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罗湖区高二年级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C【解析】A.对应原文“任何一个词,只要内心有共鸣就不是浅薄。然而许多人使用流行词是因为懒惰,无暇或不愿意审视自己的内心感受,以‘我加入’来证明自己还存在,还是潮流中人,这才是‘媚雅’。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就算加入,也一定会使用差异化的语言,有自己思考的痕迹在里面。”故转述正确。B.对应原文“‘小姐姐’这个词这里面一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在这种具体的语境之下,相当于是我们接受一种文化理念,如果你不接受,你还怎么去社交呢?这是不同于‘媚雅’的另一个层面的思考。”可见“小姐姐”例证是一个正面案例,转述正确。C.对应原文“在现在这种语境下,我们要追求普遍性,就要付出牺牲文化差异性的代价。在学术现代化的西方强势语境下,我们的视角被欧美的理论先入为主了。”题干忽略“在学术现代化的西方强势语境下”,无中生有“今后”,也妄断“必然”,故错误。D.对应原文“不过汉语的一个长处是同样可以用欧化的形式追求科学性……”“……因为汉语既可以人为地通过欧化做到很精确,也可以发挥自身的长处实现语言的诗意表达,在简洁自然和差异化表达中做到‘修辞立其诚’”,转述正确。
2.B【解析】A.对应原文“流行的根源在于容易大量复制。很少有人去思考,隐藏在这些‘媚雅’式语言背后的共同文化理据是什么?”可见“批判还是去顺应”关键在是否“思考”,不假思索的“媚雅”就是媚俗,故转述正确。B.对应原文“中国的本土理论建设意识和能力都太弱。其实,中国文化是可以为人类文化做出很大贡献的。中国的文化是和欧美文化在很多二元价值上是对立的。”无法推断出“此消彼长”,这属于无中生有,“中国开始为人类文化做贡献”,“开始”错误。C.对应原文“很多学科的范畴术语号称‘普遍语法’,其实都植根于欧美文化。人类文化当然有深层普遍性,但这种共性的认识不是肤浅的,它是深藏在对文化差异的深刻体认之下的。如果对非西方的文化不了解,就建立不起世界范围的标准。”故转述正确。D.对应原文“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短时记忆有一个共同的定律——能够瞬时记住的最多的单位数量是7±2。这个“7±2”是有普遍性的,但不同民族的语法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故转述正确。故选B。
3.A【解析】首先要明确第二段的主要观点,即“汉语的思维逻辑是整体性的,必须照顾到相互关联的各方面”。然后分析选项,看是否印证这一观点。A.选自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作者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作者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文本与汉字“散点透视”特征强相关,显著体现了汉语的思维逻辑是整体性的。B.选自《宪法》,这里体现的是欧洲的形式逻辑,语言严谨,颠扑不破。C.选自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材,同前。D.选自毛泽东《为人民服务》,这里并不存在对事物的认知。
4.参考答案:
①首先,本文开篇由“媚雅”式语言提出语言背后的共同文化理据是什么的问题,通过举例分析什么叫“媚雅”和纯粹的“我加入”的态度;②接着,通过对比、举例论证,分析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理据,得出文化不存在一个分类的统一标准,本质上是各有所长的结论;③再次,通过心理学“7±2”的研究举例论证不同文化背后有着共通的智能基础的观点。④最后立足汉语文化建设的问题,提出找准汉语文化定位的希望。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参考答案:
①含义:“小哥”的年龄固然不等,但统一用“小”表示赞美或希望他年轻、青春、有活力,“哥”的称呼比较亲切、友好。
②文化理据:外卖送餐骑手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职业,“外卖小哥”饶有趣味,更多体现了大众友善的态度、超越身份的认同感,体现了尊重和理解该职业的文化心理。(分含义到文化理据两方面作答即可。)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3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解析】A.前文“外面确实很冷,但阿尔培特并不觉得冷”也已说明阿尔培特处于烂醉如泥的状态。故正确。B.“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小说中通常就是“自己的执念”,否则没有什么不可抗拒的,这是欲迎还拒,和欲拒还迎一样,字面上的行动往往背离心理趋势。故正确。C.“说明现实中的他认为阿尔培特劣迹斑斑”表述错误,文本中“杰列索夫”的质疑观点只是阿尔培特的自我对话,想象出来的内容,故错误。D.从梦游到现实是两个截然不同世界的临界处,总有类似“起床气”般的过渡以彰显心理惯性之大,古有“恍惊起而长嗟”,此文也有类似的过渡而不至于给读者以突兀之感。故正确。
