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练习题
第三章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读河南省产业结构比重变化数据表,完成1~2题。
年份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2007 15.7 55.0 29.3
2020 9.7 41.6 48.7
1.根据表格,河南省2007—2020年( )
A.第一产业产值在下降
B.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多
C.第三产业的产值增加
D.产业结构比例不协调
2.2007—2020年,河南省产业结构产生明显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劳动力素质 B.对外开放程度
C.城镇化水平 D.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高级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标志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下图是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县域经济增长互动机制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促进县域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主要动力是( )
A.劳动力数量增加
B.科技水平提升
C.政府政策支持
D.区域资源禀赋
4.县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A.就业结构改变 B.环境污染加剧
C.农业产值下降 D.资源需求增加
5.推动县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经济健康发展的合理措施是( )
①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②强化传统制造业的支柱地位 ③建立健全绿色经济发展体系 ④利用县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23·湖南长沙期末]读我国某城市2012—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6~7题。
6.该城市最可能是( )
A.兰州市 B.乌鲁木齐市
C.南京市 D.吉林市
7.该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是( )
A.改善环境质量 B.促使人口大量外迁
C.加剧资源短缺 D.加重了地下水污染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在区域发展中相伴而行。2008年,黄石市城镇化率是50.45%。2014年,黄石市城镇化率为60.88%。2020年,黄石市城镇化率为65%。
材料二 2009年3月,黄石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城市,2015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明显下降。图1为2008—2017年黄石市GDP和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图2为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
图1
图2
(1)简述2017年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
(2)简析黄石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3)简述第二产业对推动黄石市城镇化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4)有专家建议,黄石市应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并以此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试评价这一建议是否合理。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比值。比较劳动生产率高说明产业效益高,相应的国民收入也高。读1988—2018年青海省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统计表,完成9~10题。
年份 第一产业比较 劳动生产率 第二产业比较 劳动生产率 第三产业比较 劳动生产率
1988 0.45 2.17 1.44
1994 0.42 2.48 1.30
2000 0.27 3.28 1.38
2006 0.24 2.67 1.15
2012 0.25 2.41 0.85
2018 0.26 1.98 1.10
9.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青海省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路径是(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B.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10.21世纪以来,青海省( )
A.农业的投入与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B.三次产业间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
C.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增加小于产值的增加
D.经济与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地优化
20世纪90年代,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大幅度超过美国,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重心快速向南移动。下图为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指数和制造业GDP占比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2012年后有所降低,其主要原因是( )
A.政策扶持 B.工资上涨
C.市场扩大 D.技术进步
12.面临2012年后我国制造业比重下降局面,我国制造业应该( )
A.扩大生产规模
B.提高物流效率
C.加快产业升级
D.发挥集聚效应
13.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重心快速向南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制造业向西南地区转移
B.珠三角制造业产值增加多
C.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快
D.长三角制造业技术提升快
14.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大同市地处山西省北部,是我国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称。作为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和典型的资源依赖型城市,长期以来,大同市以煤炭、电力、化工为支柱产业,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随着人口的增加,大同地区曾经扩大耕种面积,加大草场载畜量,生态破坏严重。
材料二 近年来,大同市全面推进煤炭产业走“减、优、绿”发展之路,在采煤沉陷区上“种太阳”,发展光伏产业,并推动形成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6大新能源产业集群,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实施产业的转型升级。下图为大同市地理位置及气候资料图。
大同市2002—2019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大同市2005年经济结构表
类型 比重/%
三次 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5.8 54.3 39.9
农业 种植业 畜牧业 林业 渔业 其他
52.6 38.9 4.6 0.2 3.7
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92.3 7.7
数据来源:《大同市统计年鉴》
(1)结合2005年的经济结构表,分析当年大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带来哪些环境问题,并说明原因。
(2)归纳大同市2002—2019年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3)运用产业结构优化的原理,阐释大同市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有利影响。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根据表格数据,第一产业的比重在减少,但不代表产值在下降,A错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劳动力的数量要求在下降,素质要求在提高,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不一定会增多,B错误;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产值增加,C正确;从数据比例来看,国民经济重心已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比例协调,D错误。第2题,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发展主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有关,根据地区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可知,随着经济发展,地区产业结构重心和劳动力会先向第二产业转移,而后向第三产业转移,D正确。
3.B 4.A 5.B 解析 第3题,据图可知,在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大力发展,研发投入增加,促进县域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主要动力是科技水平提升,B正确。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数量增加不是主要动力,A错误。政府政策支持是促进因素,但不是主要的动力,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区域资源禀赋是主要动力,D错误。故选B。第4题,县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带来的影响可能是就业结构改变,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A正确。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环境污染会减轻,B错误。技术提高,农业产值一般会上升,C错误。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资源需求可能会减少,D错误。故选A。第5题,推动县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经济健康发展的合理措施是建立健全绿色经济发展体系、利用县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③④正确。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强化传统制造业的支柱地位不符合经济健康发展要求,①②错误。B正确。故选B。
6.C 7.A 解析 第6题,由图可知,该城市第一产业占比低,第二、三产业占比高,经济发展程度高,结合四个选项可知,该城市最可能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南京市,C正确。第7题,由图可知,该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利于吸引人口迁入,A正确,B错误;第二产业占比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占比呈上升趋势,一般不会加剧资源短缺,不会加重地下水污染,C、D错误。故选A。
