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历史七年级下册 预习篇
17.明朝的灭亡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的表现: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
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的表现:
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原因
(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直接原因: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2.经过
(1)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规定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2)1644年,攻进北京城内,末帝崇祯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
(1)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2.清军入关:
明朝灭亡后,明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1.在起义的过程中,起义军领袖提出“均田免赋”“平买平卖”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当时还流行“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其部队逐渐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材料中的“起义”( )
A.保障了东南沿海人民安全 B.沉重打击荷兰殖民者
C.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 D.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答案】D
【详解】由材料“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起义是李自成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起义军进攻北京,明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D项正确;保障了东南沿海人民安全,与李自成起义无关,排除A项;郑成功收复台湾,沉重打击荷兰殖民者,排除B项;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排除C项。故选D项。
2.下表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的历史现象是( )
皇帝 在位时间 在位时表现
明武宗 1505-1521年 不理政事,尽情享乐,四处游玩
明世宗 1521-1566年 好神仙,疏于朝政
明神宗 1572-1620年 奢侈浪货,长期不理朝政
A.财政危机加深 B.大臣结党营私 C.朝政日益腐败 D.农民起义不断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中明朝皇帝在位时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疏于朝政,结合所学可知,最终导致朝政日益腐败,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财政问题,排除A项;皇帝在位的表现与大臣结党营私无关,排除B项;材料内容反映不出农民起义,排除D项。故选C项。
3.清朝初年,统治者修建了“历代帝王庙”,每年定期对包括伏羲、周武王、汉高祖、唐太宗、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明太祖等历代21位帝王进行祭祀,对散落在清朝版图中的40处历代帝王陵寝也定期祭祀。这表明清朝( )
A.力图汇入中华文明正统谱系 B.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
C.确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 D.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伏羲、周武王、汉高祖、唐太宗、明太祖”可知,这是说,从早期华夏族到汉族,产生过很多民族政权,但通常以占据中原的华夏族或汉族政权为正统,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它祭祀这些政权的帝王,体现出对正统政权的认同,这说明,清朝力图汇入中华文明正统谱系,A项正确;祭祀前朝帝王,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不能体现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与清朝确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无关,也与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4.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在入北京城之前,李自成与起义军约法:“军兵入城,有敢伤一人者斩,以为令。”入城后,大顺政权又遍贴安民榜说:“敢有擅掠民财者,凌迟处死。“北京的社会秩序很快安定下来。这说明大顺政权巩固主要得益千起义军( )
A.军纪严肃 B.目标明确 C.作战勇敢 D.百姓欢迎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敢伤一人者斩,以为令——敢有擅掠民财者,凌迟处死”可知,这体现出铁一般的严明的军纪,A项正确;“军兵入城,有敢伤一人者斩,以为令。”这体现的是严明的军纪,不能体现目标明确、作战勇敢、百姓欢迎,排除BCD项。故选A项。
5.在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全国性政权有( )
①秦 ②金 ③元 ④明 ⑤清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④⑤ D.③⑤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271年,蒙古族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统一全国,1644年,满族建立的清入关,定都北京,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的残余势力和反清力量,逐步统一全国,D项正确;秦是华夏族建立的统一政权,金是女真族建立的局部政权,明是汉族建立的统一政权,排除ABC项。故选D项。
6.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反而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军队的是( )
A.安禄山 B.史思明 C.吴三桂 D.噶尔丹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驻守山海关,反而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军队”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灭亡后,明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C项正确;安禄山和史思明为唐朝人,发动了安史之乱,排除AB项;康熙时期,西北噶尔丹叛乱,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打败噶尔丹,平定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7.鸿篇巨制《太祖秘史》展现了一代君王努尔哈赤史诗般波澜壮阔的一生。在这部剧中,大家可以看到努尔哈赤建立的宏图伟业是( )
