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天津市南仓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天津市南仓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1-24 20:07:45

文档简介

天津市南仓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 共 50 分)
1.(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沿河岸分布的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宜采用五点取样法
B.研究某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可采用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
C.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用于标记的颜色最好鲜艳,以便容易找到
D.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不能用样方法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故调查沿河岸分布的某植物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样方法,A不符合题意;
B、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时可采用数学模型建构的方法,如方程式或曲线图,B符合题意;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标记不能过分醒目,防止再次被捕获,要注意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对动物的身体不产生伤害,C不符合题意;
D、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故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能用样方法,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估算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大,个体较小的种群;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
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
取样器取样法: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时常用。
2.(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生物的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分析下列各项所描述的种群特征,其中能直接决定生物种群密度的是(  )
A.某地男性人口占比51.73%,女性人口占比48.27%
B.某岛屿上社鼠中的雌鼠在9~11月份生存能力低于雄鼠的
C.大型海鸟信天翁每隔两年繁殖一次且每窝只产一个蛋
D.某湖泊中鲫鱼的幼年、成年、老年个体数的比例为1:1:1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A、某地男性人口占比51.73%,女性人口占比48.27%,属于性别比例,其通过出生率间接影响生物种群密度;而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A不符合题意;
B、某岛屿上社鼠中的雌鼠在9~11月份生存能力低于雄鼠的,这不是种群特征,B不符合题意;
C、大型海鸟信天翁每隔两年繁殖一次且每窝只产一个蛋,属于出生率,描述的是种群特征,能直接决定生物种群密度,C符合题意;
D、某湖泊中鲫鱼的幼年、成年、老年个体数的比例为1:1:1,属于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不能直接决定生物种群密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分析】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3.(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 乙两个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 “S”型曲线
B.t 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的时刻分别为t 和t
D.甲、乙两个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为弱→强→弱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根据曲线图分析,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曲线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表示为“S”型曲线,A不符合题意;
B、t3时,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B不符合题意;
C、t4和 t6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K值,t4和t6分别为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的时刻,C不符合题意;
D、甲、乙为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据图分析,t3时刻之前甲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大于乙种群;t3时刻之后,甲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小于乙种群,说明甲乙两个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甲对乙为强→弱,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坐标的纵轴为“种群增长速率”,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为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与K时间的关系,t2和t5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k/2值,t4和t6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K值,此时对应的甲乙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
(2)分析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属于竞争力悬殊较大的竞争,从结果看,乙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增长率为正值,则种群数量增加;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变为0(即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对应k/2值。
4.(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活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常采用台盼蓝染色法区分活细胞与死细胞。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为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进行该实验时需要设置对照组
B.为从培养液中吸取足量酵母菌,可静置一段时间后直接从试管底部吸取
C.计数时,应计数蓝色细胞的数目
D.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答案】D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该实验无需再设置对照组,因不同时间的取样已经形成对照,A不符合题意;
B、在对酵母菌培养液进行取样之前,要先振荡培养瓶使其中的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均匀分布,减小误差,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B不符合题意;
C、由于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被台盼蓝染色的均为死细胞,故本实验计数时,应计数无色细胞的数目,C不符合题意;
D、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当先盖上盖玻片,然后用滴管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的边缘,让其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5.(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气候因素和自然灾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传染病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与该种群的密度大小有关
D.森林中林下植株种群密度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种群密度越大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A、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能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导致种群数量处于波动状态,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不符合题意;
B、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不符合题意;
C、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群内部不同个体之间接触的机会增多,传染病流行与传播的范围就越大,所以,传染病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与该种群的密度大小有关,C不符合题意;
D、森林中林下植株种群密度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种群密度越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以概括为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等)和生物因素(群内部生物因素和种群外部生物因素)两大类。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6.(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如图是某种昆虫受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相对来说,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可能也越大
B.从图中可知,该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C.该昆虫在相对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的自然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除图中所示的非生物因素外,还应该有生物因素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题图显示,环境温度分别为30℃、32.5 ℃、35℃时,出现的峰值所对应的相对湿度逐渐增加,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当湿度相同时,温度不同,该昆虫的数量不同;当温度相同时,湿度不同,该昆虫的数量也不同,说明该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
C、自然条件下,由于受到食物、天敌、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C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温度、湿度都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同时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等内源性因素也能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由图可知,在温度为32.5℃,相对湿度为90%时,种群数量最大,所以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都会减少;由此可以得出,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7.(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对于濒危动物的保护,要采用合理可行的方法来提高濒危动物种群的K值
B.可通过减少有害生物获得食物的机会等方法降低种群的K值, 以达到防治有害生物的目的
C.引进灰喜鹊防治松树林中的松毛虫,既能将松毛虫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又不污染环境
D.渔业上,高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大于 K/2)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A、在濒危动物的保护方面,可先行调查了解该动物种群的数量特征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再采取合理方法来提高濒危动物种群的K值(环境容纳量),A不符合题意;
B、在有害生物的防治方面,既需要适当采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控制现存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还可通过减少有害生物获得食物的机会等方法,来降低有害生物种群的其环境容纳量(K值),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B不符合题意;
C、有效保护或引入天敌生物,利用捕食关系等,可以将害虫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灰喜鹊是松毛虫的天敌,可以捕食松毛虫,有效控制松毛虫数量,而且不会污染环境,故可引进灰喜鹊防治松树林中的松毛虫,C不符合题意;
D、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K/2 左右)使鱼的种群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S”形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8.(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生态学家对某地云杉林中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进行了研究,四种林鸢主要觅食树皮和树叶上的昆虫,觅食部位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标记重捕法是生态学家在此研究过程中的首选方法
