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一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芜湖市中学教学质量监控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在甲骨文、《尚书》《诗经》中较常见”错误,文中第四段说“‘我’‘余(予)’‘朕’作为第一人称代
词最早可追溯到甲骨文,在《尚书》《诗经》等先秦文献中使用的较为普遍”,只能证明“我”“余
(予)”“联”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尚书》《诗经》中较常见,不能证明其常见于甲骨文。)
2.A(“受《诗经》影响,魏晋诗歌中的‘我'不外乎两种情况…”错误,文中第二段说“魏晋诗歌之
“我’受《诗经》影响,不外乎两种情况…”,并非说魏晋诗歌中的“我”皆不外乎此两种情况,且
魏晋诗歌中“我”并非都受诗经影响。)
3B(第三段的主要观点是:魏晋诗歌中大量出现了“我”字是受文学走向自觉的影响。A、D两项不
能体现文学自觉;C项时代与之不符。)
4.①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归纳,论点明晰,
结构清晰严谨。②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具体有力,文化底蕴丰厚。③
论证语言严谨、典雅。如:第一段罗列具体数字立论有据,大量引用古典诗词,语言典雅。(答出
任意2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说明,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5.①以“我”入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魏晋诗歌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发展阶段,自然符合这
一传统。②“我”字人诗,适合直抒胸臆,表现强烈的自我主体情感,契合魏晋诗人自我意识发展
的现实需求。③“我”字广泛存在且使用上没有谦卑与尊敬的语义功能,魏晋诗歌以“我”入诗是
汉语语言自身发展的选择。(每点2分。)
6D(“无动于衷”错误,不是无动于衷,而是隐忍未发。)
7D(“营造紧张气氛”错误,“也许是执行任务刚回来,饿了”,才吃得很快。)
8.①运用了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舀“放”“撒”“淋”等动作一气呵成,形象地呈现了做面过程,也
写出刘连武的用心和熟练。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面片比作柳叶,形象生动地写出面片
的精致、匀称,也衬托出刘连武高超的削面手艺。(指出艺术手法与分析各1分,从其他角度作答,
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①本文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情节自由转换:作者是小说的叙述者,掌控故事的发展走向。②本文
采用“突转”手法,就在读者认为刘连武不会采取行动时,突然转人刺杀的情节,平静的叙述陡增
波澜。③本文采用顺叙,削面、吃面、刺杀等主要故事情节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开,层次清晰。
④本文以“面”为线索,故事情节按照“学面”“做面”“吃面”等展开,内容集中紧凑。⑤本文注重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2023一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芜湖市中学教学质量监控
高二语文试题卷
本试题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场/座位号、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将条
形码横贴在答题卷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豪,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
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阅读欣赏魏晋诗歌,会发现其中存在大量“我”字入诗的现象。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
朝诗》的记载统计,魏晋诗歌“我”字直接入诗共涉及92位诗人的449首诗(累计858句)。从指向上
来看,含“我”的魏晋诗歌除了少数指诗人之外的他人他物外,多数均指诗人自我,我们姑且称之为
自我类诗歌。魏晋诗歌“我”字入诗是较为明显的现象。那么,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
字作为诗人寄托个体情感的重要对象,关乎诗歌主旨以及情感的传达,在魏晋诗歌创作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
②从诗歌内部发展来看,“我”字入诗,于先秦诗歌尤其是《诗经》中已多有所见,汉乐府中的
“我”字亦是屡见不鲜,东汉无名氏所作《古诗十九首》中同样也有“我”字的使用。魏晋诗歌汲取前
人这一作诗传统,在诗歌中使用了“我”字。魏晋诗歌中的涉“我”诗句,有一些是对《诗经》诗句的
引用或化用,诗人借此表现魏晋时代主题下文人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情感诉求。魏晋诗歌之“我”受
《诗经》影响,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袭用《诗经》成句,如曹操《短歌行》“我有嘉宾”取自《小雅
鹿鸣》。二是化用《诗经》诗句,如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我行永已久”,化用《小雅·六月》“我行永
久”。从以“我”入诗的魏晋诗歌对《诗经》具体诗篇的袭用与化用,能够看出魏晋诗歌所受到的《诗
经》的影响。尽管从建安到东晋,诗风是变化的,但在“我”字入诗这一点上的确是有共性的,这一
共性与始于《诗经》的中国古代诗歌传统有关。中国古代诗歌的主体是抒情诗,情感抒发是作诗的
目的。如《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抒发的
是诗人主体的情感,而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我”,无疑是诗人主体情感抒发最直接、最明显的指
高二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8页)
器巴扫描全能王
含装2四人8+原的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