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4 20:0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汉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校际联考试题
高一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公东征后,将殷都旧地封给康叔,建立卫国。周公反复告诫他,要实行文王“明德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在“商政”的基础上,加强周法的统治。这些措施( )
A.践行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完善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C.构建了众星拱月的格局 D.利于商民对西周的认同
2.秦代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名位在御史大夫之上,然而御史大夫所拥之实权,却比丞相宽泛得多,其职司范围不仅限于“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还掌管全部律令。秦朝这一制度设计体现了( )
A.三公之间的权力斗争公开化 B.皇帝失去对三公权力的掌控
C.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 D.君主专制必然导致权臣专权
3.汉武帝元朔二年朝廷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朝廷这一做法( )
A.形成了刺史制度 B.引发了武装叛乱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导致了匈奴入侵
4.东汉后期,太学生联合世族官员结为“部党”,借助儒家伦理大肆营造舆论,开展反对宦官擅权的政治斗争,时称“党人清议”,最终遭到镇压。东汉时期的清议运动( )
A.塑造了清正的舆论环境 B.折射出政坛的黑暗腐朽
C.客观上使外戚势力崛起 D.直接导致黄巾起义失败
5.唐朝科举制形成后,逐渐传到了高丽、日本和越南,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这反映出( )
A.中外文化互相借鉴 B.文化交流丰富社会生活
C.唐朝文化影响力大 D.科举制适用于任何地区
6.两宋时期京城有固定经营场所的职业商人,通过文字、图形、色彩等招牌、幌子向客户传递其所经营的商品范畴、特点和档次等。如《清明上河图》中,有两家药铺的招牌分别为“赵太丞家”“杨家应诊”,招牌介绍了大夫特长与药品功能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市场意识较为浓厚 B.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C.商家经营诚实无欺 D.风俗画的写实风格
7.宋代投壶盛行,士大夫家中常陈设有投壶的壶与矢。右下图所示是宋代投壶的场景。吕大临在《礼记传》中写道:“投壶,射之细也。宴饮有射以乐宾。”司马光则认为“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宋代投壶( )
A.反映了民族交流加强 B.凸显了儒学价值取向
C.体现了门第观念淡化 D.折射出教育的平民化
8.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除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省外,还有若干军事征伐型行省的设置,如征交趾行省、征缅行省等,但随着战争的结束,这些行省就被废除了。这说明元朝行省( )
A.兼有政治和经济双重功能 B.设置灵活且适应元朝统治需求
C.有利于元朝加强中央集权 D.废立与否取决于战争是否需要
9.曾随从郑和出行的马欢、巩珍、费信,回国后纷纷著书,他们在著作中都详细介绍了沿途各国的自然风光及人文状况。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 B.导致了海禁政策松动
C.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D.以政治利益为出发点
10.《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提出了先进的药物分类法;《农政全书》集传统农业之大成,总结了明末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还吸收部分西方的灌溉技术。据此可知,明清科技( )
A.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完成向近代科学的转化
C.在传承中有所创新 D.突破了封建体制的束缚
11.雍正即位之初察觉督抚利用密折之机渐侵六部之权的倾向,采取两种处理办法:一是凭借自己在奏折运行中的主导地位,对督抚在奏折中提出的非分要求不予理会;二是顺水推舟,通过奏折使督抚对六部形成牵制。这反映出奏折制( )
A.提高了督抚的行政效率 B.导致内轻外重局面出现
C.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D.便于操纵官僚平衡内外
12.以下两幅图片是近代中国人编写的两部书的书影,这说明这一时期( )
1844年成书,介绍世界五大洲的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论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848年编纂,系统介绍当时世界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
A.晚清政府鼓励官员翻译外国的书籍 B.提出了中国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初步提出学习西方以求自强的主张 D.仿效西方国家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13.洪秀全幻想着“番第”(列强)为上帝出力,但“番第”却用大炮回报了他。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方打击清军、压迫清廷;同时在南方协同清军与太平军作战。这一事实表明( )
A.中国已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列强一贯镇压中国民主革命
C.利益是列强制定对华政策的依据 D.传播基督教是列强侵略借口
14.1866年,恭亲王奕诉以总理衙门的名义奏请增设天文算学馆,拟选取20岁以上的满汉举人入馆学习。山东道监察御史张盛藻上奏称此举“是重名利而轻气节,无气节安望其有事功哉”,此言论在北京一部分官员中引起了强烈共鸣。这反映出当时( )
A.洋务运动遭遇严重挫折 B.洋务新政实施的艰难
C.儒家传统思想开始复苏 D.总理衙门权力的衰微
15.19世纪70年代,清廷内部出现海防和塞防之争。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派,主张“海防”为重,“塞防”为轻,移“塞防”之饷以助“海防”。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一派,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这一争论( )
A.稳固了传统的宗藩关系 B.推动了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C.意在应对边疆地区危机 D.旨在应对西方列强的瓜分狂潮
16.1896~1897年,梁启超主持《时务报》期间,撰写并刊发《变法通议》《古议院考》《商战论》等文章,受此影响,谭嗣同等人陆续发表了《中国自强策》等百余篇政论文章。由此可知,当时维新派( )
A.受到知识分子的普遍支持 B.肩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
C.深受国内各界的欢迎学习 D.坚定了民主共和的理想信念
17.1912年,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公司;到1919年,福新与荣氏兄弟创办的茂兴面粉公司共有8个厂,其“兵船”牌面粉更是远销英、法、澳及东南亚,一战期间出口量达80万吨,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这说明该时期( )
A.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工业中心 B.对外贸易出现繁荣局面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民族企业获得一定发展
18.下表为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期间,先后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据此可推知,这些法令的颁布( )