B.该地所有云杉与林莺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C.林莺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三级消费者
D.栗颊林莺与黄腰白喉林莺之间的竞争强度较弱
【答案】D
【知识点】种间关系;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生态系统的结构;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本实验是研究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因此不需要用标记重捕法,数学模型法是生态学家在此研究过程中的首选,A不符合题意;
B、群落是由某地域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种群组成。该地所有云杉与林莺尚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该地所有云杉、林莺以及其他所有的生物才能共同组成生物群落,B不符合题意;
C、四种林莺主要觅食位于树皮和树叶上的植食性昆虫属于初级消费者或次级消费者,消费者的存在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不符合题意;
D、栗颊林莺主要捕食树顶新生针叶区与嫩芽区,黄腰白喉林莺主要捕食无地衣区及有地衣覆盖的较低树干与中层枝条区,两者几乎没有共同食物区,竞争强度较弱,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2)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3)标记重捕法是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进行粗略估算的一种生物统计方法,是根据自由活动的生物在一定区域内被调查与自然个体数的比例关系对自然个体总数进行数学推断。
9.(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可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B装置收集的小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A,D
【知识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A符合题意;
B、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B不符合题意;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C不符合题意;
D、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到试管中,也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酒精可将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及时固定,防止腐烂,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D。
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虫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B正确;
C、一般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而土壤动物身体微小,难以采用标记重捕法,
【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估算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大,个体较小的种群。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
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
取样器取样法: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时常用。
(2)由图可知,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其中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到试管中,也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10.(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因此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有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等。以下关于群落中植物对环境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生物群落中骆驼刺为适应缺水的环境植株才几厘米高,但根可长达 15m
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为抵抗干旱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C.落叶阔叶林群落中的植物为顺利度过寒冬树叶枯落,芽具有鳞片,树皮厚
D.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为适应弱光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叶绿体体积小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因为荒漠很干旱,几乎没有地表水,骆驼刺为了适应干旱环境,所以根部异常发达,主要是用于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水分,故荒漠生物群落中骆驼刺为适应缺水的环境植株才几厘米高,但根可长达15m,A不符合题意;
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为抵抗干旱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减少水分散失,抵抗干旱,B不符合题意;
C、落叶阔叶林群落中的植物为顺利度过寒冬树叶枯落,芽具有鳞片,树皮厚,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植物体内热量的散失以及水分的流失,以适应冬天的环境,C不符合题意;
D、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为适应弱光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叶绿体体积大,因此能在较低的光照条件下充分地吸收光线,适合弱光生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群落内的生物是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适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草原生物群落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森林生物群落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11.(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我国古文、古诗词中记载了很多的生物学现象,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利用根瘤菌和绿豆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进行肥田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描述了群落的季节性变化
C.“数罟(细密的渔网)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可保证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施于中谷,维叶萋萋”中叶子繁茂的葛藤遍布全谷,表明葛藤是优势种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根瘤菌可以固氮增加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利用根瘤菌在豆科植物互利共生的关系进行肥田,对彼此都有利,A不符合题意;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由于阳光、温度、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描述了群落的季节性变化,B不符合题意;
C、诗文的意思是捕鱼的时候不能用网眼太小的网,以保证捕捞成体,留下幼体,可保证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以获得持续高产,C不符合题意;
D、“施于中谷,维叶萋萋”中叶子繁茂的葛藤遍布全谷,表明葛藤是常见种,不能说是优势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保持相对稳定。
(2)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3)常见的种间关系有:原始合作(如海葵和寄居蟹);互利共生(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捕食(如兔以植物为食);种间竞争(如水稻与杂草竞争光照和矿质元素);寄生(如人与蛔虫)。
12.(2023高二下·砚山月考)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差别。为了调查群落中物种数的多少,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如图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及落叶林中样方面积与物种数的关系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
B.统计热带雨林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用标记重捕法
C.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所以样方面积越大越好
D.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
【答案】A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根据曲线图分析,热带雨林的物种数最多,说明群落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A正确;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由于其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调查,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B错误;
C、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但也不是样方面积越大越好,应该是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C错误;
D、在最小面积内,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超过最小面积,样方内物种数不再增多,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中的标记个体数。
2、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
13.(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池塘边到池塘底部的生物高低错落有致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B.池塘中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异养生物一定是消费者
C.池塘中的细菌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D.池塘中的动物、植物等生物构成池塘生态系统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从池塘边到池塘底部的生物高低错落有致体现出群落的水平结构,A不符合题意;
B、异养生物不一定是消费者,还可以是分解者,例如:腐生的细菌、真菌和腐生动物(如蚯蚓),B不符合题意;
C、池塘中的细菌不一定是都是分解者,有些细菌可以是生产者,例如硝化细菌;有些细菌可以是消费者,例如寄生的大肠杆菌,C符合题意;
D、池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群落,群落与无机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生态系统, 故池塘中的动物、植物等生物不能构成池塘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物群落的结构:
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生态系统的成分: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绝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少数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蚯蚓;细菌不一定属于分解者,也可以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自养生物不一定能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也可能属于多种生物成分。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4.(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时间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物种丙比物种乙高大很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甲一定会消失,物种丙会增加
B.在用样方法取样时,物种丙的样方面积一般大于物种乙
C.第20~40年,该群落中甲、乙、丙的相对多度发生改变,会导致群落的类型发生改变
D.第 30~40年,物种乙的种群密度一定在减小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随着演替的进行,甲、乙、丙三种植物的相对多度有增有减,但不一定会消失,A不符合题意;
B、在用样方法取样时,种群数目少的个体可以适当的增大样方面积,种群数目多的个体可以适当减小样方面积。物种丙的相对多度低于物种乙,且物种丙比物种乙高大很多,所以在用样方法取样时,物种丙的样方面积一般大于物种乙,B符合题意;
C、第20~40年,群落中甲、乙、丙的相对多度发生改变,但群落的类型不一定发生改变,C不符合题意;
D、相对多度是指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第30~40年,物种乙相对多度下降,但该时间段内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变化未知,故不能确定种群密度也减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现象叫做群落的演替。演替的方向一般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的方向进行的,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随时间推移,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如图所示,则甲可能为生草本植物、乙为灌木、丙为乔木。
