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认识二十四节气
第一单元 单元活动
新课导入
你能说出多少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划分的?
2016年11月30日,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对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图1-3-1 二十四节气特种邮票
能结合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理解二十四节气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能通过走访调查、上网查询等方式, 了解二十四节气名称及划分方法。
能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树立人地协调观。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概况:我国古代历法将地球绕日公转的规律与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相结合,将一年分为24个等份,并给每一个等份取了专有名称,合称为二十四节气。
一、地球运动与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是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划分为24等份,以春分点作为0起点,地球每运行15°, 日期大约经过15天,对应一个节气。
在二十四节气中,从立春开始,逢单的为节气,简称“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为“气”,合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划分
查阅日历,距离今天最近的是哪个节气?说出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大致位置。
活动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活动
阅读、识记《二十四节气歌》,说出每个节气的名称,推算各个节气对应的大致日期。
问题:阅读、识记《二十四节气歌》,说出每个节气的名称,推算各个节气对应的大致日期。
提示:
结合课本第15页图1-3-3,逐个找出节气歌中的节气并去识记。依据以春分点作为0起点,每两个节气之间为15天,去推算各个节气的大致日期。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二、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
西周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早期天文学的发展,
催生出四季的划分。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使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基本确立并运用于实践。
秦朝在二分二至的基础上,加上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与季节划分
二十四节气能够很好地揭示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规律,其中有些节气说明气温的冷暖状况,有些节气说明降水的形态与多少。
暑是指炎热,大小指炎热的程度,时间节点:7月7-8日,7月22-24日。
二十四节气与气象规律
大雪节气直接反映降水特征,其时间节点是12月6-8日,与小雪节气相比,此时冷空气势力更加强盛,寒潮天气频发,容易带来大雪,甚至暴雪。
大雪与小雪
“掌握季节,不违农时”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谷雨”是说降雨增多对谷类作物有利
小满”是指麦类
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的意思
“芒种”代表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1.仔细识读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说出哪些节气表示季节的变换,哪些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哪些节气体现降水的变化,哪些节气显示物候的变化。
2.搜集描写节气特征的谚语,说说其蕴含的地理意义。
活动
问题:1.仔细识读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说出哪些节气表示季节的变换,哪些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哪些节气体现降水的变化,哪些节气显示物候的变化。
提示: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的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的变化。惊蛰、清明反映的则是自然物候。
问题:2.搜集描写节气特征的谚语,说说其蕴含的地理意义。
参考答案:
例如:“ 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延迟”。到了夏至白天最长,冬至黑夜最长,所以有“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节气谚语。
立
春
Li Chun
立春,为廿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立。
雨
水
Yu Shui
雨水,是春季第2个节气。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雨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地区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地区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惊
蛰
Jing Zhe
惊蛰,是春季第3个节气,它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惊蛰”标志着仲春卯月的开始。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南方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时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春
分
Chun Fen
春分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等。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春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这时节天气暖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
清
明
Qing Ming
清明,是气清景明的意思。它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在我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谷
雨
Gu Yu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
夏
Li Xia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标志着逐渐升温、炎暑将临,雷雨增多,是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
满
Xiao Man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小满和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小满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另有解释是指北方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只是小满,还未完全饱满。
芒
种
Mang Zhong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种”,一为种子的“种”,一为播种的“种”。芒种的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是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耕播的节令,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夏
至
Xia zhi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小
暑
Xiao Shu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盛夏正式开始。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天气变化无常。我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这个时节虽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但对于农作物来讲,雨热同期有利于成长。
大
暑
Da Shu
“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频繁、台风。
立
秋
Li Qiu
立秋,表示自此进入了秋季。它是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处
暑
Chu Shu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 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
白
露
Bai Lu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拉大。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初秋残留的暑气逐渐消散,昼夜热冷交替,寒生露凝。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秋
分
Qiu Fen
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这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时至秋分,暑热已消,天气转凉,暑凉相分。
寒
露
Han Lu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古人将寒露作为寒气渐生的表征。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
霜
降
Shuang Jiang
霜降节气反映的是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变化大、秋燥明显的气候特征。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时节。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
立
冬
Li Dong
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渐渐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冬季普通盛行东北风和北风,气温逐渐下降,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
小
雪
Xiao xue
小雪是冬季第二个节气,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雪”是水汽遇冷的产物,代表寒冷与降水,这时节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时节的气候特征。“小雪”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降水渐增,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
大
雪
Da Xue
大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大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气候要素主要有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它代表的是大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即气温与降水量。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都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冬
至
Dong Zhi
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小
寒
Xiao Han
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
大
寒
Da Han
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是在大寒节气最冷。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节庆、民俗等密不可分。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冬至饺子夏至面”等谚语都是重要的生活智慧。
清明祭祖是中国人格外重视的祭祀活动。
二十四节气与节庆风俗
按以下基本环节,制作一个“二十四节气位置模型”学具。
1.寻找合适的材料,分别表示太阳、地球、黄道面。例如,用网球表示太阳,用乒乓球表示地球,用硬纸板表示黄道面。
2.将“太阳”固定于“黄道面”的中央,并刻画出黄道轨迹。
3.在黄道上,以春分为起点(黄道经度为0°),沿逆时针方向分别相隔90°标出夏至、秋分和冬至的位置,并说明当时的太阳直射点在地面的纬度。
4.在黄道上确定其他节气的位置。
5.沿黄道,从春分开始,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运动的过程,说出节气变化的顺序以及相应的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
活动
制作“二十四节气位置模型”
活动
制作“二十四节气位置模型”
认识二十四节气
地球运动与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
节气与季节划分
节气与气象规律
节气与农事活动
节气与节庆民俗
二十四节气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