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综合检测卷
一、选择题
1.专题片《人类起源》在重塑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演变阶段后,生动地展现了人类几百万年漫长的进化历程。关于人类起源正确的说法是( )
A.猿经过劳动进化为人 B.女娲造人
C.亚当和夏娃造人 D.上帝造人
2.假如时光倒流,你回到170万年前的中华大地,最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A.元谋人正在采集食物
B.北京人正在用火烧烤捕获的野兽
C.山顶洞人正在用骨针缝制衣服
D.河姆渡人正在捕鱼
3.下面是李明同学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北京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B.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C.大家将吃剩下的野兽肉放入陶罐内,待明天食用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4.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火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作用有( )
①烧烤食物②照明御寒③驱赶野兽④促进体质和脑的进化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下列关于半坡居民掌握的生活技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能制造石器、骨器和角器 B.会使用弓箭,会捕鱼
C.会纺织、制衣 D.会建造房屋、种植水稻和粟
7.下列关于河姆渡居民掌握的生活技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会建造房屋、种植水稻 B.会制造陶器和玉器
C.会建造混凝土水井 D.会雕刻技术,会使用天然漆
8.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居住在该样式房屋(下图)中的原始居民分别是( )
A.元谋人和半坡人 B.元谋人和北京人
C.河姆渡人和北京人 D.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9.我国古代文明社会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
A.火的使用 B.会使用打制石器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国家的出现
10.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战役和下列哪一人物无关(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禹
11.“禅让是在位部落联盟首领自愿进行的让贤之举,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来统治国家。”据此分析,禅让制的依据是( )
A.经济实力 B.个人才德 C.社会地位 D.前任推荐
二、综合题
12.(2017七上·乐陵期中)解读邮票,探究其蕴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使命;走进古遗址,感悟历史空间的恒远和生命传承的意义。观察下面两组邮票和古遗址图片,回答问题。
【邮票】
【古遗址】
(1)将四枚邮票和对应的文化遗址进行正确的搭配。
E ;
F 。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都过着定居生活。促使他们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氏族公社的形成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学会建造房屋
(3)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属于哪一大河流域?这些原始居民会随意迁徙,到处流动吗?为什么?
(4)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还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5)请用一句俗语解释两处原始居民生活各不相同的原因。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材料三:“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1)结合材料一,分析神农氏为什么“教民农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说明神农氏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二说明人类的居住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举例说明。
(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状况的描述?并说出你判断的理由。“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4)结合三则材料说一说,在原始农业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因素有哪些?(至少两项)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氏族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
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某地区举办轩辕黄帝祭祀活动,来自社会各界共1 000余人来到当地的黄帝祭祀广场,共同祭祀轩辕黄帝……诵读祭文、行祭祀礼,百余人着汉服颂歌乐祭,还有轩辕车会、舞狮等民俗表演活动,民众纷纷敬献花篮和鲜花……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这一时期发生的两次较大的战役。战争结果如何?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简要列举华夏族形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3)相传黄帝有何发明创造?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什么?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
(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一说人们举办祭祀黄帝的活动的现实意义。
15.历史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记录,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请结合下列发现历史的途径,回答问题。
【遗址中的历史】
【文物中的历史】
【传说中的历史】
材料一:“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遂禽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尚贤》
(1)结合图一回答,元谋人距今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元谋人在我国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有着怎样的特殊地位?
