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测试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测试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24 13:2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向一300 m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一种多孔粉块状物质R,并充入一定量的CO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R(s)+4CO(g)R(CO)4(g),已知该反应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如下表。
温度/℃ 25 80 230
平衡常数 5×104 2 1.9×10-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R做成多孔状可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25℃时反应R(CO)4(g) R(s)+4CO(g)的平衡常数为 2×10-5
C.80℃时,测得某时刻R(CO)4、CO的浓度均为0.5 mol·L-1,则此时v(正)>v(逆)
D.80℃时反应达到平衡,测得n(CO)=0.3 mol,则R(CO)4的平衡浓度为2 mol·L-1
2.已知:
某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400。此温度下,在1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反应到某时刻测得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如下:
物质
c(mol/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刻已达到平衡状态
B.此时刻V正<V逆
C.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常数<400
D.平衡时,再加入与起始等量的CH3OH,达新平衡后平衡常数>400
3.对于反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和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为
B.该反应反应物的键能之和大于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C.断裂键的同时,断裂键,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D.增大容器的体积,v(正)增加、v(逆)减小
4.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4mol气体A和2mol气体B发生反应:3A(g)+2B(g) 4C(?)+2D(?),反应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测得生成1.6molC,反应前后体系压强之比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体A的平衡转化率大于气体B的平衡转化率
B.物质D的聚集状态一定是气体
C.平衡后升高温度,若平衡向左移动,则正反应的
D.平衡后若增加C的物质的量,则平衡向左移动
5.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非自发的反应一定可以通过改变条件使其成为自发反应
B.若,化学反应在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
C.常温下水结冰的过程不能自发进行的原因是反应过程熵值减小,改变条件也不能使反应自发进行
D.在室温下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
6.多相催化反应是在催化剂表面通过吸附、解吸过程进行的。如图,我国学者发现时,甲醇在铜基催化剂上的反应机理如下(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Ⅰ和反应Ⅱ相比,反应Ⅰ更容易发生
B.反应
C.与在低温条件下更容易反应
D.通过控制催化剂的用量可以控制反应进行的程度
7.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达到平衡后,只改变某一个条件时反应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时间段中,氨的百分含量最高的是
A. B. C. D.
8.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Ⅰ中时刻是增大O2或SO2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图Ⅱ中时刻可能是增大体系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图Ⅲ是研究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图象,且甲的压强较低
D.图Ⅲ研究的是温度对平衡的影响,且甲的温度比乙低
9.2NO2(红棕色)N2O4(无色) 。将一定量的NO2充入注射器中并密封,改变活塞位置,气体透光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颜色越深,透光率越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d点:处于平衡状态
B.b点操作:将注射器的活塞向外拉
C.若在c点将温度降低,其透光率将减小
D.d点:υ正<υ逆
