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亚太地区为例 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3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3.2.2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亚太地区为例 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33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24 22:2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以亚太地区为例
第三单元 第二节(第2课时)
新课导入
20世纪6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全面崛起,1967年汽车产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70年代日本本土汽车已全面普及。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重创欧美汽车企业,欧美许多家庭选择节油的日系车取代大排量的欧美车系,随即日系车大举进军欧美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扩大对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日本汽车工业海外扩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日本在海外建立汽车生产基地,主要原因是什么?
日本汽车产业向海外转移,对本国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1965-2013年日本汽车生产变化示意
能结合某区域,说出产业转移的过程,归纳产业转移的基本特征。
能结合实例,知道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能结合某区域,解释产业转移对移入区和移出区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二、产业转移的原因




最终目的
降低生产成本
扩大销售市场
根本原因
原产地生产成本增加,
企业生产利润减少
产品销售市场改变,
扩大市场面临障碍
降低成本
扩大市场
劳动力成本
土地成本
运输成本
环保成本
税收成本
国家间贸易壁垒
工厂建设到其他国家
政策
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
本地市场饱和,扩大外地市场
市场变化
获得最大利润
技术水平差距
各国、各地区在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研发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的存在影响了产业输出国向外转移的产业类型或产业工序。
东亚的“雁行模式”
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四小龙”
日本
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本技术密集产业
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
劳动力价格差异
2005—2015年中国和东南亚部分国家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变化
劳动力资源充足、素质高且价格低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成本占比较高,对劳动力价格十分敏感,因此劳动力价格因素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尤甚。
以中国为例,多年来,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方面拥有竞争优势,但这一优势近年来正逐渐减弱。首先,随着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制造业增加值占中国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32.5%下降到2019年的27.2%。其次,随着中国与发达国家比较优势的互补性减弱,中国对高收入经济体商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6年的81.4%下降到2018年的69.6%。第三,中国商品贸易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64%下降到2019年的31.9%。
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和技
术密集程度不断提高,这也导致中国正在失去其
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产品生产国和
出口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
可能正在失去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的比较优
势,但它在全球价值链的许多生产流程和技术环
节上仍拥有比较优势,这使中国制造业企业能够
牢牢地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
知识拓展
中国正失去廉价劳动力优势,但新优势正在形成
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趋势
市场规模大小
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影响产业转移的市场因素
这些国家为什么选择在中国投资建厂而不是整车出口到中国呢?
思考
整车出口中国运输不便,运输费用高。
在中国投资建厂可以避开较高的关税,迅速占领中国市场。
作为一家中国本土的手机品牌,传音可谓是国产手机出海的成功典范。凭借着在非洲市场的突出表现,传音更是一度被称为是“非洲手机之王”。
早在2020年的时候,当其他国产手机品牌才刚开始在海外站稳脚跟,传音便占据了非洲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共计卖出有超1.74亿部手机,一举登上了全球手机销量榜的第四名,表现可谓惊喜。
知识拓展
“非洲之王”传音手机再传佳讯:三个市场夺得第一,收入超小米
政策支持程度
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战略示意
白色家电是指可以替代人们家务劳动的电器产品,主要包括洗衣机、部分厨房电器和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电器(如空调、电冰箱等)。在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形成了三大白色家电产业集群。近年来,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加工贸易政策收紧等因素,这些家电产业调整布局,实施转移,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优化升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投资环境明显改观,再加上资源丰富,土地和劳动力价格较低,遂成为承接白色家电产业转移的理想区域。其中,以安徽、湖北、湖南、四川、重庆等地
相对突出。再者,我国东部经济发达,白色家电市场相
对饱和;中西部白色家电消费增长很快,提供了理想的
市场空间,这也成为白色家电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重要
原因。
知识拓展
中国白色家电转移
我国白色家电产业转移承接地区示意
四川、重庆人口数量多,市场潜力大,交通运输条件和产业配套能力逐渐改善,对外经贸联系不断加强
湖北、湖南地处我国中部和长江中游地区,市场需求大,劳动力丰富,产业基础和配套服务较好
安徽靠近江浙沪,土地和劳动力供给条件较好,交通物流状况显著改善。
知识拓展
中国白色家电转移
其他影响因素
历史上的四次产业转移浪潮原因就是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例如,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中,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的日本为了应对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和日元升值的影响,选择了一条对外投资、重构国内产业结构的国际产业转移道路。
国际经济形势变化
产业链集聚产生的效应
