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一必修4第四单元13张衡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一必修4第四单元13张衡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8 10:01:10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一必修4第四单元13张衡传
一、人教版高一必修4第四单元13张衡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属文(zhǔ) 帷幄(wò) 征辟(pì) 璇机(xuán)
B.逾侈(yú) 邓骘(zhì) 不徙(xǐ) 驿站(yì)
C.都柱(dū) 合契(qì) 陇西(lǒng) 蟾蜍(chán)
D.骸骨(hái) 肃然(sù) 收禽(qín) 伺机(sì)
【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分析字形和字义,还要借助多音字的特点来辨析。
A项,“征辟”的“辟”应读bì,“征辟”,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
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汉字拼音的错误,往往表现为声韵母的混淆、多音字的误读、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的错误等。汉语拼音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外,涉及范围很广。因此,对于易混字、多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注意进行分类整理。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致思:用心思
B.公车特征拜郎中 公车:汉代官署名
C.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讽议: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
D.衡常思图身之事 图身:谋划自身进取
【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D项,“衡常思图身之事”意思是“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图身”应为“图保自身”,也就是“图谋自身安全”。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作答时将各个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分析。
3.下列句子中,“征”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公车特征拜郎中 征召 ②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迹象
③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应验 ④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出征
⑤挟天子以征四方 征讨 ⑥旁征博引 引用
⑦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征收
A.①②⑤⑦ B.①③④⑦ C.②③④⑥ D.①④⑤⑦
【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征’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一词多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征”意思如下:如动词,征召、应验、出征、征讨、寻求、征收,如名词,迹象。
②“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意思是“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征”,应验;
③“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意思是“别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征”,表现;
⑥“旁征博引”意思是“说话、写文章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征”,寻求。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4.下列句子中,“观”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入京师,观太学 观察
B.大王见臣列观 宫殿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象
D.启窗而观 观察
【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观’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一词多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观”意思如下:动词,观察、观看、学习,名词,景象、宫殿。
A项,“因入京师,观太学”意思是“于是就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观”,学习。
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A.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B.素善留侯张良
C.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D.时天下承平日久
【答案】B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词类活用设题。首先明确词语本来的词性,然后看其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或担当的成分,以此辨析活用类型。
B项,与例句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例句中“善”意思是“擅长”,B项中“善”意思是“与……交好”;
A项,“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C项,“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出奇;
D项,“时”,名词做状语,当时。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的辨别能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辨别词类活用现象,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看该词所在语境的语法功能而进行辨别其活用类型。
6.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D.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答案】B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对句式知识的积累情况,抓住标志性的词语进行判断。A项,“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状语后置句;B项,“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C项,“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状语后置句;D项,“验之以事”,状语后置句。A、C、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辨析。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五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为了方便我们学习,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我们就称它为“倒装句”。倒装句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四种情况。
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才高于世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以精钢铸成 验之以事
C.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D.因入京师,观太学 祠者因此觉知
【答案】B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B项,两个“以”均为介词,用;
A项,前者为介词,表比较,比,后者为介词,在……方面;
C项,前者为代词,代铜丸,后者为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候风地动仪巧妙灵验这件事;
D项,前者为副词,于是,后者为介词,凭借。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文言虚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例句,一定要有语境意识,在一定语境下弄清虚词的语法功能,以及和前后语句的逻辑关系。平时要注意归纳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8.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指《诗》《书》《礼》《乐》《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C.“太学”是指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古代学校的名称还有“庠”“序”等。
D.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答案】A
【知识点】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A项,“‘五经’指《诗》《书》《礼》《乐》《春秋》五部经书”错误,“五经”应包括“《易》”,而没有“《乐》”。
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
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汉书》为范晔所撰,为纪传体史书,是根据前人撰述的有关后汉的几十种历史著作写成的,是“前四史”之一。
B.《后汉书》虽然继承了《史记》《汉书》的体例,但并不完全囿于旧有的模式,而是针对东汉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特点创设了一些新篇日,如《宦者列传》《列女传》等。
C.范晔,南朝宋人,历史学家,博涉经史,善属文,通晓音律,曾写有《二京赋》,被贬为宣城太守,不得志,才开始撰述史书。
D.《后汉书》内容充实,文笔简洁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彩,文气流畅,既具有史学识见,又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C项,“范晔……曾写有《二京赋》”错误,《二京赋》的作者是张衡。
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文学常识源于学生平时的理解积累,是个坚持不懈的过程,学生必须有耐力勤复习,不然很容易忘记。另外进入高中就应该有积累意识,高中语文课本注解十分详尽,学生平时功夫要下到,把重要文学文化常识可以分门别类做以整理,积累丰厚了,常记常新,自然不容易忘记。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骑尚之情。常从客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钢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默》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散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B.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C.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D.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字平子”,古人的名和字存在一定的意义联系,此处“衡”与“平子”意思相近。
B.“三辅”,在汉朝,称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所管辖的长安附近的三个地区为三辅。
C.“公府”是古代官署名,指普通官员的办公场所,文章中的“公府”也是对官署的统称。
D.“拜”“迁”,前者指授予某种官职,后者指晋升或调动官职。
(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奇:认为……出奇
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闻:高雅听说
C.衡常思图身之事 图:图谋,谋划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为节选,但仍然颇为完整地介绍了张衡一生的主要经历、在科技方面的历史性贡献以及文学成就、政治表现等,反映出他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质。
B.张衡创造的候风地动仪是用精铜铸成的,直径有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形状像个酒樽,外面用篆字和山龟鸟兽的图形装饰。
C.顺帝曾经询问张衡天下百姓所痛恨的人,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个个紧张,都给他递眼色,张衡便没对顺帝说实话。
D.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还有很多豪族大户,和他一道胡作非为。张衡一到任就威风凛凛,整顿法制,暗中探知奸党分子的姓名,把他们一下子全都抓了起来。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答案】(1)D
(2)C
(3)B
(4)D
(5)①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贵,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
