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 2023~ 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2024年1月
本试题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答题时使用0.5 毫米黑色中性(签字) 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 笔迹清楚。
3. 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 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 不折叠, 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题。
材料一:
雅俗之辩源远流长, 并且广泛分布于诸多领域,造就不同的分支。从诗词格律的形成到叙事文学的兴盛,从白话文的倡导到“先锋派”名噪一时, 尽管雅俗之辩的导火索时常由文学或者艺术充当, 但是,分歧往往会迅速扩展到亚文化乃至文化整体。
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双方互为“他者”分庭抗礼,这种对立至少可以追溯至孔子。《论语》中的《卫灵公》与《阳货》分别记载两段著名的表述:“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 佞人殆”;“恶紫之夺朱也,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孔子推崇庄重肃穆的雅乐而贬抑放浪浮靡的曲调, 这种审美趣味可以在他的诗学观念之中得到证实,譬如“思无邪”或者“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因此,雅俗之辩的意义远远超出美学范畴而成为匡时济世的意识形态。
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社会文化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 并且与阶级、阶层等举足轻重的社会学范畴相互解释。各种新型历史主题的巨大动能,使得雅俗与这些概念形成各种程度的结合,制造声势浩大的文化交锋。因此,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
一些古代诗话词话曾经围绕“俗字”的运用展开小规模的争论, 譬如杜甫诗歌之中的“个”字与“吃”字。不少批评家的分析表明,巧妙的“俗字”运用仍然可能形成佳句,重要的是祛除“俗意”。单字作为一个要素,进入句子结构, 其性质即为诗句所同化。雅字可为俗句,俗字也可为雅韵。 (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
材料二: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2、当然是雅人, 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的样子,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店罢。
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垮了台, 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 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 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自然, 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 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 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 而苏东坡更胜。黄山谷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里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 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
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的, 而是在民间变的; 曲又变得比词俗, 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 它只是“词余”。从晚唐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人D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 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学”。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 却总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 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西厢记》无视传统的礼教, 《水浒传》无视传统的忠12德, 俗人固然同情这些, 一部分的雅人, 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 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摘编自朱自清《论雅俗共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雅俗之辩分布广泛,有不同分支,涵盖诗词格律的形成、叙事文学的兴盛, 以及白话文的倡导等各个方面。