7.B【解析】A.“他忽而想起刚才同扎哈尔的争吵……”等四个“忽而”体现了阿尔培特丰富而细腻的内心,故正确。B.应该是在“彼得洛夫”的陈词中更加明显,“庄严肃穆”表现在彼得洛夫对“他(阿尔培特)”极端褒扬,上升到人本主义的高度去解读艺术、使命、幸福、美等哲学含义,不吝惜“天才”“伟人”这样崇高的词汇对他进行生命价值与生存价值的礼赞。“抒情的独白”带有哈姆雷特式的自问自答,实为阿尔培特潜意识中自我叩问生命的独白。另外“蔚为壮观”的表述,有些言过其实。故错误。C.带有括号的文本是一大特色,相当于戏剧中的潜台词,潜台词反映人物真实心理和价值观。故正确。D.“他”是阿尔培特在醉酒“梦游”的潜意识下,利用虚拟建构的“他者”视角完成了人生反思,这种自我肯定的形式乃作者匠心独运。故正确。
8.参考答案:
第①处:先写建筑物灯火通明的清晰景象,再用转折句式突出灯火迷晃的氛围(1分),有利于表现阿尔培特醉眼朦胧、意识模糊的形象(1分);
第②处:先写阿尔培特承认是自己做的事实,再利用转折句式,突出阿尔培特内心渴望为自己迫不得已的行为辩护的形象(1分),有利于细腻地表现了阿尔培特丰富复杂的情感(1分);
第③处:先利用彼得洛夫之口说出他人对自己的贬低,再用转折句式强调自己的优秀幸福(1分),有利于呈现他内心关于生命与艺术的矛盾心理,使得小说充满了思辨和哲理(1分)。
【评分标准】每点答出转折句前后内容1分,效果1分,共2分。任选两点,共4分。
9.参考答案:
①自我肯定(1分):先通过彼得洛夫之口,表达自己是一位不受重视的伟大的音乐天才,心中虽充满不甘,但对自己才华是肯定的。(1分)
②自我否定(1分):再通过邻居杰列索夫之口,表达出自己现实生活中自己的落魄不堪,虽然是被迫,但心中极度自卑,充满自我否定(1分)。
③自我鼓励(1分):最后通过彼得洛夫之口,表达自己心甘情愿为艺术奉献一切,虽然普通人难以理解,但是自我鼓励,坚持走自己的路(1分)。
【评分标准】每点2分,概括心理1分,结合内容分析1分。答出3点,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DF【解析】句意: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 “故南面临官”,“南面”作“临官”的状语,不可断开;“贵而不骄”“富而能供”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结构对称,各自成句。 故断BDF三处。
11.B【解析】“恶之则亡”意思是:“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恶施不孝”中“恶”读wū,相当于“何”“怎么”,句意是:“怎么会实行不孝的事情呢”。二者意思不同。故选B。
12.B【解析】 B.“否则民众容易患病,从而做一些邪僻之事”错误。原文所说的“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意思是君子如果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他;痛恨他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故选B。
13.(1)译文:(君子)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用道德来管理他们。
或“(君子)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没有比自己率先执行更好的方法了;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没有比运用道德治理他们更好的方法了。”
(得分点:善:好的方法;先:做表率,率先执行,以……为先;道:道德/正确的道理,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译文:有这四种萌芽却认为自己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
(得分点: 四端:四种萌芽,四种发端;贼:伤害;自贼,自谓,宾语前置,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文本一主张君子为政要做好表率,选拔好人才;了解民众性情,虚心听取民众意见;用仁爱教育他们,用道德管理他们;(2分)②文本二主张古代圣王为政要懂得怜悯体恤百姓,实行不忍人之政。(1分)
【评分标准】文本一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2分,文本二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子张向孔子询问关于入朝为官的事。孔子说:“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
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道德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这就是治理百姓的大道理,入朝为官的大主张啊”。子张听了孔子这番话,于是退下后记录下来。
文本二: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解析】“为胡人牧马而还即将开展大战做铺垫”错误。第一二句写胡天北地冰雪融化,傍晚战士们牧马归来,忽听洒满明月清晖的戍楼里传来阵阵悠扬委婉的羌笛声。开篇便勾勒出一幅大地解冻、牧马晚归的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展现了边塞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开朗壮阔的基调,没有为开展大战做准备的意思。故选C。
