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分班选科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主要表现有
①早市、夜市昼夜相连 ②城郊和乡村“草市”更加普遍
③“交子”已经出现 ④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984年的国庆35周年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后举行的第一次盛大阅兵,参加游行的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则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这一“心声”产生的原因是邓小平
①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③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④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其造成的结果中不包括( )
A.市场狭小 B.原料不足 C.劳动力缺乏 D.资金短缺
4.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A.北庭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西域都护府 D.伊犁将军
5.与考古学上“青铜时代”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A.史前时代 B.夏、商、西周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6.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A.生产力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 B.“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十分活跃
C.私人讲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落
7.据专家统计,1900至1911年的十余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发生民变1300余起。如图。这些斗争反映了( )
A.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B.三民主义深入人心
C.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D.同盟会的领导作用
8.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田”。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的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给其子弟和臣属。据此可知,西周时期的井田制
A.是宗法制度的基础 B.构建了森严的等级秩序
C.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属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9.下图反映的是中国早期某政治制度的重要信息,空白处应为(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10.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创立“皇帝”称号的是( )
A.大禹 B.姬发 C.嬴政 D.刘邦
11.韩非将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当今四个时期,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一步步走向进步。据此可知,韩非
A.具有朴素唯物史观意识 B.代表了中下层平民利益
C.提出了隆礼重法新主张 D.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
12.据《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由此可知,商鞅变法
A.重视教化 B.强调等级 C.讲究策略 D.依法赏罚
13.《史记》记载了商与周边方国的分合聚散,时而是“诸侯毕服”“诸侯咸归殷”;时而是“诸侯或不至”“诸侯莫朝”。据此可推测( )
A.商王的权力受到诸侯节制 B.分封制取代了内外服制
C.分合聚散与商之盛衰有关 D.方国联盟内部联系紧密
14.开元二十五年(736年),唐玄宗派邢王出使朝鲜新罗时说:“以卿学术,善与讲论,故选使充此。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此材料可以印证
A.中国文化居于世界文化中心 B.唐文化与朝鲜文化相互借鉴
C.唐朝统治者注意文化的输出 D.唐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
15.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主要途径是
A.水利工程的兴建 B.各诸侯国实行变法运动
C.私田的大量出现 D.铁犁牛耕的逐步使用
16.1913年7月13日民国政府发布临时大总统令,宣布凡是清朝“保护兴业各法令”,对于民国国体没有抵触的,仍然适用。要求各省民政长提倡工商业,对所有路、矿、林、垦、蚕桑、畜牧以及工艺场、厂及所有商办公司进行保护和维持。由此可见,民国政府( )
A.照搬了晚清政府的大政方针 B.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
C.意识到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 D.注重工商业发展的连续性
17.唐朝,安徽泾县的毛笔制作业有了专业制笔作坊,因为宣笔品质优秀,适宜书写,广受文人墨客喜爱,所以风行于世,笔的需求量迅速增加,泾县成为全国制笔中心和主要产地。这一现象出现
A.说明泾县的制笔量居全国之首 B.体现政府扶持民间手工业发展
C.反映民间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 D.得益于当时科举制度的推动
18.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教科书包括国文、算数、格致、化学、修身、地理、历史、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心理学、英文等十余个科目,分编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和中学教科书。由此推断,这一时期( )
A.抛弃了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的传统 B.照搬西方的教育体制和模型
C.突破了以儒家经典教育学生的传统 D.废除科举考试的制度和形式
19.在鲁迅的早期杂文中,多是围绕批判“保存国粹”“扶乩驱邪”的封建迷信,以及痛贬扼杀青年、儿童的社会恶习等命题展开;其杂文集《坟》中写于“五四”前后的文章,也是重在批判封建节烈观、家庭观、精神麻醉、奴隶根性等。由此可知,鲁迅的这些杂文
A.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B.对国民性进行深刻批判
C.基本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在反封建上具有彻底性
20.据《汉书·西域传》可知,西域各国不论人口多寡、土地大小,均设译长,负责汉语与当地语言互译。最小的单桓国,仅有户27,口194,胜兵45,亦设有译长一人。译长的行政级别虽低,但“皆佩汉印绶”。据此可知,译长的设置( )
A.推动了边疆和内地管理一体化 B.化解了郡国二制并行的弊端
C.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D.实现了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
21.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李之藻合作绘成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因未把中国完全置于地球中心而被一些士大夫斥为“邪说惑众”。据此可知,明朝( )
A.西学开阔国人视野 B.国家主权意识强烈
C.西学逐渐深入人心 D.时人学科知识有限
22.论及稻作起源地,我国学者自1954年以来已形成五种观点:一、起源于云贵高原;二、起源于华南;三、起源于长江下游;四、起源于黄河下游;五、多中心起源。下列文化遗存中能佐证第三个观点的是