B.《论语》中《卫灵公》《阳货》关于音乐的表述, 是为论证雅与俗双方互为“他者”分庭抗礼,可追溯至孔子。
C. 宋诗走上“雅俗共赏”之路,胡适之肯定了宋诗的这种风格, 梅圣俞、苏东坡都是这种雅俗共赏风格的代表。
D. 元朝的杂剧、戏文、传奇以及皮簧戏,虽有不少“不登大雅”的“俗文学”, 但也可以体现雅俗共赏的风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无法参与“赏奇析疑”的雅事,但是后来“雅俗共赏”的出现为俗人跟雅人一同欣赏提供了可能。
B. 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C.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之常情,“雅俗共赏”的基础是共同的人情,故描写感官的体验能做到“雅俗共赏”。
D.《西厢记》《水浒传》小说中有一些无视传统礼教、忠德的主题, 可是并不低俗低级,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3.下列诗句,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B.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C.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
D.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应该如何正确处理雅与俗的关系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6~9题。
夜色如水
朱以撒
有几个晚上, 从这个城市驾车前往另一个城市。夜色深浓起来, 整个空间感觉全然不似白日了。这个时段没什么车,路就显得特别宽阔, 让人的心绪放松下来。路两边的林壑由于昏暗而变得氤氲一片,如水墨落在宣纸上, 渐渐晕开。暗夜使人的视觉无从施展, 岭上的草木短长疏密各有不同,现在看来却是一样的迷蒙。视力被阻挡在物象之外, 无从深入——除非深夜过去, 晨曦到来。
晚间出门常常伴随一些情调,这不可否认。很多人了解王徽之的名士风采, 是从他夜间访戴逵开始的。一个人在夜里醒来,想起老朋友, 不顾及正下着大雪,乘船前往, 船在风雪中行了一夜方至。一个人在夜里不待在家中, 而执意往外走, 那一定是有原因的,有的是关乎物质,有的则是情调使然。王徽之的夜行是从情调上出发的,情调往往不可理喻,却可流传。
有人选择晚间来访, 以为这段时间对谁来说都是闲暇、充足的, 可以长坐不起。正事很快说完,余下的便是道听途说的展开。白日是很有意义的——从白日的功能来说,它是人用来维持生存的时段,教书的、经商的、务农的, 各行各业, 不可懈怠, 人们都在为生存这一意义下力,使物质财富得以创造。晚间说不上有什么意义, 更多的是有情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兴趣、小爱好, 尽管不足与人说,只是自己悄悄地赏玩,却是开怀之至, 满足自己的兴味也只能利用夜晚这一段闲暇。可是有人来访, 只好陪说陪笑,心不在焉。有几次客人有起身的动作,主人心中暗喜, 谁知他又坐了下来, 开启另一个话题。是不是此时主人有很重要的事要做 也不是, 好像没有一件事是重要的——文士大抵如此。夜间,我常常有些小事想做,比如想趁这个夜晚研一小盅墨。很发墨的砚台,很上乘的松烟墨, 慢慢地磨着,时间慢慢过去, 身心越发松弛。磨一晚上墨,得一小盅墨汁,用它来写小楷, 适宜之至。病夫一般地研磨似乎太浪费时间了,然而浪费的也是私人的时间——我乐意浪费一些夜晚的时间,延续渐渐远去的古风。
况周颐说:“人静帘垂, 灯昏香直。”这是他书斋的夜间状态。古人房间的亮度大抵如此,不亮,带着昏黄。就是辛稼轩笔下的元夕, 灯火也不会亮到哪里去, 灯火阑珊是一种常态。古时, 晚间的茶舍、酒肆、香坊、客栈, 定然都是迷迷蒙蒙的古典气氛, 让人看得到, 又看不清楚, 让视觉受囿, 又让感觉延伸。来的人静静坐下来, 喝一泡茶,闻一炷香。这类空间能够营造沉浸感,动作慢一点,话题轻松一点,养一养白日耗费的精神和肉身。对比之下我联想到自己的书房,晚间的灯火是不是太亮了, 亮到纤毫可辨、不可逃遁, 会不会把一些夜晚给予的精神上的福利驱散了 况周颐坐在昏黄的灯下,最后居然能“吾心忽莹然开朗如满月, 肌骨清凉,不知斯世何世也”。如此幻境, 我从未有过。
有人要学《兰亭序》,问我学谁的好, 我说学虞世南或诸遂良的即可。虞、褚二人笔下的《兰亭序》都有一些朦胧的夜色感, 似有一层纱笼罩在墨迹上, 使人雾里看花一般, 拙朴敛约的情调就弥漫开来。有些前人的墨迹也如在夜中行,《平复帖》《李柏文书》《王念卖驼券》都如此,后人学习,外表学个大概仿佛,里边混沌一团的韵味能钩沉出来便好。不少古人也是如此,字不算精美, 只是有韵味, 这就行了。韵味就是夜色里的感觉, 看不清, 说不清,靠品咂, 似断若连, 不绝如缕。有不少作品让人把玩不已, 但没有多少人关注它是白日还是晚间所作。我猜度姜白石是常在夜间下笔的, 他会写道:“寒水自碧,暮色渐起, 戍角悲吟。予怀怆然, 感慨今昔, 因自度此曲。”晚间, 笔下似乎更为散淡, 不似白日那般收紧。
