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4 20:57:35

文档简介

2023年秋学期高三期末适应性考试
高三历史试卷
(考试用时:75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I卷为客观题,第II卷为主观题。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第I卷(客观题共48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祭坛,由直径不同的3个同心圆逐渐升高形成了三层台阶,良渚文化的福泉山祭坛呈阶梯形的上下三重结构。其祭坛周围都埋有大型墓葬,坛上都发现有祭祀遗存。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 出现了早期文明曙光 B. 形成了早期的国家形态
C. 建立了森严等级秩序 D. 铸就了一体化文明格局
2. 如图为汉代画像石中的“斗牛”图。图中左侧一牛躬躯低首、奋蹄扬尾、蓄势待发,右侧一武士挥掌击牛。据此可知,在汉代( )
A. 尚武精神受到推崇 B. 绘画技术不断进步
C. 劳动与娱乐相结合 D. 牛耕技术得到普及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国有制形式大行其道,比如曹魏的大规模屯田,但这是战时体制的产物。在社会相对安定后,西晋占田制的推行逐渐回归到土地私有。北魏推行的均田制,也不得不加入一些土地私有的内容。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土地私有( )
A. 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蔓延 B.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更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 D.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4. 江南运河是隋代大运河的最南一端,隋炀帝时期全部疏通,地处运河上的常州“在唐称望县,地大人众,政繁务殷”,其出产的细纻、棉布、纸张被列为唐代贡品。这表明隋唐时期( )
A. 经济重心已经实现南移 B. 政府工程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
C. 地理条件决定城市兴衰 D. 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
5. 下表为元明两代部分戏剧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及其情节梗概。这反映了( )
角色 情节梗概 剧作
萧淑兰 萧淑兰求爱张世英,张世英拒绝并云:“女人家不尊父母之命,不从媒妁之言,廉耻不拘。” [元]贾仲明《萧淑兰情寄菩萨蛮》
卓文君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相爱,受阻挠后私奔文君为相如驾车,并有台词“为先生御车妾之幸也,男尊女卑,夫唱妇随”。 [元末明初]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
李云英 李云英的丈夫从军后不知所踪,亲友规劝再嫁时以“烈女不更二夫”为理由拒绝。 [明]李唐宾《李云英风送梧桐叶》
A. 经济发展下市民文化的繁荣 B. 社会环境宽松催生批判意识
C. 戏剧作品蕴含社会教化功能 D. 政府极力维护理学的正统性
6. 魏源在修《海国图志》时将各国分册页制图, “每图一国, 山水城邑, 钩勒位置,开方里差,距极度数,不爽毫发。于从古不通中国之地,披其山川,如阅《一统志》之图……自西北而东南,将中外一家欤”。这表明魏源( )
A. 主张唤醒国人救亡意识 B. 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C. 掌握了系统的地理知识 D. 突破了传统的天下观
7. 台湾学者张玉法指出,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后者大约为前者的十倍。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较少,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 )
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 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
C. 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 D. 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8. 1940年,《日本新闻》在日本影院强制上映,其中有关中国战场的新闻影片均是有选择地拍摄的一些当地“政治领袖”欢迎日军和日军“亲民”的画面,展现当地民众被日军“解放”的“喜悦”,并强调“大东亚战争”旨在把亚洲人民从欧美列强手中“解放”出来。日本此举的主要背景是( )
A. 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政府 B. 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C. 日本在中国战场透支国力 D.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9. 1950年,周恩来说:“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大门钥匙。”刘少奇说:“从今以后,中国工业就不致受到帝国主义的廉价商品的竞争,中国的原料将首先供给自己工业的需要。这就扫除了一百年来使中国工业不能发展的一个最大的障碍。”这说明,当时中共( )
A. 明确了工业是经济建设的重点 B. 坚持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C. 坚定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 认识到主动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10. 下图为1990—2000年我国劳动力产业结构变迁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B.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 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 D. 民众就业观念转变
11.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主要构成要素大多在苏美尔文明早期就已形成,这体现在:农业的产生和定居生活的开始;城市的出现与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化;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发明等方面。这表明苏美尔文明( )
A. 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B. 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C. 体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D. 具有鲜明的原生性
12. 1233年,英国国王亨利三世指责伯爵理查德·马歇尔侵犯了王室领地,但伯爵宣称自己不是侵犯者,因为国王首先侵犯了他的土地。伯爵认为,由于国王违约在先,根据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原则,效忠关系自动解除,伯爵不再有效忠国王的义务。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政治纽带影响权力格局 B. 封君封臣制度趋向瓦解
C. 封建割据导致国家分裂 D. 专制王权遭到严重削弱