(2)从图二中的周口店遗址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一远古人类 请你从体貌特征、生产工具两个方面说一说这一远古人类的特点。
(3)图三是我国哪一原始居民使用过的工具?图四是哪一原始居民制作的彩陶?图三和图四反映的原始居民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请你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4)材料一记述的是哪一场战役?材料二的内容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哪一种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5)通过探究我们可以知道,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请你再举出两例来。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女娲造人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关于人类起源的故事,B项排除;
CD项为外国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故事,不合题意;
经过考古发掘研究表明,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类起源。
2.【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170万年前是我国远古人类元谋人的生活年代,A项符合题意;
北京人距今年代是70—20万年,B项不符合题意;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B项不符合题意;
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左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谋人。
3.【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他们使用的工具是旧石器,不会制作和使用弓箭,A项排除;
他们懂得使用天然火,并且会保存火种,B项不符合史实;
北京人还不会制造陶器,C项排除。
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赶野兽,他们居住在洞穴中,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
4.【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的头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据此可知这些特征带有猿的某些特征;北京人生产生活特点是使用打制石器,以狩猎采集为生,群居生活于山洞中,懂得使用天然火,烧烤事物,防寒、照明、驱赶野兽,①②③符合题意;
北京人不会从事农业生产,学会种植水稻,蒸煮米饭的是河姆渡人,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
5.【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懂得用火的直接作用是可以用火来烧烤食物,防寒取暖,照明,驱赶野兽;同时吃烧烤食物可以增强人的体制,促进人脑的进化。故正确的组合是①②③④。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火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作用。
6.【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半坡居民会制作磨制石器,还能制造骨器和角器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他们还时候用弓箭、长毛等工具捕猎,使用鱼叉、鱼钩、渔网捕鱼;通过考古发现的防轮可知,半坡人学会了纺织、制衣。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房子里,ABC符合题意;
水稻是河姆渡人种植的农作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半坡居民掌握的生活技能。
7.【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学会种植水稻;河姆渡人还会制造陶器和玉器以及简单的乐器;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雕刻可知,河姆渡人还学会了雕刻等技术;河姆渡人还懂得使用天然漆;考古发现的木节后水井,说明河姆渡人学会了挖掘水井,而不是混凝土水井;据此可知,ABD描述正确,C项描述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居民掌握的生活技能。
8.【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和北京人还不会建造房屋,ABC项不符合题意;左图为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的房屋,右图为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半坡人和河姆渡人房屋。
9.【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原始农业出现,人民生活趋于稳定,有了剩余产品,也就为文明社会形成的物质基础,C项符合题意;
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A项不符合题意;
打制石器是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远古时期的人类使用的工具,物资极为匮乏,B项不符合题意;
国家出现人类已经开始进入文明社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文明社会形成的物质基础。
10.【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涿鹿之战是炎帝和黄帝结成的联盟与东方的蚩尤部落之间的战役,禹是黄帝之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故ABC与涿鹿之战有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涿鹿之战。
11.【答案】B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禅让是让贤之举,选择的部落联盟首领是贤德之人,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干,不是根据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也不是前任推荐,而是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采取的禅位之举。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禅让制的依据。
12.【答案】(1)A,B,D;C
(2)C
(3)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不会。因为稻和粟等农作物种下后,必须等待收割,而且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也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进行的,这就要求人们定居下来;同时,随着谷物栽培和家畜饲养的发展,人们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的生活,不会随意迁徙。
(4)相似之处: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人们也转向定居生活;都会依据不同的环境和需求建筑房屋;都会制造陶器。不同之处: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住的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
(5)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邮票信息和所学可知,A和B项与河姆渡人有关;D项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C项中的彩陶盆是半坡人最具特色的陶器;故E对应的是ABD,F对应的是C。(2)根据所学可知,有了原始农业,就保证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不再需要四处奔波、采集、狩猎,所以就要建造房屋。定居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没有关系;氏族公社是社会组织形式,与定居生活无关;故选C。(3)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半坡和河姆渡遗址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和浙江余姚,故分别处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他们不会随意迁徙,因为他们要从事农业生产,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随意迁徙,同时,因为农业生产,他们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不再需要四处奔波、采集、狩猎,就开始建造房屋,制作陶器,过上定居生活;(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和河姆渡居民都是从事原始农耕的居民,因此在原始农业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因所处地域不同,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住的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5)根据所学可知,因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的文化特色,故可以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概括。
