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4 16:09:57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分值150分。
2.请在答题卡规定区域作答,其他区域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其中,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②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孕育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如宗族文化、节庆文化、耕读
文化、祭祀文化等。这些文化元素相互交织形构了朴素的乡村价值观和认知体系,进
而构建了乡村社会的行为规范。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乡土文化蕴含的礼俗
秩序开始在乡村社会中消解,乡村出现了内核“空心”。重塑乡土文化,建设乡村精
神家园,对筑牢乡村振兴之根,确保乡村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③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记录了乡村历史、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成为维系乡村社
会深层情感的集体记忆。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好古树、古桥、古村落、古
建筑等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且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留代表性乡村公共记
忆景观。积极推进剪纸、捏面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育乡村文化的传承人,延
续和发展历史遗留的珍贵精神财富。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和表演,让更多的年轻
人认识和了解地方乡村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在保护和传承中寻
根溯源,从而在中国传统式的“乡愁”中滋养乡土文化归属。
④涵养乡风文明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效地满足农民对美
好生活精神层面的需要,提升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进一步增强农
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
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尊重乡村本位和农民主体地位。围绕农民需要提供文化
服务,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升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
⑤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方向保证,是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坚实
保障。涵养乡风文明,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基层党组织的
政治担当,推进改革创新,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党的
创新理论宣传救育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有,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国家、
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
民。发挥党员千部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带领作用,采用党员联系户、党员积分制等形
式,引导群众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弘扬时代新风。
⑥坚守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民立场,激活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乡村文化归根到底
是农民的文化。要从农民所思所需所盼出发,增强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从而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A(A.“将不复存在”于文无据)
2.(3分)A(A.原文是“相互交织”;“进而”体现递进关系)
3.(3分)B(B.陈述的主体是“网红们”)
4.(4分) ①本段采取了总分式(总分总亦可)论证结构。②首先指出乡村人才的凝聚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③其次分别指出引进人才和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方法;④最后强调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评分参考:共4分;答出结构特点1分;具体分析3分)
5.(6分) ①尊重乡村本位和农民主体地位(从农民所思所盼出发);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③发挥党建(党员、新乡贤)的引领作用;④培养熟悉热爱乡村文化工作者;⑤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引导农民走向文明。(评分参考:共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A(“书籍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错,曲解文意)
7.(3分)B(“更胜一筹”无中生有)
8.(4分)①通过对地坛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描写,表达对地坛自然景物的喜爱;②自己身患重病,而母亲对己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表达对母亲的挚爱;③面对重病带来的人生坎坷,作者终不放弃,表达对生命的热爱;④对好书及写作的喜爱。(每点1分)
