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一、二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因毒品引发了一场战争(参看右图),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A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图片中代表的事件是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关税等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有关知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的炮声惊醒了清王朝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抗争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虎门销烟 B.炮轰广州城 C.鸦片战争 D.三元里抗英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和领土完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此,“列强的炮声”指的是鸦片战争。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影响的认识。
3.“从香港和五口(五处通商口岸)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材料描述的是( )
A.鸦片输入的危害 B.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
C.中国边疆的危机 D.中日《马关条约》的后果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香港和五口(五处通商口岸)输入的外国商品”,这是割让香港岛,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反映的是《南京条约》内容,“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是指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冲击,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南京条约》的影响,选项B符合题意;
而选项A鸦片输入的危害,因为鸦片战争之前鸦片就输入中国,带来危害,不符合题意;
选项C中国边疆的危机,与题干无关;
选项D中日《马关条约》的后果与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是鸦片战争不符;
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4.(2017八上·唐山月考)近年来,中国皇宫文物大量流失到西方国家,这一现象首先出现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皇宫文物流失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抢劫导致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中,因英法联军洗劫了皇家园林圆明园,从而导致大量皇宫文物流失到西方国家,B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没有占领北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占领了北京,并且对北京也进行了洗劫,但从时间上晚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5.恩格斯说到某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这个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俄国 D.法国
【答案】C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中涉及的“领土面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不费一枪一弹,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多的国家。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
6.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并吸取其争权夺利导致分裂的反面教训。这从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 B.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C.有益于近代的革命探索 D.激起了国内反清的高潮
【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太平天国的反对清朝统治给辛亥革命提供正面的影响,内部的分裂给辛亥革命提供反面的教训,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给后来的革命探索活动提供经验教训,是有益于近代的革命探索的,C项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提到思想领域的内容,A项排除;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B项说法错误;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没有激起国内反清的高潮,D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7.《天朝田亩制度》对太平天国的革命斗争起到的最大作用是( )
A.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B.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C.实现了平均分配产品 D.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起最大作用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大国的革命纲领,革命的旗帜,对于农民战争所起的作用是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致使1856年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B项符合题意;AC两项没有实施;D项说法错误。由此分析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知识,需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
8.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与清朝对峙的政权是( )
A.金田起义爆发 B.定都天京
C.永安建制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与清朝对峙政权的知识。根据所学可知,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城,太平天国把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了与清朝对对峙的政权。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的相关知识。
9.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农民阶级固有的局限性 B.拜上帝教不合中国国情
C.在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 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领导阶级本身,军事策略失误。例:北伐失利等。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小生产者的代表,保守性、分散性、自私性;不能应时代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定都天京后腐化。客观原因:中外反动联合势力的联合镇压。只有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根本原因的知识。
10.太平天国的都城,曾是某个不平等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津条约》开放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故选C。
【点评】学生先分析出太平天国的都城是南京,然后再结合学生知识解答本题即可。
11.对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评价准确的是( )
A.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可知,漫画中的人物以及语言可知,通过学习西方科技达到自强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A项是对洋务运动地位的认识,符合题意;B项是鸦片战争的影响,C项是五四运动的影响,D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BCD均与题干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首先根据漫画判断出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再逐一分析选项对应的历史事件,最后结合图片事件,对比排除即可。
12.李鸿章在上海联合洋枪队镇压太平军时,感叹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实非中国所能及。”材料反映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 )
A.民主思想 B.政治制度 C.军事技术 D.风俗习惯
【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提干可知,李鸿章的感叹说明他认识到了中国与西方在军事上的差距,反映了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达到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ABD均与题干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通过分析题干李鸿章感叹的相关内容,结合洋务派的主张,分析得出答案。
13.(2017·深圳)“赔两亿、割三地、设工厂、开四地。”这句口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内容的识记。1895年4月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可概括为“赔两亿、割三地、设工厂、开四地。”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内容的识记。理解《马关条约》内容的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14.一个外国人在征得清政府允许后,在苏州开办了一家工厂。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比较
【解析】【分析】题干中提到了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城市开办工厂,这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出现的现象。因此《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其它国家也可以在中国开办工厂。
故答案为C。
【点评】学生要对比识记《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与其他条约的最显著不同的地方。本题难度适中。
