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同步检测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沪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同步检测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10-16 09:24:15

文档简介

粤沪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同步检测卷
一、选择题
1.两个带电体接触后都不带电了,说明它们原来带的电是(  )
A.同种电荷 B.异种电荷
C.等量同种电荷 D.等量异种电荷
2.“粘”字用来描述某些物理现象形象而生动,对下列现象的成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光滑铅块挤压在一起就能“粘”住--因为分子间没有斥力
B.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由于大气压的作用
C.刚从冷冻室拿出的冰棒会“粘”住舌头--因为液体瞬间凝固
D.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毛绒--因为衣服带静电
3.下列学习用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绝缘体的是(  )
A.铅笔芯 B.塑料尺 C.铁质铅笔盒 D.金属小刀片
4.(2017·薛城模拟)如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负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中正电荷通过金属棒流向A,A金属箔的张角减小
B.A中的自由电子通过金属棒流向B,B金属箔的张角增大
C.A中负电荷通过金属棒流向B,B中正电荷通过金属棒流向A
D.金属棒中瞬间电流的方向从A流向B,B金属箔的张角增大
5.(2017九上·江津月考)如图所示,通草球甲、乙相互排斥,甲、丙相互吸引,如果已知甲带正电,那么乙、丙的带电情况是(  )
A.乙带负电、丙带正电 B.乙带正电、丙带正电
C.乙带负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 D.乙带正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
6.下列用品中,一般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
A.钢尺 B.玻璃瓶 C.纸杯 D.橡皮擦
7.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负电荷,这是因为摩擦使橡胶棒(  )
A.失去一些电子 B.得到一些电子
C.失去一些质子 D.得到一些质子
8.东汉《论衡》一书中提到“顿牟掇芥”,指的是摩擦过的玳瑁(海龟)外壳吸引草屑的现象,这种吸引力是(  )
A.分子间引力 B.电荷间引力 C.磁极间引力 D.摩擦力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就是创造了电荷
B.只有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
C.电源是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D.有电源就一定有电流
10.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片因带电而张开,则这两片金属箔片一定带(  )
A.正电 B.负电 C.同种电荷 D.异种电荷
11.金属导体之所以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是因为金属导体中存在大量的(  )
A.原子 B.自由电子 C.质子 D.中子
1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
A.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B.原子核转化为电子
C.摩擦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电荷
D.原子发生了转移
13.将带正电的物体靠近吊在细线上的通草球(非常轻小的小球),通草球会被吸引,如果换用带负电的物体去靠近通草球,则通草球(  )
A.一定吸引 B.一定排斥
C.可能被吸引,也可能不动 D.可能被吸引,也可能被排斥
14.关于原子和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B.原子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C.原子核由中子和电子组成 D.原子核不能再分
15.下列粒子中,带负电的是(  )
A.质子 B.电子 C.中子 D.原子
二、非选择题
16.下列现象中,由于摩擦起电造成的是(  )
A.在干燥的天气里脱毛衣,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
B.演奏二胡时,琴弓的弓毛与琴弦摩擦会产生声音
C.冬天感到手冷时,双手摩擦会使手变暖和
D.把钢针沿磁体摩擦几下,钢针就能吸引铁屑
17.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引力
B.卢瑟福根据实验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C.摩擦起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
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恒星是绝对不动的
18.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B的金属箔闭合(如图)。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将A和B上的两金属球连接起来,则A、B金属箔张角的变化情况是(  )
A.A和B都不变 B.A变小,B张开
C.A变大,B不变 D.A闭合,B张开
19.打扫房间时,小明用干绸布擦穿衣镜,发现擦过的镜面黏上细小绒毛。这是因为擦过的镜面因   而带了电。带电体有   的性质,所以绒毛被吸在镜面上。
20.工厂里经常使用静电除尘技术,用一块带电的金属板,把浮尘吸附在金属板上,静电除尘的原理是    。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用毛皮靠近轻小球,轻小球被排斥,则该轻小球带    电。
21.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子发生了转移,当毛皮与橡胶棒相互摩擦时分别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其中失去电子的是    。
22.用干燥的丝绸摩擦玻璃棒后,玻璃棒能吸引轻小物体,则说明玻璃棒   ;此轻小物体
   (选填“肯定”或“可能”)是带电体.