8.答案 (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第一、第三产业占比较小;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
(2)轻型化或多元化(提高轻工业比重);高附加值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高科技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传统优势工业技术改造;发展新兴工业;延长产业链,向精深化方向发展。
(3)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或者推动产业结构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推动人口向城市集中;扩大用地规模,推动郊区城镇化等。
(4)合理。理由:第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强;黄石市的第三产业不强,发展空间很大;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加速城镇化进程,也可以有效地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或不合理。理由:黄石市重工业基础好,脱离原有工业基础大力发展服务业不易成功;资金、技术和人才相对缺乏。
解析 第(1)题,读图1,根据2017年黄石市三次产业结构统计数据可知,2017年黄石市以第二产业为主;2017年黄石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较小,且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读图2并结合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数据可知,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重工业的工业产值远高于轻工业的工业产值)。第(2)题,根据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可知,其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占比很小,可提高轻工业比重;同时,可加强传统优势工业的技术改造;其工业生产总值虽有增加,但近年来工业产值增速并不快,应加大技术投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向精深化方向发展;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第(3)题,第二产业对推动黄石市城镇化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主要从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城镇化进一步发展方面分析。第二产业发展能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第二产业发展利于推动人口向城市集中;第二产业的发展使得企业数量增多,会扩大用地规模,推动郊区城镇化等。第(4)题,可以从合理或不合理方面进行评价,主要从产业结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来展开。合理:第三产业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强;黄石市的第三产业不强,故发展空间很大;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加速城镇化进程,也可以有效地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不合理:黄石市重工业基础好,脱离原有工业基础大力发展服务业不易成功;而且资金、技术和人才相对缺乏。
9.A 10.D 解析 第9题,根据材料可知,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最低且呈波动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最高且波动变化;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也呈波动变化。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青海省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路径应该是从最低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产业向最高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产业转移,因此应该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A正确。第10题,2000年后,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不大,说明产业效益变化不大,而农业的投入与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会使第一产业效益增大,不符合青海省的实际状况,A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三次产业间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减小,B错误。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比值,2012年青海省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因此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小于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增加,C错误。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不断缩小,可推断经济与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地优化,D正确。
11.B 12.C 13.D 解析 第11题,20世纪90年代中国收获人口红利,劳动力成本较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2012年左右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后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比较优势有所降低,B正确;政策扶持力度没有减小,A错误;市场扩大、技术进步不会导致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降低,C、D错误。所以选B。第12题,2012年后中国制造业比重下降和出口量相对减少,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减弱,一些生产效率不高、竞争力不强的企业会被淘汰,生产要素会被那些生产效率高、竞争力强的企业重新组合,实现产业升级,C正确;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不利于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A错误;提高物流效率对制造业比重影响较小,B错误;发挥集聚效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制造业比重下降的问题,D错误。所以选C。第13题,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长三角地区获得了先进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制造业生产效率得到较快提升,东北地区偏重型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在结构转型、技术升级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生产效率增速较慢,导致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的重心快速向南移动,C错误,D正确。制造业向西南地区转移、珠三角制造业产值增加多,主要是制造业量的变化,无法指示生产效率快速南移,A、B错误。所以选D。
14.答案 (1)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全球变暖等。原因:农业部门中,种植业比重大,对土地的开垦程度高,容易引发水土流失;产业发展以重工业为主,占比92.3%,工业发展严重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大气污染严重;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
(2)第一产业占比基本稳定,第二产业占比波动下降,第三产业占比提升;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型转变为“三二一”型。
(3)大同市积极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有利于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通过改组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业,促进了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发展,进一步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稳定;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水土流失加剧、土地退化、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当年大同市第一产业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偏高,会出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现象,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重工业比重很高,如果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就会出现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同时还会出现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工业发展严重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第(2)题,据图可知,第一产业比重趋于稳定;第二产业比重呈波动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型转变为“三二一”型,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第(3)题,结合材料信息分析可知,大同市太阳能资源丰富,积极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有利于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有利于带动与太阳能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人口数量,提升城镇化水平;发展光伏产业,并推动形成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6大新能源产业集群,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实施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当地居民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增加了新能源及清洁能源的比重,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稳定,同时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了资源开发导致的植被破坏,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协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