15.(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D.群落中生物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 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还有营养结构,A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其组成成分(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及其无机环境)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B符合题意;
C、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除了其组成成分外,还包括营养结构,C不符合题意;
D、群落中生物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结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
16.(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包含6个生物种群,但缺少分解者
B.图中丁和丙、戊和丁之间都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
C.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若乙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丙的数量在短期内也会减少
【答案】D
【知识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题图中的食物网包含甲、乙、丙、丁、戊五个动物种群和一个以上植物种群,包含的生物种群有5个营养级,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包含分解者,A不符合题意;
B、图中丁和丙只有捕食关系没有竞争关系,戊和丁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该食物网缺少分解者,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
D、乙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丁和戊对丙的捕食增多,丙的数量在短期内大量减少,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题图分析: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生产者→甲→乙→戊、生产者→甲→乙→丁→戊、生产者→甲→丙→戊、生产者→甲→丙→丁→戊。
17.(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图解,N 、 N 、N 表示同化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N
B.图中A表示“未利用”,指未被生物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C.人为输入的条件下,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D.将动物粪便作为肥料还田,植物可从中吸收有机物,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分析题图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N1与人为输入的能量N3之和,即N1+N3,A不符合题意;
B、图中“未利用”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利用,也未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B不符合题意;
C、人为输入的条件下,N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N2是流入从生产者流入到消费者的能量,生产
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N2/N1 )x100%,C符合题意;
D、植物不能吸收有机物,土壤微生物可以利用这些有机物,将动物粪便作为肥料还田,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不能提高该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的。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
18.(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放牧强度可影响人工草地的能量流动。下图表示某亚热带人工草地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牧草净初级生产量的变化。其中 G 为不放牧, 为放牧强度逐渐增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5~10月最适放牧强度为 G ,可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总能量最多月份是6月
B.据图推测, 8月份不放牧草地物质循环速率通常快于放牧草地
C.8~10月不放牧草地净初级生产量较低的原因可能是缺少动物粪尿的施肥作用
D.为保持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草地要合理利用,控制载畜量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与不放牧及其它放牧强度相比,G2的放牧强度在5-10月份草地净光合产量最大,且在6月份G2牧草净光合产量最高,因此G2为最适放牧强度,A不符合题意;
B、据图推测,8月份不放牧草地枝叶过多,对下层植物有遮光作用,有机物合成下降;植株自然衰老的组织多(被动物摄食的少),有机物消耗增加;缺少动物粪尿的施肥作用,影响有机物合成,这些因素都会降低净光合产量。所以与放牧草地相比,8月份草地的物质循环因消费者少而减慢。B符合题意;
C、8~10月份不放牧草地净初级生产量较低的原因有过多枝叶对下层植物有遮光作用、植株衰老组织较多、缺少动物粪尿的施肥作用,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地的净初级生产量的积累,保持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所以草地要进行合理利用,控制载畜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5~10月份都是放牧量为G2时草地净光合产量最大,且在6月份G2牧草净光合产量最高,因此G2为最适放牧强度,4月份G0时草地净光合产量最大,此时不宜放牧。
19.(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南宋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下列有关该稻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水稻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青蛙的摄食量减去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C.该生态系统能帮助人们合理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部分
D.青蛙在该生态系统中可属于第三营养级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而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是水稻,但还有其他植物,A不符合题意;
B、同化量=青蛙的摄食量-粪便中的能量,同化量减去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B符合题意;
C、该生态系统中蛙可捕食害虫,能帮助人们合理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部分,C不符合题意;
D、该生态系统中存在水稻→害虫→青蛙的食物链,说明青蛙可属于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20.(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史及科学探究方法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模型建构——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
B.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林德曼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
D.高斯通过草履虫培养实验建立了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模型
【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故探究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用的是模型建构法,A不符合同意;
B、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可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对物种相对数量进行统计,B不符合题意;
C、为了研究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时,每一级的能量变化和能量转移效率,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C不符合题意;
D、高斯利用草履虫培养研究草履虫数量变化时,设定的培养空间和营养物质都是有限的,所以最后建立了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模型,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1.(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群落的概念及组成;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 A、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称为生物群落。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群落的性质。A符合题意;
B、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坏,因此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不符合题意;
C、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个体之间的食物和空间的竞争越激烈,越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C不符合题意;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中会发生演替与信息传递。
22.(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甲、 乙、 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蝌蚪, 群落逐渐增加三者之间无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 乙、丙各 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32 37 10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答案】D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分析表格中数据,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多,甲和丙种蝌蚪数量迅速减少,而乙种蝌蚪数量增多,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A不符合题意;
B、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B不符合题意;
C、在没有捕食者的情况下,甲的存活率最高,丙的存活率次之,而乙的存活率最低,因此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不符合题意;
D、因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所以随捕食者数量增加,甲和丙数量减少,与乙的竞争减弱,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表格分析,在没有捕食者的情况下,甲的存活率最高,丙的存活率次之,而乙的存活率最低;与没有捕食者的对照组相比,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和丙的数量逐渐减少,而乙的数量逐渐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同时甲、乙、丙相对数量发生变化,说明捕食者数量会影响甲、乙、丙之间的竞争关系。
23.(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在自然界,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下图所示的模型。请分析该图所示二者数量变化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猎物种群和捕食者种群数量随时间而变化
对这种现象合理的解释或概括是(  )
A.与种内竞争无关 B.二者总是此消彼长
C.与植物种群数量无关 D.二者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答案】D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模型体现的种群数量变化不仅是种间关系,还有种内关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和种内竞争有关,当猎物种群数量变少导致捕食者的种内竞争激烈,数量减少,A不符合题意;
B、由图中可以看出,二者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猎物数量先增加,捕食者数量后增加,猎物数量先减少,捕食者数量后减少,二者呈现周期性的波动,B不符合题意;
C、植物是动物的捕食对象,此种现象也与植物种群数量有关,C不符合题意;
D、猎物数量先增加,捕食者数量后增加,猎物数量先减少,捕食者数量后减少,二者呈现周期性的波动,二者相互制约、互为因果,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图示为捕食者和猎物种群的关系,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有周期性波动,且无论猎物还是捕食者,群体内部的数量也会出现周期性的增减。
24.(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在自然界,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下图所示的模型。请分析该图所示二者数量变化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猎物种群和捕食者种群数量随时间而变化
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并不都符合该模型,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该捕食者种群有多种猎物
B.该猎物种群有多种捕食者
C.猎物逃避捕食者的能力明显提高
D.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不足以制约猎物种群增长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如果该捕食者种群有多种猎物,该猎物种群数量减少,捕食者数量不一定减少,导致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不符合该模型,A不符合题意;
