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1 国殇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屈原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位代表。在群星闪烁的中国文学长河中,有着无数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国殇》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篇。课文导入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重难点解析课文小结21.了解作者屈原和作品楚辞的一般特点;
2.学习本文刚健质朴的语言;
3.通过朗读和意境的分析来把握诗歌内涵;
4.体会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学习目标重点:
1.诗歌第一段战斗的激烈场面。
2.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背诵这首诗。
难点:
掌握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爱国主义诗人,其作品充满着政治热情和爱国主义精神。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不朽典范。《九歌》是其根据楚国民间祭歌而改编的组诗,共 11 首。作者简介整体感知《楚辞》是继《诗经》后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在楚国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比起《诗经》中的诗,它的篇幅扩大,句式加长,不采取重章叠唱的方式;它的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并具有楚地浓厚的地方特色。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为《楚辞》。《楚辞》简介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三强鼎立。秦、楚、齐三国都有实力通过兼并战争,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屈原高瞻远瞩,主张联齐抗秦,最后由楚国统一中国。但楚怀王,顷襄王统治时期,政治腐败,没有统一中国的勇气和远见,在抗秦与亲秦的问题上摇摆不定,楚日益衰弱,秦国日益强大。秦楚交战,楚必败,每次战争,楚国将士死伤无数。《国殇》正是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写作背景国殇 毂 旌
左骖 殪 霾
玉枹 絷 挟
霾 犀 躐(shāng) (gǔ) (jīng) (cān) (yì) (mái) (mái) (xī) (liè) (fú) (zhí) (xié)基础字词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幻灯片全屏放映时播放音频听读课文将士们与敌人激战
及壮烈牺牲的经过。脉络简析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从开头至“严杀尽兮弃原野”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束退出课件25张PPT。1 国殇第一单元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重难点解析课文小结2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
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研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操吴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
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
被:通“披”,穿着。
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
错:交错。
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把日影都遮蔽了,对方的战将好像风卷云舒一样压迫上来。
矢交坠兮士争先:发出去的箭枝被拨打得纷纷坠地,战鼓响动,士卒们个个争先杀敌。
凌余阵兮躐余行:敌军侵犯我阵地,践踏我队形。
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矢交坠:两军相射的箭纷纷坠落在阵地上。
凌:侵犯。躐(liè):践踏。
行:行列。
殪:死。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
援玉枹(fú)兮击鸣鼓: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击打着声音响亮的战鼓。(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霾: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
枹:鼓槌。
鸣鼓:很响亮的鼓。天时坠兮威灵怒:天地一片昏暗,连威严的神灵都发起怒来,天怨神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在严酷的厮杀中战士们全都死去,他们的尸骨都丢弃在旷野上。天时:上天际会,这里指上天。
天时怼:指上天都怨恨。
怼:怨恨。
威灵:威严的神灵。
严杀:严酷的厮杀。一说严壮,指士兵。
尽:皆,全都。出不入兮往不反:出征以后就不打算生还。
平原忽兮路超远:平原迷漫,路途很遥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腰间佩带长剑啊手持秦制的大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身首虽然分离但是壮心依然不变。反:通“返”。
秦弓:指良弓。
首身离:身首异处。
心不惩:壮心不改,
勇气不减。
惩:悔恨。诚既勇兮又以武:战士真勇敢啊,武力又威猛。
终刚强兮不可凌:刚强彻始终啊,士气不可侵。
身既死兮神以灵:身体虽然死亡,精神则永远不灭。
子魂魄兮为鬼雄:你刚强的魂魄依然是鬼群中的英雄。诚:诚然,确实。
以:且,连词。
武:威武。
终:始终。
凌:侵犯。神以灵:死而有知,英灵不泯。
神:指精神。
鬼雄: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问题探究重难点解析探究一
【提问】
本文叙述了什么内容?赞颂的是什么? 叙述:激战的过程。
赞颂:对阵亡将士表示深切的哀悼,同时赞颂他们的英勇刚强、爱国主义精神。 【点拨】问题探究探究二
【提问】
作者是分几个层次来描写这场激烈的战斗的?【点拨】战前、战中、战后 作者在这里借用“吴戈”、“犀甲”二词,是不是要说明楚军装备的精良? 1.分析“战前”部分 提示:是为了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为下文牺牲之壮烈达基础。 ①找出描写楚军将士行为的词或句子。
②楚军将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士争先”的?
③楚军将士又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下“援玉稃兮击鸣鼓”的?
④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2.分析“战中”部分 ①士争先
②敌我悬殊、“箭雨”
③战阵被冲乱,行列被冲垮,驾车的战马或死火或伤。
④作用:烘托、渲染了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 提示:作者对牺牲将士的赞扬是从哪两个角度展开的? 3.分析“战后”部分 提示:
①将士出发前的雄心壮志——“出不入”、“往不反”。
②将士牺牲后的姿势——首身分离、剑弓依然在手。①为“间接抒情”
作用:写出了楚国将士受命忘身,义无返顾的英雄形象。
②为“直抒胸臆”
作用:将士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加深文章的悲壮气氛。明确:问题探究探究三
【提问】
作者是怎样颂扬楚国将士的? 颂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
(《九歌》中大多祭山神、河神等自然神祗,唯独这篇用来祭悼为国捐躯的将士们。) 【点拨】问题探究探究四
【提问】
分析《国殇》的语言特点。屈原采用了质朴通俗、刚劲坚定的语句。句式上也是整齐精炼,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个字又都用“兮”字这样相同的句式,不仅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也使情感表达越显庄重,特别是最后两句“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把作者对爱国将士们的崇高感情推向了高潮,增强了全诗的悲壮美。【点拨】问题探究探究五
【提问】
《国殇》叙议结合对表现思想内容有何作用?《国殇》顾名思义是为悼念死难的烈士而作的祭歌。但屈原所写的这篇诗不仅仅是为了祭悼亡灵,抒发哀思,更重要的是用阵亡僵尸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来激励民心士气,感召人们同仇敌忾,雪洗耻辱,以振兴楚国。围绕这个主题,这首诗在谋篇时采用了叙和赞前后呼应、紧密结合的方法。本诗第一部分描写战争情况,第二部分赞颂烈士们的业绩和精神。前者叙的内容是后者赞的依据,后者赞的词句是前者叙的深化。两者有机联系,互相映衬,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中心思想。【点拨】课文小结本文通过对激烈、悲壮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