A.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B.建立清朝,统一中国
C.修建北京城并迁都 D.统一女真族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答案】D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1616年,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D项正确;李自成攻占北京,推翻明朝,排除A项;皇太极建立清朝,排除B项;明成祖修建北京城并迁都,排除C项。故选D项。
8.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发展的初期并不顺利,后来他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到百万人。“均田免赋”思想能有如此大的号召力是因为它( )
A.反映了人们要求取得平等的政治地位
B.反映了农民要求得到土地、减少剥削的愿望
C.反映了儒家天下一统,等级分明的要求
D.反映了土地私有制发展的需要,得到地主阶级支持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均田免赋”可知,“均田”,这体现的是希望等到土地,“免赋”,减免赋税,这反映了农民要求得到土地、减少剥削的愿望,B项正确;“均田免赋”是经常要求,不能体现人们要求取得平等的政治地位,排除A项;“均田”体现的是平等,不能体现等级分明,排除C项;“均田”,这体现的是希望等到土地,这是反对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能得到地主阶级支持,排除D项。故选B项。
9.清代《米脂县志》记载:“明末李自成,银川驿之马夫耳。因裁驿站、饥荒,无所得食,奋臂一呼,卒至土崩,不可救!”这记述了李自成起义的( )
A.原因 B.经过 C.特点 D.地位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明末李自成,银川驿之马夫耳。因裁驿站、饥荒,无所得食,奋臂一呼,卒至土崩,不可救!”和所学知识可知,讲述李自成因饥荒不得食而起义造反,体现的是李自成起义的原因,A项正确;经过为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排除B项;李自成起义的特点为发展迅速,持续时间短,破坏性大等,排除C项;李自成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革命运动之一,将明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A项。
10.明朝中期景泰至成化这几十年,王府庄田比明初增加了7.5倍,勋戚贵族庄田比明初增加4.7倍。这一现象导致明朝出现( )
A.皇室内部纷争 B.大臣结党营私 C.满洲威胁加重 D.土地大量兼并
【答案】D
【详解】据题干“明朝中期景泰至成化这几十年,王府庄田比明初增加了7.5倍,勋戚贵族庄田比明初增加4.7倍。”可知,明朝中期以后,王府、勋戚贵族的庄田大大增加,说明土地兼并严重,D项正确;皇室内部纷争、大臣结党营私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B项;满洲威胁加重,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排除C项。故选D项。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处游玩……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于是,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现象造成的后果。
材料二:(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豫变纪略》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末年出现“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这一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李自成起义军屡遭挫折,几起几落,后来他提出“均田免赋”,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对土地的要求作为一个口号明确提出。举着“均田免赋”的大旗,起义军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队伍迅速壮大,次年正月,攻克中原重镇洛阳,部队人数也达百万之众,并在很短的时间里横扫中原和西北的广大地区,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占领西安。
(3)据材料三,概括“均田免赋”口号的作用。
(4)据上述材料和问题,请概括一个主题。
【答案】(1)现象: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后果: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明末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严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
(3)激发百姓热情,扩大起义队伍。
(4)明朝灭亡的原因。
【详解】(1)现象:据材料“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处游玩……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并结合所学可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后果:据所学可从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等角度回答。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明末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严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等角度回答。
(3)据材料“举着‘均田免赋’的大旗,起义军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队伍迅速壮大”可知,“均田免赋”口号激发百姓热情,扩大起义队伍。
(4)据材料一可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从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等。而材料二反映的是明末土地兼并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材料三反映的明末农民起义。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是:明朝灭亡的原因。
12.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蜀昔有沃野之说……近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
——《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
材料三: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豫变纪略》
(1)史料一反映了明朝后期的什么社会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史料二反映了当时的农民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下。
(3)史料三反映李自成大赈饥民。请向李自成起义军在起义中提出什么口号?这个口号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通过以上探究,你有何认识?
