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地劳动”,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上述重要讲话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重大理论指导,是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系建设提出的重大任务。
在2013年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历数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劳动者杰出代表,既包含体力劳动者,又包含脑力劳动者;既包含简单劳动者,又包含复杂劳动者;既包含物质生产劳动者,又包含精神生产劳动者。诚实劳动与创造性劳动一样,都是对劳动的性质规定,前者是强调劳动目的、方法和手段的正当性,后者则是强调劳动要素、方法和结果的发展性。
(摘自《论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深入推进劳动教育》)
材料二:
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劳动教育是成长成才的题中之义。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立德树人的理念,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孟子》中就有“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记载。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劳”与“学”在历史上从未分离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儿童劳动教育应谋求手脑相长。长期以来,劳动教育融入改造自然、创造历史、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发挥了兴国利民的重要作用。
应该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在学校课程的实施中,存在“口头上重视、课程上忽视”等情况,劳动教育内容大多以活动的方式呈现;社会和家庭对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也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推动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就要使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常规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形成劳动树人、协同育人的格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意见》强调,“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劳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意见》同时提出,“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包括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统筹安排课内外劳动实践时间,有序安排学生集体劳动,等等。而从社会角度看,企业公司、工厂农场可以开放实践场所,工青妇、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等可以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
在推动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理念的基础上,更应倡导创造性劳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注重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的锤炼,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近年来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出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等,就是着眼于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就能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更能在劳动中拓宽个人成才、国家发展的广阔天地。
马克思说:“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广大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推动他们从小接受劳动教育、感受劳动之美,养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习惯,从而以劳动教育树时代新人,用劳动之手创造幸福生活。
(摘自吕文利《以劳动教育树时代新人》)
材料三:
人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要受到方方面面社会条件的制约,教育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条件。马克思说:“要改变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在教育中,如何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在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方面,让学生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主动分担家务,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在服务性劳动教育方面,强调让学生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参与社区治理。在生产劳动教育方面,强调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丰富职业体验,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提升就业创业能力。这样对劳动教育的进一步细化,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独特育人价值。
(摘自陈云龙《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诚实劳动是就劳动性质而言的,它强调了劳动目的、方法和手段的正当性,党和国家对此比创造性劳动更加重视。
B.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是由春秋时期儒学的倡导而开始的。
C.劳动者只要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在劳动中拓宽个人成才的天地,就能树立肯学肯干肯钻研的精神。
D.对大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校要起主导作用,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社会可以搭建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平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劳动教育非常重视,强调劳动教育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
B.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出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重点都是为了强化和落实劳动教育。
C.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才能改变人的本性,只有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D.近年来,在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这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劳动教育存在不足有关。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因此不劳而获是可耻的。”
B.“当劳动是快乐时,生活是美的;当劳动是一种责任时,生活就是奴役。”
C.“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D.“加强青少年学生劳动教育是一个关乎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课题。”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为什么要在大中小学生中加强劳动教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爷爷的雷雨天
郑俊华
咔嚓!晚饭刚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
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
这时候的爷爷,耳朵突然支楞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
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保留,因为爷爷,他喜欢!
我和爷爷冲下堤坝,绕过一棵棵百年老松,继续向前摸。
