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册教材的内容只有一个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的内容是《人的由来》,“人的由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这一物种的由来,二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由来。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介绍了人类作为物种是从哪里来,又是怎么发展的。 2、教学分析 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许多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为此本章注意突出有关的基本观点,即人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森林古猿,并指出可以用古人类的化石和遗物作为证据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本节内容具有开放性,指出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目前仍有许多争议,这是正常的。故本节重难点是人类的起源、证据进化的过程。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 难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观察、总结归纳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学情分析 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在很多人小的时候都问过,初中生正处在好奇心比较强的年龄,而且,人的起源过程中,关于神创论,学生通过电视节目或其他途径也多少知道一点。关于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向学生展示类人猿的形态,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 到七年级第二学期的时候,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学习生物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分析能力。于是,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把文中的叙述部分具体化了,采用一些生动的图文资料及视频,课堂剧场等让学生通过直观观察、模仿、比较、分析,总结出人类的进化过程。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1、从森林古猿到现代人类,从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能理解现代人类是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2、通过分析课本上露西的化石,尝试分析骨骼变化与人类进化的关系,进而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科学思维: 通过收集信息并尝试判断整理信息,能够区分科学事实、观点和假说,进一步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较得出人和类人猿的本质区别。 探究实践: 通过资料推测人类的起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通过合作讨论,分析人和类人猿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态度责任: 认同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的进化观点,渗透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圈其它物种的态度责任观。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概述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与证据。
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利用资料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节课视频导入,从而引出人类起源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利用已知的知识大胆进行猜测。关于人类起源的各种学说,聚焦目前证据较多的达尔文的进化论。“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展示现代类人猿的图片,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比较分析:类人猿和人类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有哪些异同,再通过课本的讨论题,得出结论: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从猿到人的进化”,让学生站在科学家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去证实这个进化的过程。首先是从地质学家的角度,从图片和文字资料去分析自然环境变化的变化对森林古猿的影响,增强态度责任感;其次从考古学家的角度去比较挖掘出来古人类化石和辅助资料,让学生理解人类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制造工具、火的利用和语言的产生,都是促进成“人”的关键元素,通过时间线总结归纳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大致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关于人类起源的相关视频:用40秒从猿到人面孔的进化过程。引入本学期的主题“人”。提问:人类是从哪儿来的? 观看视频,思考人类起源的奥秘。 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新知探究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图片展示四种类人猿。提问:这四种类人猿,谁与我们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 黑猩猩与我们的亲缘关系最近,是科学家通过基因检测,再比较人与现代类人猿的基因得出的结论:我们与黑猩猩基因相似程度最高,所以亲缘关系最近。 观察与思考: (1)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长臂猿生活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我国的云南省;猩猩生活在亚洲的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的热带森林中;大猩猩生活在非洲西部和东部赤道地区一带;黑猩猩生活在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热带森林中。 拆解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它们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吗?②它们有语言文字的交流吗? 依据分析,我们可以总结第一问的答案: 生活环境:主要分布在亚非等地的热带森林中。 生活方式:树栖生活,依靠大自然来获取食物,没有制造工具、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没有语言文字的交流能力。 (2)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究竟在哪些方面与人有根本的区别呢? 展示图片。拆解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根据这两幅图,你们能归纳一下类人猿与人类的运动方式吗? ②这些工具,类人猿能制作并使用吗? ③除此之外,还有没有不同呢? 依据分析,我们可以用表格总结类人猿与人类的不同: ③随着人类数量的不断增加,类人猿的数量却日益减少,为什么会这样呢? 人类数量增多的原因:人类具有发明和创造的能力,使得人类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改善生存条件及医疗技术的发展。 现代类人猿的数量日益减少的原因:自身原因:现代类人猿不具备发明和创造科技的能力。人文原因:人类开发森林,破坏、污染环境。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为何如此的相似? 观看课本的“想一想,议一议”,你认为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类吗? 不会。现代类人猿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已完全适应现代森林的生活环境。其形态、结构、生理、习性与原始的古猿不同,一旦森林遭到破坏就可能灭绝。