16.①情感:思乡之情。(1分)李白在流放途中听闻此曲,流露出去国怀乡之愁(1分);高诗中将士由听曲想到故乡的梅花,含有思乡情调(1分)。
②手法:通感(1分)。李诗写自己听到凄凉笛声,就像是冬季飘落的梅花,化听觉为视觉(1分);高诗写边关将士听着《梅花落》的家乡小曲,仿佛是风吹落家乡的梅花,将听觉诉诸视觉。(1分)
虚写(想象):李诗将“梅花落”拆用,写江城五月听到凄凉笛声,想象自己置身梅花飘落的冬季(构成一种风洒落梅的虚景),以此表达冷落的心情。高诗写边关将士由听梅花曲想象到风吹落家乡梅花的图景,以虚景表达将士思乡之情。
【评分标准】情感3分,艺术手法3分。艺术手法答出一种即可,如答用典等也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十年生死两茫茫 千里孤坟
(3)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示例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示例二: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示例三: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秋浦歌》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18.C【解析】脑洞大开,想象天马行空,联想极其丰富、奇特;异想天开,比喻荒唐离奇,想象着暂时无法实现的事,含讽刺意味。搜到和收到都有得到的意思,但比收到多了仔细搜查之意,更符合语境。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异曲同工,原意为不同的曲子有着相同的影响,同样精彩。比喻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文章、言论一样精彩,或不同的事情产生相同的效果。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雨后春笋,意思是指春天下大雨后发出来的竹笋,而且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19.B【解析】A项是谐音双关和用典;B项是比喻,与文中句子一致;C项是拟人;D项是借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0.参考答案:“慢速生活”是一种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表现了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关注,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的观念。
【评分标准】下定义必须是一个单句。慢速生活是一种……观念,格式1分,“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1分,“表现了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关注”1分,“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或“对竞速生活的反拨”1分。学生回答如果不是单句,只给主干句相关分,其他句子不给分。
21.参考示例:①我们生活所需不全靠快,(1分)为什么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好汤得靠“慢火”炖呢?(我们需要静待花开呢?)(1分)慢一点,生活更惬意、更诗意(或“慢下来,才能感受生活的真谛”);(1分)②事业的成功不能仅靠快。(1分)“欲速则不达”是先贤善意的提醒,“慢工出细活”更是品质的保证;(或:“十年磨一剑”是事业成功的宝典)(1分)慢雕细琢,才能厚植精神,做出精品,行稳致远。(1分)
【评分标准】反方需批驳正方两个层面的分论点。批驳观点1分;驳斥理由1分,立论阐释1分。批驳两个观点得6分。
写作
【材料解读】
本次作文由材料语、引导语和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语比较简洁,只有一句话。
材料中包含两个关键概念——“争鸣”和“共鸣”。“争鸣”本指竞相鸣叫,比喻在学术等方面进行争辩,各种看法和观点展开争论。“共鸣”的意思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或由别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引起相同的思想感情,进而激发相同的认知能力和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前半句:“现实生活中难免会有争鸣”此句点出“争鸣”乃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现象。争鸣让思想得以解放,让智慧得以碰撞,能促进思想的交流、文化的繁荣。后半句:“但人与人之间相处则更希望获得共鸣”表达了求同存异、共融共通的心声,体现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共情等。写作时当扣住两者的关系展开,比如:争鸣可能是共鸣的前提,没有争鸣何来共鸣;共鸣是争鸣的目的,凝聚共识,争鸣才有意义。从观念的整齐划一走向意见的丰富多元,争鸣反映了我们时代的进步。人类认知难免有局限性,争鸣不是简单否定或故意站在对立面标新立异”,而是提供另一种判断和思路。多些争鸣,就多了些参考系数和认知视角;争鸣越透彻,就会更接近规律和真理,和谐共鸣度则越高。材料中“难免”表明了“争鸣”这一现象在现实中的客观存在;“但”和“更”两个词又强调了在辩证思考时,我们应突出“共鸣”的价值追求与情感倾向。