23.用久了的电风扇扇叶上布满灰尘,主要是扇叶旋转与空气发生   而带电,带电体具有   的性质。
24.在晴朗干燥的季节里,如果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会发现头发越梳越蓬松。这个现象中涉及哪些物理知识?
25.物体由于带电(静电),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有利和有害两方面,请你就此举出两个例子(无论有利或有害都可以)。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因为同种电荷排斥,不发生电荷的中和现象,所以A错;
异种电荷吸引,但如果不是等量的异种电荷不能中和完全,物体也会带电,所以B错;
如果带等量同种电荷接触后不能发生电荷的中和现象,物体还要带点,所以C错。
两个带电体接触后都不带电了,说明它们原来带的电是等量异种电荷D正确。
故选D
【分析】两个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接触,发生了正负电荷的中和现象,都恢复成不带电的物体。
2.【答案】A
【知识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所以A错;
挂衣钩是被大气压压在墙上的,所以B正确;
冰棒会“粘”住舌头,是因为舌头上的水分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棒凝固成冰,所以C正确;化纤衣服与皮肤摩擦时,会产生静电,吸引较小的毛绒,所以D正确;
故选A
【分析】本题考查对物理现象的分析。
3.【答案】B
【知识点】导体与绝缘体
【解析】【解答】在日常生活中,铅笔芯是石墨做的,石墨能导电,所以铅笔芯是导体,塑料尺不能够导电属于绝缘体,铁质铅笔盒和金属小刀片是金属,金属都是导体。
故选B
【分析】物质分为导体与绝缘体,其中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4.【答案】B
【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流的方向
【解析】【解答】解:(1)A带负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A上的部分负电荷会转移到B上,因此验电器B的金属箔由于带负电会张开;(2)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因此电流方向是由B到A.
故选B.
【分析】(1)规定电流方向与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2)验电器使用时是让金属杆上的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然后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从而验证物体是否带电的.
5.【答案】D
【知识点】两种电荷
【解析】【解答】因为甲带正电,甲、乙相互排斥,所以,甲、乙一定带同种电荷,即乙一定带正电;甲与丙相互吸引,当吸引时,一是带异种电荷的带电体之间;二是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故丙带负电或不带电,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吸引时就要考虑两种情况.
6.【答案】A
【知识点】导体与绝缘体
【解析】【解答】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地表、石墨和电解质溶液;常见的绝缘体有:玻璃、橡胶、塑料和陶瓷等。
故选A
【分析】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地表、石墨和电解质溶液;常见的绝缘体有:玻璃、橡胶、塑料和陶瓷等。
7.【答案】B
【知识点】两种电荷
【解析】【解答】用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做摩擦起电,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时,毛皮失去电子,橡胶棒得到电子,毛皮由于缺少电子而带正电,橡胶棒由于有了多余电子而带负电,所以橡胶棒带负电。
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摩擦起电实质,摩擦起电是电荷的转移不是创造了电荷。
8.【答案】B
【知识点】两种电荷
【解析】【解答】摩擦过的玳瑁(海龟)外壳吸引草屑的现象,这种吸引力是电荷间引力。
故选B
【分析】用摩擦的方法使两个不同的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9.【答案】C
【知识点】两种电荷;电流的形成
【解析】【解答】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将正负电荷分开;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荷包括自由电子和阴阳离子; 电源是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如电池,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有电源并且电路是闭合的,才一定有电流。
故选C
【分析】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将正负电荷分开;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源是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有电源并且电路是闭合的,才一定有电流。
10.【答案】C
【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片因带电而张开,相互排斥,则这两片金属箔片一定带同种电荷。
故选C
【分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1.【答案】B
【知识点】电流的形成
【解析】【解答】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金属导体之所以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是因为金属导体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电子的动向移动形成电流。
故选B
【分析】金属导体之所以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是因为金属导体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电子的动向移动形成电流。
12.【答案】A
【知识点】两种电荷
【解析】【解答】摩擦起电过程是得到和失去电子的过程,因此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当某种物质失去了电子时,物质的电子比质子少,带正电;当某种物质得到了电子时,物质的电子比质子多,带负电.