10.选择性加氢制甲醇是解决温室应、发展绿色能源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图是催化加氢的反应机理图(“*”表示微粒吸附在催化剂表面)。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状态②、④和⑥为反应的过渡态
B.状态A到状态B的变化不能说明断键变成氢原子要放出能量
C.状态①到③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D.更改催化剂不会改变状态③到状态④的能量大小
11.用溶液氧化废水中的还原性污染物,为研究降解效果,设计如下对比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催化剂对降解速率和效果的影响,实验测得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实验编号 温度/℃
① 25 1
② 45 1
③ 25 7
④ 25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①在内的降解速率为
B.若其他条件相同,实验①②证明升高温度,的降解速率增大
C.若其他条件相同,实验①③证明越大,越有利于的降解
D.实验②④说明的浓度越小,的降解速率越慢
12.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已知:H+(aq)+OH-(aq)=H2O(l) △H=-57.3kJ·mol-1,则H2SO4和Ba(OH)2反应H2SO4(aq)+Ba(OH)2(aq)=BaSO4(s)+2H2O(l) △H=-114.6kJ·mol-1
B.CO的燃烧热是-283.0kJ·mol-1,则2CO2(g)=2CO(g)+O2(g) △H=-566kJ·mol-1
C.两个体积相同的容器中充入等量的NO2发生反应:2NO2(g)N2O4(g) △H<0,绝热容器中气体的颜色比非绝热容器中颜色深
D.△H>0的化学反应一定不能自发进行
13.一定温度下,在三个体积均为1.0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容器编号 温度/℃ 起始物质的量/mol 平衡物质的量/mol
Ⅰ 387 0.20 0.080 0.080
Ⅱ 387 0.40
Ⅲ 207 0.20 0.090 0.09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B.达到平衡时,容器Ⅰ中的体积分数比容器Ⅱ中的小
C.容器Ⅰ中反应到达平衡所需时间比容器Ⅲ中的长
D.若起始时向容器Ⅰ中充入0.15mol、0.15mol和0.10mol,则反应将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二、填空题
14.工业上可以利用CO2和H2合成CH3OH:CO2(g)+3H2(g) CH3OH(g)+H2O(g) ΔH<0。该反应在起始温度和体积均相同(T℃、1L)的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进行,反应物起始物质的量见下表:
CO2(mol) H2(mol) CH3OH(mol) H2O(mol)
反应a(恒温恒容) 1 3 0 0
下列能说明反应a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
A.v正(CO2)=3v逆(H2) B.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
C.c(CH3OH)=c(H2O) D.容器内压强不再改变
15.300℃时,将2molA和2molB两种气体混合于2L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 2C(g)+2D(g) ΔH=Q,2min末达到平衡,生成0.8molD。
(1)3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已知K300℃”或“<”)。
(2)在2min末时,B的平衡浓度为 ,D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3)若温度不变,缩小容器容积,则A的转化率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原因是 。
(4)如果在相同的条件下,上述反应从逆反应方向开始,开始时加入C、D各1mol。若使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与原平衡相同,则还应该加入B mol。
16.已知反应:
(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是K=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1300℃时,在4分钟内的反应速率= 。达到平衡时的转化率= %(结果保留到0.1%)
(2)表中a b,c 1.23(选填“>”、“<”或“=”)。
(3)若在1300℃时达到平衡后,继续往该容器内通入一定量的(g),则该反应将 (填写“向右”、“向左”或“不”)移动,平衡常数K (填写“增大、减小或不变”)。
17.工业合成氨
(1)合成氨的适宜条件探究:N2(g)+3H2(g)2NH3(g) + Q(Q>0)
反应条件 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对平衡混合物中NH3含量的影响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综合考虑
增大压强 (填“加快”或“减慢”) 提高NH3含量(填“有利”或“不利”) 影响一致,应 压强(填“增大”或“减小”)
升高温度 提高NH3含量(填“有利”或“不利”) 影响 温度控制要适宜
使用催化剂 影响(填“有”或“没”) 用合适催化剂有利于加快反应速率
增加反应物浓度 平衡向 反应方向移动(填“正”或“逆”) 影响一致应 反应物浓度