15.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书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本,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维新变法,最重要的是( )
A.培养人才 B.开办学校 C.废除科举 D.改变政制
【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题干中梁启超的言论的意思是:变法的根本在于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建立新式学校,新式学校的创建,在于改变科举制度,而这一切都要改变,在于国家的政治制度要改变。因此梁启超认为要维新变法最重要的是改变政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戊戌变法的知识,考查学生概括总结材料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6.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维新变法运动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了质的飞跃。与洋务运动相比,这个“质的飞跃”体现在戊戌变法是为了( )
A.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 B.抵抗侵略、救亡图存
C.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史实,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提出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故答案为B。
【点评】列表格对比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知识,学生更容易识记。本题难度适中。
17.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长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叙述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比较中日近代化异同
B.说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寻找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历史原冈
【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梁启超叙述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说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故答案为B。
【点评】学生要结合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来理解这段材料,戊戌变法就是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本题难度适中。
18.(2017八上·岳麓期末)“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反映出义和团的主要斗争目标是( )
A.清政府 B.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资产阶级 D.汉族地主武装
【答案】B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只因鬼子闹中原”可知,义和团运动反抗的是帝国主义的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其口号是“扶清灭洋”,义和团不反抗清政府的统治,主要的斗争目标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9.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武力进犯大多得逞,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于强大
B.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
C.清政府战和不定,妥协退让
D.清朝军队武器装备落后,操练不勤
【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A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在面对强敌时作为清政府一方面政治统治腐败,面对强敌多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另一方面,经济落后,国力不济,故B项符合题意;C项和D项也是清政府失败的原因,都是腐败和落后的表现;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0.《辛丑条约》签订时,慈禧太后曾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
A.符合当时国际外交形势 B.说明中国综合国力、物力强大
C.中国必须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 D.反映了满清王朝腐败无能
【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只要列强高兴,随便掠起中华之物力,清政府从已经跟列强彻底妥协,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反映了满清王朝腐败无能;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丑条约》。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款2100万银元;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国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中日《马关条约》
材料三 《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1)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从赔款数额、通商口岸的位置、割让土地等方面完成下列表格。
中英《南京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
割地
赔款
通商
其他
(2)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有了哪些新内容?这些新内容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是英国在《南京条约》附件中取得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后来法、美等国相继取得这一特权。结合材料三和材料二,谈一谈《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
【答案】(1)割香港岛给英国;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马关条约》新增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一条。它使外国投资设厂“合法化”,不仅能榨取更多的利润,更为严重的是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3)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西方各国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排挤了中国民族企业;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⑴依据材料一、二,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①赔款数额:《南京条约》是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马关条约》是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②通商口岸的位置:《南京条约》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马关条约》是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③割让土地:《南京条约》是割香港岛给英国;《马关条约》是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④其他:《南京条约》是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马关条约》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⑵依据材料一、二,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有的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新增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一条。它使外国投资设厂“合法化”,不仅能榨取更多的利润,更为严重的是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⑶依据材料三和材料二,谈一谈《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表明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导致西方各国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排挤了中国民族企业;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
故答案为:(1)割香港岛给英国、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马关条约》新增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一条。它使外国投资设厂“合法化”,不仅能榨取更多的利润,更为严重的是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3)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西方各国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排挤了中国民族企业;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太平军叛乱》
材料二 洪仁玕在1859年发表的《资政新篇》中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洪仁玕所提出的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表明,他对西方力量所在的若干因素抱着全心全意的、虽然认识很不全面的赞赏态度。这些建议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2)为什么说《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分析这种转变未能成功的原因。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答案】(1)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
(2)转变: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近代事业。