故选A
【分析】摩擦起电过程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13.【答案】D
【知识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将带正电的物体靠近吊在细线上的通草球,通草球会被吸引,因为没有互相接触,则通草球有两种可能:一是根据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可知可能带负电;二是根据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可知可能不带电;
如果换用带负电的物体去靠近这个通草球;则若通草球是带负电,则会排斥;若通草球是不带电,则会吸引.所以通草球可能被吸引,也可能被排斥.
故选D
【分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但是要注意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14.【答案】A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仍然可以再分,它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故选A
【分析】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15.【答案】B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原子核,占很小的体积,但其密度很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就像地球绕太阳运动一样原子核可以释放出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故选B
【分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电中性,电子带负电。
16.【答案】A
【知识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声音的产生;两种电荷;磁现象
【解析】【解答】A、在干燥的天气里脱毛衣,发生摩擦起电现象,放电时产生噼啪声,A符合题意;
B、演奏二胡时,琴弓的弓毛与琴弦摩擦产生声音,是振动产生声音,B不符合题意;
C、冬天感到手冷时,双手摩擦会使手变暖和,机械能转化成内能,是做功改变内能,C不符合题意;
D、把钢针沿磁体摩擦几下,钢针就能吸引铁屑,是磁化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摩擦起电指的是相互摩擦的两物体由于发生电荷的转移,使两物体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据此分析判断。
17.【答案】B
【知识点】两种电荷;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A、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所以A错误;B、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示意图,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所以B正确;
C、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子的转移,所以C错误;
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恒星肉眼看起来不动,实际上恒星是运动的,因为宇宙中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D错误。
故选B
【分析】本题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简单。
18.【答案】B
【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杆将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A验电器上所带电荷通过电子的移动向B验电器转移,若A带正电,B上的自由电子通过金属棒向验电器A转移,使B带正电;若A带负电,A上的自由电子通过金属棒向B移动,使B带负电。A验电器所带电荷量减少,金属箔张角变小,B验电器金属箔带同种电荷,金属箔张开,综合上述分析B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利用验电器的原理和电荷的移动知识检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9.【答案】摩擦;吸引轻小物体
【知识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干绸布擦穿衣镜属于摩擦起电,擦过的镜面因摩擦而带电,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分析】此题考查摩擦起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0.【答案】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正
【知识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由题意知:静电除尘的原理是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与橡胶棒摩擦后的毛皮带正电荷,与轻小球排斥,则该轻小球带正电。
【分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但是要注意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1.【答案】毛皮
【知识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当毛皮与橡胶棒相互摩擦时,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是由于毛皮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较弱失去电子,而橡胶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较强弱得到了电子,使其带上了负电。
【分析】摩擦起电指的是相互摩擦的两物体由于发生电荷的转移,使两物体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据此分析判断。
22.【答案】带了电;可能
【知识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用摩擦的方法使两个不同的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干燥的丝绸摩擦玻璃棒后,玻璃棒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摩擦后玻璃棒带了电;由于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轻小物体可能带电也可能不带电。