∴合成氨的合理生产条件:① 使用 为催化剂 ②一定程度的加压 ③温度控制在催化剂的活性温度(500℃) ④及时分离
18.研究碳及其化合物的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反应Ⅰ:
反应Ⅱ:
将n(CO2):n(H2)=1:4的混合气体充入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Ⅰ、Ⅱ,在不同温度和压强时,CO2的平衡转化率如图。0.1 MPa时,CO2的转化率在600℃之后,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19.Ⅰ.在FeCl3+3KCNFe(SCN)3+3KCl的平衡体系中,回答下列问题:(填“正向”、“逆向”“不”)
(1)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的KSCN固体,平衡 移动。
(2)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的KCl固体,平衡 移动。
(3)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的FeCl3固体,平衡 移动。
Ⅱ.常温下,水溶液中的反应Fe3++SCN-Fe(SCN)2+达到平衡时,c(SCN-)=0.10mol·L-1,c(Fe3+)=0.0.04mol·L-1,c[Fe(SCN)2+]=0.68mol·L-1。回答下列问题:
(4)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为 。
(5)加水稀释至原溶液体积的2倍,平衡将向 (“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
20.在一定条件下,A气体与B气体反应生成C气体。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0~t1 s内A气体的反应速率为 。
(3)反应后与反应前的压强之比为 。
(4)(t1+10)s时,A气体的体积分数为 ,此时v(A)正 v(B)逆(填“>”、“<”或“=”)。
(5)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到达t1时刻该反应已停止
b.在t1时刻之前B气体的消耗速率大于它的生成速率
c.在t1时刻C气体的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21.CuCl是应用广泛的有机合成催化剂,也在染料工业中用作实效型气体吸收剂。利用废旧印刷电路板制氯化亚铜可减少污染、实现资源再生。请回答下列问题:
(1)废旧印刷电路板经粉碎分离能得到金属粉末,控制其他条件相同,用10%H2O2和3.0mol·L-1 H2SO4的混合溶液处理印刷电路板的金属粉末,测得不同温度下铜的平均溶解速率如图所示。在H2SO4溶液中,Cu与H2O2反应生成Cu2+和H2O的离子方程式为 。当温度高于40℃时,铜的平均溶解速率随着反应温度升高而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2)工业上常用CuSO4来制备CuCl。在提纯后的CuSO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SO3和NaCl,加热,生成CuCl沉淀,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3)在盐酸中CuCl能吸收CO,发生的反应为 CuCl+CO+H2OCu(CO)Cl·H2O H<0,要加大CO的吸收率,适宜的条件是 。
(4)工业制备CuCl需要配制质量分数为20.0%的CuSO4溶液(密度为1.2 g·cm-3),配制该溶液所需CuSO4·5H2O与H2O的质量之比为 ,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5)工业检测CuCl产品的纯度需要80mL0.5mol/L的FeCl3溶液,配制该溶液所需仪器除托盘天平(含砝码、质量相同的两纸片)、烧杯外,还必需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物质R做成多孔状,增大了接触面积,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故A正确;
B.25°C时反应Ni(s)+4CO(g) Ni(CO)4(g)的平衡常数为5×104,相同温度下,对于同一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平衡常数互为倒数,故25°C时反应Ni(CO)4(g) Ni(s)+4CO(g)的平衡常数为=2×10-5,故B正确;
C.浓度商Qc==8,大于80℃的平衡常数2,故反应进行方向逆反应进行,故v(正)<v(逆),故C错误;
D.80°C达到平衡时,测得n(CO)=0.3mol,c(CO)==1mol/L,故c[Ni(CO)4]=K c4(CO)=2×14mol/L=2mol/L,故D正确;
故选C。
2.C
【详解】A.根据信息,,此时刻反应未达到平衡,故A错误;
B.由选项A分析可知,反应未达到平衡,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此时刻V正>V逆,故B错误;
C.该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进行,平衡常数降低,故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常数<400,故C正确;
D.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平衡时,再加入与起始等量的CH3OH,温度不变,则达新平衡后平衡常数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3.C