13. 17世纪以前利物浦只是一个小渔村。到1730年,利物浦船舶进出口吨位达到37000吨以上,1750年为65000吨,1760年为100000吨。笛福描写道:“在我第二次和第三次游览之间它(利物浦)又大了一倍以上,它的财富、人口、商业、建筑物还在一天天地增加。”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工业革命扩大了对外贸易规模 B. 利物浦成为世界商业的中心
C. 英国在世界积极推行自由贸易 D. 海外贸易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14. 部分学者在研究拉丁美洲“考迪罗主义”时指出:“国家的条件使得暴力的统治或狡诈的统治比法制的统治更为有效”“西班牙美洲政治植物上开出的一朵特有的花”。他们揭示了拉丁美洲( )
A. 政治制度特殊性 B. 民族革命任务的艰巨性
C. 社会发展的滞后性 D. 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15. 1921年12月,一位苏俄老农民在第九届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谈到,“一个人有两只手,一只为国家干活,一只为自己干活。”同时,他以正在召开会议的剧院为例把农民比喻为墙,工人比喻为房盖,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比喻,强调了农民的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说明( )
A. 战时共产主义有利于政权巩固 B. 农业集体化的实施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C. 新经济政策得到了农民的认可 D. 苏联模式奠定了卫国战争胜利的基础
16. 下表为1983—1990年美国各行业周薪(男/女。单位:美元),据表数据,可推知美国( )
职业 1983年 1987年 1990年
行政管理者 530/339 647/416 740/484
服务工人 506/367 625/458 719/534
手工艺/维修 387/256 431/302 486/316
农、林、渔业 200/169 219/191 261/216
A. 国家干预政策的弊端 B. 社会公平有待提升
C. 福利国家模式的不足 D.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第II卷(主观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计52分。请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作者及作品名称 作品内容
1376年 俞宗本《种树书》 斛释如何种树、种树须知等。
1406年 朱橚《救荒本草》 是一部植物图谱,描述了植物的形态,展示了明朝当时植物分类的概况。
1547年 马一龙《农说》 以水稻为对象,论述种子、插秧、除草、灌溉、开花、结实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并用阴阳学说进行阐述。
1590年 李时珍《本草纲目》 一共16部52卷,有190多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计有1094种。
1617年 赵崡《植品》 全书以花木为主,共载七十余种,附记果品,蔬品等类。以关中所产及本人所种为重点。
1628年 徐光启《农政全书》 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
——摘编自孙大川《中国科技史》
材料二 18世纪,作为揭示植物生长规律以及判断其是否对人类具有价值的科学植物学,自然成为欧洲大国重视的焦点。当时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学家都在灌输一种思想:精确的自然知识是国家财富积累的关键所在,植物学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植物学家通过应用植物学知识,在全球范围内对特定高价值植物的精确鉴定和栽培实验的过程中,具体表现在:第一、植物学家在新的领地发现并编目珍贵的植物,使他们的政府能够为国内市场提供廉价的食品、药品和奢侈品;第二、植物学家运用专业技术把经济植物运送到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使之适应当地土壤,以打破国外垄断,增加国库收入。
——摘编自张鹏《杰斐逊的植物引种实验及其对美国农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植物学发展的突出特征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欧洲植物学研究不同于明朝植物学研究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4年,有英国学者指出:历史学著作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全球性,世界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则是建立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的全球史。他不仅认为欧洲在今天的世界格局中已非中坚力量,而且认为自古以来,如果看不到亚洲、阿拉伯、拜占庭和斯拉夫民族的影响,看不到欧洲与广大世界的联系,也就无法理解西欧的历史,他指出,正在兴起的亚洲不久将把欧洲抛在后面。世界历史发展的最高时代不是欧洲或欧洲化的时代;欧洲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是太平洋时代。他倡导建立全球历史观,“不仅放眼世界、展示全球,而且不带成见和偏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的一切民族的建树”。
——摘编自【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1908—1984)《当代史纲要》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时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陕甘宁边区政权建立后,边区体育运动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锻炼身体,好打日本”成为军民体育锻炼的主要目标。每天,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战士、学生、工人和机关干部都成群结队地跑步、做集体操。夕阳西下,山坡沟渠和延河两岸的球场上、空地上都是锻炼的人群。人们将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改造,创造出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方式,包括新秧歌、抓汉奸、投弹、送信、打骑兵等。限于条件,当时的场地和器材大多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但军民的锻炼热情却丝毫不受影响。边区政府要求小学生每天爬山一次,学习山地战的简单方法,使学生在某种环境下,可以配合游击队的行动。1939年,边区政府强调“加强各学校的军事化与课外的抗战动员活动,养成每一个学生在读书时期都是抗战中的战士,能同时在社会上更多地推动抗战动员,增加抗战力量,能在战争环境中到后方直接帮助军队的抗战工作。”在中央军委与各级部队首长的领导和关怀下,军队体育运动也得到广泛开展。
——摘编自王增明《陕甘宁边区体育发展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反映出的边区社会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的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为新中国 70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基本历程(部分)
时间 历程
1978年3月5 日 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强调保护劳动者基本权利、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义务应由国家承担,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应从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多个维度考虑
