是
最好的渔夫,也不能让那些鱼来上他的钩。他遇到他的限度了,就像最好的农民遇上了大旱,
最好的猎手久久碰不到猎物一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限度,仿佛是命运在向你发出停止
前行的命令。
人类本身也有自己的限度,但是当人们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这个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扩
大了。人类在与限度的斗争中成长。他们把飞船送上太空,他们也用简陋的渔具在加勒比海捕
捉巨大的马林鱼。这些事情是同样伟大的。做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的人都是英雄。而那些永远
不肯或不能越出自己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人。
在人类前进的道路上,强者与弱者的命运是不同的。弱者不羡慕强者的命运,强者也讨厌
高二语文 第 7 页 共 8 页
{#{QQABTQKEogCoAAJAAQhCEwWKCgAQkBGAAIoGBEAAsAAASAFABAA=}#}
弱者的命运。强者带有人性中强悍的一面,弱者带有人性中软弱的一面。强者为弱者开辟道路,
但是强者往往为弱者所奴役,就像老人是为大腹便便的游客打鱼一样。
《老人与海》讲了一个老渔夫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却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我佩.
服.老人的勇气,佩.服.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佩.服.海明威。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老人桑地亚哥不是无能之辈,但作为最好的渔夫的他不
能让那些鱼来上他的钩。”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3 分)
21.运用对比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结合文中画横线语句简要分析。(4 分)
22.语段结尾处连用三次“佩服”,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的庄子是“真人”,追求生活的自在;“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屈原是“完人”,追求生命的价值。当“生活的自在”和“生命的价值”
作为一道选择题放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怎么选呢?
班级拟举行以“活出精彩人生”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二语文 第 8 页 共 8 页
{#{QQABTQKEogCoAAJAAQhCEwWKCgAQkBGAAIoGBEAAsAAASAFABAA=}#}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高二语文
参考答案
2024.01
1.B(没有否认,突出了对象是人)
2.C(材料中“邯郸学步”是规范性主张的体现,强调不同生活方式的平等性。而“对一个人而言正
确的行为对另一个人却可能是错误的”是差异理论的体现,强调的是生活方式的差异性。)
3.D
4.①态度层面:体现了尊重思想的重要特征——差异伦理,认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②做法层面:
以积极的方式去做对他人有帮助的事,以他人所希望的方式对待他人。(每点 2 分)
5.不矛盾。①前者强调尊重他人的自主权和独特性,避免过度干预;②后者则强调在尊重他人的基
础上,以积极的行动做对他人有价值的事;③两者都是基于对他人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尊重,只是表
达的方式有所不同,共同构成了庄子尊重思想的重要内容。(每点 2 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
可给分。)
6.D(“一张脸放出光来”是为聂赫留朵夫没有因为误会而放弃她而开心,并不是因为结婚的决心)
7.D(“插叙”错误,应是补叙)
8.①最初心理感觉是震惊;②理由:从“怎么也没有想到”可见聂赫留朵夫所听到的消息与他的之
前设想反差巨大,无法接受;“痛心”“羞惭”“可笑”等感受都是“震惊”之后进一步发展。为玛丝
洛娃的做法感到“痛心”,这是对自己救赎做法的羞辱,让聂赫留朵夫感到“羞惭”和“可笑”。(每
点 2分。如果选择“震惊”之外的其它词语,言之成理亦可适当给分,但最高不超过 2分。)
9.①运用饱含讽刺意味的情节达到讽刺目的:如新典狱长一本正经强调探监规定与聂赫留朵夫拿出
省长许可证后允许的情节讽刺贵族资产阶级的“法律的欺骗性”;②通过人物肖像、言行描写获得讽
刺效果:如对新典狱长的肖像描写尤其是“戴着金戒指的白白的手”的描写颇具讽刺意味,讽刺新
典狱长的矫揉造作。③采用客观叙述方法进行讽刺:如文末作者以全知视角客观叙述误会的真相,
讽刺医师因玛丝洛娃的不堪经历而出于成见的草率认定。(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为满分。其他答案
若言之成理,请酌情赋分。)
10.CDF(每处 1 分)
11.A(“匣”“杖”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12.B(陈师锡认为五代时期祸乱败亡事件的反复发生,是因为没有施行“仁”)
13.(1)或者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轨迹,都出自人的原因吗?(抑:或者,还是,1 分;本:考察,
探究,1分;自:出自,1 分;欤:疑问语气词,1分。)
(2)从天地生人以来,治世和乱世,随即相互交替,没有离开仁义却能兴盛的,也没有积累仁义却