原因: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战争的紧张环境;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3)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中的内容“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内容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实施的改革中企图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太平天国运动中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并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这种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本性,无法实现,也不能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所以说“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⑵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说明太平天国经济理论开始转变为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近代事业。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所处的历史时期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列强的侵华战争造成了紧张的环境;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所以这种转变不能成功。
⑶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转变说明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故答案为:(1)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2)转变: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近代事业。原因: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战争的紧张环境;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3)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点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需要重点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各个阶段、性质、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评价,从积极和消极的角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产生的历史影响,能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
材料三:19世纪60—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洋务官僚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却不自觉地走向预期目的的反面。
——摘编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1)材料一所列两位历史人物都属于哪一政治派别?请你再列举出这一政治派别的两位代表人物。
(2)据材料二,指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些企业的创办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1)地主阶级洋务派。奕 、李鸿章、左宗棠等。
(2)特点:政府控制;吸收私人资本;面向市场。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同意。理由: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他们虽然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但却没有改变真正使国家落后受辱的腐朽的封建制度,因而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所以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片中的两个人物曾国藩和张之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都是洋务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奕?,在地方的代表有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和张之洞。(2)根据材料二中“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可以概括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的特点是政府控制;吸收私人资本;面向市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企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近代化企业,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的观点是正确。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他们虽然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但却没有改变真正使国家落后受辱的腐朽的封建制度,因而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所以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故答案为:(1)地主阶级洋务派。奕 、李鸿章、左宗棠等。(2)特点:政府控制;吸收私人资本;面向市场。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3)同意。理由: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他们虽然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但却没有改变真正使国家落后受辱的腐朽的封建制度,因而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所以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点评】关于洋务运动一般会考查洋务运动的主张、前期和后期的口号。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三支海军的建立以及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能从正反两个角度正确评价洋务运动。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前,纵观整个知识分子阶层,除了王韬、黄遵宪等人明确称赞日本,主张学习日本外,大多数都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尤其对日本改变祖宗成法,仿效西洋政治制度的做法不能接受
——《甲午战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他编写的《日本变政考》。此书分条记载了从明治元年(1868年)起至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止的明治维新的大事。康有为宣称“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光绪帝见到此书如获至宝,将它作为百日维新的指南。
——《康有为变法思想新探》
材料三: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戊戌变法派曾真诚地相信,由于中国“广土众民,十倍于日,又无封建之强侯,更无大将军之霸主,……(中国)就今岁入,已逾万万,……彼(日本)与我同俗,则考其变政之次第,……取其精华,在一转移间耳。”
——《戊戌变法纪》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大多数知识分子讽刺日本仿效西洋政治制度?并举例说明。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对明治维新的看法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答案】(1)当时中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只认识到了西方技术的先进,没有意识到改革制度的重要性。中国当时进行的洋务运动就是只学习西方的技术。
(2)看法:推崇明治维新;主张学习明治维新。原因: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战败,维新派认识到明治维新增强日本的国力,向明治维新学习,为戊戌变法做准备。
(3)对国情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顽固派的强大;缺乏政治经验,操之过急。
【知识点】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甲午战前,中国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中国大多数人,只是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而没有认识到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西方民族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先进。因此,讽刺日本仿效西洋政治制度的重要性。中国当时进行的洋务运动就是只学习西方的技术。(2)根据材料二“康有为宣称‘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和所学知识,甲午中日战争中,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李鸿章的妥协,退让,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由此可知,康有为的看法是:推崇明治维新;主张学习明治维新。其原因是: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战败,维新派认识到明治维新增强日本的国力,向明治维新学习,为戊戌变法做准备。(3)根据材料三“中国广土众民,十倍于日,又无封建之强侯,更无大将军之霸主”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对国情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顽固派的强大;根据材料三“取其精华,在一转移间耳”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缺乏政治经验,操之过急。
故答案为:(1)当时中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只认识到了西方技术的先进,没有意识到改革制度的重要性。中国当时进行的洋务运动就是只学习西方的技术。(2)看法:推崇明治维新;主张学习明治维新。原因: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战败,维新派认识到明治维新增强日本的国力,向明治维新学习,为戊戌变法做准备。(3)对国情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顽固派的强大;缺乏政治经验,操之过急。
【点评】本题考查了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戊戌变法是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学生要牢记。
1 / 1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一、二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因毒品引发了一场战争(参看右图),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的炮声惊醒了清王朝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抗争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虎门销烟 B.炮轰广州城 C.鸦片战争 D.三元里抗英
