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12-10 21: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震中的父与子
(第二课时)
重庆九龙坡区共和小学 黄敏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无私而真诚的爱;感悟儿子对父亲的信赖,对同学的责任感。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欣赏朗读,直接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而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首先让我们一起再来听听这篇课文,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并说说这对父子给你留上了什么印象?(播放课件)
师问:你认为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生答)
师引读最后一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
二、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一)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写下感受(用铅笔旁批),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二)品味词句。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父亲说的这一句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孩子们!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 “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
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凭着坚强的毅力、靠着自己的血肉之躯,挖着废墟,堆满钢筋混凝土、砖块、木头的废墟。8小时、12小时……直到38小时,奇迹终于出现了!14个孩子还活着!奇迹,真是奇迹!压在废墟下38小时,他们是怎样渡过的?站在废墟外的我们无法看到,让我们闭上眼想一想:14个孩子,只有6、7岁,大家蜷缩在墙角,什么也看不见。饿了,没有面包;渴了,没有水;困了,无法睡觉……4个小时也许能坚持,38个小时怎么坚持得了呢?更可怕的是压在三层教学楼的底层,不知道大人们什么时候会来救他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听到阿曼达的声音了吗?
38小时50分钟,阿曼达终于可以出来了!父亲欣喜若狂,让儿子赶快出来,可儿子却说————(引读24、25小节)
②“不!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指导分角色朗读。
师:点击“拯救”按钮,出示画面,随即激动地说:拯救工作在紧张地进行,随时各种震后的报道,从废墟中发现了幸存者,可是有的伤得很重,有的甚至没等到救出,就已经死了。在这里,7岁的阿曼达带着13位同学,全活着,多么令人振奋!喜讯很快传遍整个洛杉机。一时间,记者蜂涌而至。现在,我就是一名记者,是第一位赶到这里的记者,非常迫切地想采访父亲,谁愿意替父亲说?(卷起材料纸当话筒,严肃地说)“阿曼达的父亲,您好!您现在最想说什么?”(或者向信息组借一只话筒)
生:……
旁边有帮助父亲拯救孩子们的过路人,有绝望地走开而刚才匆匆赶到的母亲,她重新获得了女儿,谁想当记者采访?这么多记者,真是捕捉重要新闻的时机。(再次点击“灾难”按钮,避免学生嬉笑,冲淡气氛)这样吧,同桌或学习小组互问互答。特别提示:洛杉机大地震是一场灾难,30万人受伤害,人们的心情是沉痛的。
生:各显神通,互相采访。
师:谁愿意向大家展示采访的实况。(叫举手的3人)他们马上要采访了,你们呢,都是有经验的记者,有什么要提醒他们吗?
师:先向大家减少一下你的身份。
生1:我是路喜的母亲,刚才看到废墟,我绝望地走开了。
生2:我是《纽约时报》的记者。
生3:我是父亲。
师:记者的采访吸引了大家,还有许多记者没来得及采访。打住,这群孩子很虚弱,将近39个小时没吃没喝……千言万语化作我们真诚的祝福,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对了不起的父子,齐读课题。
三、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生活中父爱时时处处在我们身边,但是不是也像《地震中的父与子》那样轰轰烈烈呢?他会像涓涓细流、和风拂柳一样润物细无声。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跨过月台买橘的片段。
四、课后作业
在以下的几个形式中选择一个做一做,体会父母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关爱。
1、和爸爸妈妈的目光对视一分钟,你看到了什么?
2、细细地观察爸爸妈妈的背影,你想到了什么?
3、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你体会到了什么?
附: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坚强    勇敢
责任心强  富有爱心
14个孩子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