B、如果该猎物种群有多种捕食者,该捕食者数量减少,猎物种群数量不一定增加,导致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不符合该模型,B不符合题意;
C、猎物与捕食者二者是共同进化的,猎物逃避捕食者的能力明显提高,但捕食者的捕食能力也会明显提高,因此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也会符合该模型,C符合题意;
D、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不足以制约猎物种群增长,也会出现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而猎物种群数量也增加,导致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不符合该模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图示为捕食者和猎物种群的关系,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有周期性波动,且无论猎物还是捕食者,群体内部的数量也会出现周期性的增减。
25.(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斑子麻黄是雌雄异株植物,下图为某山坡不同样地(分别记作: 各样地的面积相等)斑子麻黄种群调查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海拔越低则斑子麻黄种群密度越大
B.S 样地斑子麻黄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海拔越高则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偏离1:1越明显
D.调查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需要统计样方中该物种的全部个体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A、根据题图可知:S4样地海拔最低,该样地斑子麻黄种群密度也相对较低,故海拔越低则斑子麻黄种群密度越小,A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图可知:S2样地斑子麻黄种群中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说明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图可知:S1样地的海拔高于S2样地,但S1样地斑子麻黄幼年个体的性别比例和成年个体的性别比例偏离1:1不如S2样地的明显,故海拔越高则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偏离1:1越不明显,C不符合题意;
D、调查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时,需要统计样方中该物种包括该物种幼年、成年及老年在内的全部个体,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二、非选择题(每空 2 分, 共 50 分)
26.(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图1表示两种类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2是某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结果(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如图1中的甲曲线所示,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   法。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这种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
   模型。在a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2)图2中鲫鱼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变化类似于图1中   曲线的增长类型,鲤鱼种群在t 时的数量   (填 “>” “<”或 “=” )t 时的数量。
(3) “植物A→动物B→动物C”是该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调查动物B种群密度:在1hm 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 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
   只/hm 。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   。
【答案】(1)抽样检测(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数学;营养物质的减少;有害物质积累等
(2)乙;<
(3)480;偏大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1) 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采用抽样检测法;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故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数学模型;在a点之后,由于营养物质的减少、有害物质积累等,从而导致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
(2)入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图2中的鲫鱼种群在t3之后,入>1且保持恒定,种群呈现J型增长,与图1中的乙曲线相似;t2~t3时间段,鲤鱼种群入<1,种群数量下降,则鲤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小于( < )t2时的数量。
(3)根据公式,种群数量=标记数x重捕数/重捕标记数=72x60/9=480,故种群密度是480只/hm2;标记动物更易被天敌捕食,使重捕标记数减少,统计所得种群密度值偏大。
【分析】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是两种典型情况。J型增长的形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在此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S型增长的形成条件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呈现S型增长。
27.(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为研究河流中石块上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裸石上不同时间新增物种数目(图1)、自养类群和异养类群的个体数量(A和H 分别代表自养和异养类群的优势种)(图2)。
(1)裸石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   。
(2)由图1可知,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   (增加/减少),之后,演替趋于稳定。
(3)由图2可知,演替稳定后,优势种A的环境容纳量与演替初期相比   (变大/变小)。
(4)已知自养类群为异养类群提供有机碳,演替达到稳定后,两者的数量金字塔是   (正/倒)金字塔形,能量金字塔是   (正/倒)金字塔形。
【答案】(1)初生演替
(2)增加
(3)变小
(4)倒;正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1)根据起始条件可将群落演替类型划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在灭菌后的裸石上没有土壤条件,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2)由图1可知,演替的前120天,裸石上的新增物种数一直大于0,故裸石上的物种总数增加,之后,演替趋于稳定。
(3)由图2可知,演替稳定后,环境发生一定改变,该群落的优势种发生变化,其中优势种A数量变少,因此优势种A的环境容纳量与演替初期相比变小。
(4)由题中信息可知,自养类群可为异养类群提供有机碳。自养类群演替达到稳定时个体数量较少,而异养类群演替达到稳定时个体数量较多,所以演替达到稳定后,两者的数量金字塔是倒金字塔形。能量金字塔反映的是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能量的关系,由于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的能量金字塔是正金字塔形。
【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8.(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如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图乙和图丙表示野兔和灰鼠从不同牧草中获取食物比例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有   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有   。
(2)图甲中没有标示出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
(3)图甲中麻雀和蝗虫的关系是   。若图甲中因气候原因出现蝗灾时,鹰的数量将   (填“增加” “减少”或“不变” )。
(4)根据图乙和图丙分析,两种生物对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弱的是   。
(5)若鹰增加1千克,至少需要消耗牧草   千克。
(6)如将麻雀的食物比例由牧草:蝗虫=1:1,调整为2:1,该生态系统能承载麻雀的数量将   (增加/减小)。
【答案】(1)4;麻雀、鹰
(2)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捕食和竞争;减少
(4)灰鼠
(5)25
(6)增加
【知识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分析图甲,共有4条食物链,即牧草→野兔→鹰、牧草一灰鼠→鹰、牧草→麻雀→鹰、牧草→蝗虫→麻雀→鹰,鹰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位于第三,四营养级,在牧草→蝗虫→麻雀→鹰这条食物链中,麻雀属于次级消费者,剩余其他食物链中鹰为次级消费者,则图中的次级消费者包括麻雀、鹰。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而食物网体现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没有体现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这两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图中麻雀以蝗虫和牧草为食,蝗虫以牧草为食,因此麻雀和蝗虫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蝗灾的出现导致野兔、灰鼠数量减少,鹰因食物减少导致其数量减少。
(4)图乙经自然选择到图丙,野兔取食的牧草种类基本保持不变,而灰鼠取食的牧草种类减少,推测灰鼠的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弱。
(5)若鹰增加1千克,至少需要消耗牧草的量需要按照20%的能量传递效率来计算,且考虑最短食物链,在最短食物链中,鹰处于第三营养级,若增加1千克,需要消耗牧草的量为1÷20%÷20%=25千克。
(6)如麻雀的食物比例为牧草:蝗虫=1:1,设麻雀增长总量为1,能量传递效率为10%,牧草一麻雀→鹰、牧草→蝗虫→麻雀→鹰这两条食物链需要的草共为1/2÷10%+1/2÷10%÷10%=55,调整为2:1后需要的草为2/3÷10%+1/3÷10%÷10%=40,该生态系统能承载麻雀的数量将会增加。
【分析】分析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牧草是生产者,其他动物都是消费者;图乙和图丙表示野兔和灰鼠从不同牧草中获取食物比例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野兔和灰鼠的种间关系为竞争,这种关系在进化过程中变弱,灰鼠食物比例明显变小,说明灰鼠对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弱。
29.(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对某小型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表中甲、乙、丙、丁为不同营养级,GP为同化量,R为呼吸消耗量,单位为:
请分析表格并回答下列问题。
(1)表格中X的含义是   该生态系统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2)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分析表格可知,该生态系统有机物的总量呈现   趋势。
【答案】(1)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12%
(2)单向, 逐级递减;减少(下降)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每个营养级的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量,由题干可知GP为同化量,R为呼吸消耗量,即GP=X+R,因此X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通过分析可以推知:乙为生产者、丁是初级消费者、甲是次级消费者、丙是三级消费者,该生态系统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105.0x102kJ/(m2·a),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12.6x102kJ/(m2·a),因此,该生态系统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2.6x102÷105.0x102x100%=12%。
(2)能量传递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为一部分能量用于本营养级的呼吸散热,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分析表格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也就是生产者的同化量838.2X102kJ/(m2·a),整个生态系统的呼吸消耗量为(9.7+672.2+0.5+66.2+160.7)x102=909.3X102kJ/(m2·a),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呼吸消耗的总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因此该生态系统有机物的总量呈现下降趋势。
【分析】(1)分析表格: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同化能=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乙是生产者,丁是初级消费者,甲是次级消费者,丙是三级消费者。
(2)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之比。
1 / 1天津市南仓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 共 50 分)