护林的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老奎叔,什么情况?
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雷声如高山撒落下了巨石隆隆作响。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
爷爷也压低声音:撤哪儿去了?
你家!
快回去,快!爷爷掉过枪口,消失在夜色里……
当年,爷爷还是个身手矫健的青年猎手,我们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就是爷爷的猎场。大山的山洞、沟谷、古树、悬崖,没有他不知道的,就连那些拧犄角的羊肠小道,也都是他和他的几个猎手兄弟踩出来的。爷爷天天穿梭在山林中……
那年的一个午后,大山里来了一支队伍,大都面黄肌瘦,一袭破旧的灰色衣裤,裹腿打得还算结实;清一色的草鞋,经过荆条子的再三缠裹。再一细看,二三十人的队伍,几乎每个人都有伤,或头部、或腿部、或胳膊,灰白色绷带渗着血迹。山林赶路,这队人马显然已经很疲惫。
爷爷抄小道赶在他们前面,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一大兜,很醒目,他们一眼就发现了。
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拄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爷爷当时想,他一定是他们的长官。
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拄棍的兵。那兵也不是军官,就是伤比较重的老兵。
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
爷爷喜欢上了这些人。
他当夜回了趟家,没跟家人透露一点儿消息,扛着家里的糙米、土酒、狍子肉和全部的草药,从屋后跨院的角门溜走了。
爷爷是十天后,被后山罗家寨的瞿爷爷带人抬回家的。
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次爷爷是准备凭着自己山里通的优势,把这支与大部队走散的小队伍送过山去。
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但是因为兵员有伤,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
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天空墨黑,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
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不过一息之间,空中落下三枚炸弹,把离他们几步远的羊肠小道,炸成了几尺深的断崖。
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拄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15岁。
鹰嘴岩下的杉木林,堆起了一地坟茔,远远望去,一个个的土包令人难受。
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
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了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是北上长征的红军。
那片坟茔成了爷爷的根据地,年轻时打猎,年老时护林、修坟,差不多每天必到。爷爷最得意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
时间是一剂良药,几十年过去,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有复发。
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
爷爷自是喜出望外。
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病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
当豆大的雨点落地时,我和爷爷已拐进了跨院的角门……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爷爷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让读者以为这是战争年代,当读到“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时,才明白这原来是和平年代,饶有趣味。
B.爷爷非常慷慨地把自己随身带的干粮、腊肉和土酒送给一支二三十人的队伍这一举动,突出地表现了爷爷本性善良和扶危济困的特点。
C.小兵们争相取下爷爷挂在树上的装有食物的兜子而后又挂回树上去,是因为老兵告诉小兵们不明来历的东西不能随便吃,以免受骗上当。
D.拄棍的老兵在敌机轰炸时,毫不犹豫地“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压在身下,形象地表现了老兵爱护人民、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整体上采用倒叙方式,主体部分叙写了爷爷给红军送吃的,送红军过山,遭遇轰炸受伤,护林、守坟等等动人的故事。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讲述“我”所见所闻的爷爷的传奇故事,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并且更能突出小说主旨。
C.小说描写部队战士“态度和蔼”,“相扶相助”,乐观积极,巧妙地为下文交代这支队伍是北上的红军的谜底埋下了伏笔。
D.“狂风大作,天空墨黑,乌云盖顶,电闪雷鸣”的环境描写,不仅照应了小说的题目,而且渲染了紧张激烈的战争气氛。
8.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布衣将军张达志曾说:“(军队)离开了人民,就好像小娃失去了爹娘,无法生存下去,更谈不上打胜仗。”那么,小说中红军与人民的鱼水之情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分析作答。(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选文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选文二: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B.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C.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D.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逗。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所以并举。巫,原是男女巫师的通称,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职业,也为人治病。
C.六艺,指《诗》《书》《礼》《乐》《易》《论语》六种经书,其中《乐》已经失传。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授六艺。
D.蛮夷,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是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轻蔑称呼。此处指柳宗元当时的贬地永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一第一段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两句都是宾语前置,“之”字为助词,为提前宾语的标志,句意是: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B.选文一第二段从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的观点,作者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从孔子的实践和言论两方面,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
C.选文二中“有辄哗笑之”是对《师说》中“则群聚而笑之”的有力印证,说明当时确实存在比较严重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选文二第二段,柳宗元引用孟子的名言,表明韩愈“好为人师”的观点,并结合古今事实及韩愈“抗颜为师”的遭遇来论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4分)
(2)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4分)
14.选文一第一段成功地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论证十分有力。请指出三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句连用叠词,营造出凄冷、悲凉的氛围,为整首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B.“淡酒”二字,写出南渡之后的词人到处漂泊、衣食无着的悲惨情形。
C.“憔悴损”明写菊花的枯萎,而实则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
D.词人以独守窗前的所见所闻所感,传达出百无聊赖、内心愁苦的情状。
16.词人是如何表达“愁”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直接提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 ”。
(2)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 , ”两句回忆了当年求学期间同学们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情景。
