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安徽省无为尚文学校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测试
一、选择题
1.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判断“北京人”应在什么位置( )
A.(a) B.(b) C.(c) D.(d)
2.歌谣“骨木石陶,种植水稻,猪狗水牛,定居不移”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情况( )
A.山顶洞人 B.半坡居民
C.河姆渡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3.文物反映一定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下列最能反映半坡社会生活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农耕种植是人类生活史上的飞跃。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远古居民是(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二、填空题
5.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①会不会 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②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使用 石器。
③半坡人和河姆渡居民都使用 石器。
6.远古时代,英雄辈出。
①传说 部落和 部落联合在涿鹿打败了蚩尤部落,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②黄帝的妻子 发明养蚕缫丝。
③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三、判断题
7.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山顶洞人生活的氏族是按照地域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2)河姆渡居民制作的彩陶上面有许多各式各样美丽的图案。
(3)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治水有功的禹做部落联盟的首领。
四、综合题
8.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北京人复原头像
材料二: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手是劳动的器官,发展较快,变得灵活轻巧。下肢用来支撑身体和直立行走,发展较慢。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地进化。
(1)依据上面的图片材料,指出北京人的头部与现代人有何区别。
(2)概括材料,指出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3)北京人体质的进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9.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他们分别是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的房屋?
(2)这两种房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分析一下产生差异的原因。
(3)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10.近年来,名人故里争抢频频发生:抢完了李白,抢赵云;抢完了赵云,抢武松;抢完了武松,抢西门;抢完了西门,抢黄帝;抢完了黄帝,抢炎帝。名人故里遭争抢,名人究竟惹了谁?如何看待各地争抢名人故里问题,成为当下人们的热点话题之一。让我们一起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1)任务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海内外华人为什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2)任务二: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时代有哪些重大的发明和神话故事?
(3)任务三:你如何看待各地争抢名人故里的现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属于直立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图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种植水稻”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他们建造房屋,栽培人工水稻,河姆渡遗址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ABD都没有种植水稻的内容。
故答案为C。
【点评】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意义。
3.【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原件所学可知,①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②人面鱼纹彩陶盆,最能反映中国半坡居民社会生活,反映了半坡居民渔猎生活,是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代表,③猪纹陶钵是河姆渡居民的陶器代表,反映了河姆渡居民饲养家畜,④船型彩陶壶是半坡遗址里发现的,是仰韶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人们掌握了捕鱼技术,半坡居民生活在北方,故④不是最能反映半坡社会生活。由此分析①③④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学生要掌握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陶器制作方面的成就。属于常考知识点,要识记。
4.【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属新石器石器晚期,是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已经学会纺线,织布和制衣并且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在农业方面半坡居民最早种植粟。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半坡人最早种植粟,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
5.【答案】制造工具;打制;磨制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因为制造工具需要很高的智慧,动物的智慧不够,做不到。有些动物会利用工具,但除了人以外,没有动物会制造工具,熊用树枝沾蚂蚁。水獭用鸟蛋磕石头。鸟用树枝做窝,等等,都是利用工具,是现成的。②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会打制石器,还学会了磨光技术。钻孔。人工取火,已经懂得审美,并且开始死后埋葬。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开始形成早期的氏族社会。③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半坡人和河姆渡居民都使用磨制石器。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属新石器石器晚期,是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已经学会纺线,织布和制衣并且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故答案为:制造工具;打制;磨制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原始人生活状况,学生要识记各自生活的时间和使用的工具。本题属于常考知识点,要识记。
6.【答案】黄帝;炎帝;嫘祖;夏禹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①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和黄帝联合在涿鹿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②依据所学可知,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③依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夏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故答案为:黄帝、炎帝、嫘祖、夏禹
【点评】本题考查了黄帝和炎帝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知识的能力,属于常考知识点。
7.【答案】(1)错误,改正:地域改为血缘。
(2)错误。改正:河姆渡改为半坡。
(3)错误。改正:尧改为舜。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禅让制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可知,山顶洞人生活的氏族是按照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故此题表述错误。(2)依据所学可知,半坡居民制作的彩陶上面有许多各式各样美丽的图案。河姆渡居民主要制作黑陶,故此题表述错误。(3)依据所学可知,舜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治水有功的禹做部落联盟的首领。故此题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1)错误,改正:地域改为血缘。(2)错误。改正:河姆渡改为半坡。(3)错误。改正:尧改为舜。
【点评】解答改错题时学生要认真阅读题干信息,仔细琢磨然后找出错误知识点再改正。
8.【答案】(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等。
(2)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3)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和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等。(2)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北京人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3)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体质的进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等。(2)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3)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北京人的有关情况和劳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生要识记有关的知识点。
9.【答案】(1)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2)图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图二:干栏式建筑;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北方的气候相对寒冷干燥,半地穴式建筑可以用来保暖;南方比较潮湿和炎热,干栏式建筑可以防潮、通风,而且可以避免一些动物对人的危害。