3.“从香港和五口(五处通商口岸)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材料描述的是( )
A.鸦片输入的危害 B.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
C.中国边疆的危机 D.中日《马关条约》的后果
4.(2017八上·唐山月考)近年来,中国皇宫文物大量流失到西方国家,这一现象首先出现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恩格斯说到某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这个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俄国 D.法国
6.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并吸取其争权夺利导致分裂的反面教训。这从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 B.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C.有益于近代的革命探索 D.激起了国内反清的高潮
7.《天朝田亩制度》对太平天国的革命斗争起到的最大作用是( )
A.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B.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C.实现了平均分配产品 D.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8.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与清朝对峙的政权是( )
A.金田起义爆发 B.定都天京
C.永安建制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9.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农民阶级固有的局限性 B.拜上帝教不合中国国情
C.在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 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10.太平天国的都城,曾是某个不平等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11.对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评价准确的是( )
A.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12.李鸿章在上海联合洋枪队镇压太平军时,感叹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实非中国所能及。”材料反映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 )
A.民主思想 B.政治制度 C.军事技术 D.风俗习惯
13.(2017·深圳)“赔两亿、割三地、设工厂、开四地。”这句口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4.一个外国人在征得清政府允许后,在苏州开办了一家工厂。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15.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书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本,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维新变法,最重要的是( )
A.培养人才 B.开办学校 C.废除科举 D.改变政制
16.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维新变法运动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了质的飞跃。与洋务运动相比,这个“质的飞跃”体现在戊戌变法是为了( )
A.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 B.抵抗侵略、救亡图存
C.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7.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长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叙述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比较中日近代化异同
B.说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寻找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历史原冈
18.(2017八上·岳麓期末)“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反映出义和团的主要斗争目标是( )
A.清政府 B.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资产阶级 D.汉族地主武装
19.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武力进犯大多得逞,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于强大
B.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
C.清政府战和不定,妥协退让
D.清朝军队武器装备落后,操练不勤
20.《辛丑条约》签订时,慈禧太后曾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
A.符合当时国际外交形势 B.说明中国综合国力、物力强大
C.中国必须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 D.反映了满清王朝腐败无能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款2100万银元;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国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中日《马关条约》
材料三 《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1)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从赔款数额、通商口岸的位置、割让土地等方面完成下列表格。
中英《南京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
割地
赔款
通商
其他
(2)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有了哪些新内容?这些新内容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是英国在《南京条约》附件中取得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后来法、美等国相继取得这一特权。结合材料三和材料二,谈一谈《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太平军叛乱》
材料二 洪仁玕在1859年发表的《资政新篇》中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洪仁玕所提出的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表明,他对西方力量所在的若干因素抱着全心全意的、虽然认识很不全面的赞赏态度。这些建议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2)为什么说《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分析这种转变未能成功的原因。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
材料三:19世纪60—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洋务官僚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却不自觉地走向预期目的的反面。
——摘编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1)材料一所列两位历史人物都属于哪一政治派别?请你再列举出这一政治派别的两位代表人物。
(2)据材料二,指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些企业的创办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前,纵观整个知识分子阶层,除了王韬、黄遵宪等人明确称赞日本,主张学习日本外,大多数都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尤其对日本改变祖宗成法,仿效西洋政治制度的做法不能接受
——《甲午战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他编写的《日本变政考》。此书分条记载了从明治元年(1868年)起至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止的明治维新的大事。康有为宣称“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光绪帝见到此书如获至宝,将它作为百日维新的指南。
——《康有为变法思想新探》
材料三: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戊戌变法派曾真诚地相信,由于中国“广土众民,十倍于日,又无封建之强侯,更无大将军之霸主,……(中国)就今岁入,已逾万万,……彼(日本)与我同俗,则考其变政之次第,……取其精华,在一转移间耳。”
——《戊戌变法纪》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大多数知识分子讽刺日本仿效西洋政治制度?并举例说明。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对明治维新的看法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图片中代表的事件是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关税等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有关知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和领土完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此,“列强的炮声”指的是鸦片战争。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影响的认识。
3.【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香港和五口(五处通商口岸)输入的外国商品”,这是割让香港岛,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反映的是《南京条约》内容,“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是指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冲击,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南京条约》的影响,选项B符合题意;
而选项A鸦片输入的危害,因为鸦片战争之前鸦片就输入中国,带来危害,不符合题意;
选项C中国边疆的危机,与题干无关;
选项D中日《马关条约》的后果与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是鸦片战争不符;