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引导语提醒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1)“以上材料”要求从材料出发,扣住材料关键词写,这是写作的基本出发点。
(2)“你”表明写作角色身份,即高中阶段的学习者(广大青少年)
(3)“联想与思考”:关于“联想”,《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一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二是指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前者是形象思维之间的关联,后者是抽象思维之间的关联。实际上,还有一种情况,即由于某抽象概念想起相关的具体的某人或某事。联想包括相似联想、相近联想、相关联想和相反联想,但高考写作中的联想也有边界,那就是基于命题材料的表述。任何联想所得都需要带回到命题材料进行检验,而不能信马由缰。关于思考,指结合不同角度进行综合思考,也可以侧重联系一个角度进行深入挖掘。
(4)“写一篇文章”提示此次作文在文体选择上有一定自由度,但是不管选择哪种文体,还是应该文体明确,而不能写得“四不像”。
写作要求:“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要求考生选择确定的角度,不要模棱两可,结合材料和引导语确定立意,观点明确,立场鲜明。
“自拟标题”,考生可自由拟定合适的标题,体现标题拟定的开放性。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体现了考场写作的禁止性要求。
关于立意:在如今多极化、多样化的世界,“争鸣”总是如影随形,如俄乌冲突,彰显着政治理念的不同,英国脱欧,体现了价值观念的不同;然而“共鸣”之音也时时奏响,新冠疫情,唤醒人们同舟共济的精神,杭州亚运,印刻着人们对“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应对全球挑战、共创人类美好未来提供中国方案,为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凝聚广泛国际共识。由此,我们当以“争鸣”聚天下智慧,以“共鸣”谋人间大同。材料中的“但”和“更”字强调了“共鸣”之音追求着思想情感的共通,映射着天下大同的追求。写作应该涉及两者思辨关系,“争鸣”和“共鸣”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反之,“争鸣”为“共鸣”张本,若没有“争鸣”的多元观点,“共鸣”中共同价值的追寻也无从谈起,而若是缺乏了“共鸣”的和谐,“争鸣”也会变成无意义的争吵,但是落脚点应该呼吁奏出“共鸣”的最强音。
参考立意:①在争鸣中求得共鸣。②百家争鸣,文化共鸣。
③在争鸣中求发展,在共鸣中求和谐。
【评分等级参照】
切入分:45分
一类,54~60:充分结合材料,始终紧扣“争鸣”与“共鸣”思辨关系来谈,看到“争鸣”的客观存在及其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推动着历史车轮向前的作用,结合社会、历史、时代准确阐释“共鸣”产生的条件,并能凸显“共鸣”是我们普遍的情感诉求,彰显“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价值取向,态度鲜明。语言准确,说理严谨,论述充分,文章亮点多。
二类,48~53:结合材料较为充分,始终紧扣“争鸣”与“共鸣”关系来谈,思辨性较强。一方面“争则明,辩则进”,能阐释“争鸣”的客观存在及其孕育新思想,产生思培碰撞的火花,形成接近规律和真理的广泛共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充分肯定“共鸣”是我们普遍的情感诉求和价值追求。语言较为准确,说理较为严谨,论述较为充分或是叙述重点较为突出,情感真挚感人,文章亮点较多。
三类上,45~47:结合材料较为充分;大体能扣“争鸣”与“共鸣”思辨关系来谈,但没有强调“共鸣”是共同的追求,态度倾向不够鲜明。语句偶有语病,说理偶有漏洞,论述不够充分或叙述重点不突出,文章亮点较少。
三类下,42~44:结合材料不够充分,概念关系阐述比较笼统如“相辅相成”或只是简单的提及“两者都很重要”等;语句语病较多,说理不够严谨,论述不够充分或叙述重点不突出,文章亮点较少。
四类,36~41:只围绕其中一个概念来谈,没有分析“争鸣”与“共鸣”的二元思辨关系或谈及两者关系但突出的是“争鸣”的重要性或只在开头、结尾结合材料关键概念来谈。语句语病较多,说理不够严谨,论述不够充分,或叙述重点不突出,情感不够真挚感人,文章亮点较少。
五类,35 及以下:全文扣关键词不紧密,只点了一下或不结合材料另起炉灶的,只选材料中非重要词句不结合材料整体内涵的,以及其他偏离题意的。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 语文 2024.1
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曾经用一个法语转译词“媚雅”来概括一些流行词。流行的根源在于容易大量复制。很少有人去思考,隐藏在这些“媚雅”式语言背后的共同文化理据是什么?我们应该去批判还是去顺应?