故答案为:(1)ABD;C(2)C(3)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不会。因为稻和粟等农作物种下后,必须等待收割,而且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也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进行的,这就要求人们定居下来;同时,随着谷物栽培和家畜饲养的发展,人们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的生活,不会随意迁徙。(4)相似之处: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人们也转向定居生活;都会依据不同的环境和需求建筑房屋;都会制造陶器。不同之处: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住的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5)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点评】本题考查了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征:居住房屋、使用工具、种植农作物等。
13.【答案】(1)因为“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说明他能够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我国的原始农业出现了。
(2)人类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例如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
(3)半坡原始居民。依据是材料中提到了“彩陶”;粟。
(4)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过上定居生活等。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⑴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神农氏教民耕种的原因是“人民众多,禽兽不足”;第二小问,“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说明神农氏能够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第三小问,根据材料可知,耒耜是农业生产工具,神农氏教人制作农业生产工具,从事农耕说明我国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⑵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上古穴居而野处”是指古人类居住在野外或洞穴之中,“易之以宫室”说明居住在房子里,过上定居生活,所以居住情况的变化是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我国远古居民中的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分别居住在半地穴式和干栏式房屋中。
⑶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材料三描述的是半坡居民,因为会制作彩陶的远古居民是半坡人;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半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粟。
⑷根据三则材料可知,材料一中制作耒耜,材料二中的建造房屋,材料三中的制作陶器,说明了推动原始农业出现的因素有制作生产工具从事原始农耕,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制作陶器。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神农氏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2)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的居住情况的变化。(3)本题主要考查半坡原始居民。(4)本题主要考查在原始农业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因素。
14.【答案】(1)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阪泉之战中,炎帝失败,归顺黄帝。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2)华夏民族是多民族融合交流而逐渐形成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到农耕文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到黄帝和炎帝时形成华夏族的雏形。
(3)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等。(合理即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4)可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同时可以增加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⑴根据所学可知,四五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几个较大的部落有炎帝、黄帝和蚩尤,其中炎帝和黄帝之间的战役是阪泉之战,之后炎帝部落归顺黄帝部落,他们结成联盟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部落。
⑵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华夏族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多民族融合交流而逐渐形成的。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华夏族的形成要从我国的原始人类开始说起,从原始人类到原始农业,再到黄帝和炎帝时形成华夏族的前身。
⑶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传说中的黄帝的发明创造有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等;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炎黄联盟打败蚩尤部落后,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逐渐形成华夏族,炎帝和黄帝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第三小问,通过发明创造可知,这些发明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文化层面的,说明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⑷举办纪念活动的现实意义,一是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二是以此为契机增加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因为我们同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2)本题主要考查华夏民族的形成的特点。(3)本题主要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相关知识。(4)本题主要考查人们举办祭祀黄帝的活动的现实意义。
15.【答案】(1)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北京人;北京人具有古猿的部分特征,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能够直立行走。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3)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种植了水稻,而半坡原始居民种植了粟。
(4)涿鹿之战;禅让制。
(5)如上网查询、阅读书籍等。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禅让制
【解析】【分析】⑴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远古人类;
⑵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远古人类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具有古猿的部分特征,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能够直立行走。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的脑容量和头骨形态与现代人类很接近,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山顶洞人使用石器,骨器和角器,懂得磨光和钻孔技术。
⑶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图三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图四是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从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考古发现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种植了水稻,而半坡原始居民种植了粟,说明了他们已进入了农耕时代。
⑷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黄帝、蚩尤可知,该战役是涿鹿之战。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出现的尧、舜可知,尧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于舜,体现了我国原始社会实行的禅让制。
