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5 18:55:3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导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他满腔抱负的豪情壮志;“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是他身世飘零的相见相思。“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他国都破碎的兀自哀叹。
他是谁呢?
明确:杜甫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他作品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一、初读——形之以咏形
1.请四位同学分别读诗的四段,注意读准字音。
分别请生评价是否读准字音,师出示易错字读音。
全班齐读本诗。
2.观察本诗,你觉得它与我们之前学过的诗有何不同?
预设:篇幅更长、每一句字数更多、押韵。(若答不押韵,则齐读第一自然段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感受韵的不同)
师相机引入歌行体特点。
“歌行体”特点
①用“歌”“行”或“歌行”命名;
②篇幅可短可长;
③七言为主;
④韵脚自由转换。
3.按照图示,整理文章内容(图文连线)
A.广厦庇寒士B.群童抱茅去C.秋风破茅屋D.破屋漏雨冷
二、品读——赏之以心
朗读诗歌1-3段,品味诗人复杂的心情。
仿照句式来说:从……中,我读出了杜甫的……心情。
示例:从“怒号”“卷”中,我读出了狂风袭屋后杜甫痛惜焦急的心情。
预设:
第一段:
关键词:痛惜焦急
景物描写 秋风刮走茅草、茅草四散各地
第二段:
关键词:愤懑无奈
欺、老无力、自叹息
追问:如何欺我?
“公然”: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当着我的面抱走茅草。
追问:为何不追?
老无力+理解孩童的贫穷处境
追问:真的已经年老吗?
其实才50岁左右,应该年富力强,为何无力?辗转漂泊各地,身心都在发生变化,身体日渐消瘦,心已沧桑。
第三段:
关键词:心酸愁苦
冷似铁:细节描写,被子又旧又硬又冰。
追问:你在寒冷的天气里盖得是什么被子?
羽绒被,蚕丝被。
而杜甫家中只有一床又旧又冰还破了洞的被子,此时,他的心情如何?
双关:被子冷,内心冷。
追问:何由彻:如何捱到天亮?
①说说自己失眠的感受
焦躁、愁苦
②试想:如果你是杜甫,你会为何失眠?
(个人)茅屋破,孩子受冻
(国家)+安史之乱(链接材料)
国家的苦难,百姓的民不聊生
多年的时间,杜甫带着全家四处投亲靠友,历尽艰辛,最终到达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料,就在这一年的秋天,狂风大作,大雨又接踵而至。
看似平淡的叙事中,其实翻涌着诗人复杂的情绪:(生齐读)痛惜焦急,愤懑无奈、心酸愁苦、悲伤可怜……
复杂的情绪,是诗人破败生活的投影。“茅屋为秋风所破”,那么在诗中再找一找:诗人的什么是“破”的?
预设:茅屋破、心情破、家国破、被子破、身体破……
三、悟读——思之情怀
在如此凄凉破败的环境下,诗人却发出了怎样的呐喊?
结尾处诗人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分析其表达效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哪里能够得到?
生读本句,读出强烈地渴望。
死亦足:为了让天下寒士有遮风挡雨的茅屋,他冻死也甘愿!
呜呼:强烈的哀叹
为何叹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够有为天下贫寒士人遮风挡雨的茅屋吗?
何时:不知道什么时候 说明愿望难以实现。
高亢激昂的呐喊中,是作者深知理想无法实现的心酸无奈,但他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却熠熠生辉!
即使自己的生活是茅屋破、身体破、心情破的,但是诗人的心中装着的,是天下千千万万的寒士,这是一种怎样的爱?
博爱
生齐读本诗,读出诗人博爱的情怀。
难怪苏轼曾这样评价杜甫:生读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苏轼
作者的博爱情怀不仅仅体现在本诗中,还融入了其他作品里。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rónɡ)马泪盈巾。
为百姓的苦难而忧愁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国家破败的叹息
四、背读——诵之成文
教师寄语:
茅屋已破,不破的是杜甫舍己为人的精神!心情虽破,不破的是子美忧国忧民的情怀!家国即破,不破的是诗圣兼济天下的胸襟!
让我们沐浴着诗圣杜甫的博爱之光,活出幸福而灿烂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