有理据地使用流行词就不是“媚雅”。任何一个词,只要内心有共鸣就不是浅薄。然而许多人使用流行词是因为懒惰,无暇或不愿意审视自己的内心感受,以“我加入”来证明自己还存在,还是潮流中人,这才是“媚雅”。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就算加入,也一定会使用差异化的语言,有自己思考的痕迹在里面。比如,最近流行的“小姐姐”这个词的含义是这样的——对于那些实际年龄比你大,但是你又不好意思说人家年龄大的女性,折中的办法就是叫“小姐姐”。“姐姐”表示尊重,“小”表示赞美她年轻。这个词汇大家已经基本都接受了,这里面一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理据。在这种具体的语境之下,相当于是我们接受一种文化理念,如果你不接受,你还怎么去社交呢?这是不同于“媚雅”的另一个层面的思考。我并不反对年轻人去模仿、去跟上潮流,因为这是正常社交的必要途径;但是我们在模仿的同时不能懒惰、不加思考,这样你的语言就太平滑了。语言一平滑,精神就枯萎了。
研究语言要考虑到文化持有者内在的理据。世界上语言的文化理据按什么标准去分类呢?事实上,没有一个标准去衡量和比较不同的文化,文化之间是不可通约的。现实的情况是,当你建立一套衡量标准的时候,这些标准绝大多数来自欧美文化。很多学科的范畴术语号称“普遍语法”,其实都植根于欧美文化。人类文化当然有深层普遍性,但这种共性的认识不是肤浅的,它是深藏在对文化差异的深刻体认之下的。如果对非西方的文化不了解,就建立不起世界范围的标准。普遍性的东西是从差异性的东西那里归纳出来的。人文科学不管哪个领域,现在都面临这个问题。在现在这种语境下,我们要追求普遍性,就要付出牺牲文化差异性的代价。在学术现代化的西方强势语境下,我们的视角被欧美的理论先入为主了。我们的本土理论建设意识和能力都太弱。其实,中国文化是可以为人类文化做出很大贡献的。中国的文化是和欧美文化在很多二元价值上是对立的,最典型的就是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是综合性的,欧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我们大致可以说欧洲的语言是科学语言,汉语是艺术语言。不过汉语的一个长处是同样可以用欧化的形式追求科学性。
客机餐桌板下面的同一句标语,汉英的表述逻辑是不一样的,可以横向比较一下:汉语是“请坐下,系好安全带”,英语是“Please fasten your seatbelt when you sit down”。我们首先要肯定欧洲的形式逻辑是有它的优势的,它可以很清晰地认识事物,这是“焦点透视”。但是这种焦点透视的劣势就是焦点清晰之后,非焦点的东西就模糊了。然而汉语的思维逻辑是整体性的,必须照顾到相互关联的各方面,不愿意为所谓的“清晰”“明确”而切割现象,付出不真实的代价,所以汉语是“散点透视”的。
汉语的这个样子,根本上和汉字这种表意文字有很大关系。同样,欧洲的拼音文字和形式逻辑也是有内在联系的。我们写文章都希望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会刻意添加逻辑关联词,就失去了汉语味道。中文思维认为,形式的限制越大,意义的涵量就越小。这也是欧化带来的缺点。欧化强化了结构的限制,语言由精密转向平滑,失去了汉字造句的一大优势——灵活自由,从此语言不再粗糙,不再充满差异性。语言真正地变成了现代化的工具。整个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工具化的过程。在这个现代化的过程中,汉语以及汉语背后的中国文化是对人类做出极大贡献的。汉语既可以人为地通过欧化做到很精确,也可以发挥自身的长处实现语言的诗意表达,在简洁自然和差异化表达中做到“修辞立其诚”。可见,文化不存在一个分类的统一标准,它们本质上是各有所长。
尽管语言各有所长,但是它们背后又有着共通的智能基础。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短时记忆有一个共同的定律——能够瞬时记住的最多的单位数量是7±2。这个“7±2”是有普遍性的,但不同民族的语法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英语的句子用六大句子成分搭建句法框架,汉语则用句读段的流动铺排句子框架,这种铺排的长度根据我们的统计,其限度也是六个。超过六个句读段,主语就记不住了,汉语会重提主语。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普遍性和特殊性并不矛盾。真正的普遍性是深藏在特殊性之下的。要认识真正的普遍性,唯一的途径是深入理解特殊性,要有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光。
我们现在的人文科学研究缺乏本土文化、本土范畴、本土语言的建构能力,这需要每个汉文化的守护者去建设。作为“艺术语言”的汉语, 能否在“趋向平滑”的浪潮中保持“粗糙本性”?我们能否找准汉语自身的文化定位?道阻且长。
(摘编自《申小龙“围炉”对话》,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在追随潮流语言的同时,也一定会使用差异化的语言,有自己思考的痕迹在里面,语言不会是平滑的。
B.“这是不同于‘媚雅’的另一个层面的思考”中的“这”,指的是“小姐姐”的流行蕴藉非常重要的文化理据,不能被武断认为懒惰、不加思考。
C.在学术现代化的西方强势语境下,我们的视角被欧美理论先入为主了,今后我们要追求学术普遍性,就必然要付出牺牲文化差异性的代价。
D.作者认为,汉语可以人为地通过欧化做到很精确,可以用欧化的形式追求科学性,这是汉语的一个长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传播流行词的人极少或根本不假思考,想当然地认为这个词堪称“雅”遂趋之若鹜,就成了一种“媚雅”。