古人的志怪小说喜欢把文弱书生放在夜里,让他获得奇遇, 然后铺陈细节,常常写到鸡叫时分就戛然而止。作者把白日都放过,专挑夜间来写, 将许多神秘诡谲连缀起来, 笔下大胆了许多, 任意而为,荒唐玄乎亦无不可。夜间,书写的可能性无限, 不可羁绊。于是, 白日里不曾出现的灵异,都会在夜间纷至沓来, 纳于笔下。现在,我则常常在夜间过兴于文字, 信手翻翻一些前人的碑帖,写三两行字, 或者像前面说的,有气无力地研磨一盅墨汁。显然,如今夜间的我是闲适之至的, 更是远离了熬夜。
每一个穿过白日进入如水夜色的普通个体,日间的生活总是丰富而斑斓的。不过我还是喜欢夜间的朦胧恍惚, 它储存着个人生活的许多秘密,且更见出趣味。(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段作者赏夜景和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赏荷塘四周之景都是闲适放松的心境。
B. 王徽之夜间冒雪访戴逵一夜方至,是出于不可理喻的情调, 其中能窥见名士风采。
C. 作者认为,虞世南和褚遂良的《兰亭序》拙朴敛约, 颇有夜色的雅趣, 值得学习。
D. 作者提到“研墨”这颇具古风意味的细节,用以抒发古典情怀,寄寓了高雅意趣。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选取了多个情境,不仅写出古人对夜色的钟爱, 也写出了作者的偏爱和享受。
B.文章多处引用古人言论, 文章既丰富了内容, 又增添了文化色彩, 兼具典雅之美。
C. 作者运用比喻、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使这篇散文充满诗意和哲学思考。
D. 文章语言多变,文白相济; 句式整散结合, 长短交错; 表达舒缓和谐, 流畅优美。
8.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 “闲散”是朱以撒先生散文的特点之一,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周昌者,沛人也。高祖起沛, 击破泗水守监,于是周昌及兄长周苛自卒史从沛公。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 以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 楚围汉王荥阳急, 汉王遁出去, 而使昌兄周苛守荥阳城。楚破荥阳城,欲令周苛将。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项羽怒,亨周苛。
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 高祖忧即万岁之後不全也。高祖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卻邪 备万岁之後而赵王不能自全乎 ”高祖曰:“然。吾私忧之, 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彊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才者 ”尧曰:“周昌, 其人坚忍质直, 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 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彊为我相赵王。”于是昌为赵相。
材料二:
韦丞相玄成者,韦丞相子也。其人少时好读书,明于《诗》《论语》。为吏至卫尉,徙为太子太傅。黄丞相卒, 御史大夫于定国代。后于丞相乞骸骨去,御史大夫韦玄成代。其治容容随世俗浮沈, 而见谓谄巧。而相工本谓之当为侯代父, 而后失之;复自游宦而起, 至丞相。父子俱为丞相, 世间美之, 岂不命哉!
材料三:
丞相匡衡者,东海人也。好读书,从博士受《诗》。家贫, 衡佣作以给食饮。才下,数射策不中,至九,乃中丙科。其经以不中科故明习。补平原文学卒史。数年, 拜为太子少傅,而事孝元帝。孝元好《诗》,而迁为光禄勋, 居殿中为师,授教左右而县官坐其旁听堪善之日以草贵。御史大夫郑弘坐事免,而匡君为御史大夫。岁馀,韦丞相死,匡君代为丞相。以十年之间,不出长安城门而至丞相, 岂非遇时而命也哉!
(以上三则材料均节选自《史记·丞相列传》)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 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授教A左右B面县官C坐D其旁E听F甚G善H之I日J以K尊贵。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善,义为“好”,引申为表示同意,与《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中的“善”不相同。
B. 徙,指官职调动, 与《琵琶行并序》“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中的“徙”相同。
C.博士,在秦汉时期,是负责书籍、经典和历史事件的官方职位,后世为学术界的学位。
D. 坐, 指“因 而获罪”,与《登泰山记》“与子颖坐日观亭”中的“坐”并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苛周昌兄弟俩人,很早便开始跟随刘邦,并跟从刘邦攻入关中灭掉秦朝; 后楚破荥阳城, 周苛被项羽烹杀。
B高祖担心自己死后, 戚夫人儿子如意不能保全性命, 所以心中不乐, 慷慨悲歌, 但满朝官员却无人知道原因。
C.韦玄成治理求同不立异,能随从世俗,有人说他是投机取巧;韦玄成父子两人都做丞相,人们都传为美谈。
D.匡衡喜好读书, 他家境贫寒,靠给人做工糊口过日; 虽然他谙熟经书,但也是经过多次考试, 才中丙科。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若趣降汉王! 不然,今为虏矣!