时间 法令名称
1912年1月 《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
1912年3月2日 《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禁烟文》
1912年3月 《大总统令内务、司法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
1912年3月13日 《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
A.促进社会形成新风尚 B.彻底革除了社会陋习
C.加快了革命思想传播 D.推动了社会全面转型
19.1919年5月19日,女学生邓春兰写信给北大校长蔡元培,要求北大解除女禁,并在刊物上发表文章呼吁男女教育平等,后来她成为甘肃省第一个女大学生。自此,各大高校开始招收女学生。据此可知,当时( )
A.西方思想影响社会变革 B.男女地位实现平等
C.五四运动推动思想解放 D.教育革命全面开展
20.据统计,1925年4月,广东全省有22个县建立了农民协会组织,入会农民达21万余人;至1926年6月,全省已拥有农民协会会员近65万人,约占全国总数的60%;至1927年5月,全国各地农会会员达到一千万以上,并在武汉成立了全国农民协会。这一变化表明( )
A.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热情 B.中国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日益壮大
C.农民已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D.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21.20世纪30年代中期,红军总政治部先后颁布了《关于我军沿途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及《对回民的宣告》等文告,要求不打苗民土豪,不杀苗民的牛,“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这些举措( )
A.奠定了国共合作的群众基础 B.旨在扩大革命根据地的范围
C.有利于红军战略转移的实施 D.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22.解放战争后期,《人民日报》报道:“各地人民交由政府转送前方的本币达一亿七千余万元、金子一百余两、白银两千余两……安东市妇女已完成四万双军鞋……各地学校及群众团体皆组织慰问队及剧团赶赴前方慰劳。”这表明解放战争( )
A.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 B.推动了妇女的拥军活动
C.赢得了各个阶级的配合 D.促进了统一战线的形成
23.下表是1950—1952年《人民日报》元旦献词的标题,集中体现的鲜明时代主题是( )
1950 完成胜利,巩固胜利,迎接一九五O年元旦
1951 在伟大的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
1952 以高度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迎接一九五二年
A.全力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B.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C.全面建设人民民主政治 D.顽强抗争打击外部势力
24.1985年起,中国投资主体发生明显变化,国家投资占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下降,集体单位和个人投资上升。各地方及企业自筹投资、银行贷款、利用外资已成为主要的投资资金来源。这主要得益于( )
A.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对外开放战略稳步推进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25.2023年9月28日,中国首条跨海高铁——福厦高铁正式运营,全长277.42公里,海上穿行长度达19.9公里,全程最快只需55分钟,自此福州、厦门正式迈入“一小时生活圈”,促进了福建沿海“黄金旅游带”的加速形成。这表明( )
A.新型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B.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了自主创新
C.高铁发展使得区域性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中国海陆交通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儒们秉持先秦儒家追求统一的观念,把大一统当作政治理想的首要大事,董仲舒明确提出,“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在大一统观念的指导下,儒家认为无论是居于中央的“华夏”,还是分居四边的“夷狄”,都是汉朝天子统治下的臣民。汉代在管理四夷的机构上承袭了秦代,也有中央和地方之分,但是设官更加具体,职权更加明晰。在中央机构中,汉朝继承了秦的典客制度,典客的名称在景帝中元六年(前114年)被更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又把“大行令”改称为“大鸿胪”。汉代对秦朝管理四夷的中央机构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汉武帝时期所进行的改革,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与四夷交往频繁的现状,也表明了汉武帝对四夷的有效统治。
——摘编自林先建《儒家华夷观与汉武帝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融推动了胡汉交往交融,承袭而立的李唐皇室本身也带有鲜卑血统。唐高祖李渊称“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唐太宗进一步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华夷一体”开明民族观,认为夷狄亦人耳。少数民族也因此将太宗尊称为“天可汗”。唐玄宗时延续了这种包容思想,秉持“中外无隔,夷夏混齐”的态度,以宽广的胸怀纳戎延狄,释放吐蕃俘虏,摒弃民族偏见,以至诚之心安抚四夷。在这种民族观的渗透下,唐代统治者针对少数民族实施了更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摘编自张文玉《唐代和亲与民族关系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设置民族机构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民族政策的共同点。(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唐民族政策的认识。(4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明清易代的外部刺激和学术发展的内在因由下,传统士大夫的思想观念在明清之际发生了一系列蜕变,出现启蒙思潮。在学理上,明清之际的学者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黄宗羲从历史发展入手,指出专制制度出现后,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为天下之大害者”;唐甄从人的本质上指出“天子虽尊,非天地大神也,皆人也”“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顾炎武则从国家治理上指出“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材料二:“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认为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并于1915年5月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期间,新式知识分子率先以人的资格从封建宗法制社会中自觉起来,冲破封建专制思想文化罗网,在带着兴奋和焦躁的救亡图存的时代情绪下,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几乎所有一切关于人权、平等、自由、博爱、科学、民主的种种思想,与托尔斯泰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主义,都纷纷被译介过来,共同汇成了一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大潮。