因此,“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人猿共祖,我们应该要保护森林、保护珍稀、濒危的现存猿类。(渗透责任态度)。 学生思考、讨论,并尝试进行猜测。 学生思考、讨论,并尝试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聆听4种类人猿的分布。 学生讨论、回答:①能使用简单的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 ②没有,语言文字能力是人类特有的。 学生思考、讨论,并尝试回答问题,补充列表填空。 ①学生观察两幅图片,并回答问题:类人猿是臂行;而人类是直立行走。 ②学生讨论、回答:类人猿可以使用简单的自然工具,而人类才可以制作并使用简单或复杂的工具。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 ③学生讨论、回答:脑发育程度不同。 学生尝试补充表格。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因为它们有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 学生思考“想一想,议一议”的问题,并尝试回答。 通过展示四种类人猿,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带入主题内容。 通过对观察与思考的分析讲解,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讨论,最终得出结论,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内化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通过对三大问题的拆解、引导,帮助学生降低分析难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直到接近问题的答案,再进行总结,明确答案。在此过程中,不仅内化了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讨论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用表格的形式对比总结,更加清晰地展示出类人猿与人类的不同,同时也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不只是类人猿,其实各种动物都在近些年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中,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地球不只属于我们人类,应属于所有的生物,包括动物,保护它们,爱护它们!通过第三个问题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爱护动物的情感。
从猿到人的进化 前面我们学习了人类的起源,那么人类的起源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森林古猿又是怎样从猿到人进化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的内容,提问:一千万至两千万年前,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对当时的森林古猿会产生什么影响?在地面生活的古猿是怎样逐步进化成为人的呢? 总结:森林古猿由于环境(森林变成了草原)、气候的变化,一支转到地面直立行走,形成了现代人类;而另一支继续留在森林生活,形成了现代类人猿。 森林古猿生活在东非大裂谷,在非洲热带丛林里面营树栖生活方式。科学家在东非大裂谷发现了许多早期的古人类化石,像露西化石、东非人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分析一下露西的骨骼化石、以及东非人遗物分析。展示生活在300万年前的人类远祖——露西的化石图片。 提问: 1.少女露西的上肢和下肢有什么区别? 2.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猜想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展示距今175万年前的古人类遗物——石器的图片。 提问: 1.古人类用这些石器来做什么? 2.从石器的形状推测,古人类已经具有了什么能力? 展示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提问:火的使用有什么意义? 小组讨论,观察思考:在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在哪些方面逐渐发生了变化? 请你总结从森林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总结:环境变化→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直立行走→前肢解放→使用工具→制造工具→学会用火→大脑发达→产生语言→生存能力增强。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并尝试回答:在地形和气候的巨大变化的影响下,东非大裂谷地区原先的热带丛林变成了稀树草原;在东非大裂谷地区,由于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 学生思考、回答:说明人类起源地是东非大裂谷,科学家得出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露西的骨骼:上肢较细,下肢粗长,直立行走,和人类较为相像。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 东非人的遗物可以看出: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古人类用火烧烤食物,食用熟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同时火还可用于驱寒、御敌、狩猎、照明等方面。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回答问题:从直立行走方面、使用和制造工具的能力、用火的能力、脑的发达程度、语言方面等。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讨论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们可以天马行空的想,同时要引导学生具体从哪些方面思考,使得课堂节奏松紧有序,同时不乏知识的总结。 用问题驱动同学们进行思考,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化石。 通过对生活在300万年前的人类远祖——露西的化石图片和距今175万年前的古人类遗物——石器的图片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露西是直立行走,和人类较为相像。东非人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的结论。同时,学生也学会了根据实际事物分析、推测结论的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行不同的方面描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的变化。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从森林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锻炼归纳总结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人类与现代类人猿都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在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火的使用和语言的产生等都成为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积极因素,使人类能够不断地适应环境生存下来。 学生总结归纳本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进一步巩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及“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
作业设计 查阅资料,并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除了化石证据,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还有什么方法?科学家形成了哪些新的观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共25张PPT)
第四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
2.尝试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四种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异同。
3.概述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进化过程中人类在形态结构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新知导入
思考:人类是从哪儿来的?