B.中国和欧美文化在很多二元价值上是对立的,过去中国的本土理论建设意识和能力都太弱,如今此消彼长,中国开始为人类文化做贡献。
C.人类文化有深层普遍性,然而很多学科的范畴术语都植根于欧美文化,却号称“普遍语法”,实则没有深刻体认非西方文化。
D.超过六个句读段,主语就难以记住,汉语会重提主语,这种语法表现方式和人类瞬时记住的最多单位数量是7±2有关。
3.下列句子,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汉语是“散点透视”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B.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摘自《宪法》)
C.如果两个相交平面都与第三个平面垂直,则它们的交线垂直于第三个平面。(摘自《立体几何》)
D.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摘自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4.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4分)
5.我们常称送外卖的男骑手叫“外卖小哥”,“小哥”是流行词,但不是“媚雅”。请结合文本对“小姐姐”的分析,阐释“小哥”的含义及文化理据。(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阿尔培特(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外面确实很冷,但乐师阿尔培特并不觉得冷,这是因为他喝了酒,又吵了一架,浑身感到很热。
他走到街上,回头望了望,快乐地搓搓手。街上空荡荡的,一长排路灯还发出红光,天上星光灿烂。“怎么样?”他对着杰列索夫家灯光明亮的窗子说,接着双手插进斗篷里面的裤袋里,弯曲的身子向前冲着,迈着沉重踉跄的步子向街道右边走去。他感到两腿和胃里都非常沉重,头脑里嗡嗡作响,一种无形的力量使他左右摇晃,但他还是朝安娜家的方向走去。他的头脑里掠过种种奇怪的不连贯思想。他忽而想起刚才同扎哈尔的争吵,忽而不知怎的想起大海和他乘轮船初次抵达俄国的情景,忽而想起同一个朋友顺路在一家小酒店里度过的快乐夜晚,忽而心里唱起一支熟悉的曲子,他想起了热恋的对象和剧院里那个可怕的夜晚。尽管这些回忆都不连贯,它们却鲜明地浮现在他的眼前,他闭上眼睛,不知道什么更真实:是他所做的还是他所想的?他不记得也没有感觉到他怎样勉强举步,怎样踉踉跄跄撞在墙上,怎样茫然四顾,怎样走过一条条街道。他只记得和感觉到,他的浮想古怪离奇,错综交织,层出不穷。
阿尔培特在走过小滨海街时绊了一跤。他猛地清醒过来,看到前面有一座雄伟豪华的建筑物,就继续向前走去。天上没有星星,没有曙光,没有月亮,街上也没有路灯,但各种物体却显得清清楚楚。①那座矗立在街头的建筑物,窗内灯火通明,但那些灯火却像倒影似的不断晃动。这座建筑物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楚地呈现在阿尔培特面前。但他一走进宽阔的大门,里面的灯火就熄灭了。房子里黑漆漆的。拱顶下重重地回响着孤独的脚步声。当他走近时,一些影子就溜掉了。“我上这儿来干什么?”阿尔培特想,但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把他向前拉去,拉到大厅深处……那里有一座高台,周围默默地站着些矮小的人,“谁要讲话?”阿尔培特问。没有人回答,只有一个人向他指指高台。这时台上已站着一个瘦瘦的高个子,头发硬得像鬃毛,身上穿着一件花袍。阿尔培特立刻认出是自己的朋友彼得洛夫。“真奇怪,他怎么会在这儿?”阿尔培特想。“不,弟兄们!”画家彼得洛夫指着一个人说,“你们不了解这位生活在你们中间的人!他不是一个卖艺的,不是一个机械的琴师,不是一个疯子,不是一个堕落的人。他是一位天才,一位伟大的音乐天才,但在你们中间不被注意,不受重视,因而被断送了。”阿尔培特立刻明白他的朋友说的是谁,但不想使他难堪,只谦逊地垂下头。
“他好像一根干草,被我们大家所侍奉的圣火烧成灰烬,”那个声音继续说,“但他完成了上帝赋予他的全部使命,因此他应该被称为伟人。你们可以轻视他,折磨他,侮辱他,”声音越来越响,“但他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比你们大家崇高得多。他幸福,他善良。他待人一视同仁,一样地爱人或蔑视人,他只为上帝交给他的使命工作。他只爱一样东西,那就是美——世界上唯一的绝对幸福。对,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你们都在他面前跪下!”他大声叫道。
但是,从大厅对面角落里轻轻响起另一个声音。“我不愿给他下跪。”那个声音说,阿尔培特立刻听出那是邻居杰列索夫的声音。“他有什么伟大?为什么我们要给他下跪?难道他的行为规矩正派吗?他给社会带来过益处吗?难道我们不知道他怎样借钱不还,怎样从同事那里拿走小提琴上当铺吗?(“天哪,他什么都知道!”阿尔培特想,头垂得更低了。)难道我们不知道他怎样奉承最卑鄙的人,为了几个钱去奉承他们?”杰列索夫继续说。“难道我们不知道他怎样从剧院里被赶出来,安娜怎样想把他送交警察局吗?(“天哪!②这一切都是真的,但请你替我辩护吧,只有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不要再说了,真不害臊,”彼得洛夫的声音又响了,“你们有什么权利责备他?难道你们过过他的生活吗?你们有他那样的灵感吗?(“对,对!”阿尔培特喃喃说。)艺术是人的能力的最高表现。艺术只赋予极少数精英,并把他们提升到令人头晕目眩的高处,普通人是很难在那里生活的。艺术也像一切斗争那样有自己的英雄,他们为事业奉献一切,往往没有达到目的就牺牲了。”
彼得洛夫静默了,阿尔培特抬起头来,大声叫道:“对!对!”但他的叫嚷没有声音。
“这事同您无关,”彼得洛夫严厉地对他说。“哼,③你们侮辱他,蔑视他,”他继续说,“但他是我们中间最优秀最幸福的人!”