(2)吾念之欲如是, 而群臣谁可者
14. 周昌、韦玄成、匡衡三人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成为相国或者丞相的 (3 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15-16题。(9分)
岁暮①
谢灵运
殷忧②不能寐, 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 朔风劲且哀。
运往③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注: ①这首诗作于晚年(他死时年仅四十九岁),谢灵运是一个自视甚高而性格偏激的贵族文人。他不仅受到排挤,出为永嘉太守,而且因自己的“横恣”与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遭杀身之祸。②《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 如有隐忧”之句。③运往,四季更替。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忧”包含下文“年逝”之悲,诗人用“殷忧”两字, 是为了抒发对自然寿命的忧虑。
B.一二两句,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用一“苦”字传出不堪禁受长夜难眠的折磨之状。
C.五六句写到随着时间的运行,四季的更迭,一切景物都不能长留,人的年岁也迅速消逝。
D. 诗人将叙事、写景与抒情交融汇合,浑然一体;整首诗歌中的迟暮之感显得沉郁凝重。
16.本诗“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两句被评论家推为“古今胜语”的代表, 请从视听的角度简要分析。(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叠词描绘出一幅极具生活烟火气息画面的两句是 , 。
(2) 姚鼐在《登泰山记》中,“ , 。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 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衬托。
(3)“沧海”具有丰富的情感意蕴,在古诗文中经常出现, 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 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8~20题。
正像每次一样, 匆匆的来又匆匆的去。几天中我领略了两个字,一个是绿, 只凭这一点,已使我流连忘返。雨中去访灵隐, 一下车, 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 深极了, 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 直觉得遍体生凉, 心旷神怡。亭旁溪水琮净, 说是溪水, 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 流得急了, 水花飞溅, 如飞珠滚玉一般, 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18.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是(3分)
A. 他也像工地上千百个孩子一样,在工地上生, 在工地上长。
B. 柏油路晒化了, 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C.我们班上很多同学靠努力取得好成绩, 像黄亚玲、雷军。
D. 每当我看见孩子们,我好像又进入了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语言句式上很有特点, 请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20.文学作品中,标点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画波浪线句子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21~22题。
为什么饿得前心贴后背, 就是瘦不下来 其实,能量守恒定律你是无法推翻的, 你的困扰,可能来自于另一个因素—— 。
所谓能量补偿机制,就是身体想尽各种方法努力维持能量平衡, 尽量避免出现能量负平衡。人体的总能量平衡取决于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两部分。能量补偿机制是指当作减少能量摄入时,人体的能量消耗比如基础代谢可能会下降,导致即使减少了能量摄入, 降低了能量的情况 也无法实现减重。那怎样克服“能量补偿机制”给减肥带来的负面影响呢 答案就是——增加身体的肌肉。我们知道, 肌肉量是维持基础代谢率的基础, 肌肉量少的人基础代谢率往往比较低。
适量运动尤其是抗阻运动。正所谓“用则进, 不用则退”, 如果机体的肌肉或很容易流失。基于目前的研究证据表明,对于健康肌肉而言,除了有氧运动,还需要进行适量 不进行,纯量运动的抗阻运动。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基于目前的研究证据表明,对于健康肌肉而言, 除了进行有氧运动,还需要进行适量的抗阻运动。
B.基于目前的研究证据,对于健康肌肉而言, 除了有氧运动,还需要进行适量的抗阻运动。
C.基于目前的研究证据表明,对于肌肉健康而言, 除了有氧运动, 还需要进行适量的抗阻运动。
D. 基于目前的研究证据,对于肌肉健康而言, 除了进行有氧运动,还需要进行适量的抗阻运动。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苏轼被贬黄州,在赤壁感悟自然,涅槃重生:史铁生双腿残废,在地坛思考生死, 精神超越。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在不幸的现实面前,我们需要突围困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乘磨难之风浪、扬人生之风帆.