9.(6分)①要关注伟大的作家,优秀的作品,寻找适合自己的好书;②意识到责任对艺术的重要性,要发现时代任务,关心共同体的遭遇和命运,并行动、实践和追求改变;③要守护美与良心,捍卫共同体,保护你所爱的人和事;④要关注生活,向大自然和儿童学习生活。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BDG(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
11.(3分)C(东南,指向东南走,名词作动词;“东”,名词作状语)
12.(3分)B(作者通过“积雪”“初日”“寒光”等意象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游人的特殊感受,意境幽清,与《登泰山记》中泰山雪景的意境不同。)
13.(4分)(1)从山岩到溪流,有一点平坦的地方,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定语后置句1分;翳,覆盖、遮蔽,1分;高,深,词类活用各1分)
(4分)(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或”,有的,1分;被动句1分;“驳色”,颜色错杂,1分;“偻”,弯腰曲背的样子,1分。)
14.(3分)① “甘露泉”皇帝巡游命名;② “朗公谷”和“朗公石”,高僧讲经。(1点2分;2点3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材料一:
泰山以北大山很多,而灵岩最有名,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像石砌的城墙,高千余丈,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缺口南面有重叠的山岭遮蔽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从山岩到溪流,有一点平坦的地方,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灵岩寺就在这柏林中,林下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明朗清澈,带着寒气的阳光在寺院的墙壁上移动。寺后的山崖上,有供佛用的石龛,它的高度大约有岩石的十分之九高,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登上灵岩山四望群山,山脉走向不同并且而奔往不同的方向,山势如帷幕张开,军队前进。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泉”。寺的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扭头去看寺院左右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建立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石块砌成,上面有字,刻着北宋末年徽宗的年号“政和”。
原来我打算与泰安知府朱子颍一块来游,恰好子颍有公事,他派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迎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可达琨瑞山。灵岩诸山的溪水向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山水向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泰山北谷的溪流。世人说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朝,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到灵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每天都多。然而至于琨瑞山,岩谷更加幽深,景色更加奇异。我来不及去。写信告诉朱子颍。子颍以后来游,可沿泰山的西坡,观赏灵岩,北至历城,然后沿朗公爷东南行,到达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
材料二:
乾隆末年,桐城的姚鼐先生非常擅长古文,他敬慕并且仿效同乡前辈方望溪侍郎的古文,又受到刘大櫆君和自己伯父姚范君的传授,方、刘、姚三位君子都是学通古今的大儒,极有声望,所以姚鼐先生对于古文的研究和创作就更加精深了。历城的周永年因此赞叹说:“天下的文章,大概都在桐城吧!”于是学者大都崇拜桐城人的文章,称为“桐城派”。
在乾隆中期,天下的大儒奇才,做学问崇尚渊博,繁琐称述,多方引证,往往为了考证校对一个字,反复用几千字来说明还不得罢休。他们在学术上另立旗帜。名叫“汉学”,极力排斥宋代各家的义理学说,认为宋代理学不值得继续存在。汉学家的文章尤其杂乱而缺少根本的要点宗旨。唯独姚先生排除形形色色的理论,认为义理、考据、辞章,这三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一定要以义理为根本,然后文辞才有所依托,考据才有所归附,一篇文章中,只有义理是最需要注意的。当时姚先生孤立无援地与汉学家论争,往后五六十年,现在的读书人.渐渐读他的文章,继承他的理论。学说的衰亡兴盛,也各自有它的时代,也许这就是命运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C(C.“哀景来烘托愁苦悲哀的心境”错误, 应该用美景来反衬)
16.(6分)①颠沛流离:“常作客”“南征日”;②年老多病:“百年多病”“老兵”等;③报效朝廷:“艰难”“ 君恩北望”;④壮志难酬:“独登台”“ 歌自苦”;⑤孤独之感。
(评分参考:共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2)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3)小乔初嫁了 羽扇纶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3分)身临其境 坚韧不拔 怀才不遇(每空1分)
19.(4分)(1)关联词位置不当,“不仅”放在“给你”的前面;
(2)搭配不当, “指导”不正确,改成“引导”。
(指出原因1分,修改1分)
改正后:这样的画作,不仅给你看了一个场面、讲了一个故事,而且引导你一步一步走入画家的精神世界,并与他产生共情。
20.(4分)(1)中的“就是”表肯定。(2)中的“就是”表示假设的让步,意为“即使是”。(每句2分)
21.(4分)(1)而下雪却是千变万化。(2)不同的湿度则影响了雪花的具体形状。(每句2分)
(1)与“雨只有一种”的单一形态形成对比,强调雪花形态多样,含有转折意,并且在文段结尾处,进行总结,故写“而下雪却是千变万化”;(2分)
(2)第二个空,放在段首,起概括性作用;在语境中举例说明湿度高低形成不同的雪花行状,故写“不同的湿度则影响了雪花的具体形状”。(2分)
22.(5分)第一句“实际上呢?”表示一种疑问、询问的口气,下文有回答,应该用问号;