②用事实来检验,(彼此)符合,(灵验)如神。从有典籍记载以来,从来没有过这种事。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课文理解;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有”的宾语是“都柱”,动宾短语后要断开,排除B项;“牙机巧制”指互相咬合制作精巧的部件,一起做下一句的主语,“巧”是“制”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承之”的主语是“蟾蜍”,二者不能断开,且“其”指“仪器的”,做“牙机巧制”的定语,所以“其”要放在后一句中,排除C项。故选D。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文章中的‘公府’也是对官署的统称”表述完全错误,“指普通官员的办公场所”也不对。“公府”是三公的公署,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故选C。
(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B项,“安帝雅闻衡善术学”意思是“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雅闻”,常听说。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张衡一到任就威风凛凛”错误,从文中来看张衡到任后,不是威风凛凛,而是治理严厉。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①中“当世”,当时的权贵;“居”,担任;“辄”,总是;“积年”,多年;“徙”,升迁。②中,“验之以事”,状语后置,“以事验之”,用事实来检验;“合契”,彼此符合;“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从来没有这种事。
故答案为:⑴D ⑵C ⑶B ⑷D
⑸ ①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贵,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
②用事实来检验,(彼此)符合,(灵验)如神。从有典籍记载以来,从来没有过这种事。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⑵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有些文化常识生疏,可以采用语境法。可以把所给文化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所发是否符合语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⑶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作答时将各个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语段内容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能力。该试题首先要总观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然后把试题选项带入原文相应答题区间进行对照比较,即可找出得失。设题者常常会从语言的准确与否,因果关系,时空关联,张冠李戴人物事件错位或无中生有等角度出题。
⑸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能力。文言语句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即要做到准确,通畅,有文采。准确要做到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都能够准确翻译,只要有实在意义的词都要结合语境恰当翻译,不可遗漏信息。通畅有文采,即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符合现代语法规范,翻译得文通句顺,翻译好再带入原文看是否合乎语境。另外,翻译时要善于抓住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这些往往是给分点。
【参考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在“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入京城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模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对他的才能感到惊讶,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授予他郎中的官职。后来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从来没有这种事。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责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而出了皇宫。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他们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chi]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治清明。(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路,对山水而言,破石动土,刀砍斧凿,撕裂植被是不可避免的,路,就像一条长长的沟壑,切割在山水之间,然而,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不但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而且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京承高速,就是其中一条梦境般的快速路。不但看不出丝毫的撕裂痕迹,反而使人感到,这山水,这路,原本就是__________的一体,这一切,是修路人用智慧、汗水营造出来的,这山山岭岭,这广袤的野地,最无言而有心,记着他们的__________,记着他们的流血与牺牲,这延伸的路面,这些令人心惊的高山隧道,今人__________。何谓劳动?就是用一颗热血的心、一双勤劳的手,创造出人间奇迹的行为。
路旁燃烧的那一排排火炬树,把山野和路面映照得格外鲜艳,生机盎然。这,是修路人留下的佳作,而那些曾经盛开的波斯菊,刚刚谢去,有些花朵仍坚持在枝头。还有野山菊,热热闹闹开得正盛,(  ),是专门用来表彰种植它们的那些修路者的。尤其,金山岭下的那些野山菊,一丛丛、一片片地微笑在那里,仿佛与巍峨长城有个约定似的。它们遥相呼应,__________这,也是修路人留下的佳作。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虽然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但却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
B.然而,在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中,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不再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而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
C.然而,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不再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而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
D.然而,在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中,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尽管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但也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鬼斧神工 筚路蓝缕 拍案叫绝 心有灵犀
B.天造地设 风餐露宿 叹为观止 心照不宣
C.鬼斧神工 筚路蓝缕 叹为观止 心照不宣
D.天造地设 风餐露宿 拍案叫绝 心有灵犀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晚秋像是摆出的一道盛宴 B.一道像是晚秋摆出的盛宴
C.像是摆出的一道晚秋盛宴 D.像是晚秋摆出的一道盛宴
【答案】(1)B
(2)B
(3)D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原句第一处语病“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路却成了艺术品”属于前后脱节,应改为“在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中,路却成了艺术品”,排除AC两项;第二处语病属于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这里没有递进关系,也没有转折关系,只有并列关系,因此把“不但是…而且是”改为“不再是……而是”,AD两项都变成转折关系,排除AD两项。故选B。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天造地设”,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语境说的是山水与路之间关系的和谐,这里用“鬼斧神工”不合适,适用对象有误,应使用“天造地设”;第二处,“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这里没有创业艰苦之意,用“风餐露宿”合适;第三处,“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语境里体现了“赞叹、赞美”的意思,用“叹为观止”合适;第四处,“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说;“心有灵犀”,原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心心相印,现在泛指彼此的心意相通;语境说的野山菊和长城之间的配合,应使用“心照不宣”。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由前面“还有野山菊,热热闹闹开得正盛”可知,后面句子陈述的对象还是“野山菊”,分析选项可知,此处应是一个比喻句,本体是野山菊,因此排除A项,因为该项的主语变成“晚秋”;B项,“一道像是晚秋摆出的盛宴”与前后句衔接不连贯,排除;C项,“摆出”的施事者应该是“晚秋”,应改为“晚秋摆出”,排除C项。故选D。
故答案为:⑴B ⑵B ⑶D
【点评】⑴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前者叫语法错误,后者叫逻辑错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病句的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做病句题时还要善于总结病句题常见的具有典型特征的病句类型,例如碰到介词开头的语句往往关注是否缺少主语;碰到语句中有双面词“能否”要关注前后是否搭配对应等,便于快捷判断病句。
⑵此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运用能力。要想做好此类题,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1、要仔细辨析词语的细微区别,可从使用的范围、场合、程度以及固定搭配等方面考虑;2、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判断。
⑶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的连贯能力。此题属于语言连贯的嵌入式填空题。要准确嵌入填空,必须要先整体把握语段中心内容,理清段落层次,弄清层次间逻辑关系,从而结合上下语境,正确推断所嵌入填充的内容。注意做该题型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注意上下的层次逻辑关系,前后的呼应关系,要瞻前顾后。
12.(2017高一上·吉林期末)下面是语言现象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述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个字。
【答案】听说是前提,读写是基础;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发表信息;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画面,不放过图中的文字,然后看图中内容,明确图中寓意指向,最后联想现实,概括答题。本题概述时要表述清楚“听说读写”与“前提”“基础”“接受”“发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故答案为:听说是前提,读写是基础;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发表信息;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点评】图文转换的图标、照片,往往“言简意赅”,高度凝练,蕴含着丰富的意思。因此,解读徽标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技巧:①观察表象,抓住特征;②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将画面跟现实生活相联系;③规范表达,准确有序,对内容、修辞、句式、字数等方面的要求准确表达。
13.(2019高三上·松原月考)下面是某位高三学生为获取某大学自主招生资格写的自荐信,其中有多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五处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南粤大学:
我是橡树中学高三年级学生李明。久闻鄙校大名,决定报名参加你校自主招生。本人思想品行端正,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科学死忠粉,酷爱小发明,已有三项小发明获得国家专利。随信惠赠有关专利资料和证书复印件,敬请笑纳。拜读后恳请给予我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资格,圆我的科学梦。
此致
敬礼!
