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3《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6 14:2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一篇介绍海洋的常识性课文。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全文共有 7 个自然段,分别从海底的宁静、海底动物的声音、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海底植物、海底矿物、海底的地形和海底的资源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展现了海底世界的神奇和美丽。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世界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2. 通过朗读、品析,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突出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感受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2. 教学难点:体会关键语句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突出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海底世界相关视频和图片。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播放海底世界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谈感受。
2. 教师过渡:海底世界是一个充满神秘和奇妙的地方,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探索海底世界的奥秘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海底世界的?
3. 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三)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1. 学习第 1 自然段
- 学生齐读本段,教师提出问题: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 学生思考并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段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让读者思考,引出下文。
2. 学习第 2 自然段

- 教师提问:哪一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学生回答:是第一句话: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本段要抓住重点词句:第一句话中的“波涛澎湃”、“宁静”。
- 教师提问:海底宁静表现在哪里?学生回答: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阳光很难射进深海,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
3. 学习第 3-6 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 3-6 自然段,思考:这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海底的哪些事物?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习第 3 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抓住“窃窃私语”“各种”等词语,体会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的奇妙。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3 自然段,读出海底动物声音的奇妙。
(3)学习第 4 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第 4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海底的哪些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体会海底动物活动方法的多样性。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4 自然段,读出海底动物活动方法的多样性。
(4)学习第 5 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第 5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海底的哪些植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体会海底植物的差异。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5 自然段,读出海底植物的差异。
(5)学习第 6 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第 6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海底的哪些矿物?
②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体会海底矿物的丰富。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6 自然段,读出海底矿物的丰富。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品析,让学生感受海底动物、植物和矿物的特点,体会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4. 学习第 7 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 7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等词语,体会海底世界的特点。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7 自然段,读出对海底世界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海底世界的特点,感受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了我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 拓展延伸: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海底世界的知识,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世界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同时,学生还能够体会关键语句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突出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析等方式,感受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探讨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语句的表达效果时,我还可以更加深入地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