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为明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为明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5 10:1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为明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 )
A.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铸造工艺的完善
C.等级制度的发展 D.宗法体系的崩溃
2.下列表1反映汉代前期太尉一职任职变化情况,据此可以推知( )
汉帝 太尉 在任时间 任前职位 去职原因 备注
高祖 卢绾 公元前205—前202年 列侯 迁燕王 高祖世交
周勃 公元前196—前196年 列侯 罢相
惠帝 周勃 公元前184—前179年 列侯 迁丞相 高祖遗命
文帝 灌婴 公元前179—前177年 将军 迁丞相
景帝 周亚夫 公元前154—前150年 中尉 迁丞相
A.汉初太尉设置变化无常时有时无 B.汉初太尉设置与加强皇权关系密切
C.太尉大多为皇帝亲信而得以提拔 D.汉初太尉设置与中央集权关系密切
3.下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5.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6.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7.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效仿湖北,公推本省都督,建立军政府。下表可说明( )
省别 都督 参与公推的群体 备注
湖北 黎元洪 革命党人、部分咨议员及绅商代表 推举过程中有人提议革命时代当推军人
贵州 杨荩诚 省城各机关及团体代表 原推张百麟,张以非军人坚辞
山西 阎锡山 起义领导人,学界、警界代表 本存在选举和推举不同意见,革命党人力主推举
A.新政权缺乏民主性 B.军人有较大的话语权
C.立宪派内部斗争激烈 D.革命暗含失败危险
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9.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邮件种类 计费单位(每10克) 邮资(元)
航空 亚洲各国 0.32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0.48
西欧各国(捷克转) 0.48
西欧各国(香港转) 0.80
其他各洲 0.80
A.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10.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 苏联 美国 其他国家
第一年 30 21 49
第二年 41.3 0.4 58.3
第三年 51.759 0.003 48.238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11.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写道,雅典某陪审员对他儿子说,他一到那里,“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并向他鞠躬,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这可以用于说明,在古代雅典( )
A.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 B.民主政治制度已趋于完善
C.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 D.公民法注重调解经济纠纷
12.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成文的法典为表现形式,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据此可推知( )
A.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 B.地理环境决定了法律体系的特点
C.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 D.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
13.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
A.人民的自愿选择 B.各州(邦)实力不同
C.建国路径的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14.1873年5月,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梯也尔对君主派议员说:“你们不要弄错,民众绝大多数都站在共和国一边。”君主派议员占优势的议会随后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尔被迫辞职。这反映了( )
A.巴黎公社的政治影响 B.主权在民观念的淡化
C.代议制度的曲折发展 D.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
15.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为解决洛林问题,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一规定( )
A.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B.削弱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
C.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D.受到了《万国公法》的影响
16.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 )
A.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
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 D.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历经1300年,科考700多榜,共产生近600名文状元。历代皇帝都会将殿试钦点的每一榜状元及进士全部勒石铭记,并竖在孔庙国子监以示表彰,诏告皇朝文才辈出,标榜皇帝选贤任能,以鼓舞士气,垂示后人,营造重学风气。其中,北京孔庙约保留了195座进士题名碑,主要为明清两代石碑,碑上刻有状元及其余进士的姓名、次第和籍贯。许多历史名人贤达也在这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文天祥、于谦、林则徐等名字都能在碑林中找到。
——摘编自叶小秋《北京遇见状元碑》
材料二:
下表西方学者对文官制度的看法
看法 出处
如果建立政治(指狭义的竞选模式下的政党政治)控制行政的管理模式,行政就是低效率的。因为行政有其特定的领域,如技术的和科学信息的收集以及纯粹行政或人事管理……行政功能应该由那些在政治上中立的、长期任职且有能力的文职官员来完成。这些官员将在政府中扮演着半科学、半司法和半商务性质的角色。 [美]弗兰克·约翰逊.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一个对政府的研究》(1900年)