李明
2018年6月11日
【答案】①“鄙校”“你校”应为“贵校”;②“死忠粉”为当下流行语,不应在正式信函中使用,改为“爱好者”;③“惠赠”改为“附上”;④“笑纳”应改为“指教”;⑤删掉“拜读后”。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某位高三学生为获取某大学自主招生资格写的自荐信,其中有多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五处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然后要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久闻鄙校大名”中“鄙校”使用不当,“鄙”是谦辞,用于自称,而此处是称对方,应改为“贵校”。“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科学死忠粉”中“死忠粉”使用不当,这是流行语,而此处是为获取某大学自主招生资格写的自荐信,语体色彩不合,应改为“爱好者”。“随信惠赠”中“惠赠”使用不当,“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此处是说自己寄过去的有关专利资料和证书复印件,使用错误,可以改为“附上”。“敬请笑纳”中“笑纳”使用不当,“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而此处寄去的是自己专利资料和证书复印件,应改为“指教”,“指教”是客套话,用于请人对自己的工作、作品提出批评或意见。“拜读后”多余,且谦敬不当,“拜读”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此处让对方来读,使用错误,可以直接删除。
故答案为:①“鄙校”“你校”应为“贵校”;②“死忠粉”为当下流行语,不应在正式信函中使用,改为“爱好者”;③“惠赠”改为“附上”;④“笑纳”应改为“指教”;⑤删掉“拜读后”。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中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需要学生阅读全文,在了解文章或句子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语言运用是否恰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地位,注意谦敬词。
1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目前,中国在科学仪器的研究和制造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对外依赖度过高,应对能力脆弱,失去了科技发展的优先权、主动权,为此中国科学院呼吁国家启动“张衡工程”,尽快掌握科学仪器的核心技术,促进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
(1)概括上面这则材料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个字)
(2)请结合上面的文字并根据后面的总结句,写两个句式一致的句子,为“张衡工程”写一段宣传语。
答:   独智加独行,方能产生独创。
【答案】(1)示例:中国科学院呼吁国家启动“张衡工程”,振兴科学仪器事业。
(2)示例:独智,就是要有自己的“不长在别人的肩膀上”的头脑;独行,就是要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风骨。
【知识点】扩展语段;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是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概括上面这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然后浏览语段,找出语段的陈述对象,再按照“何人何事”的方式进行概括。浏览语段可以发现,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由“为此”可知,前面是原因,是背景,后面是做法,故考生可以围绕后半部分“中国科学院呼吁国家启动‘张衡工程’,尽快掌握科学仪器的核心技术,促进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来概括主要信息。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上面的文字并根据后面的总结句,写两个句式一致的句子,为‘张衡工程’写一段宣传语”,然后浏览材料,明确“张衡工程”启动的背景以及目的,再结合后面的总结句“独智加独行,方能产生独创”来拟写,同时要注意拟写句子的句式要一致。从材料可知,“对外依赖度过高,应对能力脆弱,失去了科技发展的优先权、主动权”是背景,“尽快掌握科学仪器的核心技术,促进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是“张衡工程”的意义,这说明“张衡工程”要改变的现状是“依赖过高”“应对能力脆弱”;从总结句“独智加独行,方能产生独创”可知,前面应是要针对“独智”和“独行”进行阐释。
故答案为:⑴ 示例:中国科学院呼吁国家启动“张衡工程”,振兴科学仪器事业。
⑵ 1、示例:独智,就是要有自己的“不长在别人的肩膀上”的头脑;独行,就是要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风骨。
【点评】⑴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需要两种能力:筛选和概括。解答此类题目,要对语段的每个信息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信息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推断信息最终的指向,筛选出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1.对材料的理解;2.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3.语言概括与表达。
⑵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此题属于语句补写题,答题思路如下。阅读: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
1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虽然菠菜中含有丰富的钙,但同时也含有大量的浆草酸,浆草酸会有力地阻止人体对钙的吸收,因此,吃菠菜不能补钙。奶制品中含有丰富的钙,并且不含浆草酸,所以奶制品的营养要高于菠菜。一个人要想摄入足够的钙.就必须每天坚持喝牛奶。
①菠菜含有浆草酸,不能说明菠菜就不能补钙。
②   
③   
【答案】奶制品不含浆草酸,不能说明奶制品营养价值要高于菠菜;奶制品含钙量高,不能说明要想补足钙就必须每天坚持喝牛奶
【知识点】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然后到文段中找到语言表达过于绝对化的句子,再仿照例句的方式进行修改。
首先找出语言表达过于绝对的句子,如“虽然菠菜中含有丰富的钙,但同时也含有大量的浆草酸,浆草酸会有力地阻止人体对钙的吸收,因此,吃菠菜不能补钙”“奶制品中含有丰富的钙,并且不含浆草酸,所以奶制品的营养要高于菠菜”“一个人要想摄入足够的钙.就必须每天坚持喝牛奶”;
然后分析示例,“菠菜含有浆草酸,不能说明菠菜就不能补钙”是针对文段“虽然菠菜中……含有大量的浆草酸……因此,吃菠菜不能补钙”做出的修改,前一句是前提,后一句是结果,由前提无法推出这一结果,模式为“……,不能说明……”;
最后分析另外两个句子,“奶制品中含有丰富的钙,并且不含浆草酸,所以奶制品的营养要高于菠菜”“一个人要想摄入足够的钙.就必须每天坚持喝牛奶”,这两处也是前面是前提,后面是结果,可以发展示例进行修改。
故答案为:奶制品不含浆草酸,不能说明奶制品营养价值要高于菠菜、奶制品含钙量高,不能说明要想补足钙就必须每天坚持喝牛奶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表达推导的能力。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连贯、贴切、严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   ,   ”两句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   ”三句,借周瑜功名早成而自己鬓发斑白仍无建树之对比,表达了壮志未酬身先老的叹惋和感慨。
【答案】(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化作、神游、华发。
故答案为:⑴1、落红不是无情物 2、化作春泥更护花
⑵1、故国神游 2、多情应笑我 3、早生华发
【点评】⑴⑵此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从内容上看,这些名句名篇,或是揭示人生哲理,或是反映生活真谛,或是描绘人物情貌,或是表现事物真相,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考查多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据字义记字形,以免写错别字,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理解性默写,做题时要审清题意,根据有关信息(作者、文题诗题、句意、题中关键词等)准确断定默写的诗句。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范晔,字蔚宗,顺阳人,车骑将军泰少子也。母如厕产之,额为砖所伤,故以砖为小字。出继从伯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