阿尔培特听了这句话心花怒放,忍不住走到朋友跟前,想亲吻他。
“滚开,我不认识你,”彼得洛夫回答,“走你自己的路,要不你要走不到了……”
“瞧你醉成什么样子!你走不到家了。”十字路口有个岗警对他叫道。
阿尔培特站住,提起精神,竭力不东摇西晃,拐进胡同。
离安娜家只剩几步路了。她家的灯光从门廊射到院子里的积雪上。门口停着雪橇和马车。
他用冻僵的双手抓住栏杆,跑上台阶,打了打铃。
两位客人从安娜家出来,正好看见醉醺醺的阿尔培特直挺挺地躺在门槛上。
一八五八年二月
(节选自《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集(1857~1863)》,草婴译,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迈着沉重跟跄的步子”“感到两腿和胃里都非常沉重”,可见阿尔培特醉得不轻。
B.“但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把他向前拉去,”这是潜意识支配着阿尔培特醉后游走。
C.“杰列索夫”提出反对意见,说明现实中的他认为阿尔培特劣迹斑斑,一无是处,故“不愿给他下跪”。
D.“滚开,我不认识你”,这暗示了说话人从梦中“彼得洛夫”到现实岗警的过渡。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第二段通过四个“忽而”的排比句式,形象而真实地展现了阿尔培特醉后丰富而细腻的心理意识。
B.文本语言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这点在杰列索夫的陈词中表现明显。
C.阿尔培特醉后“梦游”颇有舞台剧的效果,还穿插了括号内的心理潜台词,令读者仿佛置身彼得洛夫与杰列索夫对话情境中。
D.彼得洛夫与杰列索夫口中的“他”,实为阿尔培特自问自答,阿尔培特在“梦游”情境中,虚构了这种“他者”认同。
8.文中多次使用含“但”的转折句式,请任选两处划线句子,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9.托尔斯泰的语言充满深刻的思辨,小说以“彼得洛夫”和“杰列索夫”的对话形式展现了阿尔培特丰富矛盾的心理世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阿尔培特心理变化过程。(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张问入官于孔子。孔子曰:“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乘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此治民之至道矣,入官之大统矣。”子张既闻孔子斯言,遂退而记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故南面A临官B贵C而不骄D富E而能供F有本G而能H图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右,身边侍候的人、近侍,与《苏武传》 中“单于视左右而惊”的“左右”词义相同。
B.恶,指厌恶、憎恶,与《兼爱》中“恶施不孝”的“恶”字词义相同。
C.见信,指被相信,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的句式特点相同。
D.恻隐,指哀痛,对别人的不幸表示深切怜悯,与现在所说的“恻隐之心”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用比喻论证指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文中用“水至清”“人至察”类比,提醒君子为政的时候不要苛责民众,否则民众容易患病,做出一些邪僻之事。
C.文中“政不和”是从反面论证君子为政如不讲求政令和谐,就不会让民众服从教导、遵守法规,就不会有良好政局。
D.“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以“四体”喻“四端”,论证了人之“四端”是与生俱来的,为后文论述张本。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14.两则文本中,孔孟关于如何治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塞上听吹笛
李白 高适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第一首诗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第二首诗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所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诗第一句化用了西汉的贾谊被贬长沙的典故,流露出诗人无辜受害的愤懑。
B.李诗第二句“西望长安”,表达李白虽被流放,但依然关切国运和眷恋朝廷。
C.高诗开篇描写了冰雪消融的边塞景象,为胡人牧马而还即将开展大战做铺垫。
D.高诗尾句与张若虚“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写法相似,余味悠长。