(3)走出洞穴定居,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和束缚,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可知,图一是干栏式房屋,图二是半地穴式房屋,它们分别是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图二:干栏式建筑;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北方的气候相对寒冷干燥,半地穴式建筑可以用来保暖;南方比较潮湿和炎热,干栏式建筑可以防潮、通风,而且可以避免一些动物对人的危害;(3)依据所学可知,走出洞穴定居,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和束缚,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故答案为:(1)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2)图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图二:干栏式建筑;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北方的气候相对寒冷干燥,半地穴式建筑可以用来保暖;南方比较潮湿和炎热,干栏式建筑可以防潮、通风,而且可以避免一些动物对人的危害。(3)走出洞穴定居,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和束缚,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了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状况,属于常考知识点学生要识记有关内容。
10.【答案】(1)黄帝和炎帝结成炎黄部落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干,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2)炎帝:传说中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首创耒耜,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学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中他还会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黄帝:相传在黄帝时期已经能够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学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3)争夺名人故里反映了各地政府对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视。但是名人故里之争也反映了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忽视了对名人与文化的深层次的理解。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可知,黄帝和炎帝结成炎黄部落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干,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所以海内外华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2)依据所学可知,传说中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首创耒耜,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学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中他还会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相传在黄帝时期已经能够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学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3)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争夺名人故里反映了各地政府对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视。但是名人故里之争也反映了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忽视了对名人与文化的深层次的理解。
故答案为:(1)黄帝和炎帝结成炎黄部落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干,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2)炎帝:传说中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首创耒耜,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学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中他还会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黄帝:相传在黄帝时期已经能够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学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3)争夺名人故里反映了各地政府对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视。但是名人故里之争也反映了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忽视了对名人与文化的深层次的理解。
【点评】皇帝和炎帝被称为华夏之祖。学生要掌握二者的发明创造。本题第三问考查学生的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 / 1部编版安徽省无为尚文学校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测试
一、选择题
1.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判断“北京人”应在什么位置( )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属于直立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图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歌谣“骨木石陶,种植水稻,猪狗水牛,定居不移”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情况( )
A.山顶洞人 B.半坡居民
C.河姆渡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种植水稻”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他们建造房屋,栽培人工水稻,河姆渡遗址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ABD都没有种植水稻的内容。
故答案为C。
【点评】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意义。
3.文物反映一定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下列最能反映半坡社会生活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原件所学可知,①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②人面鱼纹彩陶盆,最能反映中国半坡居民社会生活,反映了半坡居民渔猎生活,是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代表,③猪纹陶钵是河姆渡居民的陶器代表,反映了河姆渡居民饲养家畜,④船型彩陶壶是半坡遗址里发现的,是仰韶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人们掌握了捕鱼技术,半坡居民生活在北方,故④不是最能反映半坡社会生活。由此分析①③④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学生要掌握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陶器制作方面的成就。属于常考知识点,要识记。
4.“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农耕种植是人类生活史上的飞跃。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远古居民是(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属新石器石器晚期,是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已经学会纺线,织布和制衣并且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在农业方面半坡居民最早种植粟。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半坡人最早种植粟,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
二、填空题
5.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①会不会 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②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使用 石器。
③半坡人和河姆渡居民都使用 石器。
【答案】制造工具;打制;磨制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因为制造工具需要很高的智慧,动物的智慧不够,做不到。有些动物会利用工具,但除了人以外,没有动物会制造工具,熊用树枝沾蚂蚁。水獭用鸟蛋磕石头。鸟用树枝做窝,等等,都是利用工具,是现成的。②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会打制石器,还学会了磨光技术。钻孔。人工取火,已经懂得审美,并且开始死后埋葬。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开始形成早期的氏族社会。③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半坡人和河姆渡居民都使用磨制石器。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属新石器石器晚期,是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已经学会纺线,织布和制衣并且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故答案为:制造工具;打制;磨制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原始人生活状况,学生要识记各自生活的时间和使用的工具。本题属于常考知识点,要识记。
6.远古时代,英雄辈出。
①传说 部落和 部落联合在涿鹿打败了蚩尤部落,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②黄帝的妻子 发明养蚕缫丝。