赣州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2024年1月
1.C(胡适之“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并非肯定;梅圣俞、苏东坡是“以俗为雅”的好手。)
2.B(文中只表明战乱是分界线,但并没有说是必要条件。)
3.D(观点是“雅字可为俗句,俗字也可为雅韵。”A句“闹”,B句“关、出”,C句“弄”,虽字字通俗质朴,但一用而整句诗意境高雅;D,语言清丽优美,写出梅花的气质风韵,是“雅句”,没有“化俗为雅”。)
4. ①首先提出“雅俗之辩”的话题;
②接着讲述雅俗的美学起源;
③然后概述雅俗的影响(或者“雅俗之辨经久不衰的原因”)
④最后提出“雅字可为俗句,俗字也可为雅韵”的观点。(或者“说明雅俗可以相互转化”)
(1点1分,共4分)
5.
(1)雅文需得降低雅化的标准,保留些俗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做到“以俗为雅”;
(2)俗文需得提高雅化的标准,避免陷入“俗不可耐”境地,做到“俗不伤雅”;
(3)作品需得把握好尺度或标准,回归“人之常情”,使雅俗融合,能做到“雅俗共赏”。
(4)文学作品,要让大多数人能欣赏,引发其情感共鸣,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
【补充答案】(5)作家不能随意迁就一些读者或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而写低级低俗的作品。
(6)不能拿“雅俗共赏”做挡箭牌,而一味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
(7)雅与俗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绝对,文学作品都可以做到“雅俗共赏”。
(每点2分,三点即可,答其它方面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A(朱自清《荷塘月色》赏荷塘四周之景的心境带有“淡淡的哀愁”。)
7.C(没有使用“拟人”“排比”)
8. (1)内容上,写夜间朦胧的独特趣味,表达“我”对夜间韵致的喜爱。
(2)结构上,点题,呼应开头所写夜色如水的情调,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3)手法上,与白天生活的对比,突出“我”对夜色的偏爱。
(4)情感上,抒发对夜色的喜爱,寄寓作者独特意趣。
(每点2分,两点即可)
9.(1)结构闲散(1分)。本文由夜色谈起,写王徽之的情调、书斋的夜间心境、推荐《兰亭序》等,结构上不刻意雕琢,随性散漫。(1分)
(2)语言闲散(1分)。语言不刻意求工,如有人夜间来访的心理描写,闲适挥洒,有闲散之趣。(举其它例子也行)(1分)
(3)文章情趣闲散(1分)。本文以散笔写闲心,写出如水夜色的古典风韵,内含自然潇洒的情致,闲散清雅。(1分)(【补充答案】“意趣闲散”“心灵闲散”“情感闲散”也可)
(每点2分,答其它方面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FI(“授教左右,而县官坐其旁听,甚善之,日以尊贵”,翻译:“教授皇帝的侍臣,而皇帝也坐在他的身边听讲,非常喜欢他,他的地位也就一天比一天高贵起来”。)
11.B(A同意/善于;B官职调动/迁徙、转移;D因……而获罪/坐在)
12.B“满朝官员全都不知道原因”有误,赵尧知道高祖心中不乐的原因。