1.(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沿河岸分布的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宜采用五点取样法
B.研究某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可采用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
C.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用于标记的颜色最好鲜艳,以便容易找到
D.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不能用样方法
2.(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生物的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分析下列各项所描述的种群特征,其中能直接决定生物种群密度的是(  )
A.某地男性人口占比51.73%,女性人口占比48.27%
B.某岛屿上社鼠中的雌鼠在9~11月份生存能力低于雄鼠的
C.大型海鸟信天翁每隔两年繁殖一次且每窝只产一个蛋
D.某湖泊中鲫鱼的幼年、成年、老年个体数的比例为1:1:1
3.(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 乙两个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 “S”型曲线
B.t 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的时刻分别为t 和t
D.甲、乙两个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为弱→强→弱
4.(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活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常采用台盼蓝染色法区分活细胞与死细胞。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为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进行该实验时需要设置对照组
B.为从培养液中吸取足量酵母菌,可静置一段时间后直接从试管底部吸取
C.计数时,应计数蓝色细胞的数目
D.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5.(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气候因素和自然灾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传染病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与该种群的密度大小有关
D.森林中林下植株种群密度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种群密度越大
6.(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如图是某种昆虫受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相对来说,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可能也越大
B.从图中可知,该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C.该昆虫在相对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的自然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除图中所示的非生物因素外,还应该有生物因素
7.(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对于濒危动物的保护,要采用合理可行的方法来提高濒危动物种群的K值
B.可通过减少有害生物获得食物的机会等方法降低种群的K值, 以达到防治有害生物的目的
C.引进灰喜鹊防治松树林中的松毛虫,既能将松毛虫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又不污染环境
D.渔业上,高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大于 K/2)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8.(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生态学家对某地云杉林中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进行了研究,四种林鸢主要觅食树皮和树叶上的昆虫,觅食部位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标记重捕法是生态学家在此研究过程中的首选方法
B.该地所有云杉与林莺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C.林莺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三级消费者
D.栗颊林莺与黄腰白喉林莺之间的竞争强度较弱
9.(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可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B装置收集的小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10.(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因此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有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等。以下关于群落中植物对环境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生物群落中骆驼刺为适应缺水的环境植株才几厘米高,但根可长达 15m
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为抵抗干旱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C.落叶阔叶林群落中的植物为顺利度过寒冬树叶枯落,芽具有鳞片,树皮厚
D.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为适应弱光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叶绿体体积小
11.(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我国古文、古诗词中记载了很多的生物学现象,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利用根瘤菌和绿豆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进行肥田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描述了群落的季节性变化
C.“数罟(细密的渔网)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可保证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施于中谷,维叶萋萋”中叶子繁茂的葛藤遍布全谷,表明葛藤是优势种
12.(2023高二下·砚山月考)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差别。为了调查群落中物种数的多少,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如图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及落叶林中样方面积与物种数的关系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
B.统计热带雨林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用标记重捕法
C.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所以样方面积越大越好
D.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
13.(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池塘边到池塘底部的生物高低错落有致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B.池塘中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异养生物一定是消费者
C.池塘中的细菌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D.池塘中的动物、植物等生物构成池塘生态系统
14.(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时间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物种丙比物种乙高大很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甲一定会消失,物种丙会增加
B.在用样方法取样时,物种丙的样方面积一般大于物种乙
C.第20~40年,该群落中甲、乙、丙的相对多度发生改变,会导致群落的类型发生改变
D.第 30~40年,物种乙的种群密度一定在减小
15.(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D.群落中生物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6.(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包含6个生物种群,但缺少分解者
B.图中丁和丙、戊和丁之间都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
C.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若乙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丙的数量在短期内也会减少
17.(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图解,N 、 N 、N 表示同化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N
B.图中A表示“未利用”,指未被生物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C.人为输入的条件下,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D.将动物粪便作为肥料还田,植物可从中吸收有机物,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18.(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放牧强度可影响人工草地的能量流动。下图表示某亚热带人工草地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牧草净初级生产量的变化。其中 G 为不放牧, 为放牧强度逐渐增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5~10月最适放牧强度为 G ,可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总能量最多月份是6月
B.据图推测, 8月份不放牧草地物质循环速率通常快于放牧草地
C.8~10月不放牧草地净初级生产量较低的原因可能是缺少动物粪尿的施肥作用
D.为保持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草地要合理利用,控制载畜量
19.(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南宋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下列有关该稻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水稻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青蛙的摄食量减去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C.该生态系统能帮助人们合理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部分
D.青蛙在该生态系统中可属于第三营养级
20.(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史及科学探究方法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模型建构——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
B.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林德曼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
D.高斯通过草履虫培养实验建立了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模型
21.(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22.(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甲、 乙、 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蝌蚪, 群落逐渐增加三者之间无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 乙、丙各 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32 37 10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23.(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在自然界,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下图所示的模型。请分析该图所示二者数量变化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猎物种群和捕食者种群数量随时间而变化
对这种现象合理的解释或概括是(  )
A.与种内竞争无关 B.二者总是此消彼长
C.与植物种群数量无关 D.二者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24.(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在自然界,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下图所示的模型。请分析该图所示二者数量变化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猎物种群和捕食者种群数量随时间而变化
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并不都符合该模型,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该捕食者种群有多种猎物
B.该猎物种群有多种捕食者
C.猎物逃避捕食者的能力明显提高
D.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不足以制约猎物种群增长
25.(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斑子麻黄是雌雄异株植物,下图为某山坡不同样地(分别记作: 各样地的面积相等)斑子麻黄种群调查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海拔越低则斑子麻黄种群密度越大