16.这两首诗歌的三四句都涉及到了《梅花落》曲目,且表达情感和艺术手法有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增广贤文》有言:“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这句话让我们联想起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阐释“恕”这种儒家思想时所说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两人阴阳相隔时间之长,“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又表现了距离之远。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4)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可借用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
(5)古人对生命易衰比较敏感,诗人常对头发的变化发出深沉的感喟,这样的情感抒发在李白诗词中有很多,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就是在这样一种战争环境里,姨父这个挺进军司令员,_______,忽然想起写小说来了!
姨父萧克在故乡湖南嘉禾读师范时就喜欢读文学作品。投身革命后,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打长沙、下吉安、反“围剿”、万里长征……生活积累像啤酒倒进杯子里,噌噌噌地往外冒。他读的书也多,打土豪的时候,在地主家_______什么书读什么书。他有时也自己动手写。在湘赣革命根据地,他写白话诗、散文、战斗小故事;长征路上那么劳累,也没有中断,一路记感想、作诗。西安事变后,从甘肃镇原向陕西三原进军,他意外获得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奇写的长篇小说《铁流》,读得热血沸腾,思绪飞扬。小说描述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一支工农武装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逐步锻炼成为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与他亲眼见证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_______。读完他心里想,我们也是这样的一支队伍,我们的战斗故事,我们那些从农民成为杰出将领的事例,_______,比苏联红军和他们的指挥员一点儿也不逊色,何不写一部我们自己的《铁流》?对,就写自己在井冈山的一段战斗生活,书名叫《罗霄军》!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脑洞大开 收到 异曲同工 雨后春笋
B.异想天开 搜到 异曲同工 比比皆是
C.脑洞大开 搜到 殊途同归 比比皆是
D.异想天开 收到 殊途同归 雨后春笋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红楼梦》)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C.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 赤壁怀古》)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20.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慢速生活”下一个简要定义,不超过75字。(4分)
在竞速时代,速度浸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个体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自由,但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焦虑感也愈发强烈。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慢速生活”观念,具有某种反拨意味。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慢速生活”理念通过减速来与加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表现了对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的关注。现代人对慢食、慢走、慢旅行和休闲阅读等生活模式的倡导,也是希望通过慢生活实现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平衡。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
21.在一场“当下我们更需要快生活还是慢生活”的辩论赛中,正方认为“当下我们更需要快生活”。请你站在反方立场,针对正方观点逐一批驳并进行阐释。要求:语言简明连贯,观点鲜明,逻辑清晰。(6分)
正方:我方认为,当下我们更需要快生活。首先,快是我们的生活所需。有“快熟面”就不怕肚子饿,有“动车”“高速公路”就不怕塞车。快一点,生活更便捷、更高效。其次,快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催人奋进的口号,“更快,更高,更强”更是追求成功的法宝。“快”马加鞭,才能提高效率,干出事业,干出境界。所以,我方坚决认为当下我们更需要快生活。
反方:我方认为,当下我们更需要慢生活。首先,
。其次,
。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当下我们更需要慢生活。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实生活中难免会有争鸣,但人与人相处中更希望获得共鸣。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