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语文七下第三单元第12课《芦花荡》新课讲知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鄂教版语文七下第三单元第12课《芦花荡》新课讲知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12 18:0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芦花荡
孙犁1、作者简介2、基础字词3、课文讲解4、布置作业作者简介 孙犁(1913-- 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1944年在延安发表小说《荷花淀》等作品,受到广泛赞扬,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位有风格的作家。作品很多主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其中《白洋淀纪事》是他最富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语言风格:
细腻优美,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有“小说的诗”“诗的小说”美称。 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集子是《白洋淀纪事》。 本文《芦花荡》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另一篇小说《荷花淀》。二者为“姊妹篇”。本文背景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竹篙 疟子 寒噤 蹿 泅着
仄歪 飒飒 白洋淀 莲蓬 提防
转弯抹角 张皇失措zhú gāoyào zihán jìncuānzè wāisà sàlián péngbái yáng diàn
zhuǎn wān mò jiǎozhāng huáng shī cuò
dīqiú趴下
扒手pāpá竹篙
蒿草ɡāohāo浸透
侵略jìnqīn荷花淀
绽开diànzhàn1、读字音基础字词2、解词意:小心防备。
: 央求。
: 尖锐;锐利。
:技能、本能。
:闲适自得。
: 倾斜、歪斜。
: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
直截了当。
1、提防
2、央告
3、尖利
4、能耐
5、悠闲
6、仄歪
7、打牙跌嘴
8、张皇失措
9、转弯抹角
1、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2、小说三要素是什么?体裁是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1)、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象;
(2)、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3)、对环境作具体的描写。课文讲解一、总体感知小说1、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2、 虚构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小说常识汇总二、读课文,标出段落,并划分层次1、读一读,这篇小说共有多少段落呢?63段2、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可以划分为几部分呢? 四部分 ——故事的开端:介绍老头子多次驾船穿过日寇的封锁线,出色完成运输任务。

——故事的发展:写老头子运送两个女孩子回苇塘,穿过封锁线时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 第一部分(1—8)第二部分(9—54) 第三部分(55—62)第四部分(63) ——故事的结局:写二菱藏身于芦花苇叶之下,目睹老头子英雄壮举。——故事的高潮:写老头子智惩鬼子,为大菱报仇。三、小说中有哪些人物?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呢?(1)人物有:老头子、大菱、二菱、日本鬼子
(2)主人公是:老头子
四、作者的小说有“诗的小说”美称,在文中标记出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并思考“好”在哪里呢?说出你的理由。例: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他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2、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例4、他狠狠地敲打,向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烘托作用:这是老头子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看到的美景,(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卢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
衬托出老英雄在痛打鬼子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欣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加上各种色彩来描写景物,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增添了小说的传奇色彩。 故事发生在_____ 战争时期,我们的队伍驻扎在_______里,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全由一位近____ 岁的不带___ 的非常自信的_______ 负责 。
一次,他护送_____、______进苇塘,被鬼子发现,_____受了伤,他觉得特别_____,并发誓要______。第二天,他引诱敌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并用_____痛打,消灭了____个鬼子。 故事概述抗日苇塘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六十枪老头子大菱二菱大菱愧疚报仇竹篙十几布置作业 1、总结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你喜欢小说里的哪个人物,和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