如果要提高行政工作效率,不仅要使行政组织按照等级结构组织起来,而且行政人员也必须由那些在技术上有能力和长期任职的专家——官僚来担任。尽管官僚从属于他们的政治主管,但主管并不能够直接干预官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完成其应完成的具体工作。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1921~1922)
——据石庆环、王禹涵《透视美国公务员制度:基于联邦和地方政府的比较》整理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孔庙“状元碑”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状元”崇拜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位学者要求改进文官制的共同目的,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相较于中国古代科举制,近代西方文官选用标准有何进步性。
18.发展民主政治,探索民主发展道路,是一个世界性课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美式民主”,美国历史学家查尔斯·比尔德曾这样形容:一伙资本家投机商“成功哄骗普通民众接受一个有利于少数显贵的政体”。如今,美国制度失灵的迹象随处可见:选举沦为“金钱游戏”,两党对立日益严重,贫富鸿沟日益加大,种族矛盾日益加深,而实际掌握权力的“深度政府”只关注政商寡头的利益,对民众日益强烈的不满无动于衷。
——摘编自朱瑞卿《政治失能、经济失衡、社会失序——起底美国走向衰败的政治制度》
材料二:
民主思想传入中国之后便开始了孕育成长为“中国式民主”的实践活动历程,同时也产生了民主模式之争,一度出现了矛盾、产生了分歧、造成了分裂、形成了纷争。加上西洋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洋资本主义暴发户的挑拨离间乃至直接干涉,导致近代中国政治版图四分五裂。“英美式民主”虽然最早登陆中国,但紧随其后的是与其截然不同的“苏俄式民主”。从此,两种来自“西方”的不同民主理念及其模式在中国掀起了“蓝色民主”与“红色民主”相互激荡的风暴。
——高民政《正确认识对待“中国式民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式民主”的特点和本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模式之争”。
(3)谈谈对新时期我国“中国式民主”的认识。
三、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不同时期的国际法(部分)
时期 国际法(部分)
区域国际规范时期 古希腊城邦战争条约:承认战争有合法与不合法,保护国家不受侵犯,保护宗教圣地,履行同盟义务被认为是战争的合法理由。古罗马战争条约:最后通牒、宣战仪式、休战协定。
近代国际法时期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合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宗教”。1899年和1907年海牙和平会议签署《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陆战法规与惯例公约》《日内瓦公约诸原则适用于海战的公约》等一系列战争规制公约。
现代国际冲突法时期 1920年《国际联盟盟约》:“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危胁,不论其直接影响联盟任何一会员国与否,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1945年《联合国宪章》:“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整理自田大治《论战争对国际法的促进和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战争与国际法”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饮酒器“爵”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是统治阶级身份地位的象征,是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反映了等级制度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冶炼技术,排除A项;材料与铸造工艺无关,排除B项;宗法体系强调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材料无法反映“宗法体系的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A.“汉初太尉设置变化无常时有时无”只是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没有揭示出该历史现象的本质。B.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以看出汉初太尉设置变化无常时有时无,联系所学知识,这说明当时为了加强皇权如此设置。C.题干所给材料仅仅体现了卢绾和周勃为高祖世交和高祖遗命,不能说多为皇帝亲信。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尉设置是为了加强皇权而不是中央集权。故选:B。
3.答案:D
解析:由图中机构变化的情况来看,北齐政府机构中殿中、度支、五兵都涉及兵事等兵部统辖的职能,殿中、祠部、都官都涉及礼乐、学校、宗教、外交等礼部统辖的职能,还存在一些其他的职能重叠,这反映出北齐政府机构存在职能交叉、分工不明的现象;隋唐时期重整政府机构设置,使中央各机构间的分工更加明确,D正确。
4.答案:D
解析:唐代诛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项唐代君权“不受制约”的表述错误;宋代是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排除B项;宋代诛官由皇帝选拔,对皇帝负责,C项不正确。故答案为D项。
5.答案:A
解析:材料中“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可以看出是对御史的管理,特别注重他们在地方上进行巡视时是否有铺张浪费的现象,防止徇私舞弊,是要保障监察规范有效,A符合题干的意思;材料只是对监察御史的行为进行规范,并没有限制他们的权力,B排除;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C排除;材料中体现不出拓展了渠道,D排除。故选:A。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鸦片战争后,……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清政府原有的律例内容如海禁等规定被逐渐打破,还新制定了打击拐卖人口、保护海外华侨的法律规定,可知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清朝借鉴西方法律,排除A项;《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这体现了条约对中国国内法的影响,但这不能概括题干中“清朝根据局势变化修订和新出台法律”等相关信息,排除B项;清政府并未采取对外开放政策,排除C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武昌起义后(中国)。