【分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但是要注意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3.【答案】摩擦;吸引轻小物体
【知识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用久了的电风扇扇叶上布满灰尘,主要是扇叶旋转与空气发生摩擦而带电,带电的扇叶会吸引灰尘。
【分析】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4.【答案】摩擦起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知识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塑料梳子和头发发生了摩擦起电现象;头发会飘起来是因为头发带的是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分析】本题考查摩擦起电现象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5.【答案】静电除尘;静电喷涂
【知识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静电也就是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产生的,例如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塑料梳子和头发之间就会发生摩擦起电现象;空气干燥时,用手接触电视屏幕就会听到噼啪声,这也是摩擦起电现象。
【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静电在生活中中的利用与危害。
1 / 1粤沪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同步检测卷
一、选择题
1.两个带电体接触后都不带电了,说明它们原来带的电是(  )
A.同种电荷 B.异种电荷
C.等量同种电荷 D.等量异种电荷
【答案】D
【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因为同种电荷排斥,不发生电荷的中和现象,所以A错;
异种电荷吸引,但如果不是等量的异种电荷不能中和完全,物体也会带电,所以B错;
如果带等量同种电荷接触后不能发生电荷的中和现象,物体还要带点,所以C错。
两个带电体接触后都不带电了,说明它们原来带的电是等量异种电荷D正确。
故选D
【分析】两个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接触,发生了正负电荷的中和现象,都恢复成不带电的物体。
2.“粘”字用来描述某些物理现象形象而生动,对下列现象的成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光滑铅块挤压在一起就能“粘”住--因为分子间没有斥力
B.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由于大气压的作用
C.刚从冷冻室拿出的冰棒会“粘”住舌头--因为液体瞬间凝固
D.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毛绒--因为衣服带静电
【答案】A
【知识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所以A错;
挂衣钩是被大气压压在墙上的,所以B正确;
冰棒会“粘”住舌头,是因为舌头上的水分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棒凝固成冰,所以C正确;化纤衣服与皮肤摩擦时,会产生静电,吸引较小的毛绒,所以D正确;
故选A
【分析】本题考查对物理现象的分析。
3.下列学习用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绝缘体的是(  )
A.铅笔芯 B.塑料尺 C.铁质铅笔盒 D.金属小刀片
【答案】B
【知识点】导体与绝缘体
【解析】【解答】在日常生活中,铅笔芯是石墨做的,石墨能导电,所以铅笔芯是导体,塑料尺不能够导电属于绝缘体,铁质铅笔盒和金属小刀片是金属,金属都是导体。
故选B
【分析】物质分为导体与绝缘体,其中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4.(2017·薛城模拟)如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负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中正电荷通过金属棒流向A,A金属箔的张角减小
B.A中的自由电子通过金属棒流向B,B金属箔的张角增大
C.A中负电荷通过金属棒流向B,B中正电荷通过金属棒流向A
D.金属棒中瞬间电流的方向从A流向B,B金属箔的张角增大
【答案】B
【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流的方向
【解析】【解答】解:(1)A带负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A上的部分负电荷会转移到B上,因此验电器B的金属箔由于带负电会张开;(2)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因此电流方向是由B到A.
故选B.
【分析】(1)规定电流方向与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2)验电器使用时是让金属杆上的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然后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从而验证物体是否带电的.
5.(2017九上·江津月考)如图所示,通草球甲、乙相互排斥,甲、丙相互吸引,如果已知甲带正电,那么乙、丙的带电情况是(  )
A.乙带负电、丙带正电 B.乙带正电、丙带正电
C.乙带负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 D.乙带正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
【答案】D
【知识点】两种电荷
【解析】【解答】因为甲带正电,甲、乙相互排斥,所以,甲、乙一定带同种电荷,即乙一定带正电;甲与丙相互吸引,当吸引时,一是带异种电荷的带电体之间;二是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故丙带负电或不带电,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吸引时就要考虑两种情况.