【详解】A.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可知4molNH3和5molO2完全反应时反应出904kJ热量,但可逆反应不能反应完全,充入4molNH3和5molO2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小于904kJ,故A错误;
B.该反应正向为放热反应,反应物的键能之和小于生成物的键能之和,故B错误;
C.断裂1mol N-H键的同时,断裂1molO-H键,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
D.达到平衡时,增大容器的体积,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故D错误;
故选:C。
4.B
【分析】;反应前后体系压强之比为5:4,则反应后气体分子总数减小,根据恒温恒容下气体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压强之比:反应后气体物质的量为:×(4+2)mol=4.8mol=2.8mol+1.6mol+0.8mol,所以C为非气体、D必须为气态;据此回答;
【详解】A.充入4mol气体A和2mol气体B发生反应,可以看作先充入3molA和2molB反应达到衡,此时A和B的转化率相等、再加入1molA平衡正向进行,A的转化率减小,B转化率增大,故A错误;
B.根据计算分析可知,物质D的聚集状态一定是气体,故B正确;
C.平衡后升高温度,若平衡向左移动,逆反应为吸热反应,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的 ,故C错误;
D.C为非气体,则平衡后若增加C的物质的量,则平衡不移动,故D错误;
故选B。
5.B
【详解】A.改变条件能使反应的ΔH-TΔS<0时,则该反应能自发进行,反之则为非自发的反应,如ΔH>0、ΔS<0的反应在任何条件下均不能自发进行,属于非自发的反应,故A错误;
B.若的反应在任何条件下均有ΔH-TΔS>0,即的化学反应在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故B正确;
C.水结冰的过程是熵减的过程,通常情况下不能自发进行,但降温时该过程能自发进行,故C错误;
D.反应的ΔS<0,室温下可自发进行,则ΔH-TΔS<0,即ΔH<TΔS<0,故D错误;
故选B。
6.B
【详解】A.由图示可知,反应II的活化能比反应I的活化能低,则反应II更容易发生,A错误;
B.由图示可知,与的能量低于与的能量,反应为吸热反应,焓变大于0,B正确;
C.由图示可知,为吸热反应,,其熵变,与在高温条件下更容易反应,C错误;
D.催化剂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但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因此不能控制反应进行的程度,D错误;
答案选B。
7.A
【详解】平衡正向移动NH3百分含量高,平衡逆向移动NH3百分含量降低,根据图示知,t1~t2、t4~t5时间段内平衡均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H3的含量均比时间段的低,所以时间段内NH3的百分含量最高,故答案为A
8.D
【详解】A. 图Ⅰ中时刻是增大O2或SO2的浓度的瞬间,SO3的浓度不变,故正反应速率突然增大,逆反应速率不变,A错误;
B. 由于该反应正反应为一个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故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但是正反应速率增大的更快,B错误;
C. 由于该反应正反应为一个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故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SO2的转化率增大,C错误;
D. 由于该反应正反应为一个放热反应的方向,故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SO2的转化率减小,图Ⅲ研究的是温度对平衡的影响,且甲的温度比乙低,D正确;
故答案为:D。
9.D
【详解】A.d点透光率继续降低,说明NO2浓度增大增大,d点不平衡,故A错误;
B.b点透光率迅速降低然后增大,说明NO2浓度先增大后减小,操作是将注射器的活塞向里推,故B错误;
C.2NO2(红棕色)N2O4(无色) 正反应放热,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若在c点将温度降低,NO2浓度减小,其透光率将减小增大,故C错误;
D.d点透光率逐渐降低,NO2浓度增大增大,反应逆向进行,υ正<υ逆,故D正确;
选D。
10.D
【详解】A.过渡态是指反应物体系转变成产物体系过程中,经过的能量最高状态,由图示可知,状态②、④和⑥为反应的过渡态,A正确;
B.“*”表示微粒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因此状态A到状态B的变化中,3H2(g)→6H*不能说明断键变成氢原子要放出能量,B正确;
C.由图示可知,状态①到③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C正确;
D.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活化能,从而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因此更改催化剂会改变状态③到状态④的能量大小,D错误;
答案选D。
11.B
【详解】A.由图中数据,可知15 min内△c(M)=(0.3mol/L-0.1mol/L)×10-3=2×10-4mol/L,则v(M)= =1.33×l0-5mol/(L min),选项A错误;
B.由图中曲线变化可看出实验②相对于实验①,M降解速率增大,由表中数据可知,其他条件相同,实验②的温度高,所以说明升高温度,M降解速率增大,选项B正确;
