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远眺依山的落日和奔腾的黄河有感而作,折射出不凡的胸襟抱负,为远望之作。诗文注音并配以插图,旨在让学生借助拼音识字、朗读及认识事物,借助插图感知风景欣常美。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全诗仅 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教学目标
(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认识“楼”“依”“尽”“欲”“穷”“层”6 个生字,正确书写“楼”“依”“尽”“层”4 个字,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诗句,背诵全诗。
(二)借助板画、重点字理解,想象前两句诗中日落西山、黄河人海的壮观画面;通过情境设置初步理解“更上一层楼”的含义。
(三)借助微课、多媒体走进诗句画面,感受诗中景的壮观,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知诗人
1.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山西看看,看一座楼。(出示生字卡片:楼)指名读字,组词。相机说说你见过什么楼。今天我们要看的这座楼可不一般,在楼前有这样一个牌子--(出示:“天下黄河第一楼”)意思是说:这座楼是在黄河两岸那么多楼里排第一的。
2.出示词卡“鹳雀楼”,揭题。
(1)楼名有来历,猜猜这座楼的名字是怎么来的。(“鹳雀”指的是水鸟--相传这座楼建成后,每天有许多美丽的水鸟前来,人们就取了这个名)
(2)读楼名,学写生字“楼”。(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2个)
3.知诗人。这座楼不仅吸引了水鸟,还吸引了许多诗人来游览。他们在这里纷纷题诗,其中一位诗人叫王之涣,大家听说过他吗
4.解诗题。他写的诗题为《登鹳雀楼》,登山的登。
5.读题。读对节奏。(登/鹳雀楼)
(二)读诗句,识生字
1.自由读诗:自由大声地读,不认识的字请拼音帮忙。
2.反馈,了解学情。
(1)读正确。(指名读诗,相机正音:尽、层)
(2)读出节奏。(教师领读一遍,再对读一遍,个别读,齐读)
3.小结:要把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三)看日落,看河流,想画面,悟诗情
过渡:想得第二颗星,就得读懂每句诗。
1.教学“白日依山尽”
(1)指名读诗句,交流在这句诗中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山)指导在书中圈出来。
(2)理解“依”。(贴板画:太阳、山)白日在天上,山在地上,它们原本离得很远很远。不过,中间加个“依”字就不一样了。(板书:依)谁知道,白日应该在哪里,才是白日依山
预设一:学生知道字义。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表演与学生依在一起,
小结:像我们这样靠得很近,都碰得到对方的衣服了,就是“依”。
(指导学生组词:依偎、依靠)
小结:现在你知道白日应该在哪个位置了吗
(出示字卡:依)
这样就是依着。想象说话:太阳是舍不得谁呀
(3)学习“尽”。时间一点点过去,再过一会儿,你估计这太阳会走到哪个位置了
(预设:在上,提示那是早晨,日出东方:在下,那是傍晚,日落西山)
思考:那这句诗里,太阳是升还是落呢 哪个字告诉你的 到了尽头,就不见了。(出示:尽)
你看这个字,是不是很像一座山,太阳一点一点地落下去了,再下去就不见了。指导书写“尽”。
(4)读好诗句。思考:王之涣是什么时候登上鹳雀楼的 (傍晚时分)引读:太阳慢慢地往山下落,最后消失不见--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齐读)
2.教学“黄河入海流”。
(1)迁移:像刚才学习第一句一样,请找出诗中的两个景物,圈出来。(板书:黄河、海)
(2)你能想象这句诗写了怎样的美景吗 学生想象画面,进行表述。
(3)播放介绍黄河的微课视频。
(4)交流黄河留给自己的印象。再次试着说说诗句写的画面。(同桌互说,指名说)
(5)引读:黄河水滚滚而来,多么有气势--(学生读:黄河入海流);黄河水浩浩荡荡汇入大海,多么壮观--(学生再次读:黄河入海流)
3.小结。这两句诗,一句写白日,一句写黄河。白日向西落下山,黄河向东流入海。一个慢慢落,一个滚滚流,非常壮观!这两句诗,就像两幅动态的画。(齐读诗句)
(四)听故事,入情境,诵名句,晓含意教学后两句,
过渡:看完这么壮丽的景致,诗人王之涣接下来写了什么呢
1.读中理解。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画面。
(1)小组内试着说道(指名流)
(2)(预设学生此处有困难)
老师把这两句诗换成另外 10 个字,不过其中有2个字得请小朋友填。拿出作业纸,和同桌讨论讨论再填吧。
出示:想要看得( ),就得站得( )。
(3)全班交流。学生填“远”“高”。
(4)读好诗句。
思考:王之涣是什么时候登上鹳雀楼的 (傍晚时分)引读:太阳慢慢地往山下落,最后消失不见--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齐读)
(5)读诗。再读字卡“欲”“穷”,分别组词:
欲望、随心所欲,穷尽、山穷水尽。
2.加深理解,听小故事。
(1)一个同学过生日,他爸爸送了他一本本子,在上面写了两句诗。(课件出示本子实物,上面用钢笔写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有一位很厉害的书法老师,他教很多孩子写书法。每次他的学生学成回家时,他都要亲自给他们写两句祝福语。
(课件出示书法作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质疑:为什么爸爸和老师都送这两行诗呢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3.再读诗句。
(五)诵诗文,悟诗情,学书写,巧积累
1.出示四幅书法作品欣赏:这首诗流传了一千多年,喜欢的人很多很多,尤其是书法家,他们把这首诗用各种字体写成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
2.看作品,由读到背。(学生看着读,个别读,齐读)
3.齐背古诗。
4.学习书写
(1)教学生字,出示“层”。认真地书空一遍,想想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教师示范书写。一看结构,二看关键笔画。生练写,展示评价。
(2)完成作业纸:先把生字各写一个,再完成下面的诗句填写。
(3)学生作业评价:正确、端正得两星。
总结。
今天我们跟着王之涣登上了天下黄河第一楼--鹳雀楼,看到了日落西山、黄河东流的美景。祖国的美景处处有,下节课,我们就跟着大诗人李白去庐山看瀑布。
《登鹳雀楼》评测练习
1.填空。
“鹳”的读音是_________,部首是_________,一共有________画,第十画是________.
2.解释下面的字。
依:____________________穷:____________________
3.背默填空。
(1)诗中把眼前景与臆想景相结合,使得万里河山都浓缩在其中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鹳雀楼》课后反思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接着再通过用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上台画出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在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我通过这样的教学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