1978年12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瓦解,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家重设民政部,恢复其主管全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事务的职能
1982年 国务院正式设立劳动人事部,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推进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这一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范围从国有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待业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到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以及针对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救助制度与惠及公众的社会福利与军人优抚安置制度,进行了内容全面、系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摘编自邓大松等《新中国70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基本历程与取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经验。
12023年秋学期高三期末适应性考试
高三历史答案
(考试用时:75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I卷为客观题,第II卷为主观题。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第I卷(客观题共48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祭坛,由直径不同的3个同心圆逐渐升高形成了三层台阶,良渚文化的福泉山祭坛呈阶梯形的上下三重结构。其祭坛周围都埋有大型墓葬,坛上都发现有祭祀遗存。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 出现了早期文明曙光 B. 形成了早期的国家形态
C. 建立了森严等级秩序 D. 铸就了一体化文明格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祭坛”、“墓葬”“祭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均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当时出现早期文明的曙光,A项正确;早期国家形态侧重的是国家机构,材料并未对国家机构展开论述,排除B项;新时期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并未建立起森严的等级秩序,排除C项;材料中列举的两种文化带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多元性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D项。故选A项。
2. 如图为汉代画像石中的“斗牛”图。图中左侧一牛躬躯低首、奋蹄扬尾、蓄势待发,右侧一武士挥掌击牛。据此可知,在汉代( )
A. 尚武精神受到推崇 B. 绘画技术不断进步
C. 劳动与娱乐相结合 D. 牛耕技术得到普及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斗牛”图中信息“图中左侧一牛躬躯低首、奋蹄扬尾、蓄势待发,右侧一武士挥掌击牛。”可知,武士与牛在决斗,体现了汉代好武的风尚,A项正确;没有对比,不能体现绘画技术的不断进步,排除B项;“斗牛”图没有体现劳动场景,排除C项;“牛耕技术得到普及”与“斗牛”主题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国有制形式大行其道,比如曹魏的大规模屯田,但这是战时体制的产物。在社会相对安定后,西晋占田制的推行逐渐回归到土地私有。北魏推行的均田制,也不得不加入一些土地私有的内容。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土地私有( )
A. 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蔓延 B.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更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 D.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在社会相对安定后,西晋占田制的推行逐渐回归到土地私有。北魏推行的均田制,也不得不加入一些土地私有的内容。”可知,土地私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已成为当时不可抗拒的潮流,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土地私有制的必然发展趋势,没有体现其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C项过于绝对,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和战乱,人口大量死亡或逃亡,大多数农民根本无法再组织生产,土地国有制在当时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所以私有制更符合社会需求就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4. 江南运河是隋代大运河的最南一端,隋炀帝时期全部疏通,地处运河上的常州“在唐称望县,地大人众,政繁务殷”,其出产的细纻、棉布、纸张被列为唐代贡品。这表明隋唐时期( )
A. 经济重心已经实现南移 B. 政府工程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
C. 地理条件决定城市兴衰 D. 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隋代疏通大运河后,地处运河上的常州在唐代“地大人众,政繁务殷”,细、棉布、纸张等特产被列为唐代贡品,表明隋唐时期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D项正确;隋唐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还未完成,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大运河等政府工程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排除B项;地理条件“决定”城市兴衰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5. 下表为元明两代部分戏剧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及其情节梗概。这反映了( )
角色 情节梗概 剧作
萧淑兰 萧淑兰求爱张世英,张世英拒绝并云:“女人家不尊父母之命,不从媒妁之言,廉耻不拘。” [元]贾仲明《萧淑兰情寄菩萨蛮》
卓文君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相爱,受阻挠后私奔文君为相如驾车,并有台词“为先生御车妾之幸也,男尊女卑,夫唱妇随”。 [元末明初]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
李云英 李云英的丈夫从军后不知所踪,亲友规劝再嫁时以“烈女不更二夫”为理由拒绝。 [明]李唐宾《李云英风送梧桐叶》
A. 经济发展下市民文化的繁荣 B. 社会环境宽松催生批判意识