⑸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材料中通过考古发掘,实物资料和历史典籍来了解历史,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实地调查走访,网络或者阅读书籍的方式来了解历史。
【点评】本题通过大量图文材料来考查远古人类,远古居民和远古传说以及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解题时需认真研读材料,结合题干分析材料,并通过所学加以分析说明。
1 / 1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综合检测卷
一、选择题
1.专题片《人类起源》在重塑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演变阶段后,生动地展现了人类几百万年漫长的进化历程。关于人类起源正确的说法是( )
A.猿经过劳动进化为人 B.女娲造人
C.亚当和夏娃造人 D.上帝造人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女娲造人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关于人类起源的故事,B项排除;
CD项为外国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故事,不合题意;
经过考古发掘研究表明,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类起源。
2.假如时光倒流,你回到170万年前的中华大地,最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A.元谋人正在采集食物
B.北京人正在用火烧烤捕获的野兽
C.山顶洞人正在用骨针缝制衣服
D.河姆渡人正在捕鱼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170万年前是我国远古人类元谋人的生活年代,A项符合题意;
北京人距今年代是70—20万年,B项不符合题意;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B项不符合题意;
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左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谋人。
3.下面是李明同学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北京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B.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C.大家将吃剩下的野兽肉放入陶罐内,待明天食用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他们使用的工具是旧石器,不会制作和使用弓箭,A项排除;
他们懂得使用天然火,并且会保存火种,B项不符合史实;
北京人还不会制造陶器,C项排除。
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赶野兽,他们居住在洞穴中,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
4.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的头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据此可知这些特征带有猿的某些特征;北京人生产生活特点是使用打制石器,以狩猎采集为生,群居生活于山洞中,懂得使用天然火,烧烤事物,防寒、照明、驱赶野兽,①②③符合题意;
北京人不会从事农业生产,学会种植水稻,蒸煮米饭的是河姆渡人,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
5.火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作用有( )
①烧烤食物②照明御寒③驱赶野兽④促进体质和脑的进化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懂得用火的直接作用是可以用火来烧烤食物,防寒取暖,照明,驱赶野兽;同时吃烧烤食物可以增强人的体制,促进人脑的进化。故正确的组合是①②③④。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火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作用。
6.下列关于半坡居民掌握的生活技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能制造石器、骨器和角器 B.会使用弓箭,会捕鱼
C.会纺织、制衣 D.会建造房屋、种植水稻和粟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半坡居民会制作磨制石器,还能制造骨器和角器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他们还时候用弓箭、长毛等工具捕猎,使用鱼叉、鱼钩、渔网捕鱼;通过考古发现的防轮可知,半坡人学会了纺织、制衣。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房子里,ABC符合题意;
水稻是河姆渡人种植的农作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半坡居民掌握的生活技能。
7.下列关于河姆渡居民掌握的生活技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会建造房屋、种植水稻 B.会制造陶器和玉器
C.会建造混凝土水井 D.会雕刻技术,会使用天然漆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学会种植水稻;河姆渡人还会制造陶器和玉器以及简单的乐器;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雕刻可知,河姆渡人还学会了雕刻等技术;河姆渡人还懂得使用天然漆;考古发现的木节后水井,说明河姆渡人学会了挖掘水井,而不是混凝土水井;据此可知,ABD描述正确,C项描述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居民掌握的生活技能。
8.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居住在该样式房屋(下图)中的原始居民分别是( )
A.元谋人和半坡人 B.元谋人和北京人
C.河姆渡人和北京人 D.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和北京人还不会建造房屋,ABC项不符合题意;左图为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的房屋,右图为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半坡人和河姆渡人房屋。
9.我国古代文明社会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
A.火的使用 B.会使用打制石器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国家的出现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原始农业出现,人民生活趋于稳定,有了剩余产品,也就为文明社会形成的物质基础,C项符合题意;
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A项不符合题意;
打制石器是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远古时期的人类使用的工具,物资极为匮乏,B项不符合题意;
国家出现人类已经开始进入文明社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文明社会形成的物质基础。
10.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战役和下列哪一人物无关(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禹
【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涿鹿之战是炎帝和黄帝结成的联盟与东方的蚩尤部落之间的战役,禹是黄帝之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故ABC与涿鹿之战有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涿鹿之战。
11.“禅让是在位部落联盟首领自愿进行的让贤之举,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来统治国家。”据此分析,禅让制的依据是( )
A.经济实力 B.个人才德 C.社会地位 D.前任推荐
【答案】B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禅让是让贤之举,选择的部落联盟首领是贤德之人,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干,不是根据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也不是前任推荐,而是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采取的禅位之举。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禅让制的依据。
二、综合题
12.(2017七上·乐陵期中)解读邮票,探究其蕴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使命;走进古遗址,感悟历史空间的恒远和生命传承的意义。观察下面两组邮票和古遗址图片,回答问题。
【邮票】
【古遗址】
(1)将四枚邮票和对应的文化遗址进行正确的搭配。
E ;
F 。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都过着定居生活。促使他们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氏族公社的形成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学会建造房屋
(3)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属于哪一大河流域?这些原始居民会随意迁徙,到处流动吗?为什么?
