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九下语文第2课《音乐迷杨科》新课讲知课件(共1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九下语文第2课《音乐迷杨科》新课讲知课件(共1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12 18:1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2张PPT。音乐迷杨科亨里克·显克微支 波兰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揭露美国金钱至上和种族歧视的通讯集《旅美书简》,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著名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1896年,又完成了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1905年他因这部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羸( )弱 菌( )子
匍匐( ) 摇曳( )
惺( )忪 嶙峋( )
恻( )隐 怜悯( )
簌簌( ) 牛蒡( )
啭( ) 榉( )
蕈( ) 蜷( )伏
炯炯( )有神字词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第1-----7自然段:家境贫困,身体羸弱。
第8----17自然段:对音乐的敏感和痴迷。
第18--42自然段:遭到毒打,悲惨死去。
第43--45自然段:对比反衬,深化主题。用一句话概括小说情节全文以杨科对音乐的“爱”和命运的“惨”为线索。 小说讲述了一个出身贫寒、身体羸弱、极具音乐天赋、痴迷音乐的小男孩杨科,因为触摸仆人的小提琴被审讯、毒打而悲惨地死去的故事。杨科奇特的个性:身体羸弱,心地善良,对音乐天生的敏感、痴迷。
悲惨的命运:在极度贫困中挣扎,经常挨打,遭到毒打后,悲惨死去。
带来的思考:穷人的命运,弱者的尊严,社会的不公与黑暗,人才的发现与保护,还有多少像杨科一样的孩子,在贫困中挣扎,甚至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利。塑造人物的手法 肖像描写:在贫困与饥饿中挣扎;聪明、漂亮有着美好的追求。动作描写:对音乐的敏感和痴迷;激动、兴奋、紧张不安又略带恐惧。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靠近小提琴时的景物描写渲染紧张的气氛。象征手法小提琴:是衣着华丽、生活优裕的剥削者的象征
夜莺和牛蒡:是引发悲剧的帮凶,正是在它们的蛊惑下,使得杨科终于抑制不住心底摸一下小提琴的欲望,直接导致了悲剧的结果。这里的夜莺和牛蒡其实和打死杨科的巡夜人——愚蠢而粗笨的斯塔赫是相同的角色。
猫头鹰:诚实的化身。
蜡烛:喻示其生命之光微弱摇曳。 东方文化:猫头鹰代表着不孝、奸诈、死亡、黑暗、丑陋、邪恶和神秘。
希腊神话:代表智慧、理性、与公平的雅典娜,也就是后来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米娜瓦,身边站着的就是一只猫头鹰,古希腊人把猫头鹰尊敬为雅典娜和智慧的象征。
讨论牛蒡和夜莺:象征着感性、感情和欲望,而猫头鹰则是理性、理智的象征。
“恐惧使他止步不前,难以抑制的欲望又推着他向前。”
在杨科靠近小提琴的过程中,它们的反复出现象征着杨科当时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感性与理性的斗争,情感、欲望和理智的斗争。主题 这篇小说通过叙述杨科这个具有音乐天赋的少年被迫害致死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表达了对生活在最下层的劳动者的悲悯和同情,对现实社会对人思想和追求美好愿望的扼杀和摧残的行径,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挞。 这篇小说不仅思想深刻,其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很值得回味的。小说情节单纯明净,笔法却有诗式的抒情。为了加强气氛,作者有时不惜往复咏叹,如杨科在月夜不断接近地主家厅上那把小提琴的过程中,在越来越紧张的气氛里,夜莺和猫头鹰的交互歌唱,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紧张程度和哲理韵味。另外,象征手法的运用也增加了小说的感染力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