C. 戏剧作品蕴含社会教化功能 D. 政府极力维护理学的正统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元朝至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女人家不尊父母之命,不从媒妁之言,廉耻不拘。”“为先生御车妾之幸也,男尊女卑,夫唱妇随”“烈女不更二夫”可知,这些戏剧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具有明显的男尊女卑观念,说明儒家倡导的纲常伦理思想深刻约束着女性的婚嫁自由,由此可见,戏曲作品带有明显的社会教化意图,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与市民文化繁荣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这些戏曲作品属于儒家伦理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并未产生批判意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戏剧作品价值观念的引导,并且此时理学的正统性地位并未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
6. 魏源在修《海国图志》时将各国分册页制图, “每图一国, 山水城邑, 钩勒位置,开方里差,距极度数,不爽毫发。于是从古不通中国之地,披其山川,如阅《一统志》之图……自西北而东南,将中外一家欤”。这表明魏源( )
A. 主张唤醒国人救亡意识 B. 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C. 掌握了系统的地理知识 D. 突破了传统的天下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海国图志》中介绍了各国的地理知识,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天下观,D项正确。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唤醒国人的救亡意识,但材料只提到其介绍各国地理,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关知识,排除B项;掌握了系统的地理知识夸大了《海国图志》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7. 台湾学者张玉法指出,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后者大约为前者的十倍。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较少,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
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 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
C. 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 D. 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并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后社会阶层在发生变动,变动的根源在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本质上反映了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故排除A项;政治制度变革有利于社会演进,而不是制约,在排除C项;民国成立后封建地主阶级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故排除D项。故选B项。
8. 1940年,《日本新闻》在日本影院强制上映,其中有关中国战场的新闻影片均是有选择地拍摄的一些当地“政治领袖”欢迎日军和日军“亲民”的画面,展现当地民众被日军“解放”的“喜悦”,并强调“大东亚战争”旨在把亚洲人民从欧美列强手中“解放”出来。日本此举的主要背景是( )
A. 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政府 B. 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C. 日本在中国战场透支国力 D.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940年的日本。根据材料“展现当地民众被日军‘解放’的‘喜悦’,并强调‘大东亚战争’旨在把亚洲人民从欧美列强手中‘解放’出来”及所学可知,由于中国人民的持续奋勇抗战,到1940年,日本的国力已经不堪消耗,日本军国主义不得不采取强制手段对本国人民进行欺骗和麻痹,以维持其反动统治,C项正确;汪精卫对日本投降,建立伪国民政府只是材料影片中的部分素材来源,并不是深层次的背景,排除A项;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于192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排除D项。故选C项。
9. 1950年,周恩来说:“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大门的钥匙。”刘少奇说:“从今以后,中国工业就不致受到帝国主义的廉价商品的竞争,中国的原料将首先供给自己工业的需要。这就扫除了一百年来使中国工业不能发展的一个最大的障碍。”这说明,当时中共( )
A. 明确了工业是经济建设的重点 B. 坚持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C. 坚定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 认识到主动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5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大门的钥匙”可知,“国家大门”即中国海关主权已从帝国主义国家手中夺回,而中国收回海关主权是中国民主革命结束后遗留的反帝任务之一,B项正确;材料中“扫除了一百年来使中国工业不能发展的一个最大的障碍”并非强调工业是经济建设的重点,排除A项;材料中未体现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外开放的信息,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 下图为1990—2000年我国劳动力产业结构变迁情况。导致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 )
A. 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B.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 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 D. 民众就业观念转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0—2000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90—2000年,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在下降,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比基本持平,而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持续增加,这主要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与推进,即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三大产业的占比增减情况,体现不出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情况,也无法体现产业升级情况,排除AB项;材料中是占比增减,无法体现观念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主要构成要素大多在苏美尔文明早期就已形成,这体现在:农业的产生和定居生活的开始;城市的出现与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化;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发明等方面。这表明苏美尔文明( )