(4)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还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5)请用一句俗语解释两处原始居民生活各不相同的原因。
【答案】(1)A,B,D;C
(2)C
(3)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不会。因为稻和粟等农作物种下后,必须等待收割,而且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也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进行的,这就要求人们定居下来;同时,随着谷物栽培和家畜饲养的发展,人们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的生活,不会随意迁徙。
(4)相似之处: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人们也转向定居生活;都会依据不同的环境和需求建筑房屋;都会制造陶器。不同之处: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住的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
(5)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邮票信息和所学可知,A和B项与河姆渡人有关;D项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C项中的彩陶盆是半坡人最具特色的陶器;故E对应的是ABD,F对应的是C。(2)根据所学可知,有了原始农业,就保证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不再需要四处奔波、采集、狩猎,所以就要建造房屋。定居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没有关系;氏族公社是社会组织形式,与定居生活无关;故选C。(3)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半坡和河姆渡遗址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和浙江余姚,故分别处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他们不会随意迁徙,因为他们要从事农业生产,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随意迁徙,同时,因为农业生产,他们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不再需要四处奔波、采集、狩猎,就开始建造房屋,制作陶器,过上定居生活;(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和河姆渡居民都是从事原始农耕的居民,因此在原始农业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因所处地域不同,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住的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5)根据所学可知,因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的文化特色,故可以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概括。
故答案为:(1)ABD;C(2)C(3)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不会。因为稻和粟等农作物种下后,必须等待收割,而且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也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进行的,这就要求人们定居下来;同时,随着谷物栽培和家畜饲养的发展,人们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的生活,不会随意迁徙。(4)相似之处: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人们也转向定居生活;都会依据不同的环境和需求建筑房屋;都会制造陶器。不同之处: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住的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5)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点评】本题考查了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征:居住房屋、使用工具、种植农作物等。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材料三:“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1)结合材料一,分析神农氏为什么“教民农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说明神农氏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二说明人类的居住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举例说明。
(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状况的描述?并说出你判断的理由。“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4)结合三则材料说一说,在原始农业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因素有哪些?(至少两项)
【答案】(1)因为“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说明他能够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我国的原始农业出现了。
(2)人类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例如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
(3)半坡原始居民。依据是材料中提到了“彩陶”;粟。
(4)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过上定居生活等。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⑴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神农氏教民耕种的原因是“人民众多,禽兽不足”;第二小问,“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说明神农氏能够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第三小问,根据材料可知,耒耜是农业生产工具,神农氏教人制作农业生产工具,从事农耕说明我国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⑵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上古穴居而野处”是指古人类居住在野外或洞穴之中,“易之以宫室”说明居住在房子里,过上定居生活,所以居住情况的变化是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我国远古居民中的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分别居住在半地穴式和干栏式房屋中。
⑶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材料三描述的是半坡居民,因为会制作彩陶的远古居民是半坡人;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半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粟。
⑷根据三则材料可知,材料一中制作耒耜,材料二中的建造房屋,材料三中的制作陶器,说明了推动原始农业出现的因素有制作生产工具从事原始农耕,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制作陶器。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神农氏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2)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的居住情况的变化。(3)本题主要考查半坡原始居民。(4)本题主要考查在原始农业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因素。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氏族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