B.S 样地斑子麻黄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海拔越高则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偏离1:1越明显
D.调查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需要统计样方中该物种的全部个体
二、非选择题(每空 2 分, 共 50 分)
26.(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图1表示两种类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2是某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结果(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如图1中的甲曲线所示,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   法。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这种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
   模型。在a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2)图2中鲫鱼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变化类似于图1中   曲线的增长类型,鲤鱼种群在t 时的数量   (填 “>” “<”或 “=” )t 时的数量。
(3) “植物A→动物B→动物C”是该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调查动物B种群密度:在1hm 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 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
   只/hm 。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   。
27.(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为研究河流中石块上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裸石上不同时间新增物种数目(图1)、自养类群和异养类群的个体数量(A和H 分别代表自养和异养类群的优势种)(图2)。
(1)裸石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   。
(2)由图1可知,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   (增加/减少),之后,演替趋于稳定。
(3)由图2可知,演替稳定后,优势种A的环境容纳量与演替初期相比   (变大/变小)。
(4)已知自养类群为异养类群提供有机碳,演替达到稳定后,两者的数量金字塔是   (正/倒)金字塔形,能量金字塔是   (正/倒)金字塔形。
28.(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如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图乙和图丙表示野兔和灰鼠从不同牧草中获取食物比例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有   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有   。
(2)图甲中没有标示出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
(3)图甲中麻雀和蝗虫的关系是   。若图甲中因气候原因出现蝗灾时,鹰的数量将   (填“增加” “减少”或“不变” )。
(4)根据图乙和图丙分析,两种生物对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弱的是   。
(5)若鹰增加1千克,至少需要消耗牧草   千克。
(6)如将麻雀的食物比例由牧草:蝗虫=1:1,调整为2:1,该生态系统能承载麻雀的数量将   (增加/减小)。
29.(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对某小型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表中甲、乙、丙、丁为不同营养级,GP为同化量,R为呼吸消耗量,单位为:
请分析表格并回答下列问题。
(1)表格中X的含义是   该生态系统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2)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分析表格可知,该生态系统有机物的总量呈现   趋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故调查沿河岸分布的某植物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样方法,A不符合题意;
B、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时可采用数学模型建构的方法,如方程式或曲线图,B符合题意;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标记不能过分醒目,防止再次被捕获,要注意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对动物的身体不产生伤害,C不符合题意;
D、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故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能用样方法,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估算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大,个体较小的种群;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
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
取样器取样法: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时常用。
2.【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A、某地男性人口占比51.73%,女性人口占比48.27%,属于性别比例,其通过出生率间接影响生物种群密度;而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A不符合题意;
B、某岛屿上社鼠中的雌鼠在9~11月份生存能力低于雄鼠的,这不是种群特征,B不符合题意;
C、大型海鸟信天翁每隔两年繁殖一次且每窝只产一个蛋,属于出生率,描述的是种群特征,能直接决定生物种群密度,C符合题意;
D、某湖泊中鲫鱼的幼年、成年、老年个体数的比例为1:1:1,属于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不能直接决定生物种群密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分析】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3.【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根据曲线图分析,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曲线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表示为“S”型曲线,A不符合题意;
B、t3时,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B不符合题意;
C、t4和 t6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K值,t4和t6分别为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的时刻,C不符合题意;
D、甲、乙为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据图分析,t3时刻之前甲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大于乙种群;t3时刻之后,甲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小于乙种群,说明甲乙两个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甲对乙为强→弱,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坐标的纵轴为“种群增长速率”,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为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与K时间的关系,t2和t5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k/2值,t4和t6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K值,此时对应的甲乙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
(2)分析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属于竞争力悬殊较大的竞争,从结果看,乙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增长率为正值,则种群数量增加;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变为0(即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对应k/2值。
4.【答案】D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该实验无需再设置对照组,因不同时间的取样已经形成对照,A不符合题意;
B、在对酵母菌培养液进行取样之前,要先振荡培养瓶使其中的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均匀分布,减小误差,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B不符合题意;
C、由于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被台盼蓝染色的均为死细胞,故本实验计数时,应计数无色细胞的数目,C不符合题意;
D、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当先盖上盖玻片,然后用滴管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的边缘,让其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5.【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A、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能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导致种群数量处于波动状态,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不符合题意;
B、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不符合题意;
C、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群内部不同个体之间接触的机会增多,传染病流行与传播的范围就越大,所以,传染病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与该种群的密度大小有关,C不符合题意;
D、森林中林下植株种群密度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种群密度越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以概括为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等)和生物因素(群内部生物因素和种群外部生物因素)两大类。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6.【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题图显示,环境温度分别为30℃、32.5 ℃、35℃时,出现的峰值所对应的相对湿度逐渐增加,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当湿度相同时,温度不同,该昆虫的数量不同;当温度相同时,湿度不同,该昆虫的数量也不同,说明该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
C、自然条件下,由于受到食物、天敌、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C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温度、湿度都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同时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等内源性因素也能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由图可知,在温度为32.5℃,相对湿度为90%时,种群数量最大,所以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都会减少;由此可以得出,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7.【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A、在濒危动物的保护方面,可先行调查了解该动物种群的数量特征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再采取合理方法来提高濒危动物种群的K值(环境容纳量),A不符合题意;
B、在有害生物的防治方面,既需要适当采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控制现存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还可通过减少有害生物获得食物的机会等方法,来降低有害生物种群的其环境容纳量(K值),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B不符合题意;
C、有效保护或引入天敌生物,利用捕食关系等,可以将害虫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灰喜鹊是松毛虫的天敌,可以捕食松毛虫,有效控制松毛虫数量,而且不会污染环境,故可引进灰喜鹊防治松树林中的松毛虫,C不符合题意;
D、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K/2 左右)使鱼的种群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S”形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8.【答案】D
【知识点】种间关系;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生态系统的结构;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本实验是研究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因此不需要用标记重捕法,数学模型法是生态学家在此研究过程中的首选,A不符合题意;