A. 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B. 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C. 体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D. 具有鲜明的原生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根据材料“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主要构成要素大多在苏美尔文明早期就已形成”可知,原生文明指的是完全自主,没有受到其它文明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文明,材料内容体现了苏美尔文明属于原生文明,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自然环境对苏美尔文明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苏美尔文明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情况,不能得出其范围不断扩大,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苏美尔文明产生的多元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2. 1233年,英国国王亨利三世指责伯爵理查德·马歇尔侵犯了王室领地,但伯爵宣称自己不是侵犯者,因为国王首先侵犯了他的土地。伯爵认为,由于国王违约在先,根据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原则,效忠关系自动解除,伯爵不再有效忠国王的义务。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政治纽带影响权力格局 B. 封君封臣制度趋向瓦解
C. 封建割据导致国家分裂 D. 专制王权遭到严重削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33年(英国)。据本题材料“由于国王违约在先,根据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原则,效忠关系自动解除,伯爵不再有效忠国王的义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爵认为由于国王违约在先,根据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原则,效忠关系自动解除,伯爵不再有效忠国王的义务,这表明政治纽带对权力格局产生影响,A项正确;1233年,封君封臣制度还没有瓦解,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封建割据导致国家分裂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伯爵不再有效忠国王,不代表专制王权一定被严重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
13. 17世纪以前利物浦只是一个小渔村。到1730年,利物浦船舶进出口吨位达到37000吨以上,1750年为65000吨,1760年为100000吨。笛福描写道:“在我第二次和第三次游览之间它(利物浦)又大了一倍以上,它的财富、人口、商业、建筑物还在一天天地增加。”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工业革命扩大了对外贸易规模 B. 利物浦成为世界商业的中心
C. 英国在世界积极推行自由贸易 D. 海外贸易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由材料可知,17世纪以前的小渔村利物浦到18世纪中期船舶进出口吨位急剧增加、“财富、人口、商业、建筑物还在一天天地增加”,这说明利物浦由于海外贸易发展为一个规模不断增大的商业城市,D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65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利物浦成为世界商业的中心,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展后,英国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之前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4. 部分学者在研究拉丁美洲“考迪罗主义”时指出:“国家的条件使得暴力的统治或狡诈的统治比法制的统治更为有效”“西班牙美洲政治植物上开出的一朵特有的花”。他们揭示了拉丁美洲( )
A. 政治制度的特殊性 B. 民族革命任务的艰巨性
C. 社会发展的滞后性 D. 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拉丁美洲)。根据材料“西班牙美洲政治植物上开出的一朵特有的花”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拉丁美洲政治制度的特殊性,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革命,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拉丁美洲政治制度的特殊性,未体现社会发展的滞后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拉丁美洲政治制度的特殊性,未体现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5. 1921年12月,一位苏俄老农民在第九届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谈到,“一个人有两只手,一只为国家干活,一只为自己干活。”同时,他以正在召开会议的剧院为例把农民比喻为墙,工人比喻为房盖,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比喻,强调了农民的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说明( )
A. 战时共产主义有利于政权巩固 B. 农业集体化的实施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C. 新经济政策得到了农民的认可 D. 苏联模式奠定了卫国战争胜利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12月(苏俄)。根据材料中的“两只手”体现了该政策既保障了国家利益,又满足了农民的要求,可知是新经济政策,该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保证了国家利益,但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政权的巩固,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是1929—1933年间苏联大规模开展了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求,并不能真正满足农民的要求,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 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斯大林宣告苏联建成社会主义,标志斯大林模式即苏联模式的形成,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 下表为1983—1990年美国各行业周薪(男/女。单位:美元),据表数据,可推知美国( )
职业 1983年 1987年 1990年
行政管理者 530/339 647/416 740/484