【答案】(1)问题: 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2)状况:陕西北部地区连年大旱,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农民吃光了蓬草、树皮,甚至以石块充饥。
(3)口号:“均田免赋”。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和减轻封建剥削的愿望,起义军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从而迅速发展壮大。
(4) 统治者要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的“王府有者什七……民间仅什一而已”可知,四川的土地百分之七十都被王府兼并了,民间属于人民的田地不到十分之一,这说明明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
(2)根据材料二中的“采山间蓬草而食……剥树皮而食……掘山中石块而食”可知,当时陕西大旱,民不聊生,人民没有粮食吃,只能吃山间的蓬草,剥树皮,甚至挖掘山中的石块充饥。
(3)根据所学可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从材料三中的“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免赋”的口号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和减轻封建剥削的愿望,使得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人民纷纷主动参加起义军,使得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
(4)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从材料一、二可知,明朝统治者不重视民生,从材料三可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重视人民,结合所学可知,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推翻明朝不正是顺应民心的必然结局吗,这告诉我们,统治者要关注民生,以人为本。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把都督、刺史(负责监察各州主要官员和豪强地主及子弟不法行为的官员)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并把他们的政绩也写在上面,以便考察任用。刺史由他亲自选拔,县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推荐,贞观年间(627-649),出现了一大批奉职守法的官吏。
——摘编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 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枉法处分严重,官吏贪腐铜钱80贯以上处死。如果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对贪赃枉法的官吏“永不叙用”,朱元璋为此发明了许多的残酷刑法,诸如族诛、凌迟、戴枷游行、剥皮揎草等多项刑罚,完全是由朱元璋自己为惩治贪污所设定的专项刑罚。
材料三 明朝特别到嘉靖之后,官员贪污腐败的行为愈演愈烈,官场中阿谀奉承比比皆是,吃喝用度铺张浪费,送礼送贿公然进行,自上而下已然丧失了明朝初年的清明吏治,朱元璋的一片苦心,就这样付之东流了。明朝吏治的腐败,成为明朝最终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上均摘编自《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考察任用地方官的主要依据。他亲自选拔刺史主要说明了什么?他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成了哪个盛世局面的到来?
(2)材料二反映了朱元璋整顿吏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明朝后期的吏治特点是什么?据材料三指出这对明朝政权有什么重大影响?
【答案】(1)政绩。重视监察官员的选拔(或重视地方官的监察)。贞观之治。
(2)严刑峻法。
(3)吏治非常腐败。成为明朝最终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详解】(1)根据材料一“唐太宗把都督、刺史(负责监察各州主要官员和豪强地主及子弟不法行为的官员)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并把他们的政绩也写在上面,以便考察任用。”可知,唐太宗考察任用地方官的主要依据是官员的政绩;根据材料一“刺史由他亲自选拔,县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推荐,贞观年间(627-649),出现了一大批奉职守法的官吏。”可知,唐太宗重视地方官的监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是“贞观之治”。
(2)根据材料二“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枉法处分严重,官吏贪腐铜钱80贯以上处死。如果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对贪赃枉法的官吏“永不叙用”,朱元璋为此发明了许多的残酷刑法,诸如族诛、凌迟、戴枷游行、剥皮揎草等多项刑罚,完全是由朱元璋自己为惩治贪污所设定的专项刑罚。”可知,朱元璋通过严刑峻法整顿吏治。
(3)根据材料三“朝特别到嘉靖之后,官员贪污腐败的行为愈演愈烈,官场中阿谀奉承比比皆是,吃喝用度铺张浪费,送礼送贿公然进行,自上而下已然丧失了明朝初年的清明吏治,朱元璋的一片苦心,就这样付之东流了。”可知,明朝后期吏治的特点是腐败;根据材料三“明朝吏治的腐败,成为明朝最终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可知,吏治腐败称为明朝最终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14.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明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君权的措施。请完成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1)图1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谁?他于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建立明朝?
(2)图2反映的锦衣卫是什么机构?主要职责是什么?明成祖时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
材料二:在中国有过这样一种考试,这就是后期以经义八股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对人文经典知识的把握及表达的能力确实是最难客观化的,而中国人却把这种把握及表达人文知识的能力测验实现为一种全国规模的、能相当客观、准确地判卷的考试并行之有效地实行了数百年。八股也许力难胜任出最好的文学、出最好的思想或者救国救民的重任,但至少它履行其作为入仕的“敲门砖”的功能看来还相当有效……不管它有多少毛病,无论如何,有它也许终胜于一个贫寒子弟要想上升,完全无路可入、无门可敲,或者只有一些鼠隙犬洞的情况。
(3)“经义”指的是哪些考试范围?结合材料说一说八股取士的利与弊。
材料三:标注改错是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列是瑾瑜同学制作的 “标注改错”表格,他在表格中设计了三处错误。
2016年周年纪念大事15世纪初,①郑成功下西洋,他的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1553年,②西班牙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635年,③努尔哈赤改女真为满洲,次年,改后金为清;
(4)请改正瑾瑜同学在上表中标注的错误。
①: ②: ③:
材料四: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顷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材料五: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5)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6)材料五和材料四有什么联系?