(3)苏轼《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从侧面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9分)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18、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11分)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其涉及的内容和思想可谓 ① 。《红楼梦》创造出了长篇小说的网状式结构,将纷繁复杂的人物和事件整体推进,小说 ② ,环环相扣而自然,事事相因而无闲笔。全书有一条围绕着宝玉的爱情和婚姻的线索,还有一条以凤姐为主的家族线索,另有一条以贾雨村、刘姥姥为主的社会线索,这三条线索相互交融。《红楼梦》像崇山峻岭,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奇观,这样的奇观总能 ③ 。
《红楼梦》有对生命的思考,有对命运的叩问,这种思考和叩问带有忧郁的色调,像一首瑰丽的精神史诗而令人陶醉。《红楼梦》中宝玉、黛玉的对人生感悟和追求,不是表现为对传统仕途经济的超越,而且表现为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唐僧师徒四人从西天取经回来,有人问他们靠什么获得了成功。
唐僧说:“我靠的是信念,只要我不死,就能取到真经。”
悟空说:“我靠的是能力与人脉,我没有办法的时候,我会借力。”
八戒说:“我靠的是选对团队,一路有人帮,有人教,有人带。”
沙僧说:“我靠的是听话照做,想不成功都难。”
成功到底靠什么?请你结合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涟源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D(A.“党和国家对此比创造性劳动更加重视”无中生有。这一观点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相反,依据材料二第六段原文“在推动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理念的基础上,更应倡导创造性劳动”,文本表达了不同观点。B.“中国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是由春秋时期儒学的倡导而开始的”说法错误,原文中只是谈到孟子曾强调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其内容提到后稷所处的时期(尧舜时代)就重视劳动的育人功能。C.选项颠倒了原文的逻辑关系,依据材料二第六段原文“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就能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更能在劳动中拓宽个人成才、国家发展的广阔天地”可知选项错误)
2.B(“重点都是为了强化和落实劳动教育”错误,出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着眼于“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可知,“强化和落实劳动教育”只是其中重点之一)
3.D( 材料二的最主要观点是“对青少年学生要加强劳动教育”,核心是“劳动教育”而不是“劳动”本身。体现、突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A.界定劳动的范畴。B.辩证分析劳动和生活的关系。C.强调劳动对创造美的重要作用。D.体现、突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4.①开篇提出论点,
②接着论述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近年来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③最后归结论点,再次阐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5.①劳动教育,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立德树人的理念,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
②现实中,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每点2分)
6.C.(“是因为老兵告诉小兵们不明来历的东西不能随便吃,以免受骗上当”错,虽然文中说“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但从后文兵将兜子重新挂回树上这一举动,可知老兵是教育小兵红军不拿百姓一针一线)
7.A(“倒叙”错,小说情节设置巧妙,开篇渲染出紧张的战争氛围后,运用插叙,将读者带入过往的回忆,氛围舒缓,最后回到现实。可见主要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
8.①画线句采用反问、感叹语气,表现了爷爷帮助过红军的自豪和骄傲;
②侧面展现了红军队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作用,为了保护战友和群众甘于牺牲,以及不惧磨难、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每点2分)
9.①红军方面: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爱护群众,严格的自律。不拿“我”爷爷送给他们的东西,老兵为了保护“我”爷爷而牺牲。
②群众方面:“我”爷爷给红军队伍送吃的,冒着危险送红军队伍过山,爸爸则在猎枪上交后亲自给爷爷做了一把木头枪,乡邻们把爷爷当成“至宝”,这都源于对红军的深厚感情。(每点3分)
10.C(句意: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道不笃”和“业甚浅近”并列关系的句式,其间断开,排除AD;“甚”修饰“不自是”,其间不能断开,排除B)
11.C.(“《论语》”错误。应改为《春秋》)
12.D(“表明韩愈‘好为人师’的观点”错误。引用孟子的名言是为证明当时的风气是耻于以人为师)
13.(1)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比圣人差得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众人”,一般人;“下”,低于;“而”,却;“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耻于师学”)
(2)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仆”,我;“自卜”,自量;“固”,本来;“假令”,即使)
14.①古今对比,突出今人不如古人反而不向老师学习的陋俗。
②对待后代和自己的态度不同,对子嗣要求向老师学习,自己却不求教,表达了在求学上的双重标准。
③小问题求师,大问题却不请教,表达了学习上抓不住主要内容的弊端。
④巫医乐师和士大夫对比,说明了下层人们乐于求教的良好学风和士大夫之族耻于求师的不良学风。(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选文二:
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B.(“词人到处漂泊、衣食无着的悲惨情形”错误。本词主要抒发作者的愁情,而“三杯两盏淡酒”中“淡酒”并不是因为酒淡,而是因为作者的愁浓,借酒也无法消除。所以“淡酒”是为了表达作者浓浓的愁情)
①通过环境来烘托愁绪,上阕第一句是环境描写,通过凄清的环境里写愁;
②通过意象叠加来抒发愁绪,本词中运用了很多意象,如“淡酒”“雁”“菊花”“梧桐”“细雨”,通过这些意象来表现愁情;
③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愁绪,词的最后一句直接抒发愁情。
④视听结合,文中写到点点滴滴的秋雨,这秋雨不仅是打在梧桐上,更是敲打在诗人心上,沉重得使作者无法承受。
⑤运用叠词。文中多处运用叠词,深切地抒发了自己愁苦之绵绵不绝。(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易错字词:须臾、挥斥、遒、幽、壑、潜、嫠)
18、C( 题干和选项C 中的“你”都是泛指,没有指具体,而 A 、 B 、 D 三项都是特指)
19、①主要看体质指数
②还会损害健康
③体重不仅会反弹
20.①博大精深 ②浑然天成 ③引人入胜 (①《红楼梦》被成为“百科全书”,说明内容广博,可填“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学识广博精深。②由“环环相扣而自然”可知,《红楼梦》虽然纷繁复杂但却很有逻辑,很自然,可填“浑然天成”。浑然天成:形容诗作、文章的结构严谨自然,或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③“奇观”是很吸引人的,可填“引人入胜”。引人入胜:现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美妙动人)
21.①比喻句由本体“《红楼梦》”、喻体“崇山峻岭”和比喻词“像”构成。把《红楼梦》比作崇山峻岭,使表达生动形象。
②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让人们认识到《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吸引人们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和探究《红楼梦》。
《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不但表现为对传统仕途经济的超越,而且表现为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①结构混乱,将“的对人生感悟和追求”改为“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或“的人生感悟和追求”;②搭配不当,“不是……而且”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将“不是”改为“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