6.下列用品中,一般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
A.钢尺 B.玻璃瓶 C.纸杯 D.橡皮擦
【答案】A
【知识点】导体与绝缘体
【解析】【解答】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地表、石墨和电解质溶液;常见的绝缘体有:玻璃、橡胶、塑料和陶瓷等。
故选A
【分析】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地表、石墨和电解质溶液;常见的绝缘体有:玻璃、橡胶、塑料和陶瓷等。
7.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负电荷,这是因为摩擦使橡胶棒(  )
A.失去一些电子 B.得到一些电子
C.失去一些质子 D.得到一些质子
【答案】B
【知识点】两种电荷
【解析】【解答】用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做摩擦起电,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时,毛皮失去电子,橡胶棒得到电子,毛皮由于缺少电子而带正电,橡胶棒由于有了多余电子而带负电,所以橡胶棒带负电。
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摩擦起电实质,摩擦起电是电荷的转移不是创造了电荷。
8.东汉《论衡》一书中提到“顿牟掇芥”,指的是摩擦过的玳瑁(海龟)外壳吸引草屑的现象,这种吸引力是(  )
A.分子间引力 B.电荷间引力 C.磁极间引力 D.摩擦力
【答案】B
【知识点】两种电荷
【解析】【解答】摩擦过的玳瑁(海龟)外壳吸引草屑的现象,这种吸引力是电荷间引力。
故选B
【分析】用摩擦的方法使两个不同的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就是创造了电荷
B.只有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
C.电源是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D.有电源就一定有电流
【答案】C
【知识点】两种电荷;电流的形成
【解析】【解答】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将正负电荷分开;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荷包括自由电子和阴阳离子; 电源是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如电池,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有电源并且电路是闭合的,才一定有电流。
故选C
【分析】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将正负电荷分开;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源是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有电源并且电路是闭合的,才一定有电流。
10.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片因带电而张开,则这两片金属箔片一定带(  )
A.正电 B.负电 C.同种电荷 D.异种电荷
【答案】C
【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片因带电而张开,相互排斥,则这两片金属箔片一定带同种电荷。
故选C
【分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1.金属导体之所以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是因为金属导体中存在大量的(  )
A.原子 B.自由电子 C.质子 D.中子
【答案】B
【知识点】电流的形成
【解析】【解答】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金属导体之所以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是因为金属导体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电子的动向移动形成电流。
故选B
【分析】金属导体之所以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是因为金属导体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电子的动向移动形成电流。
1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
A.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B.原子核转化为电子
C.摩擦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电荷
D.原子发生了转移
【答案】A
【知识点】两种电荷
【解析】【解答】摩擦起电过程是得到和失去电子的过程,因此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当某种物质失去了电子时,物质的电子比质子少,带正电;当某种物质得到了电子时,物质的电子比质子多,带负电.
故选A
【分析】摩擦起电过程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13.将带正电的物体靠近吊在细线上的通草球(非常轻小的小球),通草球会被吸引,如果换用带负电的物体去靠近通草球,则通草球(  )
A.一定吸引 B.一定排斥
C.可能被吸引,也可能不动 D.可能被吸引,也可能被排斥
【答案】D
【知识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将带正电的物体靠近吊在细线上的通草球,通草球会被吸引,因为没有互相接触,则通草球有两种可能:一是根据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可知可能带负电;二是根据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可知可能不带电;
如果换用带负电的物体去靠近这个通草球;则若通草球是带负电,则会排斥;若通草球是不带电,则会吸引.所以通草球可能被吸引,也可能被排斥.