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年十七,州辟主簿,不就。高祖相国掾,彭城王义康冠军参军,随府转右军参军,入补尚书外兵郎,出为荆州别驾从事史。寻召为秘书丞,父忧,去职。服终,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道济北征,晔惮行,辞以脚疾,上不许,使由水道统载器仗部伍。军还,为司徒从事中郎。顷之,迁尚书吏部郎。
元嘉元年冬,彭城太妃薨,将葬,祖夕,僚故并集东府。晔弟广渊,时为司徒祭酒,其日在直。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宿广渊许,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义康大怒,左迁晔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在郡数年,迁长沙王义欣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兄皓为宜都太守,嫡母随皓在官。十六年,母亡,报之以疾,晔不时奔赴,及行,又携妓妾自随,为御史中丞刘损所奏。太祖爱其才,不罪也。服阕,为始兴王浚后军长史,领南下邳太守。及浚为扬州,未亲政事,悉以委晔。寻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选自《宋书·列传第二十九》,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
B.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
C.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
D.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是对曾祖父的父亲的称呼,而与之对应的亲属称谓是玄孙,文中用于皇帝的庙号。
B.“忧”“服阕”,古代父母之丧称为“忧”,服丧期满后脱去丧服称为“服阕”。
C.“吏部”是古代中央官署之一,掌管天下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和科举考试等事务。
D.“太子詹事”是中国古代内侍职官之一,秦朝起设立,主要掌管皇太子宫中的事务。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晔在做秘书丞的时候因父亲担心而离职,服丧期满后,他担任了征南大将军檀道济的司马。檀道济北征的时候,范晔害怕随行,以脚有病为借口推辞,皇上没有允许。
B.为彭城太妃设奠的那天晚上,范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畅饮,打开北面的窗户听挽歌取乐。义康大怒,贬范晔为宣城太守。范晔在宣城待了好几年,才升任长沙王刘义欣的镇军长史。
C.范晔的母亲去世后,前来报告的人只说他的母亲生病了,范晔没有及时奔赴。等到范晔起程去看望母亲时,又携带了侍妾跟从。这件事被御史中丞刘损上奏给皇上,太祖爱惜范晔的才华,没有降罪。
D.范晔善弹琵琶,能够作曲。皇上想听范晔弹奏,多次委婉地表达这一意愿,范晔却假装听不懂,不肯为皇上弹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
②元嘉元年冬,彭城太妃薨,将葬,祖夕,僚故并集东府。
③及浚为扬州,未亲政事,悉以委晔。寻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答案】(1)C
(2)C
(3)A
(4)①(范晔)从小爱好学习,博览经史,善于写文章,能写隶书,通晓音乐。
②元嘉元年冬天,彭城太妃去世了,在将要安葬、祭奠的那天晚上,同僚故旧都聚集在东府。
③等到刘浚治理扬州时,(他)没有亲自过问过政事,全都委托给范晔。不久(范晔)又升为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课文理解;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不满七尺”说的是“长”,即身高,“肥黑”是说体态和肤色,“秃眉须”是说没有眉毛和胡须,这是对范晔外形的描述,各自应该断开,排除AB两项;“弹”的宾语是“琵琶”,动宾短语后应停顿,且“能”说的是“为新声”,所以“能”应放在后句中,排除D项。故选C。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吏部’……掌管天下……科举考试等事务”错误,“科举考试”是礼部主持的事务,且出现在唐以后。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项,“因父亲担心而离职”错误,不是“因父亲担心而离职”,而是“因父亲的丧事而离职”,从后面的“服终”可以推断“忧”不是“担心”的意思。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①中,句首添加主语“范晔”;“博涉”,博览;“善”,善于;“为”,动词,写;“隶书”,名词作动词,写隶书;“晓”,通晓。②中,“薨”,去世;“僚故”,同僚故旧;“并”,都;“集”,聚集。③中,“及”,等到;“为”,动词,治理;“以委晔”省略代词“之”,即“以之委晔”,“委”,委托;“寻”,不久。
故答案为:⑴C ⑵C ⑶A
(4) ①(范晔)从小爱好学习,博览经史,善于写文章,能写隶书,通晓音乐。
②元嘉元年冬天,彭城太妃去世了,在将要安葬、祭奠的那天晚上,同僚故旧都聚集在东府。
③等到刘浚治理扬州时,(他)没有亲自过问过政事,全都委托给范晔。不久(范晔)又升为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⑵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
⑶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语段内容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能力。该试题首先要总观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然后把试题选项带入原文相应答题区间进行对照比较,即可找出得失。设题者常常会从语言的准确与否,因果关系,时空关联,张冠李戴人物事件错位或无中生有等角度出题。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考生平时要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以积累语感。
【参考译文】
范晔,字蔚宗,是顺阳人,是车骑将军范泰的小儿子,他的母亲上厕所时生下了他,(他的)额头被砖弄伤了,所以把“砖”作为他的小名。(他)出生后被过继给他的伯父范弘之,继承爵位被封为武兴县五等侯。
(范晔)从小爱好学习,博览经史,善于写文章,能写隶书,通晓音乐。十七岁时,州里征召他为主薄,(他)没有赴任。(他曾任)高祖刘裕的相国掾,彭城王刘义康的冠军参军,随府转任右军参军,入朝补任尚书外兵郎,离京任荆州别驾从事史。不久(范晔)又被召回朝廷任秘书丞,因父亲的丧事而离职。服丧期满,(范晔)担任了征南大将军檀道济的司马,兼任新蔡太守。檀道济向北征伐,范晔害怕随行,以脚有病为借口推辞,皇上没有答应,让他由水路统率军队、装载兵器北上。军队回来以后,(范晔)担任司徒从事中郎。不久,升任尚书吏部郎。
元嘉元年冬天,彭城太妃去世了,在将要安葬、祭奠的那天晚上,同僚故旧都聚集在东府。范晔的弟弟广渊,当时任司徒祭酒,那一天正好当值。范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在广渊处住宿,夜里二人畅饮,打开北面的窗户听挽歌取乐。刘义康大怒,贬范晔为宣城太守。(范晔)不能得行其志,如愿以偿,于是删削多人所著的《后汉书》变成自己一人的作品。(范晔)在宣城待了好几年,才升任长沙王刘义欣的镇军长史,又加官为宁朔将军。范晔的兄长范皓任宜都太守,嫡母跟随范皓住在任所。元嘉十六年,嫡母去世了,但前来报告的人却只说她生病了,范晔没有及时奔向兄长任所,等到范晔起程(去看望嫡母时),又携带了侍妾跟从自己,(这件事)被御史中丞刘损上奏给皇上。太祖爱惜范晔的才华,没有降罪。为母亲服丧期满后,(范晔)担任了始兴王刘浚的后军长史,兼任南下邳太守。等到刘浚治理扬州时,(他)没有亲自过问过政事,全都委托给范晔。不久(范晔)又升为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范晔身高不超过七尺,又胖又黑,没有眉毛和胡须。(他)善于弹琵琶,能够作曲。皇上想听范晔弹奏,多次委婉地表达这一意愿,范晔却假装听不懂,最终也不肯为皇上弹奏。皇上曾经在一次宴会上畅饮,便对范晔说:“我想唱歌,你来伴奏。”范晔才依旨(为皇上弹奏)。皇上唱完了,范晔也停止了弹奏。
1 / 1人教版高一必修4第四单元13张衡传
一、人教版高一必修4第四单元13张衡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属文(zhǔ) 帷幄(wò) 征辟(pì) 璇机(xuán)
B.逾侈(yú) 邓骘(zhì) 不徙(xǐ) 驿站(yì)
C.都柱(dū) 合契(qì) 陇西(lǒng) 蟾蜍(chán)
D.骸骨(hái) 肃然(sù) 收禽(qín) 伺机(sì)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致思:用心思
B.公车特征拜郎中 公车:汉代官署名
C.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讽议: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
D.衡常思图身之事 图身:谋划自身进取
3.下列句子中,“征”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公车特征拜郎中 征召 ②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迹象
