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听起来是奇闻
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
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啊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歌曲欣赏《列子》 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作‘愚公移山’。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一起来和我们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的呢?毛主席在中共
七大上的讲话寓言:
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寄托在一个虚构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大都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义深刻,富于哲理。列 子 简 介 列御寇,东周郑国圃田人(今河南省郑州市)。战国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道家著名代表。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现在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整 体 感 知课 文 翻 译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
之北。
面积长度单位,七、八尺为一仞黄河北岸的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 而
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 迂也,聚
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
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将近面对苦于曲折,绕远商量险峻的大山“直”,一直全部汉水南面赞同表示修饰阻塞无义家纷纷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路,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焉
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 之 尾,隐土
之北。”提出疑问凭连……都削减把…怎么样哪里纷纷之于土堆况且安放的边上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石 垦壤,
箕畚运 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
遗男,始 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
反 焉。“返”敲,凿挖掘泥土用箕畚装土石换牙成年男子到姓寡妇孤儿刚刚蹦蹦跳跳前去季节交换才扛语助词 于是率领能挑担的三个儿孙,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 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 如土石何?”代指愚公你太不聪明了凭连……都草木余年,暮年加强反问语气把……怎样表示修饰太非常“慧”,聪明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年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草一木都不能毁掉,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
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而山不加增,何苦 而不平?”河曲智叟亡
以应。通即使愁什么通“无”思想顽固呢穷尽表示承接用来回答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 其不 已也,告之
于帝。帝感其 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
汉之阴,无陇 断焉。
他,代愚公代愚公移山这件事停止这件事代愚公同“措”,放置持向诚心背高地隔绝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通假字指通豫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指:直 (一直)反:返 (往返)陇:垄 (高地)厝:措 (放置)惠:慧 (聪明)学习积累 词性活用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土石。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对。一词多义: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方方七百里
方欲行
丝方尽固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险
固以怪之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其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诚之以君之力
虽我之死
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辍耕之垄上焉且焉置土石
惧有伏焉
无垄断焉于达于汉阴
告之于帝
战于长勺且特殊句式:
甚矣,汝之不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何苦而不平?
帝感其诚。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你太不聪明了!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
的三个人(上了山)。
愁什么挖不平呢?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
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a.杂然相许
b.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5.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1、山高路远: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人力单薄: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3.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智叟愚公之妻 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献疑 ”“笑而止 ”关切 嘲笑 忧虑 讥讽 愚公与智叟愚公:目光长远 积极奋斗 全面 发展
持之以恒 雄心壮志
对
比智叟:目光短浅 冷漠逃避 片面 静止大智大勇 不惧怕困难,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 ,能持之以恒。 愚公精神:成语“愚公移山”的含义:
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智叟愚公愚公之妻邻居小孩不智:目光短浅不愚:高瞻远瞩自作聪明,嘲讽关心:讲真话,提问题愉快助之嘲讽阻之为何写智叟这一人物?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归纳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写作特色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 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
对比和衬托手法二山高峻对比对比遗男热情帮助智叟顽固不化对比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衬托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愚公:
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坚持不懈我们还需要
愚公移山的精神吗?蓝天下的太行山风光云雾缭绕的王屋山风光仿古风格的中华愚公村:愚公移山纪念雕塑愚公移山雕塑愚公井愚公村村民盖房 课文结尾写天帝派遣两个大力神背走两座山,若愚公与智叟两人此时见面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胡锦涛: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愚公移山》学案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二)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二、知识概览图
三、新课导引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这是歌曲《愚公移山》的歌词,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列子的一篇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四、教材精华
课文注解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 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太行、王屋: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王屋山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方:见方,指面积。高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以及河南省黄河以北、辽于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段析】 “方七百里,高万仞”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交代地理位置。)(第一段:首先交代故事背景,两山未移前的面积、高度及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作铺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附近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着。) [者:助词,用在名词后, 只起提顿作用。且:将近。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面,向着,对着。]
【段析】 “年且九十”与下文“残年馀力”暗示移山艰难。)(“面山而居”引出.“惩山北之塞”,揭示移山的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惩:文中是“苦于”的意思。塞:阻塞。迂:曲折,绕远。聚室而谋:召集全家来商量。室,家。谋,谋划,出主意。汝:你。文中是复数“你们”的意思。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阻。毕,全。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现在河南省黄河以南。汉阴:汉水南岸。)
【段析】 “毕力平险”显示了愚公移山的斗志之坚。)(“指通……汉阴”说明了愚公移山的信心百倍,初步表现了愚公有迎难而上的精神。)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段析】 “杂然相许”表明愚公的倡议得到了全家人的热烈响应。)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献疑:提出疑问。以:凭。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曾,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连……都……”。损,削减。魁父,小山名。丘,小土山。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的意思。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且,况且。焉,哪里。置,安放。]