13.(1)“你们赶紧投降汉王!不这样,现在你们被俘虏!”(得分点:若,“你们”1分;趣,通“促”催促,译为“赶紧”1分;然,“这样”1分;为虏,“被俘虏”1分)
(2)我考虑此事是想这样,但是满朝群臣谁能担此重任呢?(得分点:念,“考虑”1分;之,“此事”1分;如是,“这样”1分;可,引申为“担任”1分)
14.(1)周昌是赵尧推荐的;(2)韦玄成是前丞相乞骸骨后接任的;(3)匡衡在韦丞相死后,代为丞相的。(意思相同即可)
【参考译文】
周昌是沛县人。刘邦在沛县起兵,攻破泗水的看守城监,于是周昌和哥哥周苛开始跟随刘邦,跟从刘邦攻入关中,灭掉秦朝。刘邦被封为汉王,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的时候,楚国攻打刘邦所在的荥阳,甚为迅猛,刘邦逃出荥阳,而派周昌哥哥周苛镇守荥阳城。当楚军攻破荥阳城的时候,想招安周苛为楚将。周苛骂道:“你们赶紧投降汉王!不然,你们被俘虏!”项羽大怒,命令人煮了周苛。
戚姬的儿子如意立为赵王,年纪十岁,高祖担心如果自己死后,赵王不能保全会被人杀掉。高祖独自心中不乐,慷慨悲歌,大部分文武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会这样。赵尧上前请问道:“皇帝您闷闷不乐的原因,莫非是为赵王年轻而戚夫人和吕后二人不和睦吗?是担心在您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保全自己吗?”高祖说:“对。我私下里非常担心这些,但是却拿不出什么办法来。”赵尧说:“您最好为赵王派去一个地位高贵而又坚强有力的相国,这个人还得是吕后、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才行。”高祖说道:“对。我考虑此事是想这样,但是满朝群臣谁能担此重任呢?”赵尧说道:“御史大夫周昌,这个人坚强耿直,况且从吕后、太子到满朝文武,人人对他都一直敬畏。因此,只有他才能够担此重任。”高祖说:“好。”于是高祖就召见了周昌,对他说:“我想一定得麻烦您,您无论如何也要为我去辅佐赵王,您去担任他的相国。”
韦玄成丞相,是韦贤丞相的儿子。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对于《诗经》和《论语》都很精熟。做官到卫尉之职时,升任为太子太傅。在于丞相请求告老还乡,皇帝答应他离职之后,韦玄成又成为丞相。韦玄成治理国家和同不立异,能够随从世俗、上下浮沉,但是有人称他是阿谀奉承,投机取巧。相面的人很早就说他应当代替其父,继承侯位,但是他得到侯位之后又失去了。接着,他又再次游宦,东山再起,官至丞相。同时,他们父子两个人都做丞相。他们父子都为丞相,当时人们都传为美谈,这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丞相匡衡,是东海人。他好读书,曾经跟随博士学习《诗经》。因家境贫寒,他要靠给人作工来糊口。他才能低下,多次参加朝廷选拔人才的考试,但是都没考中,等考到第九次时才凑合着考中了丙科。对于经书,由于他多次应考不中的缘故,所以非常谙熟。后来,他做了候补平原郡文学卒史。又过了好几年,拜为太子少傅,侍奉孝元帝。孝元帝喜欢《诗经》,就升任匡衡为光禄勋,让他身居皇宫之中担任老师,教授皇帝的侍臣,而皇帝也坐在他的身边听讲,非常喜欢他,他的地位也就一天比一天高贵起来。御史大夫郑弘因为犯法被免官,匡衡先生就继任为御史大夫。一年多之后,韦玄成丞相逝世,匡先生又继任为丞相。在十年之间,他不出长安城门而官至丞相,这难道不是遇到好机会和命中注定吗?