③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应验 ④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出征
⑤挟天子以征四方 征讨 ⑥旁征博引 引用
⑦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征收
A.①②⑤⑦ B.①③④⑦ C.②③④⑥ D.①④⑤⑦
4.下列句子中,“观”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入京师,观太学 观察
B.大王见臣列观 宫殿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象
D.启窗而观 观察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A.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B.素善留侯张良
C.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D.时天下承平日久
6.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D.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才高于世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以精钢铸成 验之以事
C.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D.因入京师,观太学 祠者因此觉知
8.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指《诗》《书》《礼》《乐》《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C.“太学”是指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古代学校的名称还有“庠”“序”等。
D.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汉书》为范晔所撰,为纪传体史书,是根据前人撰述的有关后汉的几十种历史著作写成的,是“前四史”之一。
B.《后汉书》虽然继承了《史记》《汉书》的体例,但并不完全囿于旧有的模式,而是针对东汉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特点创设了一些新篇日,如《宦者列传》《列女传》等。
C.范晔,南朝宋人,历史学家,博涉经史,善属文,通晓音律,曾写有《二京赋》,被贬为宣城太守,不得志,才开始撰述史书。
D.《后汉书》内容充实,文笔简洁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彩,文气流畅,既具有史学识见,又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骑尚之情。常从客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钢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默》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散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B.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C.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D.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字平子”,古人的名和字存在一定的意义联系,此处“衡”与“平子”意思相近。
B.“三辅”,在汉朝,称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所管辖的长安附近的三个地区为三辅。
C.“公府”是古代官署名,指普通官员的办公场所,文章中的“公府”也是对官署的统称。
D.“拜”“迁”,前者指授予某种官职,后者指晋升或调动官职。
(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奇:认为……出奇
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闻:高雅听说
C.衡常思图身之事 图:图谋,谋划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为节选,但仍然颇为完整地介绍了张衡一生的主要经历、在科技方面的历史性贡献以及文学成就、政治表现等,反映出他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质。
B.张衡创造的候风地动仪是用精铜铸成的,直径有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形状像个酒樽,外面用篆字和山龟鸟兽的图形装饰。
C.顺帝曾经询问张衡天下百姓所痛恨的人,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个个紧张,都给他递眼色,张衡便没对顺帝说实话。
D.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还有很多豪族大户,和他一道胡作非为。张衡一到任就威风凛凛,整顿法制,暗中探知奸党分子的姓名,把他们一下子全都抓了起来。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路,对山水而言,破石动土,刀砍斧凿,撕裂植被是不可避免的,路,就像一条长长的沟壑,切割在山水之间,然而,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不但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而且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京承高速,就是其中一条梦境般的快速路。不但看不出丝毫的撕裂痕迹,反而使人感到,这山水,这路,原本就是__________的一体,这一切,是修路人用智慧、汗水营造出来的,这山山岭岭,这广袤的野地,最无言而有心,记着他们的__________,记着他们的流血与牺牲,这延伸的路面,这些令人心惊的高山隧道,今人__________。何谓劳动?就是用一颗热血的心、一双勤劳的手,创造出人间奇迹的行为。
路旁燃烧的那一排排火炬树,把山野和路面映照得格外鲜艳,生机盎然。这,是修路人留下的佳作,而那些曾经盛开的波斯菊,刚刚谢去,有些花朵仍坚持在枝头。还有野山菊,热热闹闹开得正盛,(  ),是专门用来表彰种植它们的那些修路者的。尤其,金山岭下的那些野山菊,一丛丛、一片片地微笑在那里,仿佛与巍峨长城有个约定似的。它们遥相呼应,__________这,也是修路人留下的佳作。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虽然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但却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
B.然而,在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中,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不再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而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
C.然而,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不再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而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
D.然而,在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中,路却成了艺术品,或者一首诗,尽管是粗暴的,枯燥的穿山越岭,但也是美感十足的跋山涉水。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鬼斧神工 筚路蓝缕 拍案叫绝 心有灵犀
B.天造地设 风餐露宿 叹为观止 心照不宣
C.鬼斧神工 筚路蓝缕 叹为观止 心照不宣
D.天造地设 风餐露宿 拍案叫绝 心有灵犀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晚秋像是摆出的一道盛宴 B.一道像是晚秋摆出的盛宴
C.像是摆出的一道晚秋盛宴 D.像是晚秋摆出的一道盛宴
12.(2017高一上·吉林期末)下面是语言现象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述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个字。
13.(2019高三上·松原月考)下面是某位高三学生为获取某大学自主招生资格写的自荐信,其中有多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五处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南粤大学:
我是橡树中学高三年级学生李明。久闻鄙校大名,决定报名参加你校自主招生。本人思想品行端正,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科学死忠粉,酷爱小发明,已有三项小发明获得国家专利。随信惠赠有关专利资料和证书复印件,敬请笑纳。拜读后恳请给予我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资格,圆我的科学梦。
此致
敬礼!