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4.【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皇宫文物流失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抢劫导致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中,因英法联军洗劫了皇家园林圆明园,从而导致大量皇宫文物流失到西方国家,B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没有占领北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占领了北京,并且对北京也进行了洗劫,但从时间上晚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5.【答案】C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中涉及的“领土面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不费一枪一弹,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多的国家。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
6.【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太平天国的反对清朝统治给辛亥革命提供正面的影响,内部的分裂给辛亥革命提供反面的教训,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给后来的革命探索活动提供经验教训,是有益于近代的革命探索的,C项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提到思想领域的内容,A项排除;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B项说法错误;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没有激起国内反清的高潮,D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7.【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起最大作用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大国的革命纲领,革命的旗帜,对于农民战争所起的作用是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致使1856年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B项符合题意;AC两项没有实施;D项说法错误。由此分析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知识,需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
8.【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与清朝对峙政权的知识。根据所学可知,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城,太平天国把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了与清朝对对峙的政权。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的相关知识。
9.【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领导阶级本身,军事策略失误。例:北伐失利等。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小生产者的代表,保守性、分散性、自私性;不能应时代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定都天京后腐化。客观原因:中外反动联合势力的联合镇压。只有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根本原因的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津条约》开放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故选C。
【点评】学生先分析出太平天国的都城是南京,然后再结合学生知识解答本题即可。
11.【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可知,漫画中的人物以及语言可知,通过学习西方科技达到自强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A项是对洋务运动地位的认识,符合题意;B项是鸦片战争的影响,C项是五四运动的影响,D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BCD均与题干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首先根据漫画判断出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再逐一分析选项对应的历史事件,最后结合图片事件,对比排除即可。
12.【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提干可知,李鸿章的感叹说明他认识到了中国与西方在军事上的差距,反映了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达到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ABD均与题干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通过分析题干李鸿章感叹的相关内容,结合洋务派的主张,分析得出答案。
13.【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内容的识记。1895年4月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可概括为“赔两亿、割三地、设工厂、开四地。”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内容的识记。理解《马关条约》内容的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14.【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比较
【解析】【分析】题干中提到了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城市开办工厂,这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出现的现象。因此《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其它国家也可以在中国开办工厂。
故答案为C。
【点评】学生要对比识记《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与其他条约的最显著不同的地方。本题难度适中。
15.【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题干中梁启超的言论的意思是:变法的根本在于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建立新式学校,新式学校的创建,在于改变科举制度,而这一切都要改变,在于国家的政治制度要改变。因此梁启超认为要维新变法最重要的是改变政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戊戌变法的知识,考查学生概括总结材料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6.【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史实,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提出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故答案为B。
【点评】列表格对比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知识,学生更容易识记。本题难度适中。
17.【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梁启超叙述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说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故答案为B。
【点评】学生要结合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来理解这段材料,戊戌变法就是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本题难度适中。
18.【答案】B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只因鬼子闹中原”可知,义和团运动反抗的是帝国主义的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其口号是“扶清灭洋”,义和团不反抗清政府的统治,主要的斗争目标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9.【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A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在面对强敌时作为清政府一方面政治统治腐败,面对强敌多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另一方面,经济落后,国力不济,故B项符合题意;C项和D项也是清政府失败的原因,都是腐败和落后的表现;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0.【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只要列强高兴,随便掠起中华之物力,清政府从已经跟列强彻底妥协,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反映了满清王朝腐败无能;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丑条约》。
21.【答案】(1)割香港岛给英国;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马关条约》新增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一条。它使外国投资设厂“合法化”,不仅能榨取更多的利润,更为严重的是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3)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西方各国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排挤了中国民族企业;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⑴依据材料一、二,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①赔款数额:《南京条约》是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马关条约》是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②通商口岸的位置:《南京条约》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马关条约》是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③割让土地:《南京条约》是割香港岛给英国;《马关条约》是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④其他:《南京条约》是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马关条约》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⑵依据材料一、二,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有的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新增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一条。它使外国投资设厂“合法化”,不仅能榨取更多的利润,更为严重的是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⑶依据材料三和材料二,谈一谈《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表明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导致西方各国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排挤了中国民族企业;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