15.A(“殷忧”包含下文已经明白揭出的“运往”“年逝”之悲。它并非单纯的对自然寿命的忧虑,而是交织着人生追求、社会人事等多方面矛盾的复杂思绪。)
16.①视觉上,写明月映照积雪,给人以寒冷的感受。(2分)
②听觉上,写风声的凄厉;“哀”字,写哀号朔风,表达诗人的惆怅。(2分)
③视听结合,眼前的景象与心境相合,反映诗人心绪的悲凉与不宁。(2分)
17. (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8. C (原文中“像”表示举例。A项表示比较,B项表示夸张,C项表示举例,D项表示想象。)
19.(1)运用叠词(1分),“层层叠叠”有音韵美,写出树木之多(1分);(2)多用整句(1分),结构整齐,富有节奏感、音韵美(1分);(3)多用短句(1分),句子轻灵活泼(1分),符合全文情境;(4)连用“极了”(1分),强调飞来峰树木之绿,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1分)。(5)运用对仗(对偶)(1分),让句子更加整齐和谐(1分)。(1点2分,2点4分,3点满分)
20.本句连用两个逗号,将句子分为三个部分,(1分)突出强调了小径“蜿蜒”“布满苔”“绿”的特点,(1分)给人视觉之美,心生喜爱之情。(1分)
21.①能量补偿机制 ②也无法达到能量负平衡 ③缺乏运动
22.D(删除“表明”,“健康肌肉”改为“肌肉健康”,“有氧运动”前增加“进行”)
23. 【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材料简单明了,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联系对标教材,列举苏轼和史铁生的例子。学习过苏轼的《赤壁赋》《定风波》《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对苏轼的生平颇多了解;学习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对他人生的种种感悟也颇有感触。材料以苏轼和史铁生为引,围绕“突围困境”这一话题展开,引申为“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在不幸的现实面前,我们需要突围困境”。这里的“突围”是指突破包围。“突围”的反面做法是怯懦、畏惧、保守、封闭、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突”是“突破”,有主动含义,应为意识到被“围”后主动的“突破”。这里的“围”不是一个实指,而是一个喻指,喻指的内容非常广泛,客观上指阻碍人们前行的事物、不良的习惯、陈旧的传统、僵化的思想、世俗的束缚等;主观上指容易让人们产生懈怠、依赖、不思进取心理,从而阻碍人们前行的事物,如舒适的生活、过于优越的环境等。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围”,比如:学习上的、人际交往上的,心灵上的……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有什么“围”需要“突” 你为什么要“突围”呢 你认为怎样才能成功“突围” 那“突围”的意义有什么呢?对陈旧僵化意识的剔除,只有这样创新意识才有生存的土壤;对人生繁冗的束缚的挣脱,只有这样人生才可以变得更加精彩,更加自信;“突围”是自我独立成长的开始,只有这样“我”才能变得坚强自信;“突围”是自我精神上的奋起,只有这样“我”的生活才能变得更有价值。如果“突围”未遂也不必沮丧,至少我们追求过,也享受了过程。
突围的对象就是“困境”,现实中我们会遇到挫折,遇到“困境”,我们改如何选择;在人生的“交错带”,我们可能会迷茫,或茫然,我们又改如何“突围”?
【参考立意】
1.调适自我,实现突围
2.面对困境,主动突围
3.调适内心,勇于突围
4.突破重围,迎接美好
5.于困境中突围,于突围中坚韧
6.勇往直前突重围,坚韧不拔随我心
7.心有暖阳,突破重围
8.淡然面对困境,奋然应对突围
9.以坦然之心境,奋斗之行动,破人生之困境
【作文评分细则:】
一类卷:48分以上 能紧扣情景“困境”,抓住核心概念“突围困境”,说清“为什么要突围困境”,“怎么突围困境”,并且把立意的重点放在“怎么突围困境”,写出辩证色彩的。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材料丰富,论证深刻,语言优美,可从54分切入。
二类卷:42分 仅提及情景“困境”,有“突围困境”概念,论述“为什么要突围困境”,“怎么突围困境”,但不是把立意的重点放在“怎么突围”的,结构完整,材料较丰富,语言通畅。
三类卷:36分 没有“困境”情景,不重视“突围困境”概念,只单纯论述什么是“突围”“为什么要突围”,结构不够严谨但完整,材料较为丰富,语言通顺。
四类卷:25分 对材料的理解有偏差,或抛开材料,另立主题,没扣住“突围困境”,缺乏逻辑性,文体特征不明显。
其他扣分:
1.无标题,扣2分。
2.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完5分为止;标点符号错误扣1~2分。
3.字数不足,视结构完整与否酌情扣分。
①600字以上,不足800字,结构完整,每少50字扣1分;结构不完整,每少100字扣10分。
②600字以下,无论结构是否完整,30分以下给分;400字以下,20分以下给分。
4.抄袭试卷阅读材料,一律判5分(恰到好处的使用阅读材料作为论据,则不视为抄袭,但考场尽量避免使用)。只写一两句话的,给2分;只写标题的,给2分。
5.字迹潦草,胡乱涂改,酌情扣分,扣分不超过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