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新泰市教研室精品教学案评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课件+教案+学案10.2阿基米德原理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泰安新泰市教研室精品教学案评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课件+教案+学案10.2阿基米德原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07-12 14:11:26

文档简介

课件10张PPT。计算浮力的方法 1.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其所受浮力F浮=G物;
2.用弹簧秤测定物体浮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F1,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秤的示数为F2,则物体所受浮力为F浮=F1-F2
3.利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求得浮力:F浮=F下-F上。回顾: 阿基米德的启示  两千多年以前,希腊学者
阿基米德为了鉴定金王冠是否
是纯金的,要测量王冠的体积,
冥思苦想了很久都没有结果。
一天,他跨进盛满水的浴缸洗澡时,
看见浴缸里的水向外溢,他忽然想到: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不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吗? 
阿基米德原理 翟镇初级中学 董和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

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猜想:物体排开的水实验
操作
指南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归纳得出: 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大小。
即:F浮=G排。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G排=ρ液·g·V排。
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例1:一个体积为300 cm3 的物体浮在水面上,它的2/3体积露出水面,它受的浮力是 N。(g取10 N/kg)1【解析】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液=ρ液gV排
 据题意V排=V/3
F浮=ρ液gV排
=1.0×103 kg/m3×10 N/kg×10-4 m3=1 N例2、同一物体浸没在不同的液体中时,由于液体的密度不同,所受的浮力____.根据公式 F浮=ρ液g V排,浸没时, V排 = V物,当ρ液不同时,浮力也随之变化。不同例3.比较体积相同的铜、铁、铝浸没水中时所受的浮力F浮铝 ____F浮铁____ F浮铜 铜铝﹦﹦再见
谢谢合作!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学案(翟镇初级中学 董和顺)
课 题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2.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学习重点
阿基米德原理
学习难点
①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过程;②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学具准备
橡皮泥,铁钉,空易拉罐
学习过程
一、探究发现
探究一:
实验一:每组分发一块大小相等的橡皮泥,利用橡皮泥做一条小船,看哪一组的船装“货物”最多?“货物”是规格相同的钉子。
实验二:请同学们拿出自备的空易拉罐,慢慢地压入水中,感受手掌受力变化。
通过前面的两个实验,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二:探究浮力的大小
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2)把物体浸入液体,测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并且收集物体所排开的液体;(3)测出被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发现规律: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三:
实验1、在量筒中多装些水,用一定长度的细线系着金属块挂在弹簧秤钩上,让金属块浸没在水中不同的深度,看弹簧秤的示数__(有、无)变化,从而看出金属块受到的浮力与浸没在水中的深度__(有、无)关系。
实验2、将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铝块分别挂在弹簧秤上,浸没到水中,看两金属块受到的浮力__(相同、不同),从而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力及做成物体的物质密度__(有、无)关系。
实验3、将同一橡皮泥做成圆的、方的分别挂在弹簧秤上浸没到量筒里的水中看弹簧秤的示数__(有、无)变化,从而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形状__(有、无)关系。
二、练习反馈
1.浸没在水中的乒乓球露出水面之前,受到的浮力( )
A 不变 B 变小 C 变大 D 先变小后变大
2.关于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漂在水面上的物体比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B 没入水中的物体在水中的位置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C 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D 物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小
3.跳水运动员离开跳台后,从接触水面到全部浸入水中,他受到的浮力将_______;在他全部浸入水中下沉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将________.
4.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0N,将其全部浸没在水中时,所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为20N,此时它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
5.不同材料制成的相同体积的三个小球,放入同种液体中,最后静止时如图所示,则它们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关系是( )
A F甲=F乙=F丙 B F甲6.质量为5.4kg的实心铝球,若将它浸没在水中,则铝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g=10N/kg)
(ρ铝=2.7×103kg/m3)
我学到了: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
翟镇初级中学 董和顺
课题
第2节 阿基米德原理
课型
新授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设计和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和总结实验结论,以及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边学边实验的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难点
重点: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①探索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过程;②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教学
方法
实验、猜想与推理、启发引导
教具
盛水烧杯,石块,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烧杯、铁架台、细线,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浮力,并且得到了三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们分别是:
(课件出示)
1.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其所受浮力F浮=G物;
  2.用弹簧秤测定物体浮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F1,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秤的示数为F2,则物体所受浮力为F浮=F1-F2;
  3.利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求得浮力:F浮=F下-F上。
师生讨论:这三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第一种只适用于计算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第二种不适用于质量过大的物体,第三种不适用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既简单又普遍适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2000年前由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课件展示)所以称之为阿基米德原理。(课件出示:阿基米德原理)。(学习目标见学案)
二、进行新课
  1.创设问题情境
  首先,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实验:
实验一:每组分发一块大小相等的橡皮泥,利用橡皮泥做一条小船,看哪一组的船装“货物”最多?“货物”是规格相同的钉子。
实验二:请同学们拿出自备的空易拉罐,慢慢地压入水中,感受手掌受力变化。(教师示范表演)
2.提出问题
通过前面的两个实验,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3.猜想与假设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两个实验作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教师:(把各种猜想结果写在黑板上)(并引导学生取得共识)
我们今天着重研究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也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有关?有什么关系?但是测量液体体积的量筒,对少量液体而言,误差是比较大的。对某种确定的物质而言,体积和质量、重力是一一对应的。为了测量的方便(课件出示),我们研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4.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
(经过组内同学之间的交流,来确定研究方案)
用弹簧秤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用老师提供的烧杯把物体从溢水杯中排出的水收集起来,用弹簧秤测定其重力。最后寻找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
  5.收集证据(进行实验)
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课件出示)
分组实验,巡视指导
说明注意事项:
①用细线把石块拴牢。
②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
③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记录数据
6.分析论证分组分析数据
在得到测量结果后,引导同学们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课件出示)师生共同确认: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大小,即F浮=G排。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
F浮=G排=ρ液·g·V排。
7.正确理解
实验1、在量筒中多装些水,用一定长度的细线系着金属块挂在弹簧秤钩上,让金属块浸没在水中不同的深度,看弹簧秤的示数是否变化,从而看出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否变化。
实验2、将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铝块分别挂在弹簧秤上,浸没到水中,看两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有何关系,从而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力及做成物体的物质密度有无关系。
实验3、将同一橡皮泥做成圆的、方的分别挂在弹簧秤上浸没到量筒里的水中看弹簧秤的示数是否变化,从而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
师生共同确认: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8、应用(课件出示例题)
三、课堂小结
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第四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比较简单的方法。(同时对同学间交流与合作作出评价)
四、练习反馈(见学案)
五、作业
回忆三种方法
参与讨论
两个实验分组同时进行,学
生操作。
猜想与假设
合作交流,设计实验
协调合作,进行实验
记录数据
分析数据,各组交流
分组分别进行实验
板书
设计
阿基米德原理
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F浮=G排=ρ液·g·V排。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