【答案】(1)朱元璋;1368年;应天府。
(2)特务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东厂。
(3)“四书”“五经”;利:使考试更规范、更公平,使一些出身低微的人能够参政;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4) ①郑和 ②葡萄牙 ③皇太极;
(5)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6)由于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李自成起义后,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详解】(1)根据材料图1,结合所学可知,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2)根据材料图2,结合所学可知,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属于特务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管侍卫、巡查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结合所学可知,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
(3)结合所学可知,“经义”指的是“四书”“五经”。根据材料“而中国人却把这种把握及表达人文知识的能力测验实现为一种全国规模的、能相当客观、准确地判卷的考试并行之有效地实行了数百年。”“但至少它履行其作为入仕的‘敲门砖’的功能看来还相当有效”表明利是:使考试更规范、更公平,使一些出身低微的人能够参政。根据材料“八股也许力难胜任出最好的文学、出最好的思想或者救国救民的重任”表明弊在于对个人思想、才智以及社会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4)结合所学可知,15世纪初,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因此①郑和②葡萄牙③皇太极;
(5)根据材料“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顷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可知,这一时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6)根据材料分析,材料四是材料五的因,由于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李自成起义后,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历史七年级下册 预习篇
17.明朝的灭亡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的表现: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
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的表现:
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原因
(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直接原因: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2.经过
(1)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规定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2)1644年,攻进北京城内,末帝崇祯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
(1)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2.清军入关:
明朝灭亡后,明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1.在起义的过程中,起义军领袖提出“均田免赋”“平买平卖”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当时还流行“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其部队逐渐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材料中的“起义”( )
A.保障了东南沿海人民安全 B.沉重打击荷兰殖民者
C.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 D.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2.下表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的历史现象是( )
皇帝 在位时间 在位时表现
明武宗 1505-1521年 不理政事,尽情享乐,四处游玩
明世宗 1521-1566年 好神仙,疏于朝政
明神宗 1572-1620年 奢侈浪货,长期不理朝政
A.财政危机加深 B.大臣结党营私 C.朝政日益腐败 D.农民起义不断
3.清朝初年,统治者修建了“历代帝王庙”,每年定期对包括伏羲、周武王、汉高祖、唐太宗、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明太祖等历代21位帝王进行祭祀,对散落在清朝版图中的40处历代帝王陵寝也定期祭祀。这表明清朝( )
A.力图汇入中华文明正统谱系 B.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
C.确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 D.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4.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在入北京城之前,李自成与起义军约法:“军兵入城,有敢伤一人者斩,以为令。”入城后,大顺政权又遍贴安民榜说:“敢有擅掠民财者,凌迟处死。“北京的社会秩序很快安定下来。这说明大顺政权巩固主要得益千起义军( )
A.军纪严肃 B.目标明确 C.作战勇敢 D.百姓欢迎
5.在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全国性政权有( )
①秦 ②金 ③元 ④明 ⑤清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④⑤ D.③⑤
6.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反而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军队的是( )
A.安禄山 B.史思明 C.吴三桂 D.噶尔丹
7.鸿篇巨制《太祖秘史》展现了一代君王努尔哈赤史诗般波澜壮阔的一生。在这部剧中,大家可以看到努尔哈赤建立的宏图伟业是( )
A.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B.建立清朝,统一中国
C.修建北京城并迁都 D.统一女真族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8.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发展的初期并不顺利,后来他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到百万人。“均田免赋”思想能有如此大的号召力是因为它( )