C.由图中曲线变化可看出实验①相对于实验③,M降解速率增大,由表中数据可知,其他条件相同,实验③的pH高,所以说明pH越高,越不利于M的降解,选项C错误;
D.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实验②④除了浓度不同,还有温度不同:无法判断是哪个条件影响M的降解速率,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12.C
【详解】A.H2SO4和Ba(OH)2反应时除了氢离子和氢氧根反应生成水外,还有钡离子和硫酸根反应生成硫酸钡,也是放热反应,故H2SO4(aq)+Ba(OH)2(aq)=BaSO4(s)+2H2O(l)的反应热小于-114.6 kJ·mol-1,A错误;
B.CO的燃烧热是-283.0kJ·mol-1,即2CO(g)+O2(g) =2CO2(g) △H=-566kJ·mol-1,则2CO2(g)=2CO(g)+O2(g) △H=+566kJ·mol-1,B错误;
C.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绝热容器中温度高,平衡逆向移动,气体的颜色比非绝热容器中颜色深,C正确;
D.根据△G=△H-T△S<0,△H>0时,只要满足△G=△H-T△S<0,反应即可自发,△H>0的化学反应可能自发进行,D错误;
故选C。
13.D
【分析】Ⅱ与I比较,起始物质的量加倍,2CH3OH(g) CH3OCH3(g)+H2O(g)是一个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故甲醇气体的浓度若增大一倍,则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也增大一倍,转化率不变,两者达到等效;III与I比较,温度降低,起始物质的量相同,而平衡后生成物增加,说明平衡正向移动,即证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详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
B.恒容条件下,容器Ⅱ相当于在容器Ⅰ的基础上加压,但由于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因此平衡不移动,所以容器Ⅰ中的CH3OH体积分数和容器Ⅱ中的相等,故B错误;
C.容器I中的温度比容器III的温度高,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达到平衡所需时间越短,故C错误;
D.容器Ⅰ中平衡时c(CH3OCH3)=c(H2O)==0.080mol/L,c(CH3OH)==0.04mol/L,容器Ⅰ中化学平衡常数K==4;若起始时向容器Ⅰ中充入0.15mol、0.15mol和0.10mol,容器容积为1L,则c(CH3OH)=0.15mol/L、c(CH3OCH3)=0.15mol/L、c(H2O)=0.10mol/L,浓度商Qc==<4,则反应将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故D正确。
答案选D。
14.BD
【详解】A.v正(CO2)向正反应方向进行,v逆(H2)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v正(CO2)=3v逆(H2),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故A与题意不符;
B.反应中各物质均为气体,容器恒容,反应为气体减小的反应,即平衡时,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则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故B符合题意;
C.c(CH3OH)=c(H2O),不能判断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故C与题意不符;
D.反应中各物质均为气体,容器恒容,反应为气体减小的反应,即平衡时,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则容器内压强不再改变,故D符合题意;
答案为BD;
15.(1) ; >;
(2) 0.8 mol·L-1; 0.2 mol·L-1·min-1 ;
(3) 不变; 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压强对平衡无影响;
(4)1.5。
【详解】(1)化学平衡常数等于生成物的浓度幂之积除以反应物的浓度幂之积,则,K300℃ 0;答案为:;>;
(2)由已知可得三段式:,由上述计算可知,平衡时B的物质的量为1.6mol,所以B的平衡浓度为c(B)=1.6mol 2L=0.8mol/L;平衡时D的物质的量为0.8mol, 所以,用D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答案为:0.8 mol·L-1;0.2 mol·L-1·min-1;
(3)由方程式可知,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前后相等,则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压强对平衡无影响,缩小容器容积,则A的转化率不变;答案为:不变;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压强对平衡无影响;
(4)将C、D的量折算成A、B的量,则相当于加入1.5molA和0.5molB,容器体积固定,若浓度相同,则说明起始时物质的量相等,故B还应加入2mol-0.5mol=1.5mol ;答案为:1.5。
16.(1) 0.15 38.5%
(2) < <
(3) 向左
不变
【详解】(1)平衡常数等于平衡时生成物浓度系数次方之积与反应物浓度系数次方之积的比;纯固体和纯液体不计入其中;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是K=;由图表可知,1300℃时,在4分钟内的反应速率为;达到平衡时的转化率为;