服务工人 506/367 625/458 719/534
手工艺/维修 387/256 431/302 486/316
农、林、渔业 200/169 219/191 261/216
A. 国家干预政策的弊端 B. 社会公平有待提升
C. 福利国家模式的不足 D.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83—1990年美国。据题干数据可知,1983—1990年的美国,行政管理者、服务工人薪资水平较高,手工艺、维修和农、林、渔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则较低,且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不同阶层在收入方面的巨大差异表明社会公平有待提升,B项正确;从材料信息中无法断定收入不公是国家干预导致的,排除A项;福利国家政策主要是影响居民的福利待遇,而非工资收入,排除C项;从材料仅能看出四个阶层的薪资情况,不能看出新阶层的产生、旧阶层的消亡和阶层流动等,排除D项。故选B项。
第II卷(主观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计52分。请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作者及作品名称 作品内容
1376年 俞宗本《种树书》 斛释如何种树、种树须知等。
1406年 朱橚《救荒本草》 是一部植物图谱,描述了植物的形态,展示了明朝当时植物分类的概况。
1547年 马一龙《农说》 以水稻为对象,论述种子、插秧、除草、灌溉、开花、结实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并用阴阳学说进行阐述。
1590年 李时珍《本草纲目》 一共16部52卷,有190多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计有1094种。
1617年 赵崡《植品》 全书以花木为主,共载七十余种,附记果品,蔬品等类。以关中所产及本人所种为重点。
1628年 徐光启《农政全书》 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
——摘编自孙大川《中国科技史》
材料二 18世纪,作为揭示植物生长规律以及判断其是否对人类具有价值的科学植物学,自然成为欧洲大国重视的焦点。当时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学家都在灌输一种思想:精确的自然知识是国家财富积累的关键所在,植物学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植物学家通过应用植物学知识,在全球范围内对特定高价值植物的精确鉴定和栽培实验的过程中,具体表现在:第一、植物学家在新的领地发现并编目珍贵的植物,使他们的政府能够为国内市场提供廉价的食品、药品和奢侈品;第二、植物学家运用专业技术把经济植物运送到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使之适应当地土壤,以打破国外垄断,增加国库收入。
——摘编自张鹏《杰斐逊的植物引种实验及其对美国农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植物学发展的突出特征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欧洲植物学研究不同于明朝植物学研究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 特征:为小农经济服务;对前人研究进行了总结;应用了科学的分类法;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研究记录详细。
意义: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得植物研究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为后世植物研究奠定基础。
(2) 不同:西方研究重点考察植物生长规律和价值;西方在研究过程中注重运用科学知识;西方植物研究注重实验;西方政府重视和支持植物学研究,研究为政府服务。
原因:西方国家逐步迈入工业社会;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逐渐确立起来,政府支持植物研究;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原料和市场;西方科学技术研究得到突破。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一“以水稻为对象,论述种子、插秧、除草、灌溉、开花、结实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可知,植物研究是为小农经济服务;根据材料一“是一部植物图谱,描述了植物的形态,展示了明朝当时植物分类的概况”可知,应用了科学的分类法;根据材料一“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可知,对前人研究进行了总结;根据材料“并用阴阳学说进行阐述”可知,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根据材料一“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可知,研究记录详细。
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意义:根据材料一“以水稻为对象,论述种子、插秧、除草、灌溉、开花、结实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斛释如何种树、种树须知等”和所学知识可知,植物学研究详细记述了农业栽培技术,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采用科学的分类方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逐渐形成植物研究体系,使得植物研究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明朝时期的研究成果被保留下来,作为后世植物学研究的资料,为后世植物研究奠定基础。
【小问2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和18世纪的欧洲。不同:根据材料二“18世纪,作为揭示植物生长规律以及判断其是否对人类具有价值的科学植物学,自然成为欧洲大国重视的焦点”可知,西方研究重点考察植物生长规律和价值;根据材料二“植物学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植物学家通过应用植物学知识,……”“植物学家运用专业技术把经济植物运送到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可知,西方在研究过程中注重运用科学知识;根据材料二“全球范围内对特定高价值植物的精确鉴定和栽培实验的过程中”可知,西方植物研究注重实验;根据材料二“以打破国外垄断,增加国库收入”可知,西方政府重视和支持植物学研究,研究为政府服务。
本题第二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和18世纪的欧洲。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进行工业革命,西方国家逐步迈入工业社会,注重提高生产效率;政治上,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逐渐确立起来,政府支持植物研究;根据材料二“植物学家运用专业技术把经济植物运送到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使之适应当地土壤,以打破国外垄断,增加国库收入”可知,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原料和市场,植物研究为国家现实服务;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西方科学技术研究得到突破。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4年,有英国学者指出:历史学著作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全球性,世界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则是建立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的全球史。他不仅认为欧洲在今天的世界格局中已非中坚力量,而且认为自古以来,如果看不到亚洲、阿拉伯、拜占庭和斯拉夫民族的影响,看不到欧洲与广大世界的联系,也就无法理解西欧的历史,他指出,正在兴起的亚洲不久将把欧洲抛在后面。世界历史发展的最高时代不是欧洲或欧洲化的时代;欧洲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是太平洋时代。他倡导建立全球历史观,“不仅放眼世界、展示全球,而且不带成见和偏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的一切民族的建树”。