【段析】 “其妻献疑”,摆出了主观、客观两方面的困难,让人们感觉到移山工程十分艰巨。要解决人和山的矛盾,必须要有切实的移山措施。妻子提出疑问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和现实的困难,并非反对移山,这是她内心的真实想法。)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诸,就是“之于”。之,助词,的。隐土:古代传说中的地名,在中原的东北。]
【段析】 “杂日:……隐土之北”,众人针对愚公妻子所“疑”纷纷献计献策,表明愚公移山有群众基础。)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遂:于是。率:率领,带领。荷担者三夫:(能)挑担的三个人。荷,负荷,挑。叩:敲,打。垦:翻土。箕畚:簸箕,一种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器具,文中是用箕畚盛装土石的意思。尾:末端。]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京城:姓。孀:死了丈夫的妇人。遗男:遗孤,孤儿。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左右的小孩。龀,换牙。之:代词,愚公。]
【段析】 “遗男”“助之”,表明愚公之举深得民心,得到了众人支持,也与下文的智叟形成对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经过一年。易,交换。节,季节。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焉,用于句末,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段析】 “一反”作结,从侧面写出了移山之难。第二段: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这是情节的开端。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大愚蠢了;就凭你的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毁坏,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叟:老头。而:表并列。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思。甚矣,太过分了。惠,通“慧”,聪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毁坏。这是夸张的说法。毛,地面所生的草木。其如土石何: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加在“如……何”前面, 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
【段析】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表现智叟自作聪明之态,“笑”里藏“讥”。)( “甚矣,汝之不惠”直截了当地表示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与嘲笑。)
北山愚公长息口:“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长息:长叹。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汝,你。心,思想。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彻,通。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穷匮(kuì):穷尽。匮,竭尽。加增:更增。加,程度副词,修饰动词“增”。苦:愁。]
【段析】 “北山愚公长息”,闻智叟之言而长叹,说明愚公胸有成竹。)(“虽我之死……何苦而不平?”愚公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显得气势宏大,表明愚公有远见卓识,坚信人力无穷,一定可以征服自然。
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无话回答。)[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应,回答。](①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段析】 第三段: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够被征服的思想,这是情节的发展。)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报告了天帝。) [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拿。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已,停止。告之于帝:报告了天帝。之,代词,指愚公挖山不止这件事。帝,神话中的天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夸娥氏:神话中的大力天神。负:背。一厝朔东:一座放在朔东。厝,通“措”,放置。朔东,朔方东部,现在山西省北部一带。雍南:雍州南部。雍,雍州,现在陕西省、甘肃省一带。]
【段析】 “帝感其诚”,连天帝都被愚公的精神所打动,可见愚公形象的伟大,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陇断:高地阻隔。陇,通“垄”,土丘。断,阻隔。] (②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③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段析】 第四段:写愚公的精神感动动了天帝,天帝派大力神之子背走了两座山。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尾,反映了人们“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
答案速查
①从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 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可以不断挖下去,“而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道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②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明的。 ③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五、课堂检测
太史公日: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日: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日:“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日:“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日:“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耶非耶?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絮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或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子日:“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日:“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老子伯夷列传第一》)
〔注〕①由、光:人名,指许由、务光。 ②希:稀少。 ③木主:死人的牌位。④爰:于是,就。 ⑤徂:通“殂”,死亡。
鉴赏要点 本文节选自《史记》七十列传第一篇,简略地记述了伯夷、叔齐的事迹,并加以赞颂。本文以抒情、议论为主,用孔子等人的言论为线索,用许由、务光、颜渊的事迹为陪衬,杂引经传,纵横变化,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司马迁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愤恨不平的感情,特别是借善人、恶人的不同遭遇,表示了对“天道”的怀疑。
问题探究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扶而去之(使……离开)
B.天下宗周(祭祀)
C.我安适归矣(往,到)
D.余甚或焉(通“惑”)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淡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项是( )
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③伯夷、
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
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 “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食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六、体验中考
例1 (2010.盐城)阅读古典名著,回答问题。
(1)下列与宋江相关的两个情节是( )
A.三顾茅庐 B.三进大观园 C.三打祝家庄 D.三碗不过冈 E.三败高太尉
F.三英战吕布 G.三入死囚牢 H.桃园三结义
(2)那怪一闻此言,丢了钉耙,唱个大喏道:“那取经人在哪里?累烦你引见引见。”行者道:“你要见他怎的?”那怪道:“我本是观音菩萨劝善,受了他的戒行,这里持斋把素,教我跟随那取经人往西天拜佛求经,将功折罪,还得正果……今日既是人与他做了徒弟,何不早说取经之事?”
选文中“那怪”指: ,请写出以他为主角的一个故事名称: 。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知识,涉及到我国古典四大名著,范围较广。课余时间要对名著基本内容和知识进行记忆理解。
【答案】 (1)C E (2)猪八戒 示例:八戒大战流沙河;高老庄娶亲
例2 (2010·福州)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路边开满了带刺的蔷薇花,三个步行者打这里路过。
第一个脚步匆匆,他什么也没看见。
第二个感慨万千,叹了口气说:“天,花中有刺!”
第三个却眼睛一亮,说:“不, !”
第一个人挺麻木,他看不到风景;第二个人挺悲观,风景对于他没有意义;至于第三个人嘛,他是个乐观主义者。
朋友,你是哪一个呢?
(1)请在原文的横线处填写一句适当的话。(10字以内,注意上下文连贯)
(2)三个人对花的态度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生观。请写一段议论性文字,针对以上一种或多种人生观加以点评。(100字左右)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本题,要把所给材料阅读透彻,根据不同的人生观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联系现实正确顺畅地表述。
【示例】 (1)①应该说刺中有花 ②虽然有刺,但花很美
(2)①生活总会出一些难题,要人选择,要人解决。甘于平庸、陷于麻木的人,总是听任命运的摆布;悲观的人,总是患得患失,缺少争斗的勇气;只有乐观的人,能挑战不该害怕的,害怕应该害怕的,成为真正的勇者和智者。 ②悲观的人生态度是不健康的。悲观的人,看不到娇艳的花朵,只看到扎人的花刺;无视美丽,却放大了丑陋;不憧憬美好的未来,止步于眼前的挫折。悲观的人;只哀叹生命中的风霜雨雪,想不到拨开云雾,终见万丈阳光!
七、学后反思
参考答案:
1.B 2.C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