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内地西藏班(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内地西藏班(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5 07:3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全国内地西藏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七年级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全卷共 6页,满分 80 分,考试时间 8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选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即可。
单项选择题(每个小题2分,共36分)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2.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说: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人类不用再四处寻觅可以食用的动物与植物。学者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的标准是:
A.人工取火的运用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磨制石器的使用
3.《礼记》曰:“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公天下的大同社会”最高统治者的产生方法是:
A.选举制 B.禅让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
4.《荀子·儒效篇》:“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国,姬姓独居五十三”,对于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制度是世袭制 B.周公可以直接管理各国封地
C. 目的是“以藩屏周” D.诸侯没有多大的独立性
5.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报告记载,当地曾发现“储存龟料之所,大小数百只,皆为腹背完整之龟甲”。最有可能与之有关的是
A.饲养经济的残存遗址 B.饮食风尚的考古遗迹
C.贵族时尚的偶然发现 D.文字刻写的需要
6.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甚至出现“陪臣执国命”、“政由方伯”,其背后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A.王室衰微 B.尊王攘夷
C.土地私有 D.民族交融
7.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A.无为而治 B.因势而变
C.兼爱非攻 D.尊卑有序
8.道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儒家提倡“为政以德”;法家认为“以天为法,循法而行”,他们的共同出发点是:
A.塑造理想人格 B.弘扬社会正气
C.为往圣继绝学 D.寻求国家治理
9.“到秦朝,‘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材料中的‘帝国’存在于:
A.公元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2世纪后期 D.公元前2世纪前期
10.“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与蒲松龄这诗句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大泽乡起义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楚汉之争
11.下表是西汉时期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据。汉武帝时期郡级政区数量大大增加其结果是: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行政区
汉高祖十二年 公元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公元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 公元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前106年 108郡、国
A.郡国与朝廷矛盾的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
C.中央集权得到有效加强 D.中央与地方矛盾消失
12.下表列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导致下表皇帝年幼及寿命普通短的原因是: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东汉后期瘟疫流行
C.当时医疗条件落后 D.后世史书记载有误
13.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事件是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班超出使西域
14.提出“治未病”,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医圣”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麻沸散”
15.“烈火西焚魏旗,周郞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唐朝诗人胡曾这首诗描述的战争导致了:
A.完成了北方统一 B.为三国鼎立奠基
C.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D.导致“白骨露于野”
16.“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本司马迁的著作就是
A.《史记》 B.《汉书》
C.《齐民要术》 D.《资治通鉴》
17.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D.南迁农民带来先进耕作技术
18.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基本特征的概括,最准确的是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社会安定与对外开放
C.国家统一与中央集权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二、非选择题(共44分)
19.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阅读相关史料,并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大一统”理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天下一统,即国家领土的完整。第二,政治一统,即天下统一于一个国家,一个君王。第三,思想一统,有共同的核心价值。第四,民族一统,即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融为一体。
——摘编自何星亮《“大一统”理念与中国少数民族》
材料二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采取哪些措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汉武帝“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有哪些措施?(6分)
20、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下图所示为四方古印文,它们均与秦朝的改革有关。
材料三 (孝文帝)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少数民族旧俗)。……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
(1)材料一所涉及的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2分)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说说这四方古印文体现出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4分)
(3)材料三中的留京官员违背了他的哪项诏令?(2分)除此之外,孝文帝改革还有哪些改革措施(举一例)(2分),改革的措施有何历史意义?(2分)
2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总书记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文化自信的内容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6分):
材料一 文字有记录,记录有载体,大量的考古发现,目前为止,在河南安阳殷墟,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有三万五千余片,单字数量已逾四千字左右,是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
材料二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材料三: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②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③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
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⑤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⑥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材料四: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映射了各种力量的壮大崛起,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又影响着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改革……百家争鸣使文化由原来的教育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为人人都能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知识,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一个新的时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目前发现的成熟文字是什么?(1分)可能出现在哪些书写载体上。(2分)并指出秦统一的文字是什么?(1分)
(2)根据材料二总结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材料三是同学们整理的百家之言,其中属于儒家和法家的名言分别有哪些(填序号)?(4分)
(4)依据材料四概括百家争鸣对当时我国的影响。(4分)
七年级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一、单元选项题
1-5:DBBCD 6-10: ABDBC 11-15: CACBB 16-18:ADD
二、非选择题
19题: 14分
(1)A.天下一统:灭六国,统一全国;
B.政治一统:开创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答中央集权制度也可)
C.思想一统:焚书坑儒,确立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
D.民族一统:北击匈奴,修长城,征越族并设郡管理。
E.其它措施:书同文,币同形,车同轨,行同伦,度同衡。(以上答出4个大点即可得满分8分)
(2)地理空间:颁布“推恩令”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张骞出使西域,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开疆拓土。(答出推恩令得2分,出使西域或北击匈奴得2分)
精神空间: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答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2分)
20题: 14分
(1)废分封,确立县制;废井田,土地私有(2分)。秦国国力强盛,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2分)。
(2)历史信息:皇帝制度的建立,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在地方推行郡县制(4分)。
(3)穿汉服(2分)
措施:迁都洛阳;用汉语;改汉姓;与汉人联姻;(举一例即可)2分
历史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快了北魏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或汉化也可以给分)2分
21题、(1) 文字:甲骨文(分)。文字载体:龟甲、兽骨、青铜器(2分)统一的文字:小篆。(1分)
(2)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2分)政治上,诸侯招贤纳士;经济: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科技的进步;文化:私学兴起。(后面4个层面答2个层面即可得2分)
(3)儒家:①④;法家:③⑥
(4)影响: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转型;动摇周天子地位;促进诸侯国改革;促进私学的兴起,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也可以促进教育下移)。(答2点即可得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