——摘编自【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1908—1984)《当代史纲要》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时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论题:全球历史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战后,随着两极格局的形成以及美苏冷战的发展,欧洲的世界经济政治中心的地位一去不复返,在当时国际局势下,过去以“欧洲中心论”为特点的“欧洲史观”不在适应史学研究的发展,需要建立新的”全球史观“在适应史学研究的发展。随着多极化的发展,日本,中国与韩国等亚洲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并且随着第三世界的不断发展,对于这些国家的研究力度也要不断加强,在这个现状下,原有的”欧洲“史观不再适应学术发展的需要。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各地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国际分工不断细化,使得人们认识到各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定位,而原有的带有偏见的史观,不再被大多数人接受,学术界需要梳理客观的,解释世界各地联系的“全球化史观”来促进史学研究。
结论:全球历史观是在全球化,多极化等时代发展趋势下的必然结果。
【解析】
【详解】本题是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世界历史发展的最高时代不是欧洲或欧洲化的时代;欧洲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是太平洋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确定论题是:全球历史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次,结合二战后世界秩序发展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的信息进行说明。根据材料“世界历史发展的最高时代不是欧洲或欧洲化的时代;欧洲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是太平洋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随着两极格局的形成以及美苏冷战的发展,欧洲的世界经济政治中心的地位一去不复返,在当时国际局势下,过去以“欧洲中心论”为特点的“欧洲史观”不在适应史学研究的发展,需要建立新的”全球史观“在适应史学研究的发展。
根据材料“如果看不到亚洲、阿拉伯、拜占庭和斯拉夫民族的影响,看不到欧洲与广大世界的联系,也就无法理解西欧的历史,他指出,正在兴起的亚洲不久将把欧洲抛在后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多极化的发展,日本,中国与韩国等亚洲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并且随着第三世界的不断发展,对于这些国家的研究力度也要不断加强,在这个现状下,原有的”欧洲“史观不再适应学术发展的需要。
根据材料“历史学著作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全球性,世界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则是建立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的全球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各地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国际分工不断细化,使得人们认识到各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定位,而原有的带有偏见的史观,不再被大多数人接受,学术界需要梳理客观的,解释世界各地联系的“全球化史观”来促进史学研究。
最后,总结归纳,升华中心,完成表述。综合以上证明过程,结论是全球历史观是在全球化,多极化等时代发展趋势下的必然结果。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陕甘宁边区政权建立后,边区体育运动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锻炼身体,好打日本”成为军民体育锻炼的主要目标。每天,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战士、学生、工人和机关干部都成群结队地跑步、做集体操。夕阳西下,山坡沟渠和延河两岸的球场上、空地上都是锻炼的人群。人们将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改造,创造出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方式,包括新秧歌、抓汉奸、投弹、送信、打骑兵等。限于条件,当时的场地和器材大多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但军民的锻炼热情却丝毫不受影响。边区政府要求小学生每天爬山一次,学习山地战的简单方法,使学生在某种环境下,可以配合游击队的行动。1939年,边区政府强调“加强各学校的军事化与课外的抗战动员活动,养成每一个学生在读书时期都是抗战中的战士,能同时在社会上更多地推动抗战动员,增加抗战力量,能在战争环境中到后方直接帮助军队的抗战工作。”在中央军委与各级部队首长的领导和关怀下,军队体育运动也得到广泛开展。
——摘编自王增明《陕甘宁边区体育发展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反映出的边区社会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影响。
【答案】(1) 特点:与军事训练结合;干部及群众的参与热情高;民众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立足于自力更生。
