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下语文第六单元 心志坚毅第1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下语文第六单元 心志坚毅第1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12 11:36:43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3、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学习目标:1、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2、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课文朗诵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行拂乱其所为
法家拂士
曾益其所不能给下列红字注音:(quǎn)
(yuè)(gé)(f ú)(bì)
(z ēn g)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留——保留原有的专有名词
删——删除一些语气词
换——将单音节实词替换为双音节词语
添——添加出容易省略的主语、介词或宾语
倒——倒换原句颠倒的语序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曾 通“增”,增加
衡 通“横”,梗塞,不顺

拂 通“弼”,辅弼,辅佐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 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野芳发而幽香
征于色,发于声
发闾左谪戍渔阳
发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兴起,被任用
(花)开放表露,表现
征发国家国都国防 一词多义 于而而后作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
征于色(从)(给)(由于,在)(在)(承接连词)(并列连词 ) 一词多义 拂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阻挠,违反)(同“弼”,辅佐,辅弼)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动心忍性
行拂乱其所为
人恒过
入则……出则(使......饥饿)(使......受到阻挠)(使......惊动)使.... 穷困缺乏(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使.......坚韧) 今义,判断动词 古今异义词举于版筑之间
举于士
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路古义:狱官今义:士兵古义:这样的舜发于畎亩之中舜从田野之中被起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管夷吾举于士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 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百里奚举于市 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第一自然段讨论: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式?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 他们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最后都被提拔任用,并做出了一番作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身上,
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使他忍饥挨饿以至肌肤消瘦,使他经受贫困
之苦,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而颠倒错乱,
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
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 第二自然段归纳出了第一段的结论: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精神和肉体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并指明了磨练的益处:一、是培养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够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由个别到一般)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表露在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敌对的邻国和忧患,便常常会被消灭。
本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才能够奋发,国无忧虑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由一般推及治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中心论点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
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足以使人
灭亡的道理了。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一、列举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举例论证)二、归纳概括: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个人因逆境而有所作为国家因安乐而导致灭亡(正面论证)(反面论证)四、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结论)(个别——一般)(一般——治国) 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补充一些例子来加以佐证。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仲尼厄作《春秋》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可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
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积极意义。所以,别抱怨太多,进取才能改变命运。谈感悟(小结)



名人名言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 ——莫里哀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查尔斯·比亚德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
——海伦·凯勒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课后讨论:
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文中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的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个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
(1)正确朗读文言文的习惯,克服机械朗读的毛病。
(2)诵读文言文名段的习惯,并初步掌握一些背诵的方法,
克服机械诵读的毛病。
2、通过指导学生自读,使学生
(1)能掌握一定的文言词语,为今后学好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2)对照页下注释,自译全文,了解大意。
(3)明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这一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1、由一则资料导入。(资料投影出示、板书课题)
2、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出处。
3、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二、学生一读课文
1应注意读准下列字音。
舜 畎亩 傅说 胶鬲 百里奚 拂
2、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3、学生分男、女生朗读课文。朗读前明确读的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朗读后同学间评价朗读情况。
三、学生自学,二读课文
1、师投影出示学习指导
(要求: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运用书下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看谁做得最好。)
2、检查自学效果
1、投影出示思考题
①、课文连举古代几位名人的事例,你认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③、学习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2、检查自学效果
五、随堂练习(投影出示练习)
六、拓展延伸(投影出示)
课文举了几位古代名人成才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古今中外类似的事例吗?学生自由发言: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七、布置作业(投影出示)
1.熟读、默写课文。
2.课外阅读《孟子》,积累语句,体会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