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一面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11 17:0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 面阿累有关情况介绍 阿累,生于1909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江苏涟水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后考入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共青团,接着参加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参加卖票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赴马来西亚,在吉隆坡尊孔学校教书,后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抗战后参加新四军,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工作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 作者简介 日本帝国主义继占领东三省后,又进攻上海,而国民党反动派却采取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残酷镇压抗日民众的反革命政策。同时,还进行反革命文化围剿。禁进步书报、封书店、迫害进步作家。鲁迅先生也遭反动派通缉,但仍然坚持斗争,不屈不挠,翻译和介绍了不少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和外国作品。《毁灭》即在那时自费付印。鲁迅先生热情关心培养文艺工作者,赠书阿累仅为其中一例。四年后,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先生于上海病逝。鲁迅先生的逝世在中国人民心中引起巨大悲痛,人们用各种方式悼念鲁迅,怀念先生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一生。 ☆背景简介☆关于鲁迅的健康状况 1932年前后,正是国民党反动派为配合军事“围剿”而对革命文化实行反革命“围剿”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以不倦的战斗精神积极领导左翼文艺运动,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正是这些“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的身体,使他瘦弱不堪。因此朋友们都很关心他的健康,觉得他脸上缺乏血色,希望他转地治疗。……宋庆龄等也一再挂念他出国疗养。但是,鲁迅却婉言谢绝“……等我觉得实在支持不下去的时候,再说转地治疗吧!”鲁迅就是这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关于《毁灭》和《铁流》 这两部小说写的都是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生活,鲁迅把这类作品看作是战斗的无产阶级可望的精神食粮。 联系到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鲁迅在当时翻译出版《毁灭》《铁流》等作品,其深刻的用意也就可以想见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 悟 鲁 迅 先 生 形象画出全文表示时间的语句,了解时间顺序。并在此基础上复述全文内容。 1932年秋天我在内山书店遇见鲁迅先生并接受先生赠书。1932年秋天——一天中午——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 ——1936年10月。 用一句话概述全文内容四 重点研读:☆请画出并比较分析3次集 中的外貌描写(可画图列表)无意 一瞥有意 观察 刻意 端详体形 年龄 国籍 衣着 举止脸色 头发 胡须 面容 头发 长衫胡须 烟嘴模糊清晰完整瘦一切献给革命事业乐精神抖擞意志顽强令人爱戴让人敬仰 情 “瘦”。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瘦”是鲁迅先生顽强战斗忘我工作的结果。突出了鲁迅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作者写鲁迅先生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表达) 描写这一特征有什么作用? 抓住特征 选好角度 表现性格 由远到近 由粗到细 由略到详 由整体到局部 三次描写“一面”是如何串联起来的? 以“看书——买书——赠书”为线索而串联起来。作者是怎样描写鲁迅外貌的? ☆用 “多面”的艺术手法,具体描写“一面”1.反复。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写鲁迅先生可敬可亲的形象,作者对此很有层次地反复地进行刻画,写鲁迅先生之“瘦”共达六处之多,突出鲁迅先生的外貌特征和崇高精神。2衬托。它紧紧配合着“反复” 。作者在刻画鲁迅先生的形象时,是紧跟着用他的内心活动去映衬和烘托的。作者一步步把他对先生的深切感受自白出来,也就使读者对先生形象的认识,一层层加深。“我”是《一面》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作者以“我”的心理描写来衬托鲁迅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的精神。 书店外天气的阴冷 书店里得到的温暖 “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 “西装同胞”的嘴脸 外国友人的同情 旧社会对普通工人的轻视 鲁迅对工人父亲般的慈爱 鲁迅对黑暗势力的无比憎恨 他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关怀 “我”欲买、内山推荐鲁迅译著 鲁迅推荐购买他人之书 3.对比。对比能使形象鲜明,艺术效果加强。 4伏笔。这是本文结构上的一个特点,文中作者巧设伏笔,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为后面 见到鲁迅激动却又匆匆离开做下伏笔, 突出了“一面”的偶然与短暂,使“一面 ”的回忆更有意义。“同志”——表示志同道合,鲁迅和广大革命者有着共同的革命志向。 “朋友”——表示关系亲密无间,鲁迅热爱广大革命人民。 “父亲”——表示崇敬热爱。 “师傅”——表示循循善诱,鲁迅热忱地指导广大革命青年。 “战士”——表示顽强战斗,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在战斗中总是呐喊着前进。 5 记叙、议论相结合。全文以叙为主,适当的议论来深化人物性格。 尝试辩论 本文由 “叙一面”和 “议一面”两部分构成,有人认为课文的第二部分 可以删去,这样文章就会更集中,更符合回忆性文章的写法。你觉得这种意见对不对?下面请同学们展开一场辩论,同意保留第二部分的同学为正方,不同意保留的为反方,要说出理由。 突破难点 “议一面” 收束“叙一面” ,既点明写作缘由,又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这一部分是写与鲁迅相见一面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在苦难生活的探索中先生的光辉形象给自己的激励,引导自己找到光明的斗争的道路,面对先生逝世的巨大哀恸,决心化悲痛为力量,继承遗志,继续前进。正方观点摘要拓展阅读☆ 选肖贞国的《灯》与原文进行异同比较 我读初中时,晚自习还一律都点煤油灯。那些家庭较富的,就点马灯,一般人都点玻璃灯,像我们这些家庭较贫寒的,则只能点用墨水瓶、破布条自制的敞灯。晚自习钟声一响,我就拿着那盏简陋的小灯,知趣地走到教室后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默默地看书。我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不和人逗笑、说话,甚至连招呼也懒得打。灯,给了我一个内向而孤僻的性格。当然,每天晚上,班主任总会如期来到身边,就着如豆的小灯,给我指正每一个哪怕是极其微小的错误。 一个初夏的晚上,我照例坐到那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闷头做作业。突然,我的小灯熄灭了。原来,一位班上调皮的孩子,正翘着脚坐在我面前的课桌上,一面高声炫耀自己的阔绰,一面用扇子扇凉。我若无其事地点上我的灯,可是,它又一次被扇熄了。“请你不要扇我的灯。”我尽量客气地说。“怎么,扇你的灯,你那也叫灯?到我家垃圾里去拣一个,保证不会给扇灭!”我只觉满腔热血直朝头上涌,怒不可遏地站了起来,要不是旁人拉住,我的拳头早揍扁了他的鼻子。 那晚回家,我哭闹着要爸爸给我买一盏马灯。可是在我这个吃饭都要定量的家庭,买马灯谈何容易啊! 自那以后,我不再去上晚自习,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一天,班主任把我叫去,说了很久的话。话的内容大多忘却了,但有一段无论如何也忘不了:“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创造了多少财富。你能在比别人艰苦的条件下,取得比别人更好的成绩,那你就是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自那以后,我不再自卑和孤僻,而是每晚不卑不亢地拿着那盏小灯出入教室。在那盏灯下,我从无知走向成熟……初中毕业,顺利得到了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以后的人生历程中,类似那一晚的事,还时有碰到,而每每此时,我总想起班主任的话…… 说老师是灯,这比喻似乎有些陈旧,可在那个危险的年龄,在那个迷雾蒙蒙的人生十字路口,把我照引到洒满阳光的正道上的,的确是我的那位班主任。 一 相同之处 1.文章体裁相同,都是回忆性散文。 2.写作手法相同,都是以第一人称的写法讲述故事。 3.表达方式相同,都是以叙为主,以议为辅,叙议结合。 4.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歌颂人物品质,抒发作者情怀。二 不同之处 1.歌颂的主人公不同,《一面》歌颂的主人公是鲁迅;《灯》歌颂的主人公是“我”的老师。 2.选材角度不同,《一面》主要记叙的是“我”与鲁迅一次偶然见面的动人情景;《灯》则更多地记叙的是老师与“我”长谈之后,在“我”身上发生的变化。 3.表达的中心不同,由于主人公所处的时代不同,文章的选材角度不同,所以表达的中心各不相同。 这年(1932年)初夏的一天……北四川路上虽然还到处残留着“一·二八”的痕迹,但是来往的行人却已经并不寥落,电车的三等车厢里挤得满满的,几乎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车停在老靶子路的时候,夹在一群人当中,挤上一个矮矮的老头子来,褪色了的灰布长衫裹着瘦小的身子,蓬乱的短头发里夹带着不少的白丝,腮很削,颧骨显得有点高耸,一横浓密的黑须遮住暗红的上唇。他挤进了三等车厢,就屹然地站立在人堆当中,虽然矮小,却显得倔强;明锐的眼光时时扫视在同车的人们的身上,时时又定定地瞪着远方。 这平凡而又异样的形象姿态,总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似的,而且很熟悉;但是,但究竟是谁呢?……直到我下了电车,走进内山书店杂志部,才猛然想起:“这是鲁迅先生!” (以群《忆鲁迅先生》) ☆ 下边摘录的是一则描写鲁迅外貌的片段,阅读时请找出外貌和评价的语句。 外貌:矮矮的老头子,褪色了的灰布 长衫裹着瘦小的身子,蓬乱的短头发 里夹带着不少的白丝,腮很削,颧骨 显得有点高耸,一横浓密的黑须遮住 暗红的上唇,矮小,明锐的眼光时时 扫视,时时又定定地瞪视着。 评价: 屹然 、倔强 、 明锐 、平凡而又异样。区别外貌描写和人物评价。 回忆你进入初中时与班主任 或语文老师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尝试同题 创作。课后作业推荐作品: 鲁迅《药》 《阿Q正传》 《狂人日记》 *《朝花夕拾》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模仿分析第三幅:从铺设情境和蕴含感情的角度,钻研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并自答批注。例:随对话我的感情是怎样步步发展的?对话 评注 心情 评注立刻感到受了父亲的抚摩“你要买这本书?”正直而慈祥感到严肃和慈爱“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诚恳的劝告对话 评注 心情 评注“疑惑”“不平常的人”疑惑敬佩“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慨然赠书“惊异地望”惊异、震动“哦!您,您就是——”突然明白“结结巴巴”“欢喜得快要跳起来”激动狂喜“我那一本,是送给你的。”慨然“鼻子里陡然一阵酸”“恭敬地鞠了一躬”感谢、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