B、群落是由某地域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种群组成。该地所有云杉与林莺尚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该地所有云杉、林莺以及其他所有的生物才能共同组成生物群落,B不符合题意;
C、四种林莺主要觅食位于树皮和树叶上的植食性昆虫属于初级消费者或次级消费者,消费者的存在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不符合题意;
D、栗颊林莺主要捕食树顶新生针叶区与嫩芽区,黄腰白喉林莺主要捕食无地衣区及有地衣覆盖的较低树干与中层枝条区,两者几乎没有共同食物区,竞争强度较弱,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2)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3)标记重捕法是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进行粗略估算的一种生物统计方法,是根据自由活动的生物在一定区域内被调查与自然个体数的比例关系对自然个体总数进行数学推断。
9.【答案】A,D
【知识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A符合题意;
B、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B不符合题意;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C不符合题意;
D、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到试管中,也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酒精可将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及时固定,防止腐烂,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D。
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虫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B正确;
C、一般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而土壤动物身体微小,难以采用标记重捕法,
【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估算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大,个体较小的种群。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
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
取样器取样法: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时常用。
(2)由图可知,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其中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到试管中,也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10.【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因为荒漠很干旱,几乎没有地表水,骆驼刺为了适应干旱环境,所以根部异常发达,主要是用于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水分,故荒漠生物群落中骆驼刺为适应缺水的环境植株才几厘米高,但根可长达15m,A不符合题意;
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为抵抗干旱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减少水分散失,抵抗干旱,B不符合题意;
C、落叶阔叶林群落中的植物为顺利度过寒冬树叶枯落,芽具有鳞片,树皮厚,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植物体内热量的散失以及水分的流失,以适应冬天的环境,C不符合题意;
D、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为适应弱光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叶绿体体积大,因此能在较低的光照条件下充分地吸收光线,适合弱光生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群落内的生物是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适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草原生物群落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森林生物群落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11.【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根瘤菌可以固氮增加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利用根瘤菌在豆科植物互利共生的关系进行肥田,对彼此都有利,A不符合题意;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由于阳光、温度、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描述了群落的季节性变化,B不符合题意;
C、诗文的意思是捕鱼的时候不能用网眼太小的网,以保证捕捞成体,留下幼体,可保证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以获得持续高产,C不符合题意;
D、“施于中谷,维叶萋萋”中叶子繁茂的葛藤遍布全谷,表明葛藤是常见种,不能说是优势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保持相对稳定。
(2)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3)常见的种间关系有:原始合作(如海葵和寄居蟹);互利共生(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捕食(如兔以植物为食);种间竞争(如水稻与杂草竞争光照和矿质元素);寄生(如人与蛔虫)。
12.【答案】A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根据曲线图分析,热带雨林的物种数最多,说明群落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A正确;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由于其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调查,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B错误;
C、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但也不是样方面积越大越好,应该是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C错误;
D、在最小面积内,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超过最小面积,样方内物种数不再增多,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中的标记个体数。
2、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
13.【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从池塘边到池塘底部的生物高低错落有致体现出群落的水平结构,A不符合题意;
B、异养生物不一定是消费者,还可以是分解者,例如:腐生的细菌、真菌和腐生动物(如蚯蚓),B不符合题意;
C、池塘中的细菌不一定是都是分解者,有些细菌可以是生产者,例如硝化细菌;有些细菌可以是消费者,例如寄生的大肠杆菌,C符合题意;
D、池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群落,群落与无机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生态系统, 故池塘中的动物、植物等生物不能构成池塘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物群落的结构:
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生态系统的成分: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绝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少数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蚯蚓;细菌不一定属于分解者,也可以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自养生物不一定能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也可能属于多种生物成分。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4.【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随着演替的进行,甲、乙、丙三种植物的相对多度有增有减,但不一定会消失,A不符合题意;
B、在用样方法取样时,种群数目少的个体可以适当的增大样方面积,种群数目多的个体可以适当减小样方面积。物种丙的相对多度低于物种乙,且物种丙比物种乙高大很多,所以在用样方法取样时,物种丙的样方面积一般大于物种乙,B符合题意;
C、第20~40年,群落中甲、乙、丙的相对多度发生改变,但群落的类型不一定发生改变,C不符合题意;
D、相对多度是指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第30~40年,物种乙相对多度下降,但该时间段内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变化未知,故不能确定种群密度也减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现象叫做群落的演替。演替的方向一般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的方向进行的,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随时间推移,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如图所示,则甲可能为生草本植物、乙为灌木、丙为乔木。
15.【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 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还有营养结构,A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其组成成分(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及其无机环境)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B符合题意;
C、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除了其组成成分外,还包括营养结构,C不符合题意;
D、群落中生物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结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
16.【答案】D
【知识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题图中的食物网包含甲、乙、丙、丁、戊五个动物种群和一个以上植物种群,包含的生物种群有5个营养级,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包含分解者,A不符合题意;
B、图中丁和丙只有捕食关系没有竞争关系,戊和丁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该食物网缺少分解者,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
D、乙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丁和戊对丙的捕食增多,丙的数量在短期内大量减少,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题图分析: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生产者→甲→乙→戊、生产者→甲→乙→丁→戊、生产者→甲→丙→戊、生产者→甲→丙→丁→戊。
17.【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分析题图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N1与人为输入的能量N3之和,即N1+N3,A不符合题意;
B、图中“未利用”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利用,也未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B不符合题意;
C、人为输入的条件下,N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N2是流入从生产者流入到消费者的能量,生产
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N2/N1 )x100%,C符合题意;
D、植物不能吸收有机物,土壤微生物可以利用这些有机物,将动物粪便作为肥料还田,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不能提高该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的。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
18.【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与不放牧及其它放牧强度相比,G2的放牧强度在5-10月份草地净光合产量最大,且在6月份G2牧草净光合产量最高,因此G2为最适放牧强度,A不符合题意;
B、据图推测,8月份不放牧草地枝叶过多,对下层植物有遮光作用,有机物合成下降;植株自然衰老的组织多(被动物摄食的少),有机物消耗增加;缺少动物粪尿的施肥作用,影响有机物合成,这些因素都会降低净光合产量。所以与放牧草地相比,8月份草地的物质循环因消费者少而减慢。B符合题意;
C、8~10月份不放牧草地净初级生产量较低的原因有过多枝叶对下层植物有遮光作用、植株衰老组织较多、缺少动物粪尿的施肥作用,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地的净初级生产量的积累,保持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所以草地要进行合理利用,控制载畜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5~10月份都是放牧量为G2时草地净光合产量最大,且在6月份G2牧草净光合产量最高,因此G2为最适放牧强度,4月份G0时草地净光合产量最大,此时不宜放牧。
19.【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而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是水稻,但还有其他植物,A不符合题意;
B、同化量=青蛙的摄食量-粪便中的能量,同化量减去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B符合题意;
C、该生态系统中蛙可捕食害虫,能帮助人们合理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部分,C不符合题意;