③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答案】黄帝;炎帝;嫘祖;夏禹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①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和黄帝联合在涿鹿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②依据所学可知,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③依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夏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故答案为:黄帝、炎帝、嫘祖、夏禹
【点评】本题考查了黄帝和炎帝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知识的能力,属于常考知识点。
三、判断题
7.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山顶洞人生活的氏族是按照地域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2)河姆渡居民制作的彩陶上面有许多各式各样美丽的图案。
(3)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治水有功的禹做部落联盟的首领。
【答案】(1)错误,改正:地域改为血缘。
(2)错误。改正:河姆渡改为半坡。
(3)错误。改正:尧改为舜。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禅让制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可知,山顶洞人生活的氏族是按照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故此题表述错误。(2)依据所学可知,半坡居民制作的彩陶上面有许多各式各样美丽的图案。河姆渡居民主要制作黑陶,故此题表述错误。(3)依据所学可知,舜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治水有功的禹做部落联盟的首领。故此题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1)错误,改正:地域改为血缘。(2)错误。改正:河姆渡改为半坡。(3)错误。改正:尧改为舜。
【点评】解答改错题时学生要认真阅读题干信息,仔细琢磨然后找出错误知识点再改正。
四、综合题
8.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北京人复原头像
材料二: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手是劳动的器官,发展较快,变得灵活轻巧。下肢用来支撑身体和直立行走,发展较慢。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地进化。
(1)依据上面的图片材料,指出北京人的头部与现代人有何区别。
(2)概括材料,指出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3)北京人体质的进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等。
(2)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3)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和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等。(2)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北京人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3)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体质的进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等。(2)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3)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北京人的有关情况和劳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生要识记有关的知识点。
9.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他们分别是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的房屋?
(2)这两种房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分析一下产生差异的原因。
(3)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案】(1)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2)图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图二:干栏式建筑;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北方的气候相对寒冷干燥,半地穴式建筑可以用来保暖;南方比较潮湿和炎热,干栏式建筑可以防潮、通风,而且可以避免一些动物对人的危害。
(3)走出洞穴定居,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和束缚,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可知,图一是干栏式房屋,图二是半地穴式房屋,它们分别是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图二:干栏式建筑;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北方的气候相对寒冷干燥,半地穴式建筑可以用来保暖;南方比较潮湿和炎热,干栏式建筑可以防潮、通风,而且可以避免一些动物对人的危害;(3)依据所学可知,走出洞穴定居,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和束缚,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故答案为:(1)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2)图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图二:干栏式建筑;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北方的气候相对寒冷干燥,半地穴式建筑可以用来保暖;南方比较潮湿和炎热,干栏式建筑可以防潮、通风,而且可以避免一些动物对人的危害。(3)走出洞穴定居,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和束缚,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了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状况,属于常考知识点学生要识记有关内容。
10.近年来,名人故里争抢频频发生:抢完了李白,抢赵云;抢完了赵云,抢武松;抢完了武松,抢西门;抢完了西门,抢黄帝;抢完了黄帝,抢炎帝。名人故里遭争抢,名人究竟惹了谁?如何看待各地争抢名人故里问题,成为当下人们的热点话题之一。让我们一起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1)任务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海内外华人为什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2)任务二: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时代有哪些重大的发明和神话故事?
(3)任务三:你如何看待各地争抢名人故里的现象?
【答案】(1)黄帝和炎帝结成炎黄部落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干,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2)炎帝:传说中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首创耒耜,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学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中他还会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黄帝:相传在黄帝时期已经能够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学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3)争夺名人故里反映了各地政府对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视。但是名人故里之争也反映了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忽视了对名人与文化的深层次的理解。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可知,黄帝和炎帝结成炎黄部落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干,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所以海内外华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2)依据所学可知,传说中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首创耒耜,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学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中他还会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相传在黄帝时期已经能够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学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3)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争夺名人故里反映了各地政府对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视。但是名人故里之争也反映了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忽视了对名人与文化的深层次的理解。
故答案为:(1)黄帝和炎帝结成炎黄部落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干,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2)炎帝:传说中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首创耒耜,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学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中他还会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黄帝:相传在黄帝时期已经能够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学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3)争夺名人故里反映了各地政府对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视。但是名人故里之争也反映了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忽视了对名人与文化的深层次的理解。
【点评】皇帝和炎帝被称为华夏之祖。学生要掌握二者的发明创造。本题第三问考查学生的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