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某地区举办轩辕黄帝祭祀活动,来自社会各界共1 000余人来到当地的黄帝祭祀广场,共同祭祀轩辕黄帝……诵读祭文、行祭祀礼,百余人着汉服颂歌乐祭,还有轩辕车会、舞狮等民俗表演活动,民众纷纷敬献花篮和鲜花……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这一时期发生的两次较大的战役。战争结果如何?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简要列举华夏族形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3)相传黄帝有何发明创造?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什么?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
(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一说人们举办祭祀黄帝的活动的现实意义。
【答案】(1)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阪泉之战中,炎帝失败,归顺黄帝。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2)华夏民族是多民族融合交流而逐渐形成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到农耕文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到黄帝和炎帝时形成华夏族的雏形。
(3)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等。(合理即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4)可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同时可以增加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⑴根据所学可知,四五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几个较大的部落有炎帝、黄帝和蚩尤,其中炎帝和黄帝之间的战役是阪泉之战,之后炎帝部落归顺黄帝部落,他们结成联盟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部落。
⑵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华夏族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多民族融合交流而逐渐形成的。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华夏族的形成要从我国的原始人类开始说起,从原始人类到原始农业,再到黄帝和炎帝时形成华夏族的前身。
⑶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传说中的黄帝的发明创造有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等;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炎黄联盟打败蚩尤部落后,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逐渐形成华夏族,炎帝和黄帝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第三小问,通过发明创造可知,这些发明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文化层面的,说明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⑷举办纪念活动的现实意义,一是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二是以此为契机增加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因为我们同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2)本题主要考查华夏民族的形成的特点。(3)本题主要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相关知识。(4)本题主要考查人们举办祭祀黄帝的活动的现实意义。
15.历史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记录,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请结合下列发现历史的途径,回答问题。
【遗址中的历史】
【文物中的历史】
【传说中的历史】
材料一:“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遂禽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尚贤》
(1)结合图一回答,元谋人距今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元谋人在我国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有着怎样的特殊地位?
(2)从图二中的周口店遗址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一远古人类 请你从体貌特征、生产工具两个方面说一说这一远古人类的特点。
(3)图三是我国哪一原始居民使用过的工具?图四是哪一原始居民制作的彩陶?图三和图四反映的原始居民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请你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4)材料一记述的是哪一场战役?材料二的内容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哪一种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5)通过探究我们可以知道,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请你再举出两例来。
【答案】(1)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北京人;北京人具有古猿的部分特征,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能够直立行走。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3)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种植了水稻,而半坡原始居民种植了粟。
(4)涿鹿之战;禅让制。
(5)如上网查询、阅读书籍等。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禅让制
【解析】【分析】⑴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远古人类;
⑵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远古人类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具有古猿的部分特征,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能够直立行走。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的脑容量和头骨形态与现代人类很接近,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山顶洞人使用石器,骨器和角器,懂得磨光和钻孔技术。
⑶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图三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图四是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从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考古发现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种植了水稻,而半坡原始居民种植了粟,说明了他们已进入了农耕时代。
⑷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黄帝、蚩尤可知,该战役是涿鹿之战。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出现的尧、舜可知,尧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于舜,体现了我国原始社会实行的禅让制。
⑸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材料中通过考古发掘,实物资料和历史典籍来了解历史,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实地调查走访,网络或者阅读书籍的方式来了解历史。
【点评】本题通过大量图文材料来考查远古人类,远古居民和远古传说以及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解题时需认真研读材料,结合题干分析材料,并通过所学加以分析说明。
1 / 1