故答案为:(1)割香港岛给英国、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马关条约》新增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一条。它使外国投资设厂“合法化”,不仅能榨取更多的利润,更为严重的是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3)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西方各国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排挤了中国民族企业;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2.【答案】(1)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
(2)转变: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近代事业。
原因: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战争的紧张环境;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3)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中的内容“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内容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实施的改革中企图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太平天国运动中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并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这种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本性,无法实现,也不能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所以说“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⑵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说明太平天国经济理论开始转变为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近代事业。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所处的历史时期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列强的侵华战争造成了紧张的环境;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所以这种转变不能成功。
⑶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转变说明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故答案为:(1)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2)转变: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近代事业。原因: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战争的紧张环境;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3)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点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需要重点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各个阶段、性质、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评价,从积极和消极的角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产生的历史影响,能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23.【答案】(1)地主阶级洋务派。奕 、李鸿章、左宗棠等。
(2)特点:政府控制;吸收私人资本;面向市场。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同意。理由: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他们虽然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但却没有改变真正使国家落后受辱的腐朽的封建制度,因而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所以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片中的两个人物曾国藩和张之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都是洋务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奕?,在地方的代表有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和张之洞。(2)根据材料二中“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可以概括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的特点是政府控制;吸收私人资本;面向市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企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近代化企业,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的观点是正确。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他们虽然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但却没有改变真正使国家落后受辱的腐朽的封建制度,因而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所以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故答案为:(1)地主阶级洋务派。奕 、李鸿章、左宗棠等。(2)特点:政府控制;吸收私人资本;面向市场。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3)同意。理由: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他们虽然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但却没有改变真正使国家落后受辱的腐朽的封建制度,因而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所以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点评】关于洋务运动一般会考查洋务运动的主张、前期和后期的口号。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三支海军的建立以及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能从正反两个角度正确评价洋务运动。
24.【答案】(1)当时中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只认识到了西方技术的先进,没有意识到改革制度的重要性。中国当时进行的洋务运动就是只学习西方的技术。
(2)看法:推崇明治维新;主张学习明治维新。原因: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战败,维新派认识到明治维新增强日本的国力,向明治维新学习,为戊戌变法做准备。
(3)对国情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顽固派的强大;缺乏政治经验,操之过急。
【知识点】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甲午战前,中国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中国大多数人,只是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而没有认识到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西方民族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先进。因此,讽刺日本仿效西洋政治制度的重要性。中国当时进行的洋务运动就是只学习西方的技术。(2)根据材料二“康有为宣称‘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和所学知识,甲午中日战争中,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李鸿章的妥协,退让,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由此可知,康有为的看法是:推崇明治维新;主张学习明治维新。其原因是: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战败,维新派认识到明治维新增强日本的国力,向明治维新学习,为戊戌变法做准备。(3)根据材料三“中国广土众民,十倍于日,又无封建之强侯,更无大将军之霸主”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对国情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顽固派的强大;根据材料三“取其精华,在一转移间耳”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缺乏政治经验,操之过急。
故答案为:(1)当时中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只认识到了西方技术的先进,没有意识到改革制度的重要性。中国当时进行的洋务运动就是只学习西方的技术。(2)看法:推崇明治维新;主张学习明治维新。原因: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战败,维新派认识到明治维新增强日本的国力,向明治维新学习,为戊戌变法做准备。(3)对国情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顽固派的强大;缺乏政治经验,操之过急。
【点评】本题考查了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戊戌变法是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学生要牢记。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