——摘编自朱鸿召《论新文化运动中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使命担当》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启蒙思潮与新文化运动的异同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启蒙思潮与新文化运动的共同作用。(4分)
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取代“一边倒”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向也向全方位转变。“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建设所需大量物资因西方一些国家的“经济封锁”很难获得,急需寻找扩大对外贸易的渠道。此外,由于国内生产关系的变化,新兴国营进出口企业面临建立海外业务联系的新课题。1957年4月,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在广州成功举办。广交会第一年即成交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首届广交会成功创办,迅速成为中国出口创汇的主渠道。同时,也向世界表明新中国在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贸易关系的愿望。
——摘编自孟红《追溯广交会二三事》等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全面对外开放,首先从沿海的广东迈出较大的步子。谷牧回忆道: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根据本省邻近港澳、商品经济比较活跃、对外经济交往历史悠久、祖居于粤的海外的华侨和华人为数众多等特点,对举办出口加工区的可行性进行了反复讨论和论证,并在领导层中形成了一致意见。一九七九年四月,在中央召开的专门讨论经济建设的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向小平同志汇报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和机动余地。小平同志十分赞同这一设想,并向中央倡议批准广东的这一要求。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广交会创办的背景及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广东在对外开放中首先“迈出较大步子”的有利条件。(6分)
2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它的胜利来自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而这种觉醒的共同内容是爱国主义。抗日战争并行着两种演变:一种是日本侵略势力从进攻到溃败的演变,另一种是中国内部(人民)力量由小变大,且统治者的势力由升高到衰落的演变。这两种演变不但过程相近,其方向也是一致的,那就是反动势力衰亡,进步势力兴起。弱的战胜强的,新的代替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与旧中国的决战作了准备。20世纪,世界出现的社会主义,和17、18世纪世界出现的资本主义一样,表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向,它们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中国走向社会主义,也是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完成以后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大年《抗日战争与中国历史》
选取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校际联考试题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D 2.C 3.C 4.B 5.C 6.A 7.B 8.B 9.A 10.C
11.D 12.C 13.C 14.B 15.C 16.B 17.D 18.A 19.C 20.B
21.C 22.A 23.A 24.B 25.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
26.(12分)(1)背景: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儒家大一统观念的强化;各民族交往频繁,民族交融加强。(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2)共同点:以“多元一体”的民族政策价值取向为指导;具有开放性、发展性;民族政策多样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3)认识:汉唐的民族政策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维护了民族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每点2分,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27.(12分)(1)同:都批判封建纲常伦理;都反对封建专制;都强调人的解放;思想多元。(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异:前者未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后者则是对封建思想的全面否定;前者立足于传统儒学,后者则以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为主;前者强调经世致用,后者则上升到救亡图存;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利益,后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2)共同作用:丰富了中国文化内涵;(2分)有利于人的思想解放,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2分)
28.(14分)(1)背景:外交政策的调整;面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国内生产关系的变化;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作用:成为当时出口创汇的主渠道,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宣传窗口。(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2)有利条件:地理位置优越;商品经济比较活跃;对外经济交往历史悠久;海外华侨和华人众多;广东地方领导人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中央的支持。(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29.(12分)示例:观点: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2分)
论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它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促成了中国国家地位的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开启了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胜利进程,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道路创造了重要条件。中国共产党通过抗日战争赢得了民心,壮大了人民军队和根据地,为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1946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取得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推翻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并建立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8分)
由此可见,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