李明
2018年6月11日
1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目前,中国在科学仪器的研究和制造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对外依赖度过高,应对能力脆弱,失去了科技发展的优先权、主动权,为此中国科学院呼吁国家启动“张衡工程”,尽快掌握科学仪器的核心技术,促进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
(1)概括上面这则材料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个字)
(2)请结合上面的文字并根据后面的总结句,写两个句式一致的句子,为“张衡工程”写一段宣传语。
答:   独智加独行,方能产生独创。
1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虽然菠菜中含有丰富的钙,但同时也含有大量的浆草酸,浆草酸会有力地阻止人体对钙的吸收,因此,吃菠菜不能补钙。奶制品中含有丰富的钙,并且不含浆草酸,所以奶制品的营养要高于菠菜。一个人要想摄入足够的钙.就必须每天坚持喝牛奶。
①菠菜含有浆草酸,不能说明菠菜就不能补钙。
②   
③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   ,   ”两句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   ”三句,借周瑜功名早成而自己鬓发斑白仍无建树之对比,表达了壮志未酬身先老的叹惋和感慨。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范晔,字蔚宗,顺阳人,车骑将军泰少子也。母如厕产之,额为砖所伤,故以砖为小字。出继从伯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
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年十七,州辟主簿,不就。高祖相国掾,彭城王义康冠军参军,随府转右军参军,入补尚书外兵郎,出为荆州别驾从事史。寻召为秘书丞,父忧,去职。服终,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道济北征,晔惮行,辞以脚疾,上不许,使由水道统载器仗部伍。军还,为司徒从事中郎。顷之,迁尚书吏部郎。
元嘉元年冬,彭城太妃薨,将葬,祖夕,僚故并集东府。晔弟广渊,时为司徒祭酒,其日在直。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宿广渊许,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义康大怒,左迁晔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在郡数年,迁长沙王义欣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兄皓为宜都太守,嫡母随皓在官。十六年,母亡,报之以疾,晔不时奔赴,及行,又携妓妾自随,为御史中丞刘损所奏。太祖爱其才,不罪也。服阕,为始兴王浚后军长史,领南下邳太守。及浚为扬州,未亲政事,悉以委晔。寻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选自《宋书·列传第二十九》,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
B.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
C.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
D.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是对曾祖父的父亲的称呼,而与之对应的亲属称谓是玄孙,文中用于皇帝的庙号。
B.“忧”“服阕”,古代父母之丧称为“忧”,服丧期满后脱去丧服称为“服阕”。
C.“吏部”是古代中央官署之一,掌管天下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和科举考试等事务。
D.“太子詹事”是中国古代内侍职官之一,秦朝起设立,主要掌管皇太子宫中的事务。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晔在做秘书丞的时候因父亲担心而离职,服丧期满后,他担任了征南大将军檀道济的司马。檀道济北征的时候,范晔害怕随行,以脚有病为借口推辞,皇上没有允许。
B.为彭城太妃设奠的那天晚上,范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畅饮,打开北面的窗户听挽歌取乐。义康大怒,贬范晔为宣城太守。范晔在宣城待了好几年,才升任长沙王刘义欣的镇军长史。
C.范晔的母亲去世后,前来报告的人只说他的母亲生病了,范晔没有及时奔赴。等到范晔起程去看望母亲时,又携带了侍妾跟从。这件事被御史中丞刘损上奏给皇上,太祖爱惜范晔的才华,没有降罪。
D.范晔善弹琵琶,能够作曲。皇上想听范晔弹奏,多次委婉地表达这一意愿,范晔却假装听不懂,不肯为皇上弹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
②元嘉元年冬,彭城太妃薨,将葬,祖夕,僚故并集东府。
③及浚为扬州,未亲政事,悉以委晔。寻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分析字形和字义,还要借助多音字的特点来辨析。
A项,“征辟”的“辟”应读bì,“征辟”,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
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汉字拼音的错误,往往表现为声韵母的混淆、多音字的误读、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的错误等。汉语拼音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外,涉及范围很广。因此,对于易混字、多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注意进行分类整理。
2.【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D项,“衡常思图身之事”意思是“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图身”应为“图保自身”,也就是“图谋自身安全”。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作答时将各个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分析。
3.【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征’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一词多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征”意思如下:如动词,征召、应验、出征、征讨、寻求、征收,如名词,迹象。
②“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意思是“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征”,应验;
③“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意思是“别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征”,表现;
⑥“旁征博引”意思是“说话、写文章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征”,寻求。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4.【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观’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一词多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观”意思如下:动词,观察、观看、学习,名词,景象、宫殿。
A项,“因入京师,观太学”意思是“于是就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观”,学习。
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5.【答案】B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词类活用设题。首先明确词语本来的词性,然后看其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或担当的成分,以此辨析活用类型。
B项,与例句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例句中“善”意思是“擅长”,B项中“善”意思是“与……交好”;
A项,“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C项,“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出奇;
D项,“时”,名词做状语,当时。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的辨别能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辨别词类活用现象,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看该词所在语境的语法功能而进行辨别其活用类型。
6.【答案】B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对句式知识的积累情况,抓住标志性的词语进行判断。A项,“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状语后置句;B项,“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C项,“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状语后置句;D项,“验之以事”,状语后置句。A、C、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辨析。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五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为了方便我们学习,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我们就称它为“倒装句”。倒装句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四种情况。
7.【答案】B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B项,两个“以”均为介词,用;
A项,前者为介词,表比较,比,后者为介词,在……方面;
C项,前者为代词,代铜丸,后者为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候风地动仪巧妙灵验这件事;
D项,前者为副词,于是,后者为介词,凭借。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文言虚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例句,一定要有语境意识,在一定语境下弄清虚词的语法功能,以及和前后语句的逻辑关系。平时要注意归纳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8.【答案】A
【知识点】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A项,“‘五经’指《诗》《书》《礼》《乐》《春秋》五部经书”错误,“五经”应包括“《易》”,而没有“《乐》”。
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