A.反映了人们要求取得平等的政治地位
B.反映了农民要求得到土地、减少剥削的愿望
C.反映了儒家天下一统,等级分明的要求
D.反映了土地私有制发展的需要,得到地主阶级支持
9.清代《米脂县志》记载:“明末李自成,银川驿之马夫耳。因裁驿站、饥荒,无所得食,奋臂一呼,卒至土崩,不可救!”这记述了李自成起义的( )
A.原因 B.经过 C.特点 D.地位
10.明朝中期景泰至成化这几十年,王府庄田比明初增加了7.5倍,勋戚贵族庄田比明初增加4.7倍。这一现象导致明朝出现( )
A.皇室内部纷争 B.大臣结党营私 C.满洲威胁加重 D.土地大量兼并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处游玩……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于是,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现象造成的后果。
材料二:(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豫变纪略》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末年出现“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这一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李自成起义军屡遭挫折,几起几落,后来他提出“均田免赋”,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对土地的要求作为一个口号明确提出。举着“均田免赋”的大旗,起义军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队伍迅速壮大,次年正月,攻克中原重镇洛阳,部队人数也达百万之众,并在很短的时间里横扫中原和西北的广大地区,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占领西安。
(3)据材料三,概括“均田免赋”口号的作用。
(4)据上述材料和问题,请概括一个主题。
12.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蜀昔有沃野之说……近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
——《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
材料三: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豫变纪略》
(1)史料一反映了明朝后期的什么社会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史料二反映了当时的农民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下。
(3)史料三反映李自成大赈饥民。请向李自成起义军在起义中提出什么口号?这个口号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通过以上探究,你有何认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把都督、刺史(负责监察各州主要官员和豪强地主及子弟不法行为的官员)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并把他们的政绩也写在上面,以便考察任用。刺史由他亲自选拔,县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推荐,贞观年间(627-649),出现了一大批奉职守法的官吏。
——摘编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 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枉法处分严重,官吏贪腐铜钱80贯以上处死。如果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对贪赃枉法的官吏“永不叙用”,朱元璋为此发明了许多的残酷刑法,诸如族诛、凌迟、戴枷游行、剥皮揎草等多项刑罚,完全是由朱元璋自己为惩治贪污所设定的专项刑罚。
材料三 明朝特别到嘉靖之后,官员贪污腐败的行为愈演愈烈,官场中阿谀奉承比比皆是,吃喝用度铺张浪费,送礼送贿公然进行,自上而下已然丧失了明朝初年的清明吏治,朱元璋的一片苦心,就这样付之东流了。明朝吏治的腐败,成为明朝最终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上均摘编自《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考察任用地方官的主要依据。他亲自选拔刺史主要说明了什么?他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成了哪个盛世局面的到来?
(2)材料二反映了朱元璋整顿吏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明朝后期的吏治特点是什么?据材料三指出这对明朝政权有什么重大影响?
14.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明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君权的措施。请完成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1)图1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谁?他于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建立明朝?
(2)图2反映的锦衣卫是什么机构?主要职责是什么?明成祖时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
材料二:在中国有过这样一种考试,这就是后期以经义八股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对人文经典知识的把握及表达的能力确实是最难客观化的,而中国人却把这种把握及表达人文知识的能力测验实现为一种全国规模的、能相当客观、准确地判卷的考试并行之有效地实行了数百年。八股也许力难胜任出最好的文学、出最好的思想或者救国救民的重任,但至少它履行其作为入仕的“敲门砖”的功能看来还相当有效……不管它有多少毛病,无论如何,有它也许终胜于一个贫寒子弟要想上升,完全无路可入、无门可敲,或者只有一些鼠隙犬洞的情况。
(3)“经义”指的是哪些考试范围?结合材料说一说八股取士的利与弊。
材料三:标注改错是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列是瑾瑜同学制作的 “标注改错”表格,他在表格中设计了三处错误。
2016年周年纪念大事15世纪初,①郑成功下西洋,他的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1553年,②西班牙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635年,③努尔哈赤改女真为满洲,次年,改后金为清;
(4)请改正瑾瑜同学在上表中标注的错误。
①: ②: ③:
材料四: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顷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材料五: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5)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6)材料五和材料四有什么联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