A.大汶口文化 B.仰韶文化 C.红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
23.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已经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下列与此观点一致的是
A.中共领导工人运动 B.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C.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D.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24.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25.1932年,中国女权运动同盟会曾致函李顿调查团,表示:“希望你们结合日本穷兵黩武的扩张政策进行调查。因为日本的扩张政策充满了极大的危险,挑战了国联盟约中‘尊重和维护联盟所有成员国的领土完整和现有的政治独立不受外来侵略’的规定。当日本强大到足以实施其后期的扩张政策时,世界将更加无能为力。”这说明,中国女权运动同盟会( )
A.已经认识到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B.试图利用国际组织维护本国利益
C.借助社会矛盾的变化进行斗争 D.力图维护国联主导下的世界格局
26.孟子在回答弟子桃应的问题时认为,假如舜的父亲杀了人,即使舜是天子也不应该阻止法官逮捕其父,而应该“窃负(背着父亲)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据此可知,孟子的主张
A.认为人人都应该遵纪守法 B.肯定人伦可以干预法律判决
C.受传统伦理观念影响较大 D.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孔颜之乐
27.1868年,蒲安臣作为清政府特使率领使团出国访问,他在旧金山发表演说称“中国鉴于另一种文明已从四方八面逼近而来,已经睁开了它的眼睛”。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试图融入国际社会 B.实现了外交政策转变
C.彻底抛弃华夷观念 D.正大力推动洋务运动
28.由于分封制的史料记载比较模糊,学术界关于分封制起源的看法并不一致。周谷城《中国通史》认为“所谓封建,自有部族战争以来,便已有了雏形”。斯维至《封建考源》认为“真正的封建至少要从夏代开始”。胡厚宣在对甲骨卜辞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至少在殷高宗武丁之世已有封国之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历史结论应提倡多元化 B.考古佐证更具有客观性
C.历史研究需要不断探索 D.历史久远导致难有定论
29.古代史籍中有许多关于“天府之国”的记载。下表反映了( )
《战国策·秦策一》 (秦国)田肥美,民般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史记·留侯世家》 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东晋《华阳国志》 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A.战乱导致东晋时期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B.成都平原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C.地理位置对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D.秦汉时期“天府之国”指成都平原
30.“改革开放”这四个字连写在一起出现在报刊文件上,并不是在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而是到了1984年。最合理的解释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密切了改革与开放的联系
B.改革开放实施的时间是1984年
C.改革开放正式得到了政府和媒体的一致认可
D.准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
材料二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1891年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李大钊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三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共同纲领》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说:“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
阅读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6分
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李大钊对于儒家思想的观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政治理想的一致性。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共同的世界意识。简要分析两个时代与世界融合不同状况的原因。1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8分
材料一 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唐)孔颖达
材料二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周公教姬诵(周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四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扦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一指的是什么制度?此制度的目的是什么?4分
根据材料二,说明在周初能够被“封侯”的主要是哪些人?3分
材料三反映诸侯对周王有何义务?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诸侯对周王还有哪些义务?5分
(4)材料四体现了这个制度的影响有哪些?6分
涟源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分班选科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B
2.A
3.B
4.C
5.B
6.A
7.C
8.D
9.C
10.C
11.A
12.D
13.C
14.C
15.B
16.D
17.D
18.C
19.B
20.C
21.D
22.D
23.D
24.C
25.B
26.C
27.A
28.C
29.B
30.A
31.(1)思想主张:强调礼(或以礼为重);礼法并用;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6分
(2)不同:康有为认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纲五常”与西方的法律精神是一致的。李大钊认为儒家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必须摧毁儒家旧道德。
政治理想的一致性:救亡图存,通过社会变革,实行民主政治 6分
(3)共同意识:都主张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促进国家发展。2分
不同原因:毛泽东时代没有融入世界的因素:国际上处于两极对峙,世界局势紧张。(或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国内:“左倾”错误。4分
邓小平时代融入世界的因素:70年代来外交局面的新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迅速发展,形成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4分
32.(1)分封制,维护周王统治。4分
(2)前朝贵族、功臣和王族子弟。3分
(3)纳贡。其他义务: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周天子,向周天子述职;服从周王命令并随从作战。5分
(4)西周初期,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和巩固周王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