第二句“它们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句子里虽然有疑问词,但全句不是疑问句,语气缓和,整个句子是陈述句,陈述一种现象;同时此句是整个句子中的主语部分,没有疑问,所以用逗号。
四、写作(60分)
命题意图:
体现教考衔接,源于必修上第七单元研习任务。
这则材料,意在让学生观察熟悉的生活,从熟悉的生活中寻找新发现,重新审视生活、感悟生活。文体要求是记叙文,高中生记叙文写作应该有更高一些的要求:学生需要关注生活中的事情,讲好身边的故事。所写文章能够体现具有个性色彩的情感、思考、感悟。
注意:思想健康,中心突出,内容真实,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综合运用叙事、描写与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有生动的细节描写;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审题立意:
(一)审题指导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第一部分是材料。材料一共分为两层层,均围绕“仿佛第一次”叙述。第一层“有一个故事,仿佛第一次听过,有一本书,仿佛第一次读过,有一个地方,仿佛第一次走过……”是生活中许多熟悉的场景,却总感觉像是第一次经历,有些陌生;第二层直接指出这些经历是“熟悉而又陌生,陌生而又有新的发现”,意在引导考生重新审视熟悉的事物、感悟生活。
第二部分为具体任务,注意要有文体意识,要有材料意识,同时注意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我仿佛第一次 ” 意为不是第一次,“仿佛”是要求写出熟悉的事物、地方、生活中的陌生感,“陌生”是因为第一次发现了什么,给你带来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第三部分是具体要求。
(二)立意参考
对熟悉的事物、熟悉的生活等进行新观察、新发现、新感悟。
作文评分细则:
(一)判分原则
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综合衡量,精准量分。
(二)评分等级
本次评分为四等七类。一等卷 56~60;二等卷51~55;三等卷 46~50;四等卷40~45;五等卷36~40;六等卷26~5; 七等卷0~25。
评分参考量表
类别分值 审题立意 语言表达 主要特征
一等卷 56~60 审题精准,立意深刻或新颖。 语言有特色,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充分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文章有灵气,角度选择精当,结构精巧独特。侧重议论的,能紧扣主题形成独到的观点,有层次展开,议论精准、灵动、深刻,情理相融;侧重叙述的感情真挚,能选择个性化的素材,生活气息浓郁,构思独特,语言鲜活,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二等卷51~55 审题准确,立意清晰,有见识。 语言通畅、连贯、得体,言能尽意。 能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文章有亮点,层次分明。侧重议论的,观点正确,角度恰当,说理透彻,有逻辑性;侧重叙述的,能选择个性化的素材,有较强的生活气息,有形象和意境。
三等卷46~50 审题比较准确,立意比较清楚。 语言通顺,言能达意。 能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侧重议论的,观点明确,用例正确,说理清晰;侧重叙述的,有生活气息,主旨明确,叙事完整。
四等卷41~45 审题基本清楚,立意基本清楚。 语言大致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 基本能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侧重议论的,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侧重叙述的,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主旨大致明白,结构基本完整。
五等卷36~40 审题不完整,立意不清晰。 语言不够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 未能完全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 侧重议论的,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 侧重叙述的,基本符合生活真实,主旨大致明白,结构基本完整。
六等卷26~35 貌合神离。 语言拙劣,多有语病、标点随意。 对材料和提示语要求理解不当,貌似相关实则无关,写作水平较差。
七等卷0~25 自说自话。 语言粗俗、混乱,基本功差。 全然不顾材料和提示语要求,写作水平差。
(三)评分提示
1.考生能够围绕“我仿佛第一次 ”来写,则赋分原则上不低于 42 分。
2.对角度精当、见解独特、思想深刻、结构精巧、有文采、有意蕴的作文,应敢打高分。
(四)个案处理
1.经“查重”,确认抄袭的,其中二分之一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 23 分;三分之二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 10 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 5 分。
2.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
3.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 50 字扣 1 分,扣满 3 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 40分(不满100字,0~4 分;200 字左右,5~8 分;300 字左右,9~15 分;400字左右,16~25 分;500字左右,26~35 分;600 字左右,36~40 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4.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 35 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 17 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 8 分;政治倾向有问题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
5.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字扣 1 分,扣满 5 分为止。
6.不写作文题目的,扣 2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