新知讲解
一、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这四种类人猿,谁与我们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
大猩猩
黑猩猩
长臂猿
猩猩
观察与思考
请你观察的四种类人猿,并结合生活经验和知识,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1. 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2. 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究竟在哪些方面与人有根本的区别呢?
3. 随着人类数量的不断增加,类人猿的数量却日益减少,为什么会这样呢?
新知讲解
大猩猩生活在非洲西部和东部赤道地区一带
黑猩猩生活在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热带森林中
长臂猿生活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我国的云南省
猩猩生活在亚洲的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的热带森林中
它们都依靠从森林中获取果实、嫩芽、昆虫等食物生存。它们没有制造工具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也不能进行人类那样的语言和文字的交流。
新知讲解
1.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新知讲解
拆解问题:
①它们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吗?
②它们有语言文字的交流吗?
现代类人猿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等地的热带森林中。
生活环境:主要都分布在亚非等地的热带森林中。
生活方式:树栖生活,依靠大自然来获取食物,没有制造工具、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没有语言文字的交流能力。
1.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2.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究竟在哪些方面和人有根本的区别呢?
拆解问题:
①根据这两幅图,你们能归纳一下类人猿与人类的运动方式吗?
②这些工具,类人猿能制作并使用吗?
③除此之外,还有没有不同呢?
2.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究竟在哪些方面和人有根本的区别呢?
新知讲解
不同点的比较 类人猿 人类
运动方式
制造工具能力
脑发育的程度
臂行
人类与类人猿的根本区别是:直立行走
直立行走
用自然工具,不会制造工具
制造使用各种简单和复杂的工具
脑容量小,没有语言能力
脑容量大、语言文字能力
新知讲解
人类具有发明和创造各种科学技术的本领,使得人类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改善生存条件以及利用医药卫生加强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促使人类的数量急剧增加。相反,现代类人猿不具备这些能力;加之人类不断开发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以及人类对现代类人猿的乱捕滥杀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等,这些都使得现代类人猿的数量日益减少。
3.随着人类数量的不断增加,类人猿的数量却日益减少,为什么会这样呢?
“想一想,议一议”:你认为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
不会。
现代类人猿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已完全适应现代森林的生活环境。
其形态、结构、生理、习性与原始的古猿不同,一旦森林遭到破坏就可能灭绝。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森林古猿又是怎样从猿到人进化的呢?
阅读教材第4页的内容,思考:
一千万至两千万年前,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
对当时的森林古猿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地面生活的古猿是怎样逐步进化成为人的呢?
古猿生活复原图
稀树草原景观
环境变化,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
新知讲解
环境变化
森林减少
森
林
古
猿
地面生活
树栖生活
类人猿
这一支古猿是怎样进化成人的呢?
新知讲解
人类进化的证据——化石
“露西”化石
人类骨骼
①“露西”少女的上肢和下肢有什么区别?
②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猜想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上肢较细、下肢粗壮
直立行走
新知讲解
“东非人”遗物分析
①古人类用这些石器来做什么?
②从石器的形状推测,古人类已经具有了什么能力?
当作工具,用来砍砸和削刮物体。
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
石器
距今175万年前的古人类
——“东非人”遗物
新知讲解
火的使用有什么意义?
用火烧烤食物,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
复杂精巧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脑的发达。
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在人类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哪些方面逐渐发生了变化?
直
立
行
走
使用
和制
造工
具
能
够
用
火
大
脑
发
达
产
生
了
语
言
越 来 越 强 大
新知讲解
总结从森林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森林大量消失与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
(2)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 )
(3)古人类用火把食物烤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促进了脑的发育( )
×
√
√
课堂练习
2.在哺乳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可能是( )
A.黑猩猩 B.长臂猿
C.猕猴 D.狒狒
3.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 )
A.直立行走 B.使用工具
C.使用语言 D.大脑发达
A
A
课堂总结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1.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2.森林古猿
地形变化
生活在森林
现代类人猿
生活在稀树草原
人类
3.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
4.研究人类进化最直接的证据:化石
气候变化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