D、该生态系统中存在水稻→害虫→青蛙的食物链,说明青蛙可属于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20.【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故探究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用的是模型建构法,A不符合同意;
B、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可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对物种相对数量进行统计,B不符合题意;
C、为了研究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时,每一级的能量变化和能量转移效率,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C不符合题意;
D、高斯利用草履虫培养研究草履虫数量变化时,设定的培养空间和营养物质都是有限的,所以最后建立了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模型,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1.【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群落的概念及组成;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 A、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称为生物群落。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群落的性质。A符合题意;
B、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坏,因此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不符合题意;
C、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个体之间的食物和空间的竞争越激烈,越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C不符合题意;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中会发生演替与信息传递。
22.【答案】D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分析表格中数据,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多,甲和丙种蝌蚪数量迅速减少,而乙种蝌蚪数量增多,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A不符合题意;
B、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B不符合题意;
C、在没有捕食者的情况下,甲的存活率最高,丙的存活率次之,而乙的存活率最低,因此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不符合题意;
D、因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所以随捕食者数量增加,甲和丙数量减少,与乙的竞争减弱,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表格分析,在没有捕食者的情况下,甲的存活率最高,丙的存活率次之,而乙的存活率最低;与没有捕食者的对照组相比,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和丙的数量逐渐减少,而乙的数量逐渐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同时甲、乙、丙相对数量发生变化,说明捕食者数量会影响甲、乙、丙之间的竞争关系。
23.【答案】D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模型体现的种群数量变化不仅是种间关系,还有种内关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和种内竞争有关,当猎物种群数量变少导致捕食者的种内竞争激烈,数量减少,A不符合题意;
B、由图中可以看出,二者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猎物数量先增加,捕食者数量后增加,猎物数量先减少,捕食者数量后减少,二者呈现周期性的波动,B不符合题意;
C、植物是动物的捕食对象,此种现象也与植物种群数量有关,C不符合题意;
D、猎物数量先增加,捕食者数量后增加,猎物数量先减少,捕食者数量后减少,二者呈现周期性的波动,二者相互制约、互为因果,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图示为捕食者和猎物种群的关系,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有周期性波动,且无论猎物还是捕食者,群体内部的数量也会出现周期性的增减。
24.【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如果该捕食者种群有多种猎物,该猎物种群数量减少,捕食者数量不一定减少,导致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不符合该模型,A不符合题意;
B、如果该猎物种群有多种捕食者,该捕食者数量减少,猎物种群数量不一定增加,导致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不符合该模型,B不符合题意;
C、猎物与捕食者二者是共同进化的,猎物逃避捕食者的能力明显提高,但捕食者的捕食能力也会明显提高,因此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也会符合该模型,C符合题意;
D、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不足以制约猎物种群增长,也会出现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而猎物种群数量也增加,导致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不符合该模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图示为捕食者和猎物种群的关系,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有周期性波动,且无论猎物还是捕食者,群体内部的数量也会出现周期性的增减。
25.【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A、根据题图可知:S4样地海拔最低,该样地斑子麻黄种群密度也相对较低,故海拔越低则斑子麻黄种群密度越小,A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图可知:S2样地斑子麻黄种群中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说明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图可知:S1样地的海拔高于S2样地,但S1样地斑子麻黄幼年个体的性别比例和成年个体的性别比例偏离1:1不如S2样地的明显,故海拔越高则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偏离1:1越不明显,C不符合题意;
D、调查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时,需要统计样方中该物种包括该物种幼年、成年及老年在内的全部个体,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26.【答案】(1)抽样检测(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数学;营养物质的减少;有害物质积累等
(2)乙;<
(3)480;偏大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1) 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采用抽样检测法;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故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数学模型;在a点之后,由于营养物质的减少、有害物质积累等,从而导致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
(2)入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图2中的鲫鱼种群在t3之后,入>1且保持恒定,种群呈现J型增长,与图1中的乙曲线相似;t2~t3时间段,鲤鱼种群入<1,种群数量下降,则鲤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小于( < )t2时的数量。
(3)根据公式,种群数量=标记数x重捕数/重捕标记数=72x60/9=480,故种群密度是480只/hm2;标记动物更易被天敌捕食,使重捕标记数减少,统计所得种群密度值偏大。
【分析】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是两种典型情况。J型增长的形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在此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S型增长的形成条件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呈现S型增长。
27.【答案】(1)初生演替
(2)增加
(3)变小
(4)倒;正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1)根据起始条件可将群落演替类型划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在灭菌后的裸石上没有土壤条件,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2)由图1可知,演替的前120天,裸石上的新增物种数一直大于0,故裸石上的物种总数增加,之后,演替趋于稳定。
(3)由图2可知,演替稳定后,环境发生一定改变,该群落的优势种发生变化,其中优势种A数量变少,因此优势种A的环境容纳量与演替初期相比变小。
(4)由题中信息可知,自养类群可为异养类群提供有机碳。自养类群演替达到稳定时个体数量较少,而异养类群演替达到稳定时个体数量较多,所以演替达到稳定后,两者的数量金字塔是倒金字塔形。能量金字塔反映的是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能量的关系,由于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的能量金字塔是正金字塔形。
【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8.【答案】(1)4;麻雀、鹰
(2)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捕食和竞争;减少
(4)灰鼠
(5)25
(6)增加
【知识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分析图甲,共有4条食物链,即牧草→野兔→鹰、牧草一灰鼠→鹰、牧草→麻雀→鹰、牧草→蝗虫→麻雀→鹰,鹰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位于第三,四营养级,在牧草→蝗虫→麻雀→鹰这条食物链中,麻雀属于次级消费者,剩余其他食物链中鹰为次级消费者,则图中的次级消费者包括麻雀、鹰。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而食物网体现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没有体现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这两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图中麻雀以蝗虫和牧草为食,蝗虫以牧草为食,因此麻雀和蝗虫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蝗灾的出现导致野兔、灰鼠数量减少,鹰因食物减少导致其数量减少。
(4)图乙经自然选择到图丙,野兔取食的牧草种类基本保持不变,而灰鼠取食的牧草种类减少,推测灰鼠的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弱。
(5)若鹰增加1千克,至少需要消耗牧草的量需要按照20%的能量传递效率来计算,且考虑最短食物链,在最短食物链中,鹰处于第三营养级,若增加1千克,需要消耗牧草的量为1÷20%÷20%=25千克。
(6)如麻雀的食物比例为牧草:蝗虫=1:1,设麻雀增长总量为1,能量传递效率为10%,牧草一麻雀→鹰、牧草→蝗虫→麻雀→鹰这两条食物链需要的草共为1/2÷10%+1/2÷10%÷10%=55,调整为2:1后需要的草为2/3÷10%+1/3÷10%÷10%=40,该生态系统能承载麻雀的数量将会增加。
【分析】分析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牧草是生产者,其他动物都是消费者;图乙和图丙表示野兔和灰鼠从不同牧草中获取食物比例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野兔和灰鼠的种间关系为竞争,这种关系在进化过程中变弱,灰鼠食物比例明显变小,说明灰鼠对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弱。
29.【答案】(1)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12%
(2)单向, 逐级递减;减少(下降)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每个营养级的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量,由题干可知GP为同化量,R为呼吸消耗量,即GP=X+R,因此X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通过分析可以推知:乙为生产者、丁是初级消费者、甲是次级消费者、丙是三级消费者,该生态系统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105.0x102kJ/(m2·a),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12.6x102kJ/(m2·a),因此,该生态系统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2.6x102÷105.0x102x100%=12%。
(2)能量传递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为一部分能量用于本营养级的呼吸散热,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分析表格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也就是生产者的同化量838.2X102kJ/(m2·a),整个生态系统的呼吸消耗量为(9.7+672.2+0.5+66.2+160.7)x102=909.3X102kJ/(m2·a),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呼吸消耗的总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因此该生态系统有机物的总量呈现下降趋势。
【分析】(1)分析表格: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同化能=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乙是生产者,丁是初级消费者,甲是次级消费者,丙是三级消费者。
(2)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之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