(2)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则表中a(3)在1300℃时达到平衡后,继续往该容器内通入一定量的(g),压强增大,平衡将向左移动,平衡常数K只受温度影响,故K不变。
17. 加快 有利 增大 加快 不利 不一致 加快 无 加快 正 增加 铁触媒 氨气
【详解】增大压强,一般是缩小容器体积,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提高氨气含量,两者影响抑制,应增大压强;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逆向移动,不利于提高氨气的含量,影响不一致,应控制温度在适宜范围;使用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对提高氨气含量无影响,主要用合适催化剂有利于加快反应速率;增加反应物浓度,加快反应速率,平衡正向移动,影响抑制,应增加反应物的浓度;综合以上分析得到合成氨的合理生产条件:①使用铁触媒为催化剂,②一定程度的加压,③温度控制在催化剂的活性温度(500℃),④及时分离氨气,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增大氨气的产量和提高原料利用率;故答案为:加快;有利;增大;加快;不利;不一致;加快;无;加快;正;增加;铁触媒;氨气。
18.反应Ⅰ的△H1<0,反应Ⅱ的△H2>0,600℃之后,温度升高,反应Ⅱ向右移动,二氧化碳减少的量比反应Ⅰ向左移动二氧化碳增加的量多
【详解】将n(CO2):n(H2)=1:4的混合气体充入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Ⅰ、Ⅱ,在不同温度和压强时,CO2的平衡转化率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可知:反应在0.1 MPa时,CO2的转化率在600℃之后,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这是由于反应Ⅰ的△H1<0,反应Ⅱ的△H2>0,600℃之后,温度升高,反应Ⅱ向右移动,二氧化碳减少的量比反应Ⅰ向左移动二氧化碳增加的量多。
19.(1)正向
(2)不
(3)正向
(4)1.7×102
(5)逆
【解析】(1)
加入少量KSCN固体,反应中SCN-浓度增大,平衡向正向移动;
(2)
加入少量KCl固体,溶液中Fe3+、SCN-浓度不变,K+和Cl-不参加反应,平衡不移动;
(3)
加入少量的FeCl3固体,反应中Fe3+浓度增大,平衡向正向移动;
(4)
化学平衡常数=1.7×102;
(5)
加水稀释至原溶液体积的2倍,各离子的浓度均等于原浓度的一半,浓度商 =3.4×102>K,平衡逆向移动。
20. 3A+B 2C mol L-1 s-1 9/13 2/9 > bc
【分析】
【详解】(1)分析图象中A、B、C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量分别为0.6、0.2、0.4,确定化学方程式为:3A+B 2C;
(2)由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求得A气体的反应速率为 mol L-1 s-1;
(3)因为反应后与反应前的压强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9:1.3= 9:13;
(4)A的体积分数为,因为此时是平衡状态,同一物质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不同物质,速率之比等于计量系数之比,所以结合化学方程式确定v(A)正>v(B)逆;
(5)t1时刻达到平衡状态,所以bc正确。
21. Cu+H2O2+2H+=Cu2++2H2O 温度升高,H2O2分解速率加快 2Cu2++SO32-+2Cl-+H2O2CuCl↓+SO42-+2H+ 低温、加压 5:11 1.5mol/L 药匙、100mL容量瓶、玻璃棒、胶头滴管
【详解】(1)在H2SO4溶液中,Cu与H2O2反应生成Cu2+和H2O的离子方程式为Cu+H2O2+2H+=Cu2++2H2O。当温度高于40℃时,铜的平均溶解速率随着反应温度升高而下降,溶解时需要双氧水,而双氧水在温度比较高时,容易分解而降低溶解速率,其主要原因是温度升高,H2O2分解速率加快。
(2)工业上常用CuSO4来制备CuCl。在提纯后的CuSO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SO3和NaCl,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亚硫酸根被氧化,氯化铜被还原,生成CuCl沉淀,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Cu2++SO32-+2Cl-+H2O2CuCl↓+SO42-+2H+。
(3)在盐酸中CuCl能吸收CO,发生的反应为CuCl+CO+H2OCu(CO)Cl·H2O H<0,要加大CO的吸收率,平衡需要正向移动,适宜的条件是降低温度,加压,故答案为:低温、高压。
(4)工业制备CuCl需要配制质量分数为20.0%的CuSO4溶液(密度为1.2 g·cm-3),配制该溶液所需CuSO4·5H2O与H2O的质量之比,设CuSO4·5H2O的质量为xg,H2O的质量为yg,,解得x:y=5:11,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5)工业检测CuCl产品的纯度需要80 mL 0.5 mol/L的FeCl3溶液,配制该溶液所需仪器除托盘天平(含砝码、质量相同的两纸片)、烧杯外,还必需药匙、100 mL容量瓶、玻璃棒、胶头滴管,故答案为:药匙、100 mL容量瓶、玻璃棒、胶头滴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