9.【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C项,“范晔……曾写有《二京赋》”错误,《二京赋》的作者是张衡。
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文学常识源于学生平时的理解积累,是个坚持不懈的过程,学生必须有耐力勤复习,不然很容易忘记。另外进入高中就应该有积累意识,高中语文课本注解十分详尽,学生平时功夫要下到,把重要文学文化常识可以分门别类做以整理,积累丰厚了,常记常新,自然不容易忘记。
10.【答案】(1)D
(2)C
(3)B
(4)D
(5)①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贵,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
②用事实来检验,(彼此)符合,(灵验)如神。从有典籍记载以来,从来没有过这种事。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课文理解;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有”的宾语是“都柱”,动宾短语后要断开,排除B项;“牙机巧制”指互相咬合制作精巧的部件,一起做下一句的主语,“巧”是“制”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承之”的主语是“蟾蜍”,二者不能断开,且“其”指“仪器的”,做“牙机巧制”的定语,所以“其”要放在后一句中,排除C项。故选D。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文章中的‘公府’也是对官署的统称”表述完全错误,“指普通官员的办公场所”也不对。“公府”是三公的公署,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故选C。
(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B项,“安帝雅闻衡善术学”意思是“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雅闻”,常听说。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张衡一到任就威风凛凛”错误,从文中来看张衡到任后,不是威风凛凛,而是治理严厉。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①中“当世”,当时的权贵;“居”,担任;“辄”,总是;“积年”,多年;“徙”,升迁。②中,“验之以事”,状语后置,“以事验之”,用事实来检验;“合契”,彼此符合;“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从来没有这种事。
故答案为:⑴D ⑵C ⑶B ⑷D
⑸ ①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贵,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
②用事实来检验,(彼此)符合,(灵验)如神。从有典籍记载以来,从来没有过这种事。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⑵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有些文化常识生疏,可以采用语境法。可以把所给文化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所发是否符合语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⑶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作答时将各个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语段内容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能力。该试题首先要总观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然后把试题选项带入原文相应答题区间进行对照比较,即可找出得失。设题者常常会从语言的准确与否,因果关系,时空关联,张冠李戴人物事件错位或无中生有等角度出题。
⑸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能力。文言语句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即要做到准确,通畅,有文采。准确要做到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都能够准确翻译,只要有实在意义的词都要结合语境恰当翻译,不可遗漏信息。通畅有文采,即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符合现代语法规范,翻译得文通句顺,翻译好再带入原文看是否合乎语境。另外,翻译时要善于抓住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这些往往是给分点。
【参考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在“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入京城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模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对他的才能感到惊讶,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授予他郎中的官职。后来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从来没有这种事。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责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而出了皇宫。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他们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chi]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治清明。(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11.【答案】(1)B
(2)B
(3)D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原句第一处语病“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路却成了艺术品”属于前后脱节,应改为“在修路人魔术般的营造中,路却成了艺术品”,排除AC两项;第二处语病属于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这里没有递进关系,也没有转折关系,只有并列关系,因此把“不但是…而且是”改为“不再是……而是”,AD两项都变成转折关系,排除AD两项。故选B。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天造地设”,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语境说的是山水与路之间关系的和谐,这里用“鬼斧神工”不合适,适用对象有误,应使用“天造地设”;第二处,“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这里没有创业艰苦之意,用“风餐露宿”合适;第三处,“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语境里体现了“赞叹、赞美”的意思,用“叹为观止”合适;第四处,“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说;“心有灵犀”,原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心心相印,现在泛指彼此的心意相通;语境说的野山菊和长城之间的配合,应使用“心照不宣”。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由前面“还有野山菊,热热闹闹开得正盛”可知,后面句子陈述的对象还是“野山菊”,分析选项可知,此处应是一个比喻句,本体是野山菊,因此排除A项,因为该项的主语变成“晚秋”;B项,“一道像是晚秋摆出的盛宴”与前后句衔接不连贯,排除;C项,“摆出”的施事者应该是“晚秋”,应改为“晚秋摆出”,排除C项。故选D。
故答案为:⑴B ⑵B ⑶D
【点评】⑴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前者叫语法错误,后者叫逻辑错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病句的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做病句题时还要善于总结病句题常见的具有典型特征的病句类型,例如碰到介词开头的语句往往关注是否缺少主语;碰到语句中有双面词“能否”要关注前后是否搭配对应等,便于快捷判断病句。
⑵此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运用能力。要想做好此类题,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1、要仔细辨析词语的细微区别,可从使用的范围、场合、程度以及固定搭配等方面考虑;2、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判断。
⑶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的连贯能力。此题属于语言连贯的嵌入式填空题。要准确嵌入填空,必须要先整体把握语段中心内容,理清段落层次,弄清层次间逻辑关系,从而结合上下语境,正确推断所嵌入填充的内容。注意做该题型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注意上下的层次逻辑关系,前后的呼应关系,要瞻前顾后。
12.【答案】听说是前提,读写是基础;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发表信息;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画面,不放过图中的文字,然后看图中内容,明确图中寓意指向,最后联想现实,概括答题。本题概述时要表述清楚“听说读写”与“前提”“基础”“接受”“发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故答案为:听说是前提,读写是基础;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发表信息;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点评】图文转换的图标、照片,往往“言简意赅”,高度凝练,蕴含着丰富的意思。因此,解读徽标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技巧:①观察表象,抓住特征;②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将画面跟现实生活相联系;③规范表达,准确有序,对内容、修辞、句式、字数等方面的要求准确表达。