产业链是指从原材料一直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各生产部门的完整链条,主要包括具体生产制造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市场拓展环节等。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为了获得更快捷的信息,降低运费,获取集聚效应,很多企业或生产部门“循优推移”,将产业转移至产业链集聚区域。
市场因素
成本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
国家产业升级政策调整
环境保护
投资环境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区位因素发生变化时企业所做出的适应性的选择
小结:产业转移的原因
活动
1.分析2005年中国和东南亚部分国家成为亚太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移入最多地区的原因。
2.2009年中国劳动力成本与东南亚国家相比并非最低,为什么当年中国产业移入却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3.2015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最有可能
向哪些国家转移?讨论中国是否还
有必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吸引发达国
家产业的移入。
劳动力成本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1.分析2005年中国和东南亚部分国家成为亚太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移入最多地区的原因。
参考答案:
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低。
2.2009年中国劳动力成本与东南亚国家相比并非最低,为什么当年中国产业移入却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参考答案:
中国具有吸引产业移入的其他区位优势:劳动力多、素质高、吃苦耐劳;市场庞大;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完善、协作条件好等。
3.2015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最有可能向哪些国家转移?讨论中国是否还有必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吸引发达国家产业的移入。
参考答案:
向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
如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
第2问是开放性问题。
答有必要,从增加就业、增加税收、
产业结构升级(吸引技术密集型产业)等角
度展开分析。
答没有必要,从落后产业的移动规律、产业结构升级(移出落后产业可以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减少资源压力和环境污染等角度展开分析。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微笑曲线理论源于国际分工模式由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的转变,也就是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各国企业,由生产最终产品转变为依据各自的要素禀赋,只完成最终产品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最终产品的生产,经过技术研发、标准件生产与组装、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形成一个完整链条。微笑曲线两端朝上,表明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即技术研发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生产制造附加值最低。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既要加强研发创造,又要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
知识拓展
产业微笑曲线
产业微笑曲线示意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国内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升级。
对移入区的影响
对移出区的影响
移入的产业相比本地区更为落后的产业来说等级更高,因此对本国也具有产业结构升级的意义。
产业移出区移出的产业是相对落后的产业,以利于把相对先进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变化方面
这种移出区和移入区产业结构的梯度升级某种程度上说形成了双赢,也即是“雁行模式”的重要表现。
但产业转移也使不同经济技术水平的国家形成国际产业分工的“固化”,即发达国家或地区永远占据着先进产业或其他产业中产业链的的高附加值端,落后国家或地区永远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发展低端产业,或是产业链中的低附加值端。落后国家或地区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弯道超越,提升技术水平,承接更高水平的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得更有利的地位。
产业微笑曲线示意
知识拓展
就业方面
例如1979-1993年美国制造业流失了230万个工作岗位。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的《美国制造业振兴法案》,美国特朗普政府提出美国的“再工业化”,目的就是提振实体制造业,促进制造业回流,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对移入区的影响
对移出区的影响
由于新增了众多产业而导致就业人数上升,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移入,对当地就业机会的增加效果明显。
产业的移出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减少,常常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同时影响着迁入人口的数量,并对迁入人口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工业化城镇化方面
对移入区的影响
对移出区的影响
由于大量制造业的移入,工业产值的总量及比例上升,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缩短了工业化的时间。工业集聚推动了工业地域的形成,伴随着就业机会的增加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这些都有利于城镇的形成和扩大,从而促进了城镇化。
对产业移出区来说,却造成了工业的“空心化”
地理环境方面
对移入区的影响
对产业移入区来说,部分高耗能工业的进入加大了当地的资源压力,高污染工业的移入加大了当地的环境污染。
改变区域地理景观
环境污染转移和扩散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高污染产业转移是世人耳闻目睹的现实。据有关人士统计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已将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和拉美国家,美国也将39%以上的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1984年12月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的博柏尔农药厂发生毒气泄露事故,导致50万人中毒,20万人受到严重伤害,2500多人死亡,这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产业的一个典型事例。
知识拓展
印度的博柏尔农药厂毒气泄露逝世者
地理环境方面
对移出区的影响
产业移出区很多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工业的移出,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瑞士
环境绩效指数(EPI):87.42
人均GDP:85996美元
卢森堡
环境绩效指数(EPI): 79.12
人均GDP:109602美元
英国
环境绩效指数(EPI): 79.89
人均GDP:41624美元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对区域间人口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