据材料“提议革命时代当推军人”,“革命党人力主推举”,可知,武昌起义后,由于各省军事长官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因此成为各省都督的推举对象,B项正确;公推本省都督,是稳定局势的措施,并不代表新政权缺乏民主性,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不仅仅是立宪派,还有革命派等,仅从材料,也无法得出立宪派内部斗争的状况,排除C项;革命隐藏失败的危险是因为旧势力混入了革命阵营,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材料“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说明该时期中共不是单纯地站在农民阶级这个革命的同盟军的立场上,而是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实行了团结地主阶级的政策,这对应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C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主张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由农民协会掌握农村一切权力,进行减租减息、分配土地等斗争,A项不符合题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采取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B项不符合题意解放战争时期恢复了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9.答案:D
解析:材料中内容可以判断这一时期应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冷战)时期,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前中国已同法、日等西方国家建交.故B项错误.在苏联解体前捷克还没有加入欧盟,并且此时欧盟还未成立,古C项错误.我国的国际航空邮件可以直接到达苏联和东欧民主国家,并且邮件资费比西欧国家底,说明双方外交关系融洽,在我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故D项正确.故选D。
10.答案:B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与表中数据反映的“中美贸易剧减”的信息不一致,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敌视孤立中国,中国选择“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表中数据反映的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中美贸易急剧减少的信息一致,故B项正确;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与表中数据反映的中美贸易急剧减少的信息不一致,故C项错误;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与表中数据反映的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的信息不一致,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据材料“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可知,陪审员的主观态度容易受到被审判者态度的影响,而陪审员的态度会关系到审判结果是否公平公正,表明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C项正确。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司法审判是民意的直接体现,A项错误;雅典民主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奴隶、外邦人没有选举权,民主政治制度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盗窃过公款”,而非经济纠纷,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罗马法发展为成文法,而英国是不使用成文法的国家,因此得出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C项正确,A项排除;地理环境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并非决定因素,B项排除;题干涉及的是罗马法的影响,但并没有体现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D项排除。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和德国的政治体制。
国家结构形式 特点 原因
美国联邦制 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 ①美国革命是自下而上 ②13个殖民地联合起来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 ③1787年宪法建立了联邦体制
德国联邦制 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 ①德国革命是自上而下 ②皇帝和容克贵族领导构建了联邦体制
选择C:由上述表格可知,建国路径的差异是美国和德国政治体制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A:德国是由皇帝和容克贵族主导建立的政治体制,并不是人民的自愿选择。排除B、D:各州(邦)实力的不同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不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14.答案:C
解析:君主派议员占优势的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主张共和政体的梯也尔被迫辞职。这反映了此时保王党势力强大,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代议制度曲折发展,故C正确;这体现不出巴黎公社的政治影响,故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主权在民观念的淡化,故B错误;材料只涉及总统和议会的关系,故D错误。
15.答案:A
解析:根据“不使用武力”及所学可知,该规定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故选A;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解决国际争端,并不是为了削弱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排除B;这一规定只是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范例,但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欧洲各国间的矛盾,排除C;当时《万国公法》尚未颁布,排除D。
16.答案:A
解析:“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故A正确;材料不是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故B错误;“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
17.答案:(1)原因:①儒学得到提倡(儒学主流地位的确立),孔子作为圣人和先师得到尊崇;②科举制的实施和备受重视;③统治者标榜文化昌盛;④重史、重名传统的影响。影响:有助于重学风气的传播;激励了贫寒士人对阶层跨越的追求;发挥了社会贤达的榜样效应;但也带来了对功名利禄的过度崇拜;束缚了学子的学术视野;被统治阶级加以利用,成为文化控制的手段之一。
