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墨痕、轻盈、飘逸、沉甸甸”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童年生活,体会孩子们快乐、纯真的情感。
3.学习通过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个性创作。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童年生活。
2.学习通过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个性创作。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2.学生准备:收集自己童年的照片或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字资料。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童年》,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看画面,感受童年的美好。
2.谈感受:说说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什么?
3.导语:童年是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每个人都有许多有趣的事和感人的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位小朋友用他手中的笔记录下来的自己童年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童年的水墨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正音。提醒学生注意:“染”的声母是“r”,不要读成“l”;“囱”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指导读好“溜”、“蘸”、“醉”等轻声词。
3.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互读互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5.自由读课文,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全班讨论交流。
6.默读课文,思考:每首诗都写了什么?三首诗之间有什么联系?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通过这三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
7.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提出了一些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细读课文,品味词句
1.自由读课文,说说每首诗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体会诗歌用词准确、凝练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教师随即指导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最喜欢的小节,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适时引导: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如:第一节中的“染、游动”;第二节中的“刮、蹦跳”;第三节中的“飘逸”。并随即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好画面,从中体会孩子们快乐、纯真的情感。并引读最后一节:“是谁一声叫唤把雨点洒在心头/哦/转个身/已不是幼稚的童年/水墨画上的小雨点/滴/落/在我生命的宣纸上/永不消散的是那流光溢彩的童年”。体会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3.比较句子:(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2)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体会第一句话中用拟人的手法把垂柳当作人来写,更加生动形象。体会诗歌语言的丰富和多样。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4.教师小结:同学们,童年的生活是美好而难忘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生活。诗人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会。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齐读全文吧!并带着这种体会去观察生活,写自己童年的故事吧!让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充满诗意!
5.作业:收集有关童年生活的诗歌或散文等文学作品,准备开展一次以“童年”为主题的朗诵会或故事会。并试着写写自己的童年故事或诗歌(选做)。
(四)活动实践,拓展延伸
1.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或散文,准备一个关于童年主题的朗诵节目,可以是诗歌、散文等,在班上进行朗诵。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和欣赏,并鼓励他们大胆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
2.故事会:让学生准备一个关于自己童年的小故事,可以是趣事、难忘的经历等,在班上进行讲述。引导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故事,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讲述出来。
3.创作展示:让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体会,尝试写一首关于自己童年的小诗或短文,并进行展示和交流。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独特而感人的作品。
4.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难忘,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诵能力和创作能力。同时,也激发他们珍惜童年时光,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2.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3.创作一首关于自己童年的小诗或短文,准备参加班级的创作展示活动。
七、教后反思
在《童年的水墨画》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诗歌所描述的情景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们也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在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让他们自由读、自由说、自由想,畅所欲言。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童年的故事。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2、注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注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特别是最后一节,通过教师引读和学生齐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向往。
3、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是谁一声叫唤把雨点洒在心头/哦/转个身/已不是幼稚的童年”这一句,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说一声叫唤把雨点洒在心头?”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了诗歌语言的精妙,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4、不足之处
虽然本节课力求体现以上几个特点,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引导学生品味词句时,有时过于急躁,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表达。同时,在朗读指导时,有些地方缺乏层次性,导致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充分提升。
综上所述,本节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仍有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