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卷)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4页。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60分,其中含2分卷面分,根据学生整体卷面及书写给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24分)
一、选择题(共12道题,每题2分,共24分。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元谋人、北京人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A.神话故事 B. 史书记载 C. 学者推论 D. 考古发掘
2、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他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他是
A. 尧 B. 舜 C. 禹 D. 启
3. 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4. 《史记》记载: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材料提及的起义
A. 因秦始皇的残暴统治而爆发 B. 是西楚霸王领导的
C. 结束了秦朝的统治 D.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5. 统一是秦汉时代的主题,思想统一也势在必行。 “思想统一”在汉代表现为
A. 焚书坑儒 B. 百家争鸣
C. 以法治国 D.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6. 中国古代出现过“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等治世局面,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A. 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B. 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C. 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D. 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7. 以下食物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最初都以“胡”字命名。与这些食物能够传入中原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商鞅变法 B. 张骞通西域 C. 鉴真东渡 D. 郑和下西洋
8. 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 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B. 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 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 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9. 右图的历史漫画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某一历史现象是
A. 东汉时期地方势力威胁中央
B.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 东汉时期宦官掌握大权
D、东汉时期外戚掌握大权
10. 下列关于古代战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淝水之战前秦胜利
B.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D. 巨鹿之战是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的战役
11. 西晋王朝存在时间非常短暂。导致西晋王朝短命的原因有
①西晋统治腐朽 ②中原人口大量迁往江南地区
③皇族之间连年混战 ④内迁北方游牧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2.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 促进了民族融合 B. 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 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D.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34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4分)
13. (11分)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1) 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的对象。 (1分) 结合所学,分析分封制的作用。 (2分)
材料二 秦朝(秦始皇) 搭好了大一统的框架,创立的大一统是个全面的大一统,包括政治大一统、 经济大一统、 社会大一统、 交通大一统、 文字大一统。
——摘编自《中华文化要义:大一统》
(2) 请将“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中的①、②处补充完整。(2分) 从材料二“大—统的框架”中任选除政治大一统外的两个方面并指出其具体措施。 (2分)
西汉初期中央力量与封国力量对比
(3) 指出材料三反映的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 (1分) 简述汉武帝时期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和结果。(2分)
(4) 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国家统一的认识。 (1分)
14.(11分) 南方的开发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目前, 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 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据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 距今7000年左右的哪一先民已学会了人工“栽培稻” (1分) 除此之外,该先民在生产生活方面还有哪些重要创举 (列举两例) (2分)
材料二:……冰乃壅江作((分水的堤坝) 又灌溉三郡……, 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形容蜀地物产丰饶,像大海一样富有)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2) 材料二中“壅江作堋”具体是指修建哪一水利工程 (1分) 依据材料二,概述该水利工程的作用。 (1分)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江南地区真是太繁荣昌盛了)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丰收),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矿业) 之利,充物八方,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四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
(3) 材料三、四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经济现象 (不得照抄原文) (2分)
(4) 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江南之为国盛矣”开始于何时 (1分) 依据材料四,分析“江南之为国盛矣”的原因。(3分)
15.(12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凝结着丰富的历史智慧。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文字之美】
材料一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1) 将上述文物与其见证的历史正确搭配。 (填写序号)(4分)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 用行政手段规范汉字书写:
汉代典章制度及社会风貌: 魏晋书法艺术的全新阶段:
【思想智慧】
材料二
(2) 材料中两位历史人物的主张分别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思想 (2分) 他们对所处时代的思想繁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分)
材料三 孔子学院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 “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截至2019年12月,全世界已有162个国家(地区) 建立了550所孔子学院。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孔子在教育文化方面的贡献是什么 (2分)
【科技力量】
材料四 东汉蔡伦进一步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布、破布、废渔网等做原料, 制成质轻耐用的纸, 这种纸就叫做“蔡侯纸”……我国造纸术传播出去后,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摘编自《中国通史》 (上册)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说出“蔡侯纸”的优点。 (1分) 概括造纸术发明的影响。 (1分)
【综合感悟】
材料五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 重民本、 守诚信、 崇正义、 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5) 根据材料五概括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分)
宁强县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题,每题2分,共24分。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C A D D B B D B A D D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34分)
13. (11分)
(1) 分封对象: 宗亲、功臣。 (1分)
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稳定了政局; 扩大了统治范围。 (2分)
(2)①郡(守); ②县(长或令) (2分)
措施:文字大一统: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 经济大一统: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交通大一统:车同轨,修驰道等 (任写两个方面措施可得2分)
(3)问题:诸侯王势力大,威胁中央。 (1分)
举措:实施“推恩令” (1分)
结果: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1 分)
(4) 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任何人都无法阻挡。
国家统一,社会才能稳定,人民才会安居乐业。(1分)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4.(11分)
(1) 先民: 河姆渡; (1分)
创举:建造干栏式房屋; 使用磨制石器; 饲养家畜; 制作陶器。 (2分)
(2) 工程: 都江堰; (1分) 作用:防 洪灌溉水运( 1分)
(3) 现象: 江南经济的开发 (2分)
(4) 时间: 魏晋南北朝(1分)
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 统治者的重视,自然条件优越,人民群众的努力。(3分)
15. (12分)
(1) (4分)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① 用行政手段规范汉字书写:④
汉代典章制度及社会风貌:②. 魏晋书法艺术的全新境界:③
(2) 儒家和法家(2分); 他们著书立说,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促进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成为古代第一次思想发展的高峰。(1分)
(3) 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何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 他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整理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古代文化经典贡献巨大。 (2分)
(4)优点:原料易得,造价低廉,轻便耐用。 (1分)
影响: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 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1分)
(5)学习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