(2)共同目的:提高行政效率。进步性:在政党活动方面保持中立;注重专业领域的技术才能;无过失则不因政府换届而调职。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竖在孔庙国子监以示表彰”可得出孔子作为圣人和先师得到尊崇;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历经1300年,科考700多榜,共产生近600名文状元。历代皇帝都会将殿试钦点的每一榜状元及进士全部勒石铭记”可得出科举制的实施和备受重视;据材料一“诏告皇朝文才辈出,标榜皇帝选贤任能,以鼓舞士气,垂示后人,营造重学风气”可得出统治者标榜文化昌盛;据材料一“北京孔庙约保留了195座进士题名碑,主要为明清两代石碑,碑上刻有状元及其余进士的姓名、次第和籍贯。许多历史名人贤达也在这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文天祥、于谦、林则徐等名字都能在碑林中找到”可得出重史、重名传统的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得到提倡(儒学主流地位的确立)。第二小问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积极方面,据材料一“营造重学风气”可得出有助于重学风气的传播;据所学知识,激励了贫寒士人对阶层跨越的追求;据材料一“许多历史名人贤达也在这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可得出发挥了社会贤达的榜样效应;消极负面,可以从对功名利禄的过度崇拜,束缚了学子的学术视野,被统治阶级加以利用,成为文化控制的手段之一等角度思考。
(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目的,据材料二“行政就是低效率的”、“行政功能应该由那些在政治上中立的、长期任职且有能力的文职官员来完成”、“如果要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可得出共同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第二小问进步性,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科举制思考。据材料二“行政功能应该由那些在政治上中立的”可得出在政党活动方面保持中立;据材料二“行政人员也必须由那些在技术上有能力和长期任职的专家——官僚——来担任”可得出注重专业领域的技术才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过失则不因政府换届而调职。
18.答案:(1)特点:哄骗和愚弄民众;金钱政治;党派恶争,相互倾轧;寡头获利、民众遭殃。本质:垄断资产阶级的民主(或极少数人的畸形民主)。
(2)①清末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之争(或改良与革命之争);②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之争(或领导阶级之争、“蓝色民主”与“红色民主”之争);③照搬西式民主与中国式民主之争(或“走西方的路”和“走自己的路”之争)。
(3)①党的领导是中国民主制度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保障;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民主建设不断深化的关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③推进全过程民主是“中国式民主”的重要特征;④坚持依法治国,为人民民主的有序实现提供可靠法治保障。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成功哄骗普通民众接受一个有利于少数显贵的政体”可知,哄骗和愚弄民众;根据材料“选举沦为‘金钱游戏’”可知,金钱政治;根据材料“两党对立日益严重,贫富鸿沟日益加大,种族矛盾日益加深”可知,党派恶争,相互倾轧;根据材料“实际掌握权力的‘深度政府’只关注政商寡头的利益,对民众日益强烈的不满无动于衷。”可知,寡头获利、民众遭殃。本质:根据材料“实际掌握权力的‘深度政府’只关注政商寡头的利益,对民众日益强烈的不满无动于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垄断资产阶级的民主(或极少数人的畸形民主)。
(2)根据材料“英美式民主'虽然最早登陆中国,但紧随其后的是与其截然不同的‘苏俄式民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之争(或改良与革命之争);根据材料“两种来自‘西方’的不同民主理念及其模式在中国掀起了‘蓝色民主’与‘红色民主’相互激荡的风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之争(或领导阶级之争、“蓝色民主”与“红色民主”之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照搬西式民主与中国式民主之争(或“走西方的路”和“走自己的路”之争)。
(3)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式民主”,其中党的领导是中国民主制度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保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民主建设不断深化的关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推进全过程民主是“中国式民主”的重要特征,坚持依法治国,为人民民主的有序实现提供可靠法治保障等。
19.答案:示例:战争与国际法。战争推动国际法的诞生及发展完善。古代战争推动区域国际规范战争条约的出现;近代欧洲各国为争夺领土、王位和霸权展开激烈争斗,战争结束后,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一战后签署《国际联盟盟约》等,试图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二战后签署《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推动国际法进一步发展。国际法有利于抑制战争、维护和平。古代战争条约的缔结维护了地区和平与稳定;近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确立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成为共识;《联合国宪章》确定“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二战后国际法领域大大扩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战争与国际法的关系。根据表格信息“古希腊城邦战争条约”“古罗马战争条约”“1945年《联合国宪章》”等分析可得出“战争推动国际法的诞生及发展、完善”。然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战争对国际法的作用进行论述,如古代战争推动区域国际规范战争条约的出现;近代欧洲各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等等。同样,也可以从表格信息中得出国际法有利于抑制战争、维护和平,如古代战争条约的缔结维护了地区和平与稳定;近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联合国宪章》确定“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二战后国际法领域大大扩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