故选D
【分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但是要注意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14.关于原子和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B.原子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C.原子核由中子和电子组成 D.原子核不能再分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仍然可以再分,它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故选A
【分析】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15.下列粒子中,带负电的是(  )
A.质子 B.电子 C.中子 D.原子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原子核,占很小的体积,但其密度很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就像地球绕太阳运动一样原子核可以释放出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故选B
【分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电中性,电子带负电。
二、非选择题
16.下列现象中,由于摩擦起电造成的是(  )
A.在干燥的天气里脱毛衣,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
B.演奏二胡时,琴弓的弓毛与琴弦摩擦会产生声音
C.冬天感到手冷时,双手摩擦会使手变暖和
D.把钢针沿磁体摩擦几下,钢针就能吸引铁屑
【答案】A
【知识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声音的产生;两种电荷;磁现象
【解析】【解答】A、在干燥的天气里脱毛衣,发生摩擦起电现象,放电时产生噼啪声,A符合题意;
B、演奏二胡时,琴弓的弓毛与琴弦摩擦产生声音,是振动产生声音,B不符合题意;
C、冬天感到手冷时,双手摩擦会使手变暖和,机械能转化成内能,是做功改变内能,C不符合题意;
D、把钢针沿磁体摩擦几下,钢针就能吸引铁屑,是磁化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摩擦起电指的是相互摩擦的两物体由于发生电荷的转移,使两物体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据此分析判断。
17.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引力
B.卢瑟福根据实验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C.摩擦起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
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恒星是绝对不动的
【答案】B
【知识点】两种电荷;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A、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所以A错误;B、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示意图,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所以B正确;
C、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子的转移,所以C错误;
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恒星肉眼看起来不动,实际上恒星是运动的,因为宇宙中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D错误。
故选B
【分析】本题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简单。
18.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B的金属箔闭合(如图)。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将A和B上的两金属球连接起来,则A、B金属箔张角的变化情况是(  )
A.A和B都不变 B.A变小,B张开
C.A变大,B不变 D.A闭合,B张开
【答案】B
【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杆将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A验电器上所带电荷通过电子的移动向B验电器转移,若A带正电,B上的自由电子通过金属棒向验电器A转移,使B带正电;若A带负电,A上的自由电子通过金属棒向B移动,使B带负电。A验电器所带电荷量减少,金属箔张角变小,B验电器金属箔带同种电荷,金属箔张开,综合上述分析B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利用验电器的原理和电荷的移动知识检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9.打扫房间时,小明用干绸布擦穿衣镜,发现擦过的镜面黏上细小绒毛。这是因为擦过的镜面因   而带了电。带电体有   的性质,所以绒毛被吸在镜面上。
【答案】摩擦;吸引轻小物体
【知识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干绸布擦穿衣镜属于摩擦起电,擦过的镜面因摩擦而带电,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分析】此题考查摩擦起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0.工厂里经常使用静电除尘技术,用一块带电的金属板,把浮尘吸附在金属板上,静电除尘的原理是    。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用毛皮靠近轻小球,轻小球被排斥,则该轻小球带    电。
【答案】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正
【知识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由题意知:静电除尘的原理是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与橡胶棒摩擦后的毛皮带正电荷,与轻小球排斥,则该轻小球带正电。
【分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但是要注意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1.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子发生了转移,当毛皮与橡胶棒相互摩擦时分别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其中失去电子的是    。
【答案】毛皮
【知识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当毛皮与橡胶棒相互摩擦时,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是由于毛皮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较弱失去电子,而橡胶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较强弱得到了电子,使其带上了负电。
【分析】摩擦起电指的是相互摩擦的两物体由于发生电荷的转移,使两物体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据此分析判断。
22.用干燥的丝绸摩擦玻璃棒后,玻璃棒能吸引轻小物体,则说明玻璃棒   ;此轻小物体
   (选填“肯定”或“可能”)是带电体.
【答案】带了电;可能
【知识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用摩擦的方法使两个不同的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干燥的丝绸摩擦玻璃棒后,玻璃棒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摩擦后玻璃棒带了电;由于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轻小物体可能带电也可能不带电。
【分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但是要注意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3.用久了的电风扇扇叶上布满灰尘,主要是扇叶旋转与空气发生   而带电,带电体具有   的性质。
【答案】摩擦;吸引轻小物体
【知识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用久了的电风扇扇叶上布满灰尘,主要是扇叶旋转与空气发生摩擦而带电,带电的扇叶会吸引灰尘。
【分析】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4.在晴朗干燥的季节里,如果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会发现头发越梳越蓬松。这个现象中涉及哪些物理知识?
【答案】摩擦起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知识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塑料梳子和头发发生了摩擦起电现象;头发会飘起来是因为头发带的是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分析】本题考查摩擦起电现象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5.物体由于带电(静电),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有利和有害两方面,请你就此举出两个例子(无论有利或有害都可以)。
【答案】静电除尘;静电喷涂
【知识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解答】静电也就是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产生的,例如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塑料梳子和头发之间就会发生摩擦起电现象;空气干燥时,用手接触电视屏幕就会听到噼啪声,这也是摩擦起电现象。
【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静电在生活中中的利用与危害。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