(2) 影响: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有利于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推动了军队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7年后的中国。由材料“‘锻炼身体,好打日本’成为军民体育锻炼的主要目标。”可得出与军事训练结合;由材料“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战士、学生、工人和机关干部都成群结队地跑步、做集体操。”可得出干部及群众的参与热情高;由材料“人们将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改造,创造出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方式,包括新秧歌、抓汉奸、投弹、送信、打骑兵等。”可得出民众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由材料“当时的场地和器材大多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但军民的锻炼热情却丝毫不受影响。”可得出立足于自力更生。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7年后的中国。由材料“夕阳西下,山坡沟渠和延河两岸的球场上、空地上都是锻炼的人群。”可得出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由材料“人们将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改造,创造出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方式,包括新秧歌、抓汉奸、投弹、送信、打骑兵等。”可得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有利于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由材料“边区政府要求小学生每天爬山一次,学习山地战的简单方法,使学生在某种环境下,可以配合游击队的行动。”“加强各学校的军事化与课外的抗战动员活动”可得出为抗日战争培养了战备力量;由材料“在中央军委与各级部队首长的领导和关怀下,军队体育运动也得到广泛开展。”可得出推动了军队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为新中国 70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基本历程(部分)
时间 历程
1978年3月5 日 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强调保护劳动者基本权利、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义务应由国家承担,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应从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多个维度考虑
1978年12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瓦解,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家重设民政部,恢复其主管全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事务的职能
1982年 国务院正式设立劳动人事部,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推进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这一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范围从国有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待业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到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以及针对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救助制度与惠及公众的社会福利与军人优抚安置制度,进行了内容全面、系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摘编自邓大松等《新中国70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基本历程与取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经验。
【答案】(1)作用: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答出其中3点即可)
(2)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稳步推进各项保障制度;立法保障。
【解析】
【详解】(1)作用: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强调保护劳动者基本权利、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义务应由国家承担,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应从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多个维度考虑”“这一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范围从国有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待业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到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以及针对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救助制度与惠及公众的社会福利与军人优抚安置制度,进行了内容全面、系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可知,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根据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瓦解,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家重设民政部,恢复其主管全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事务的职能”可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2) 经验: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瓦解,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家重设民政部,恢复其主管全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事务的职能”“国务院正式设立劳动人事部,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推进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这一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范围从国有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待业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到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以及针对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救助制度与惠及公众的社会福利与军人优抚安置制度,进行了内容全面、系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可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稳步推进各项保障制度;根据材料“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强调保护劳动者基本权利、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义务应由国家承担,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应从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多个维度考虑”可知,立法保障。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