13.【答案】①“鄙校”“你校”应为“贵校”;②“死忠粉”为当下流行语,不应在正式信函中使用,改为“爱好者”;③“惠赠”改为“附上”;④“笑纳”应改为“指教”;⑤删掉“拜读后”。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某位高三学生为获取某大学自主招生资格写的自荐信,其中有多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五处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然后要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久闻鄙校大名”中“鄙校”使用不当,“鄙”是谦辞,用于自称,而此处是称对方,应改为“贵校”。“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科学死忠粉”中“死忠粉”使用不当,这是流行语,而此处是为获取某大学自主招生资格写的自荐信,语体色彩不合,应改为“爱好者”。“随信惠赠”中“惠赠”使用不当,“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此处是说自己寄过去的有关专利资料和证书复印件,使用错误,可以改为“附上”。“敬请笑纳”中“笑纳”使用不当,“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而此处寄去的是自己专利资料和证书复印件,应改为“指教”,“指教”是客套话,用于请人对自己的工作、作品提出批评或意见。“拜读后”多余,且谦敬不当,“拜读”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此处让对方来读,使用错误,可以直接删除。
故答案为:①“鄙校”“你校”应为“贵校”;②“死忠粉”为当下流行语,不应在正式信函中使用,改为“爱好者”;③“惠赠”改为“附上”;④“笑纳”应改为“指教”;⑤删掉“拜读后”。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中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需要学生阅读全文,在了解文章或句子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语言运用是否恰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地位,注意谦敬词。
14.【答案】(1)示例:中国科学院呼吁国家启动“张衡工程”,振兴科学仪器事业。
(2)示例:独智,就是要有自己的“不长在别人的肩膀上”的头脑;独行,就是要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风骨。
【知识点】扩展语段;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是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概括上面这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然后浏览语段,找出语段的陈述对象,再按照“何人何事”的方式进行概括。浏览语段可以发现,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由“为此”可知,前面是原因,是背景,后面是做法,故考生可以围绕后半部分“中国科学院呼吁国家启动‘张衡工程’,尽快掌握科学仪器的核心技术,促进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来概括主要信息。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上面的文字并根据后面的总结句,写两个句式一致的句子,为‘张衡工程’写一段宣传语”,然后浏览材料,明确“张衡工程”启动的背景以及目的,再结合后面的总结句“独智加独行,方能产生独创”来拟写,同时要注意拟写句子的句式要一致。从材料可知,“对外依赖度过高,应对能力脆弱,失去了科技发展的优先权、主动权”是背景,“尽快掌握科学仪器的核心技术,促进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是“张衡工程”的意义,这说明“张衡工程”要改变的现状是“依赖过高”“应对能力脆弱”;从总结句“独智加独行,方能产生独创”可知,前面应是要针对“独智”和“独行”进行阐释。
故答案为:⑴ 示例:中国科学院呼吁国家启动“张衡工程”,振兴科学仪器事业。
⑵ 1、示例:独智,就是要有自己的“不长在别人的肩膀上”的头脑;独行,就是要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风骨。
【点评】⑴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需要两种能力:筛选和概括。解答此类题目,要对语段的每个信息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信息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推断信息最终的指向,筛选出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1.对材料的理解;2.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3.语言概括与表达。
⑵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此题属于语句补写题,答题思路如下。阅读: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
15.【答案】奶制品不含浆草酸,不能说明奶制品营养价值要高于菠菜;奶制品含钙量高,不能说明要想补足钙就必须每天坚持喝牛奶
【知识点】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然后到文段中找到语言表达过于绝对化的句子,再仿照例句的方式进行修改。
首先找出语言表达过于绝对的句子,如“虽然菠菜中含有丰富的钙,但同时也含有大量的浆草酸,浆草酸会有力地阻止人体对钙的吸收,因此,吃菠菜不能补钙”“奶制品中含有丰富的钙,并且不含浆草酸,所以奶制品的营养要高于菠菜”“一个人要想摄入足够的钙.就必须每天坚持喝牛奶”;
然后分析示例,“菠菜含有浆草酸,不能说明菠菜就不能补钙”是针对文段“虽然菠菜中……含有大量的浆草酸……因此,吃菠菜不能补钙”做出的修改,前一句是前提,后一句是结果,由前提无法推出这一结果,模式为“……,不能说明……”;
最后分析另外两个句子,“奶制品中含有丰富的钙,并且不含浆草酸,所以奶制品的营养要高于菠菜”“一个人要想摄入足够的钙.就必须每天坚持喝牛奶”,这两处也是前面是前提,后面是结果,可以发展示例进行修改。
故答案为:奶制品不含浆草酸,不能说明奶制品营养价值要高于菠菜、奶制品含钙量高,不能说明要想补足钙就必须每天坚持喝牛奶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表达推导的能力。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连贯、贴切、严密。
16.【答案】(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化作、神游、华发。
故答案为:⑴1、落红不是无情物 2、化作春泥更护花
⑵1、故国神游 2、多情应笑我 3、早生华发
【点评】⑴⑵此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从内容上看,这些名句名篇,或是揭示人生哲理,或是反映生活真谛,或是描绘人物情貌,或是表现事物真相,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考查多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据字义记字形,以免写错别字,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理解性默写,做题时要审清题意,根据有关信息(作者、文题诗题、句意、题中关键词等)准确断定默写的诗句。 
17.【答案】(1)C
(2)C
(3)A
(4)①(范晔)从小爱好学习,博览经史,善于写文章,能写隶书,通晓音乐。
②元嘉元年冬天,彭城太妃去世了,在将要安葬、祭奠的那天晚上,同僚故旧都聚集在东府。
③等到刘浚治理扬州时,(他)没有亲自过问过政事,全都委托给范晔。不久(范晔)又升为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课文理解;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不满七尺”说的是“长”,即身高,“肥黑”是说体态和肤色,“秃眉须”是说没有眉毛和胡须,这是对范晔外形的描述,各自应该断开,排除AB两项;“弹”的宾语是“琵琶”,动宾短语后应停顿,且“能”说的是“为新声”,所以“能”应放在后句中,排除D项。故选C。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吏部’……掌管天下……科举考试等事务”错误,“科举考试”是礼部主持的事务,且出现在唐以后。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项,“因父亲担心而离职”错误,不是“因父亲担心而离职”,而是“因父亲的丧事而离职”,从后面的“服终”可以推断“忧”不是“担心”的意思。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①中,句首添加主语“范晔”;“博涉”,博览;“善”,善于;“为”,动词,写;“隶书”,名词作动词,写隶书;“晓”,通晓。②中,“薨”,去世;“僚故”,同僚故旧;“并”,都;“集”,聚集。③中,“及”,等到;“为”,动词,治理;“以委晔”省略代词“之”,即“以之委晔”,“委”,委托;“寻”,不久。
故答案为:⑴C ⑵C ⑶A
(4) ①(范晔)从小爱好学习,博览经史,善于写文章,能写隶书,通晓音乐。
②元嘉元年冬天,彭城太妃去世了,在将要安葬、祭奠的那天晚上,同僚故旧都聚集在东府。
③等到刘浚治理扬州时,(他)没有亲自过问过政事,全都委托给范晔。不久(范晔)又升为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⑵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
⑶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语段内容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能力。该试题首先要总观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然后把试题选项带入原文相应答题区间进行对照比较,即可找出得失。设题者常常会从语言的准确与否,因果关系,时空关联,张冠李戴人物事件错位或无中生有等角度出题。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考生平时要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以积累语感。
【参考译文】
范晔,字蔚宗,是顺阳人,是车骑将军范泰的小儿子,他的母亲上厕所时生下了他,(他的)额头被砖弄伤了,所以把“砖”作为他的小名。(他)出生后被过继给他的伯父范弘之,继承爵位被封为武兴县五等侯。
(范晔)从小爱好学习,博览经史,善于写文章,能写隶书,通晓音乐。十七岁时,州里征召他为主薄,(他)没有赴任。(他曾任)高祖刘裕的相国掾,彭城王刘义康的冠军参军,随府转任右军参军,入朝补任尚书外兵郎,离京任荆州别驾从事史。不久(范晔)又被召回朝廷任秘书丞,因父亲的丧事而离职。服丧期满,(范晔)担任了征南大将军檀道济的司马,兼任新蔡太守。檀道济向北征伐,范晔害怕随行,以脚有病为借口推辞,皇上没有答应,让他由水路统率军队、装载兵器北上。军队回来以后,(范晔)担任司徒从事中郎。不久,升任尚书吏部郎。
元嘉元年冬天,彭城太妃去世了,在将要安葬、祭奠的那天晚上,同僚故旧都聚集在东府。范晔的弟弟广渊,当时任司徒祭酒,那一天正好当值。范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在广渊处住宿,夜里二人畅饮,打开北面的窗户听挽歌取乐。刘义康大怒,贬范晔为宣城太守。(范晔)不能得行其志,如愿以偿,于是删削多人所著的《后汉书》变成自己一人的作品。(范晔)在宣城待了好几年,才升任长沙王刘义欣的镇军长史,又加官为宁朔将军。范晔的兄长范皓任宜都太守,嫡母跟随范皓住在任所。元嘉十六年,嫡母去世了,但前来报告的人却只说她生病了,范晔没有及时奔向兄长任所,等到范晔起程(去看望嫡母时),又携带了侍妾跟从自己,(这件事)被御史中丞刘损上奏给皇上。太祖爱惜范晔的才华,没有降罪。为母亲服丧期满后,(范晔)担任了始兴王刘浚的后军长史,兼任南下邳太守。等到刘浚治理扬州时,(他)没有亲自过问过政事,全都委托给范晔。不久(范晔)又升为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范晔身高不超过七尺,又胖又黑,没有眉毛和胡须。(他)善于弹琵琶,能够作曲。皇上想听范晔弹奏,多次委婉地表达这一意愿,范晔却假装听不懂,最终也不肯为皇上弹奏。皇上曾经在一次宴会上畅饮,便对范晔说:“我想唱歌,你来伴奏。”范晔才依旨(为皇上弹奏)。皇上唱完了,范晔也停止了弹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