灭亡的。(治:治世,和平昌盛之世,1 分;旋:随即,不久,1分;未有……者:没有……的,1分;
句子通顺,1分)
14.记事翔实,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补益巨大。(每点 1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
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
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
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
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
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
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
{#{QQABTQKEogCoAAJAAQhCEwWKCgAQkBGAAIoGBEAAsAAASAFABAA=}#}
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
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材料二: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凭借仁义获得天下,它们失去天下是因为不施行仁义。”从天地生人以来,
治世和乱世,随即相互交替,没有离开仁义却能兴盛的,也没有积累仁义却灭亡的。过分啊!五代时
期的不仁义到了极点,这个时期祸乱败亡的反复,灭亡丧乱的威势,也是它失去仁义之后的结果罢
了。国家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有百姓,百姓之所以能够生息繁衍是因为有君主。当这个时候,上
位的人用激烈的残害放纵自己,刑法和杀戮都很严峻,战争从不停止,消灭对方也给自己带来祸患。
设置君王就像更换官吏一样简单,更变国家就像搬家一样轻松,百姓用血汗换来的财富被轻易扔在
长草的野地,尸骨暴露在平原湿地,君主与百姓互相看对方就像看野蛮人和草木一样仇视冷漠,怎
么不等同于野蛮人呢!坏的情况到达了极致,好的情况就会生起,圣人诞生的时候万物都会看向他,
调动整个中原,士兵的刀刃没有停歇,先前罪恶弥天的奸猾之人,骚扰为害、煽动祸患来残害百姓
的人,施行烹刑和斧刑这种酷刑却不停息的,难道不是人祸吗!天与人互为表里,相合契同没有间隙。
圣人知道天道所帮助的,百姓所归附的,国家所依仗可以用来稳固国家的,只是仁义罢了,并不只
是夏商周三代是这样。尧舜的兴盛,汉唐的昌盛,秦隋的失败,魏晋的灭亡,南北朝的动乱,没有
不是因为这个原因的。
五代时期到现在已经有一百余年了,原先的风俗政教,大部分都已经消失断绝,没有能阐述出
来的人了。史官或者能用笔记事的人,有的文采不足以用来显示无穷的事迹,有的道学修为不足以
用来续写史书。使得这五十多年间,将废除事业再复兴的事迹,奸臣贼子的罪过,忠臣义士的气节,
不能传播到后世,后来者没有考查的依据。唯独庐陵的欧阳修公,慷慨地自己承担下来,沉下心用
了很多年然后写成了这本书。这本书的事迹记录比旧五代史翔实,其中阐明褒扬和贬斥事例的义理,
取法《春秋》,从司马迁、班固以来,没有这样的。至于讨论朋党官宦之女,忠孝两全的人,义子的
降服,怎么算是小的补充呢!
15.D(没有运用比喻手法)
16.①眼前之景与王翰诗的描写类似,直接引用以表达对潭溪旧居的怀念;②借用夕阳西下之景,抒
发年华易逝之愁;③呼应“失计东迁缪”的典故,言明自己迁居的失误让自己生活疲惫,隐含自我
嘲讽之意;④暗用诸葛亮的《梁甫吟》典故,悲士之立身处世之不易。(以《梁甫吟》中三士被谗言
遭杀害的悲惨事件,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朝廷听信谗言,甚至意欲“无罪杀士”的控诉。)(每点 2分,
答出 3 点即为满分)
17.(1)叩关而攻秦 逡巡而不敢进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3)玉户帘中
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晓吹员管随落
花,夜捣戎衣向明月(符合条件的其他诗句亦可)
18.A.在于追求真理 B.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每处 2分,意思对即可)
19.第①句可修改为: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
第④句可修改为: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
第⑦句可修改为: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
(序号准确,各给 1 分,修改正确各给 1分)
20.原句更能强调老人尽管是最好的渔夫,却仍然面临挑战;原句使用“然而”,在转折之余含有遗
憾之意,传达了一种微妙的情感变化;原句通过使用两个简短而独立的句子,语言更具生动感。(每
点 1分,答出 3 点即为满分)
21.这句话运用对比,突显了强者和弱者在命运面前的不同心态,刻画了在命运考验下人性的复杂性
和多面性,增强了语言的张力,引导读者对人类命运产生深刻思考和情感共鸣。(每点 1 分,答出 4
点即为满分)
22.通过反复手法,强调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挚敬佩之情;每次使用“佩服”都似乎在对前一次的情
感表达进行了递进,丰富了情感层次;使句子构成排比,富有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每点 1
分,答出 3 点即为满分)
{#{QQABTQKEogCoAAJAAQhCEwWKCgAQkBGAAIoGBEAAsAAASA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